以清单之笔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编制的实践启示

De la mémoire

<h3>东肖街道 王玉珍<br>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的全面落地,标志着基层治理体系迎来历史性变革。这场以“权责清晰”为核心的改革,直击“小马拉大车”的深层矛盾。过去,乡镇干部身兼网格员、河长、田长等数十个职务,既要承担消防安全检查、违法建设整治等执法任务,又要应对上级部门摊派的评比考核、数据报送等非核心工作,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属地管理”的无限责任。如今,清单明确将特种设备监管、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124项专业性强的事项收回上级部门,同时细化基本履职事项117项、配合事项99项,让基层干部从“全能选手”回归“专业选手”。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位调整,既守住了基层治理的“责任田”,又为基层减负松绑提供了制度保障。<br>清单编制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治理逻辑。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模式,此次改革以乡镇(街道)为主体,通过“系统排摸、集中讨论、汇总梳理”形成初稿,再经“三上三下”征求意见、省市县乡四级联合论证,最终确定清单内容。这种“基层点单、上级买单”的编制模式,确保了清单与基层实际的深度契合。更值得关注的是,清单将“推动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等民生事项纳入乡镇基本职责,使山区老人理发难、农村宅基地审批难等民生痛点得到制度性破解。数据显示,清单实施后,基层干部用于填表报数的时间减少40%,群众办事“踢皮球”现象下降65%,治理效能的提升可见一斑。<br>清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与迭代。中央编办明确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与清单执行挂钩,通过动态调整收回事项清单、建立违规加码追责制度,防止责任“回流”。在辽宁,清单将消防安全检查的主责明确为县级部门,乡镇仅需配合提供基础数据,使基层干部从“消防员”回归“信息员”;在嘉兴南湖区,危险化学品监管被列入配合事项清单后,区应急管理局牵头组建专业执法队,乡镇配合开展隐患排查,监管效率提升3倍。这些实践表明,清单不仅是权责边界的“说明书”,更是治理资源的“整合器”。未来,随着数字技术赋能清单动态管理,以及“保民生、保安全、保底线”事项的持续优化,基层治理将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的跃迁。<br>这场静水流深的改革,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自我革新”。当3.8万个乡镇(街道)的履职清单如星星之火般燎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基层干部脸上重现的笑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图景中,最生动、最温暖的民生注脚。<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