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东肖街道 王玉珍<br>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以“四个重大转变”系统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就,更以“五个重大关系”的哲学思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智慧。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从PM2.5浓度下降57%的空气质量革命,到全球最大碳市场的绿色金融创新,这些数据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质的飞跃。讲话中“高品质生态环境就是新质生产力”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困局提供了中国方案。<br>讲话提出的“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关系,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中得到生动诠释。通过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三地联合实施“煤改气”工程,使区域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2%。这种“一盘棋”思维同样体现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战略中,通过拆除1361座非法码头、整治12.5万公里岸线,长江干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升至97.1%。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累计推动解决28.6万件群众身边环境问题,这种“刀刃向内”的制度设计,彰显了将生态责任转化为政治担当的治理魄力。<br>讲话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在浙江安吉余村的实践中得到鲜活印证。这个曾因矿山开采满目疮痍的村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逻辑。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国环保志愿者队伍已突破2000万人,青年群体通过“光盘行动”“旧物改造”等微创新,将生态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热情,与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根基。<br>站在“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讲话中“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重要时期”的论断,既是对历史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动员。从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从青海光伏产业基地到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试验区,中国正在用生态优先的笔触,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这场绿色革命没有旁观者,每个主体都应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共同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