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2025年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方带来200余件白瓷精品,这是上海近年文脉最深厚、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大展。<br> 展览通过清晰的学术梳理,构建了“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大板块叙事空间,系统呈现德化瓷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创新。</b><br> <b> 德化白瓷,系福建德化窑出产的瓷器。最早始于宋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在明代,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2006年,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b> <b> 德化白瓷的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其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德化瓷产品种类丰富,其白瓷以“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的特点驰名于世。</b> <b> 至今为止,共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180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100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德化建白瓷、高白瓷以及传统瓷塑,被称为国际瓷坛的“三朵金花”。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起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b> <b> 八仙过海</b> <b> 博通古今</b> <b> 禅定达摩</b> <b> 超然自在</b> <b> 《極彩•如願佛》打破了德化瓷“單一白”的固有印象,在世界陶瓷史上尚屬首創,此次展覽也是該作品首次亮相。</b> <b> 极彩.渡</b> <b> 草帽</b> <b> 赤焰琼华.木棉花</b> <b> 等花开系列</b> <b> 还有可作灯箱的创新作品,这是《瓷-语No.20》。</b> <b> 瓷-语No.66</b> <b> 瓷-语No.67</b> <b> 大地</b> <b> 滴水观音</b> <b> 仿自在持莲观音</b> <b> 渡海妈祖</b> <b> 东方之珠</b> <b> 降龙</b> <b> 伏虎</b> <b> 关公</b> <b> 共创辉煌</b> <b> 汉字艺术.百家姓</b> <b> 把生肖和姓氏融合在一起,引得观众纷纷在这儿“找自己”、“找家人”,很有创意。</b> <b> 行吟者</b> <b> 何萧</b> <b> 花旦</b> <b> 花语云裳</b> <b> 茧系列之二</b> <b> 结结</b> <b> 结瓶</b> <b> 巾帼英雄-穆桂英</b> <b> 刻花牡丹笔筒</b> <b> 梅园鹿语</b> <b> 牡丹亭</b> <b> 暖</b> <b> 七彩闽南</b> <b> 雀羽生辉</b> <b> 生命系列.芳栖</b> <b> 生命系列.脉望</b> <b> 生命系列.衍华</b> <b> 《盛世馒头》,这作品取名有点牵强了!</b> <b> 十八罗汉</b> <b> 兽耳筒瓶</b> <b> 唐女</b> <b> 《唐韵》,有点“环肥燕瘦”的意思!</b> <b> 天女散花</b> <b> 文昌帝君</b> <b> 文殊菩萨</b> <b> 悟君之道</b> <b> 戏里戏外</b> <b> 新七白瓷花</b> <b> 虚谷长馨之荷花</b> <b> 玄</b> <b> 扬帆起航</b> <b> 玉兰花觚</b> <b> 玉玲珑梅瓶</b> <b> 昭君出塞</b> <b> 朱熹</b> <b> 紫气东来</b> <b> 众象禅心</b> <b> 《世博和鼎》曾经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纪念展品,承载了“铸鼎纪盛世”的传统理念。</b> <b> 《纸》,太逼真了!</b> <b> 这是整个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作品:《神话》,专门隔出一个空间给这位大名鼎鼎的玉漱公主,想要参观,必须排长蛇阵,我们没有这精力了,只能从网上下载照片,聊以弥补。(感谢摄影者)</b> <b> 据作者介绍:《神話》的创作灵感來自2005年上映的同名电影里的“玉漱公主”形象,“看到电影中人物穿着飄逸的衣裙,非常漂亮,我就想,如果能以陶瓷的方式把她表現出來,肯定会受大众欢迎。德化白瓷作為非遺,在福建一直有很好的传承,但我們在传承基础上进行了工艺创新,让作品更符合当代审美,更有生命力。”</b><div><b> 玉漱公主是电影《神话》以及同名电视剧的女主角,她是远离故乡的图安国公主,被称为大秦丽妃。玉漱公主温柔善良、端庄贤惠,为了保护国家不受侵略而答应嫁给秦始皇,但她却爱上了蒙毅将军。蒙毅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在秦始皇病危时,他去拿长生不老药而战死沙场,玉漱试药成功,在秦王死后被囚禁在秦王陵中。电视剧中,玉漱独活2000年,最终在逃出天宫时腰部受伤而死。<br></b></div><div><b> 其实,历史上没有玉漱公主,也没有她的原型。蒙毅却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据史书记载,蒙毅和哥哥蒙恬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功臣,受到始皇的重视和信任。</b></div> <b> 在制作这件作品长达半年的探索中,作者至少经历了上百次失敗,最終他运用自主研发的“高韧薄胎瓷衣技艺”,成功将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让坚硬陶瓷化作绕指柔紗。為了制作人物纤细的发丝,他们夫妻二人接力,一人抽出发丝,另一人赶在同一时间将其接上,非常不容易。</b> <b> 晚安</b> <b> 泰兴号打捞文物(清代),这些碎片都是德化白瓷。</b><div><b> 关于“泰兴号”,那是一个很长很悲愤的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在1822年,豪华巨轮泰兴号在印尼海域触礁沉没,1802人丧生,茶叶、丝绸和100万件名贵瓷器沉入海底。</b></div><div><b> 泰兴号的沉没,并没有在清政府引起什么波澜,内忧外患让朝廷焦头烂额,而且后人们也不知道沉船的确切位置。</b><b>泰兴号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海底,唯有向来来往往的鱼虾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伤悲。</b></div><div><b> 直到1998年,英国职业盗宝人麦克•哈彻无意间得知了此事,他找到了相关资料并经过专业分析,确定了沉船的大概位置。1999年5月,麦克•哈彻率领他的打捞队伍开始打捞,近半个月后,他们找到了泰兴号,发现了大量的金块、元宝、银币、六分仪、袖珍手表、火炮,名贵丝绸、茶叶等。最引人注目、而且数量最多的,是整箱整箱的德化瓷器。</b></div><div> <b>可惜的是:哈彻不是个文物收藏家,只是个唯利是图的职业盗宝人。100万件名贵瓷器令他欣喜若狂,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财宝时,他遵循的是“物以稀为贵”原则,他不是要保护这些文物,而是让其变成自己口袋里的金钱!100万件的巨大数量,如何才能做到物以稀为贵呢?他挑选了近35万件高价值瓷器后,把那些相同或者他认为档次稍低的瓷器当场砸碎了,足足65万件!</b><br></div><div><b> 2000年11月17日至25日,哈彻拍卖了手头的瓷器,一下子狂赚3000多万德国马克,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40亿!毁坏珍贵文物,他是历史的罪人,罪不可赦!<br></b></div><div><b> 面对中国文物的流失,国人十分痛心,海外华人企业家们开始了回购国宝行动。中国企业家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先生几经周折,历时两年多,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买断12万件泰兴号上的德化青花瓷运回国内,国宝回家了!<br></b></div> <b> 在展览的“历史钩沉”板块中,展出了早期的一些德化瓷器作品,这是《明代象牙白饕鬄纹鼎式炉》.</b> <b> 明代--猪油白镶铜鎏金雕(兽耳筒瓶)</b> <b> 宋--白釉小瓶</b> <b> 清--粉彩人物故事纹盖碗</b> <b> 清--青花花鸟纹双狮首双耳盖罐、清白釉双狮首双耳罐</b> <b>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的是“文”与“质”的平衡,内在品质(质)与外在修饰(文)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君子之德、器物之美。德化瓷器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呈现,它以精湛的工艺、精妙的形象和精深的人文内涵,生动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德性,是名符其实的“文质彬彬德化瓷”。</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