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印象

雅琪万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骑行到达过祖国的很多地方,每到一地,我们总会去叩访古刹名寺。我们绝不迷信,更不会把寺庙的倡导作为自己的信仰,因为寺庙不只是信仰的容器,更是叠摞的时光和积累的历史:一梁一柱把历代工匠的智慧留存至千古,一砖一瓦把王朝更迭的余温堆砌成历史。它们如同一部仍喘着气的史书,风翻一页,雨注一行,霜凝一章,雪积一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千年前的晨钟暮鼓与今日游人的快门声在同一口天井里回声相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从千万年以来的晨钟暮鼓到今日游客手机里的滤镜,从寺庙供桌上的香火供烛到AI生成的佛像唐卡,形成了过去不可思议的现实: 香火与滤镜在这里碰撞,供桌上的烛火,映出AI唐卡屏幕的冷光;僧人早课的梵呗刚起,就被短视频的剪辑键切成十五秒的“沉浸式体验”;寺院的古柏年轮一圈圈加密,倒像U盘般存储着雨水与鸦啼;而导游的扩音器正把它翻译成消费时代的流量密码;香客跪拜的蒲团下方,也许压着宋代佚名工匠的掌纹;我们抬头仰望的斗拱之上,发现竟有无人机正用4K的瞳孔记录着古寺的每一次呼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与未来在此并非对峙,寺庙与社会竟是互相渗透:钟声穿过光纤,经AI降噪后再度回到耳廓;二维码粘着木鱼,扫一扫就能听见唐朝的月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去寺庙虽也合十,但那是向过去与未来的双向致意,在瓦缝间窥见自己与千年后某道目光的重叠,借一缕仍带着松烟味的古意,校准此刻心跳的方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骑行到了五当召,下榻在景区内的五当召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后就去了近在咫尺的五当召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蒙语里,“五当”是指“柳树”,“召”是“庙宇”之意。柳树与庙宇,柔软与庄严,这两个词并置在一起,像一句被反复念诵的咒语,能把人拉进另一种时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越资料得知: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四年重修并赐汉名广觉寺。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措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后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多次扩建,逐步扩大至今日规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当召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经堂、僧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分布在1.5公里长的敖包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当召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酒店到五当召的路像一匹被风抖开的哈达。路旁高约2米、长约70米的五当召“嘛呢墙”,由无数块刻有藏文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嘛呢石层层堆叠而成。石墙上方的嘛呢杆悬挂着五色经幡,随风飘扬,随风每一次飘动即为一次诵经祈福。它与五当召整体藏式风格相呼应,墙体纯白,在阴山苍翠背景下格外醒目,被誉为“草原上的布达拉宫”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快就到了五当召祈福广场,我们收住脚步,凝视那依山铺开的白色建筑群,像把巨大的曼陀罗印在陡坡上,金顶、铜幢、白壁,被八月的阳光烤得发亮。那一刻,我脑子里只剩下三个字——“五当召”。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进山门,风先一步迎上来,带着松脂的甜味。风里有铜铃声,招呼我们拾阶而上。我们边走边用手顺时针转动身旁的转经筒,红衣喇嘛与我们擦肩而过,袍袖掀起风。那一刻我忽然生疑,信仰是否有松脂、酥油、潮湿的木头、悬挂的毛毯的气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海拔的提升,五当召不是一座座孤单的殿堂的组合,而是一整座“山”组成的山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古沁独宫、却依林独宫、洞阔尔独宫……八座学经殿、三座活佛邸、一座陵堂,顺着山势层层叠落,它们组成了一部被风翻开的立体经书。白壁是纸,金顶是字,风是翻页的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走近苏古沁独宫,宫殿屹立在蓝天之下,只见空中发出一束光,像一把高悬的金刀。里面释迦牟尼的铜像高踞佛龛,眉目低垂,仿佛在倾听把额头贴向冰凉地面上的香客的诉求。我却听见咚、咚、咚的声音,不是殿外的鼓声,而是我的心跳。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对建筑颇感兴趣。五当召的建筑风格,一言以蔽之:是一座“草原深处、大青山里的小布达拉宫”;五当召的建筑语言可以归纳为:“西藏的语法,蒙古的山地,清代的工艺”。是一座把雪域高原的信仰折叠进阴山褶皱里的草原圣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把雪域高原的藏式基因移植到阴山腹地后,又因地制宜地生长出一副独特的面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当召建筑具有纯藏式血统,平顶、白墙、黑色梯形窗套、金色法轮等藏式符号被一丝不苟地保留下来。屋顶没有飞檐翘角,上置铜质双鹿法轮,远观像一排排金色火焰停泊在白色海浪之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山就势的“立体曼陀罗”。五当召建筑北高南低,放弃中轴线,把六大经堂、三座活佛府、一座灵堂像棋子一样洒在山坡上,层层退台,形成一座可以攀登的“立体坛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经幡广场仰望,白色建筑群在松涛间逐级攀升,与背后青灰色的岩壁相叠,酷似拉萨布达拉宫的剪影,故民间直呼“小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当召的建筑平面设计不同于汉地寺庙的高墙深院,是一座无围墙的“开放式寺院”,僧舍、殿堂、转经廊等散布山谷,与周围松柏林、灌丛、溪流自然渗透,呈现一种草原聚落式的松弛与开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当召建筑的主色只有两种:白与金——白色石灰浆刷墙,金色铜饰件点缀。局部辅以棕红饰带和黑色窗套,整体纯净而醒目,在强烈日照下尤显圣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构件仅在室内可见,外用毛毯或彩绘包裹,既防寒也增添神秘氛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住在五当召景区的五当召酒店。这里,白墙依旧,金顶如斯。掠过房间窗洞,依然能看见月光下苏古沁独宫的金鹿法轮。铜铃声会沿着山谷滚落,那声音好像是换了一种呼吸: 从前,铃声里说的是“世俗伦理”;如今,铃声里说的是“文化遗产”。我想,将来,铃声里还会说出新的词汇。但风的方向不会变,永远从大青山吹向百里之外的赛罕塔拉草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又静静地望着窗外的“小布达拉宫”,好像是在和数百年的历史对话,高高林立在敖包山上的建筑,有种过去盛世王朝落幕的苍凉。简约大气的配色,又有种处事不惊的淡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武当山的印象,我说,它见证了清康熙以来三百多年的历史烟云,它也是中国历代艺术珍品的一座宝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