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词描写了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表达了词人追求自由卓越和文采飞扬的豪情壮志和精神境界,显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展现了文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超脱。】</span></p> <p class="ql-block">江城子 求学</p><p class="ql-block"> 汪 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灯照我探书山,</p><p class="ql-block">苦攀援,</p><p class="ql-block">汗阑珊。</p><p class="ql-block">饿肚穿林,</p><p class="ql-block">饥渴又心欢。</p><p class="ql-block">欲驾长风临绝顶,</p><p class="ql-block">挥云马,</p><p class="ql-block">舞毫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辰常伴影翩跹,</p><p class="ql-block">字云烟,</p><p class="ql-block">卷深渊。</p><p class="ql-block">万壑轰鸣,</p><p class="ql-block">闪耀入诗篇。</p><p class="ql-block">莫说文人终寂寞,</p><p class="ql-block">风作楫,</p><p class="ql-block">月为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8.13日 </p><p class="ql-block"> 于合肥</p> <p class="ql-block"> 《江城子 求学》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句“油灯照我探书山,苦攀援,汗阑珊。饿肚穿林,饥渴又心欢”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寒门学子苦读之状,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描绘了一幅勤奋求学的画面,刻画了求知者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探索的精神境界,词句凝练而意蕴深远。</p><p class="ql-block"> “油灯照我探书山”中的“油灯”是点煤油做的简单的灯,象征着夜晚或艰苦的环境和读书人的清贫与孤独,暗示在物质匮乏中坚持求学。“书山”化用“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典故,将知识探索具象化为攀登险峰,突出过程的艰辛与崇高目标。“探书山”比喻求学的过程,书山指代大量的书籍和知识。 </p><p class="ql-block"> “苦攀援,汗阑珊”以登山动作强化体力消耗,呼应“书山”意象,暗喻治学需付出巨大努力。“苦攀援”形容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攀援意味着不断向上攀登,克服困难。“汗阑珊”即汗水淋漓,形容努力学习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饿肚穿林,饥渴又心欢”中的“饿肚穿林”是生理的饥饿与路途艰难形成双重困境。“饿肚穿林”形容在求学过程中,即使身体饥饿,也要穿越艰难的环境。“心欢”强烈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痛苦形成反差,凸显求知者超越物质困苦的内在满足。尽管身体上感到饥渴,但内心却因为求知的满足而感到快乐。</p>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上,矛盾对比强化主题:“饿肚”“饥渴”与“心欢”的尖锐对比,突出精神追求对苦难的超越性。“苦攀援”与“心欢”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的积极心态。</p><p class="ql-block"> 动词的动态刻画也很逼真:“探”(书山):体现求知者的主动探索姿态;</p><p class="ql-block">“穿”(林):暗示在困境中开辟道路的韧性。“探”字兼具谨慎与果敢,“穿”暗示持续性的空间突破,两个动作性意象串联起物理空间(山林)与知识空间(书山)的双重穿越。</p><p class="ql-block"> 环境与心理的双重描写:外部环境(油灯、山林、饥饿)与内在状态(心欢)交织,形成立体叙事,显示沧桑感与豁达。油灯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书山象征着知识的浩瀚,这些象征手法增强了词句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油灯——书山”的虚实相生:“油灯”作为传统苦读符号呼应“囊萤映雪”典故,与“书山”这一比喻结合,形成微观照明与宏观攀登的视觉反差。夜间灯火与巍峨山影的对比,强化了孤独求索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汗——林——饥渴”的生理困境书写:“汗阑珊”运用叠韵技巧,将汗水淋漓与精神疲态双关;“穿林”饥饿中穿越自然生机,凸显物质匮乏与精神充实的悖论。 </p><p class="ql-block"> 这几句以具象化的苦难场景(油灯、饥饿、汗水)为基底,通过矛盾修辞与动态意象,最终指向求知者“心欢”的精神升华。其内核与古典诗词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对治学精神的诗意礼赞。 </p><p class="ql-block"> 词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激励着读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是当代“苦读叙事”的续写:与范仲淹“断齑画粥”的史实呼应,但更强调主体心理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词句“欲驾长风临绝顶,挥云马,舞毫椽”以雄奇意象和豪迈气概见长,展现了词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抱负。</p><p class="ql-block"> “欲驾长风临绝顶”中的“欲:”表示愿望或打算。“驾长风”比喻乘风而行,有豪迈之感。</p><p class="ql-block">“临绝顶:”表示到达顶峰,象征着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精神。“长风”与“绝顶”:“长风”象征自由无拘的精神力量,暗合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的哲思;“绝顶”则化用杜甫“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二者结合凸显超越世俗的志向。“欲驾长风临绝顶”表达了词人渴望乘风破浪、登上顶峰的豪迈情怀,展现了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挥云马”中的“挥:”表示挥动、驾驭。“云马:”比喻在云端驰骋的马,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挥云马”描绘了在云端自由驰骋的场景,象征着词人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将云雾比作可驱策的马匹,暗含“艺术征服自然”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舞毫椽”中的“舞”表示舞动、挥洒。“毫椽”毛笔的代称,象征着文采和创作。“挥云马”描绘了在云端自由驰骋的场景,象征着词人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毫椽”之巨夸张至可“舞”,呼应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的创作狂态。 </p><p class="ql-block"> “云马”与“毫椽”:“云马”将飘渺云霞想象为驰骋坐骑,兼具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与边塞诗“铁马踏冰河”的刚健;而“毫椽”(如椽巨笔)则借《晋书》王珣典故,暗示以山河为纸的创作野心。自然物象(云)与人文工具(笔)的嫁接,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p><p class="ql-block"> 动词“驾”“挥”“舞”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形成由蓄势(驾)到释放(挥、舞)的动态链条,赋予静态意象以强烈视觉冲击。时间(风)与空间(山)的并置,构建出天地苍茫的意境场域。</p><p class="ql-block"> 此三句堪称现代词中“以旧格律写新气象”的典范,既承续了豪放词派的血脉,又注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星辰常伴影翩跹”以天体意象开篇,将渺小身影置于浩瀚星空中,形成“天人相映”的意境。“星辰”可能象征永恒或高远的志向,而“影翩跹”描绘动态的舞姿,可能暗示词人自身或理想的状态。这里用星辰相伴,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字云烟,卷深渊”将文字比作缥缈云烟,又似漩涡卷入深渊,暗喻创作过程的玄妙不可测。“云烟”常指文字飘逸如烟,而“卷深渊”比喻文字力量深沉如深渊,有吞噬一切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万壑轰鸣”则转向高山巨谷的震荡之声,空间从苍穹延伸至大地,构成多维度的壮美画卷。星辰的永恒静谧与万壑的动态轰鸣形成对比,动静交织中凸显自然之力。“万壑轰鸣”使用通感,将声音与自然景象结合,如山谷回响,可能象征内心的澎湃情感。</p><p class="ql-block"> “闪耀入诗篇”则将自然光辉转化为艺术结晶,呼应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物我交融境界。“闪耀”呼应星辰,将光芒转化为诗作,体现创作时的灵感迸发。 </p><p class="ql-block"> “卷”“轰鸣”“闪耀”等动词赋予静态意象以雷霆之势,延续了豪放词风,以动态强化视觉冲击。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莫说文人终寂寞”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文人生活的一种态度。文人常常被认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中,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作者在这里用“莫说”二字,表示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文人并不一定就是寂寞的。</p><p class="ql-block"> “风作楫,月为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无形的“风”具象为划船的桨,将遥不可及的“月”转化为承载文人的舟船,赋予自然物以功能性,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这里的“风”和“月”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也象征着文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将自然界的美好与文人的心灵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仅展现了文人的精神追求,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是自然和心灵的结合。文人可以借助这些美好的事物,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从而摆脱寂寞。 </p><p class="ql-block"> 诗人通过“莫说文人终寂寞”与“风作楫,月为船”的对比,作者强调了文人虽然可能在物质上或社交上显得孤独,但在精神上却可以找到丰富的寄托,实现小我与大宇宙的对话:个体(文人)与自然(风月)的互动,形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孤独感在宏大宇宙中被稀释,转为对生命诗意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在物质化时代,此句可视为对“学术孤独”的升华:以思想为帆,以文化积淀为舟,抵御功利主义的侵蚀。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形成跨时空共鸣。在生态美学上,将自然元素(风、月)转化为生存工具,隐含“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意识,超前于“寄情山水”的简单抒情。</p><p class="ql-block"> 此句浓缩了中国文人面对孤独的典型态度:既不逃避,也不沉溺,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将寂寞转化为审美的源泉。其价值在于“困境诗意化”的生命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