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秋水(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257557 </p><p class="ql-block">课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上旬,我们乘车到兴国县船溪村的,开启了一段难忘的乡村之旅。这片土地,曾因缺水而贫困,被称为 “走沙山”,亦有着 “江南沙漠” 的无奈别称。</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村委会,通过村干部的介绍和图片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过去船溪村的艰难岁月。这里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山中沙子不断冲入河中,导致河高于田,水患与旱灾交替肆虐,树木难以生长,“走沙山” 现象成为农民脱贫的巨大阻碍。</p> <p class="ql-block"> 正如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所提及的那样,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有山灶前空,有田肚皮松;唔怕你是英雄汉,会打会算也是穷。” 这句当地的俗语,道尽了往昔的无奈与艰辛。村民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挑回的水还需过滤才能饮用,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然而,岁月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1985 年,习仲勋同志来到船溪调研,当他看到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饮水困难问题后,毅然决定 “我们的扶贫工作就从挖这口井开始”。同年 11 月,他向党中央提出了老区扶贫开发的建议,并捐赠了一部柴油机水泵给船溪。从此,船溪村有了第一口水井。那机声隆隆,带来的是清甜的泉水,更是生活的希望,让船溪的群众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沿着马路超前走了两百米左右,来到那口意义非凡的 “扶贫井” 旁,我心中感慨万千。这口井,见证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是一场彰显初心的民生接力,更是调查研究和关心群众生活的作风接力。它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学课本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虽然这里的井并非毛主席所挖,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船溪村的村民们,又何尝不是怀着这样的感恩之心,铭记着习仲勋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恩情呢?老党员陈瑞荣的那句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谢党的好领导、好干部,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正是村民们心声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然后在村干部带着,在井的左边小道,来到高处,看如今的船溪村,早已今非昔比。“扶贫井” 依然默默守在路旁,周边树木苍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民们对水井爱护有加,它不仅是水源,更是全村的精神象征,时常有游客前来瞻仰,还有人带着水桶灌装井水,想要品尝那一份甘甜,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而整个村子,更是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山依水,水绕山,天蓝水绿、芳草茵茵,白墙、黛瓦、湿地、古树、小径,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这次船溪村之行,让我亲眼见证了一个村庄从贫困走向富裕,从缺水困苦到因水而兴的巨大变迁,更让我深刻领悟了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正如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所表达的那样,我们应时刻铭记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离开船溪村时,我回头望去,那口 “扶贫井” 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照亮了船溪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 “吃水不忘挖井人” 的精神,也将在这里代代传承,永不磨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