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李鸿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旧宅、李府、李鸿章府,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晚清重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李鸿章的家宅,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李鸿章故居,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其中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馆占地1500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院落,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早期李氏家族旧宅的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现在的李府,是江淮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李氏家族旧宅于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过厅,正中立有一座“源远流长”屏风,红木雕镂画框,做工十分精细。过厅现用来做“李鸿章生平展”展厅,展示李鸿章相关的图片、资料和实物。</b></p> <p class="ql-block"><b>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派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仪叟、省心。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其生平展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是镇压过农民起义军、签署过一些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朝廷重臣,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性的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福寿堂,即李府中厅,是接见宾朋、举行家族重要仪式的场所。规格高达9米的“明三暗五”建筑形式,体现了江淮古宅风韵。堂中“佘太君祝寿图”等木雕构思考究,技法流畅,是安徽北派古建雕刻的上乘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古钟、花瓶、镜子,寓意住宅“终生平静”。</b></p> <p class="ql-block"><b> 走马楼,回字形两层木雕楼,面阔七间,上下回廊相通,雕梁画栋。因家眷居住于此,又称“小姐楼”。现陈列有《李鸿章书法》等专题展览。</b></p> <p class="ql-block"><b> 李鸿章书法展,李鸿章擅奏牍,工诗文,于书法情有独钟,临池不辍。早年书法取法欧阳询和柳公权结体严谨,工整秀美。中年时期吸收“二王”和王铎的潇洒书风,其大字书法笔笔中锋,刚柔相济;结字沉稳,气势雄强,极具庙堂之风。</b></p> <p class="ql-block"><b> 《清史稿·李鸿章列传》载:(鸿章)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拓《兰亭》,日临摹百字,饮食起居皆有恒晷。李鸿章留下大量匾额,尽显文人墨韵和书法功底,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史料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津海新关”匾,津海新关办公楼,位于天津紫竹林附近,现为天津海关办公大楼。</b></p> <p class="ql-block"><b> “海军公所”匾,题于北洋水师提督署,1887年,北洋水师提督署建于山东威海刘公岛,是北洋海军署衙。</b></p> <p class="ql-block"><b> “豫章书院”匾,书院前身为广东罗氏宗族的合族祠,建成于1893年,因罗氏宗族于豫章(汉时设郡,郡治南昌县),宗祠改为书院时,被命名为“豫章”,原匾存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长堤真光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1872年1月,内阁学士宋晋以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靡费太重”为由,奏请停止造船,裁撤闵沪船局,引发了洋务派和保守派关于中国航运业前途的打辩论。李鸿章竭力反对,认为“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海沿江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清廷最终决定船政不应停止,由李鸿章、沈葆桢负责办理。</b></p> <p class="ql-block"><b> 淮军与近代国防展览,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以庐州地区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采用了西式装备,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与反侵略战争,成为近代的国防主力。展览共分六个部分,用大量珍贵的图片、模型与视频展现其历史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篇:清代传统国防。主要介绍了清朝建立统一封建集权王朝后,以八旗和绿营为国防主力。陆防上建立边防重镇和防御设施,形成塞防体系;海防上视万里海疆为天然屏障,限制对外交往。清中期后政治日趋腐朽,军备废弛,国防建设停滞不前。清军所用武器还是以弓箭、挑刀、短刀、长枪、马叉、火绳枪为主。</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篇:淮军崛起。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以庐州地区团练为基础组建淮军,伴随着洋务自强运动的发展而壮大,成为晚清军事史上继湘军之后崛起的重要武装力量,是清代军事体制从传统向近代转化过程中承先启后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武器方面,已经引入了温彻斯特卡宾枪、马蒂尼·亨利步枪、哈乞开斯步枪、毛瑟M1871步枪等。</b></p> <p class="ql-block"><b> 第三篇:国防主力。主要介绍了19世纪60年代末,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大量勇营保留下来,取代传统的八旗、绿营等,成为国防军。李鸿章及淮系成员担任要职,大力提升军事装备,使得淮军超过其他勇营和练军,发挥国防军主力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加特林机枪,由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查理·加特林设计制作。早期装在轮式枪架上,后期轻型的加特林机枪装在三脚架上。70年代清政府引入装备部队。</b></p> <p class="ql-block"><b> 克虏伯大炮,由世界知名军工企业克虏伯兵工厂生产,它曾在普鲁士的对外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订购,成为陆军的新式装备。</b></p> <p class="ql-block"><b> 第四篇:近代国防工业。主要介绍了为实现洋务运动的“自强”和“求富”目标,李鸿章优先保证淮军装备的升级更新,创办军事工业,以满足国防建设和战争的需要。为解决能源、燃料、交通等问题,还开办了铁路、矿务和电报等。</b></p> <p class="ql-block"><b> 第五篇:近代军事人才。主要介绍了为满足近代化的国防对军事人才的需要,淮系集团成员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院校,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人才。李鸿章还倡导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投入国防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第六篇:反侵略战争。淮军作为清朝国防军的主力,在历次对外交涉和反侵略战争中,积极备战,直接参与一线战斗,抗击法国、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牺牲巨大,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爱国之歌。</b></p> <p class="ql-block"><b> 五进院落之间过道,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栽植各种绿植,巧布奇石、石山、石桌、石凳、水池,使富丽堂皇的宅院之间增添了几分清幽静谧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李鸿章故居,了解中国近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了解李鸿章为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和科学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了解李鸿章的多面人生。此次参观感慨良多,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5年5月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