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5.11 旅行第7天</p> <p class="ql-block">离开姓氏桥时,雨已经停了。我沿着Chulia Street, 前住槟城小印度。</p> <p class="ql-block">Chulia Street 这一带有很多著名的槟城街头艺术及壁画,由于我在前面的游记已有记载,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的照片是位于街道旁的一座民居庭院。</p> <p class="ql-block">小印度(Little India Penang)是槟城印度裔居民最集中的商业与文化街区,位于乔治市世界遗产核心区,范围主要涵盖 Lebuh Queen(皇后街)、Lebuh Pasar(巴刹街)、Lebuh Chulia 部分路段及周边小巷。</p><p class="ql-block">印度裔是槟城三大族群之一。槟城三大族群结构(截至 2020–2021 年)如下:</p><p class="ql-block">华人:约占 41.3%*</p><p class="ql-block">马来人:约占40.7%</p><p class="ql-block">印度裔:约占 8.9%</p> <h3>走进小印度,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巨幅壁画, “Thaipusam Mural” (大宝森节壁画)。</h3> <h3>这幅壁画主题取材自印度裔淡米尔族的重要宗教节日——大宝森节(Thaipusam),是槟城最具规模与特色的年度庆典之一。</h3> <h3>为了更好理解大宝森节壁画的画面内容与象征,我将这幅大型壁画分解来进行介绍(说明参考ChatGPT):</h3> <h3>烹煮与分发食物:在画的上方,有人在巨大锅里煮咖喱,并将食物分装给民众,这体现了节日期间常见的公益善举(施食),象征无私奉献与关怀。</h3> <h3>传统乐手:在画的中上部,身着节日服饰的男子敲击 thavil、mridangam 等南印度鼓,为游行与仪式增添热烈氛围。</h3> <h3>扛卡瓦迪(Kavadi):画面左上方可见信徒肩扛装饰华丽的卡瓦迪,这是信徒为还愿或履行誓言所作的苦行之一。</h3> <p class="ql-block">卡瓦迪(Kavadi) 是大宝森节(Thaipusam)中最具标志性的宗教奉献物与苦行形式之一,主要出现在印度教信徒向战神穆鲁干(Lord Murugan)还愿或履行誓言的过程中。</p><p class="ql-block">词源与含义</p><p class="ql-block">Kavadi 在泰米尔语中意为“负担”或“扛着的供奉物”。</p><p class="ql-block">它象征信徒承担的精神与肉体的“重担”,以表达虔诚、感恩或悔过。</p><p class="ql-block">形式与结构</p><p class="ql-block">最简形式是 Paal Kavadi(牛奶卡瓦迪),即扛着装有牛奶壶的木架。</p><p class="ql-block">精致的大型卡瓦迪则常为半圆拱形或塔形结构,用金属或木制骨架搭成,装饰孔雀羽、鲜花、彩带、神像等。</p><p class="ql-block">重量从几公斤到数十公斤不等,大型卡瓦迪需要肩扛并与身体相连,有时还配合穿刺仪式(如穿钩、穿针),象征忍耐与虔敬。</p><p class="ql-block">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信徒在扛卡瓦迪前会进行禁食、祷告与斋戒(通常 48 天),以净化身心。</p><p class="ql-block">在游行中,信徒赤脚从起点寺庙步行至穆鲁干神庙,将卡瓦迪奉献给神明。</p><p class="ql-block">这种行为象征信徒愿意承担痛苦,放下自我(ego),并将一切奉献给神。</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局部,就是表现了一位赤膊的男性信徒扛着装饰有孔雀羽和花饰的大型卡瓦迪,正处在大宝森节的行进或仪式场景中。</p> <h3>击碎椰子:(在画面的中下方)象征击碎自我与净化心灵,是大宝森节的重要仪式</h3> <h3>节日舞蹈:两位穿着艳丽纱丽的妇女正在起舞,展现庆典的喜悦与文化色彩。</h3> <h3>小印度最重要的建筑是Sri Mahamariamman Temple(斯里马哈玛丽亚曼庙)</h3> <p class="ql-block">该庙位于乔治市 Queen Street 的 小印度核心区,建于 1833 年,是槟城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 每年的大宝森节游行,就是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庙宇采用典型的 南印度德拉威(Dravidian)风格 建筑,其最显著特征是门口上方的 gopuram 高塔,雕刻了多位神祇与装饰元素,色彩鲜艳。 庙内供奉主神 Mahamariamman(印度教母神之一),以及战神 Subramaniyaswami(Murugan)。</p> 小印度牌楼与主街入口 <h3>在下图正中的建筑上写有马来文和英文的欢迎辞:欢迎来到槟城小印度!</h3> <h3>街道两侧的广告牌上多是身着纱丽的模特形象与珠宝首饰宣传,背景色多用饱和度极高的蓝、紫、红,直接奠定了小印度街道的色彩基调。</h3> <h3>小印度的主要商业街道两旁,是保存了骑楼结构的老商铺,但外立面早已被巨大的广告牌、闪烁的灯饰和鲜艳的店招覆盖。</h3> <p class="ql-block">沿街的广告牌以布料、金饰、香料和印度餐饮为主,大多延伸到骑楼人行道上方。</p> <h3>这侧的店铺则主打金饰、银器、黄铜器与传统工艺品。商店门口常见橱窗展示或金色字样的店牌。<br></h3> <h3>小印度的特色和文化气息,并不来自建筑本身。街道的骨架依旧是乔治市熟悉的殖民地骑楼风格,但它们被层层叠叠的色彩、商品和装饰包裹,变成了南亚文化的展示橱窗。这里的“印度风情”更多体现在商铺与色彩之中,而非建筑本身——这也是小印度与其他族群街区的最大区别。</h3>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旅游宣传资料称小印度是感观的盛宴:色彩、香气、和宝莱坞音乐。这是一种夸大,为了吸引游客。但我是写游记/记流水帐,要忠实记录自己的实际感受:</p><p class="ql-block">色彩:确实鲜艳,招牌和门面装饰都很抢眼,这点是事实。</p><p class="ql-block">香气:空气中并非总是弥漫令人愉悦的鲜花和香料的香气。有时是咖喱或油烟味,而这些气味并非人人喜欢。</p><p class="ql-block">音乐:不是随处回荡宝莱坞旋律,而是商铺里偶尔传出;街道上的主旋律反而是交通与人声的嘈杂。</p> <h3>对于喜欢印度美食、印度纱丽和华服、及黄金手饰的人,这里是天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