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0日(旅行第10天)晴</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开始游览波罗的海三国之中的拉脱维亚。</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国界线总长1862公里,国土面积6458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拉脱维亚设有35个县和7个市,首都为里加。2023年,拉脱维亚人口188.2万。</p><p class="ql-block">10世纪建立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1583~1710年,先后被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瓜分。1710年至1918年先后被俄罗斯帝国和德国侵占,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1940年7月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5日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后期实行的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前苏联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恢复独立。</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约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共和国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为2∶1,旗面由三个自上而下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颜色依次是深红、白色、深红,颜色分布比例为2∶1∶2,国旗上的深红色一般被称之为“拉脱维亚红”。</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国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旗帜之一,1917年5月,拉脱维亚艺术家安西斯·西鲁里斯根据《利沃尼亚韵律诗编年史》中关于拉特加尔人部落战旗的传说,设计出了红-白-红旗帜作为拉脱维亚国旗,1918年11月,独立后的拉脱维亚共和国正式采用西鲁里斯设计的红-白-红旗帜作为国旗。</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共和国国旗中,深红色象征着英雄烈士为独立自由而牺牲奉献的鲜血,讴歌了拉脱维亚人的爱国情怀;白色象征着和平与希望,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酒店离尤尔马拉海滩很近,所以今天不必太早出发,我们也可以懈怠一下。</p><p class="ql-block">早饭后跟战友文清走出酒店,体验一下这座城市的早晨。</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前面看酒店似乎不是很大,但是绕到后面才知道这个度假酒店还真不小。</p> <p class="ql-block">酒店周围都是一栋一栋形态各异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家家的院子里不是树木就是花草。</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面走,看见隐藏于绿色之间的东正教小教堂,金色的洋葱头亮闪闪的,蓝色的小教堂在周围一片绿色之中格外显眼,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教堂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的颜色包括蓝色、绿色、金色等,这些色彩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宗教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酒店对面是公个交站,站台稍显简陋。这么小的城市早晨候车的人还真不少呢!</p> <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Jurmala)是拉脱维亚的海滨城市,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南岸,距离首都里加市中心、里加国际机场均为15公里,为该国第五大城市。</p><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的名称在拉脱维亚语中意为“海滨”,以33公里白色沙滩和清澈海水闻名,素有“拉脱维亚的明珠”之称。</p><p class="ql-block">该市坐拥原始森林与温泉资源,海滨分布着融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功能主义风格的木制建筑,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波罗的海地区著名疗养胜地,市内设有疗养实验研究所及欧洲北部最大水上乐园,旅游资源涵盖尤尔马拉海滩、凯梅里国家公园及杜布尔提路德教堂等多样化类型。电气化铁路贯穿全境,夏季游客密集。</p><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主要产业包括木材加工、造纸和赛艇制造,疗养服务业构成经济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共享滑板车形单影只,童心未泯的肖主任上去安慰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瘦小单薄的领队张明和人高马大的波兰司机站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波兰的司机人很好,驾驶技术杠杠滴,工作有责任心且服务周到。大家到了酒店休息,他还要去洗车、加油。</p> <p class="ql-block">十点准时出发,眨眼的功夫就到了波罗的海海边。海边的景色宜人,一栋栋别墅一座座院落,各式各样,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前边看见的就是波罗的海,有着绵延33公里的白色沙滩和冰蓝色海水的尤尔马拉,被誉为拉脱维亚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村,也是前苏联领导人最爱的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陆地上一只巨大的海龟, 正准备爬向大海。</p> <p class="ql-block">两位团友希望能骑到海龟身上,游向大海!</p> <p class="ql-block">海边有个酷似游轮的五星级酒店。</p> <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的旅游开发较早,非常成熟,以“可持续旅游”项目为卖点,原生态和现代化并驾齐驱,既能享受五星级酒店,又有蓝天细沙的热带树林风格,每天都能闻到天然的松木香和咸咸的海水味道,对改善呼吸系统有着极佳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的尤尔马拉(Jurmala)海滩,是欧洲著名的十大海滩之一。</p><p class="ql-block">海边沙滩上竖立着白色尤尔马拉字母标志。</p> <p class="ql-block">在波罗的海海边,在尤尔马拉标志前,我们留下了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大家自然也少不了留下海边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很好,蔚蓝的天空下泛着冰蓝色的海水。站在海边,微风轻轻地吹过,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这里拥有典型的波罗的海海岸线风光,夜幕降临时可仰望星空,清晨可观赏日出与海景交融的美丽画面。</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第三次来到波罗的海零距离地观赏海天一色了,如行程不那么紧凑,也可以坐在海边发呆,享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美景,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每到夏天,整个拉脱维亚的人都涌向这个度假胜地。如有要感受波罗的海的沙滩魅力,非尤尔马拉莫属。这里的海滩也是游客们喜爱的活动场所,除游泳、日光浴外还有沙滩排球等活动。</p><p class="ql-block">走在沙滩上,感觉这边的沙滩不如波兰索波特的沙滩。已经是上午了,海滩边的人并不多,也许这里的盛夏还没有来临吧!</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波罗的海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沐浴了海风,享受了阳光,拍了照留了影,我们向市里走去。</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一边通向海边一边通向市区。</p> <p class="ql-block">从海边回来的团友进入了我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的森林覆盖率约为53%,位居欧洲第五,怪不得这里到处都是绿色一片。</p> <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海滩酒店的标志,太阳与海滩。</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酒店一个接一个,盛夏来临,酒店恐怕是供不应求了。</p> <p class="ql-block">走在街上人没见几个,车倒是不少。</p> <p class="ql-block">据说拉脱维亚的生活成本,比想象的要“友好”的多。2023年拉脱维亚的平均税前月薪为1443欧元。税后,拉脱维亚的平均工资为1055欧。按照这个工资水平,估计海边的这些别墅也不会太贵。</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漂亮的公园,绿意盎然中,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像巨大的绿毯镶嵌于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草坪上的舞者。</p> <p class="ql-block">翠绿的草坪中,有精心设计的花坛。多姿多彩的花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绿色草坪则为这绚烂的色彩提供了极好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坐在绿藤萝覆盖的凉棚下,既悠闲惬意又可以做白日梦。</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下,草坪上留下了斑驳的树影。</p> <p class="ql-block">五彩缤纷的花朵交相辉映,在生机勃勃的绿地映衬下格外鲜艳。</p> <p class="ql-block">她在丛中笑!</p> <p class="ql-block">绿中一束红。</p> <p class="ql-block">修剪成立体圆柱状的花圃。</p> <p class="ql-block">随拍街景。</p> <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等车的地方又是一个街心公园。</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开过来一辆电气列车,在尤尔马拉市,电气化铁路贯穿了整个市区。</p> <p class="ql-block">从车上下来的人们在等候绿色信号灯的放行。</p> <p class="ql-block">从车上下来的乘客可真不少,这是要去海边吗?</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的建筑旁,怎么吊着巨大的一簇花?</p> <p class="ql-block">茂密的树冠下绿叶层层叠叠,满载着希望的绿色,既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又是人们保护环境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11:10分我们乘车前往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p> <p class="ql-block">说到拉脱维亚,我们知之甚少。历史上拉脱维亚曾多次被外国统治,东西欧文化都在此落地生根,造就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11:40我们的车进入里加。</p><p class="ql-block">图为车拍。</p> <p class="ql-block">里加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p><p class="ql-block">里加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p><p class="ql-block">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面积30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图为车拍。</p> <p class="ql-block">里加(Riga),拉脱维亚共和国首都,是拉脱维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该国重要港口。</p><p class="ql-block">地处波罗的海里加湾,位于道加瓦河注入里加湾的交汇处,距海约15千米,面积302.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枢纽城市和疗养避暑的胜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诗人格林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里加,北方的巴黎”。而里加老城则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201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加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积不大,有运河环绕。老城具有中古时代城市的特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每座屋顶上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的公鸡──风信鸡。</p><p class="ql-block">里加在古时是利弗人的居民点,1201年建为要塞城市。1282年参加</p><p class="ql-block">汉萨同盟,成为波罗的海最重要的贸易中心。1709-1710年被俄国人占领。此后成为俄国西北部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至18十八世纪发展为海港。1918年拉脱维亚独立,里加成为首都。1940年并入苏联,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里加又成为首都。</p><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在经历了700多年的外国统治之后,宣布独立,定都里加。</p><p class="ql-block">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年-1940年),拉脱维亚将注意力从俄国转向西欧国家,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制政府。拉脱维亚语成为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p><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6日,俄罗斯承认拉脱维亚独立。1991年9月17日,拉脱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1992年到1994年,所有俄国军队撤离。2004年 3月29日,拉脱维亚加入北约。 2004年 5月1日,拉脱维亚加入欧盟。</p><p class="ql-block">图为车拍市区街景。</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张明领队说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街来到一栋白色的建筑前,张明领队告诉我们,这是前苏联克格勃总部大楼,现已经改做了博物馆。大楼的墙上的标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KGB。</p> <p class="ql-block">我绕到马路对面,拍下了前苏联KGB总部大楼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里加街景拾零。</p> <p class="ql-block">街边聚会的少男少女们。</p> <p class="ql-block">来来往往的行人。</p> <p class="ql-block">原KGB总部大楼所在的街口。</p> <p class="ql-block">看这天上罗织的电线。</p> <p class="ql-block">到午饭的饭点了,我们一行人跟着领队来到上车的地方,波兰司机正驾驶着大巴在路边等候。</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路过一家医院,单看这建筑还真的看不出来是医院。</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随拍街景。</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我们穿过一个小区,就到了中午用餐的老上海餐厅。</p> <p class="ql-block">老上海餐厅位于街口的一栋五层建筑的底层。</p> <p class="ql-block">已经忘记了老上海餐厅里的饭菜是否是本帮菜的味道,只是餐厅里的灯笼、中国结、纸伞这些满满的中国元素,看着就非常亲切。</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向停车处走去,在等候绿灯时邂逅拉脱维亚的美女,可惜我拍的是背影。铃铃正好在对面,抓拍了拉脱维亚的美女。</p><p class="ql-block">都说拉脱维亚是美女之都,这里的女孩兼具俄罗斯女性的美貌和欧洲女性的优雅气质,在世界范围内颜值偏高。</p> <p class="ql-block">坐在这个车上的年轻人,喝着咖啡(亦或是酒)还不消停,在音乐的伴奏下是又唱又笑。</p> <p class="ql-block">对于来往的行人,恐怕这种行为早已是司空见惯了。</p><p class="ql-block">视频提供者孟繁逊。</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男孩儿。</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女士们。</p> <p class="ql-block">出来这么多天,第一次在下午办理酒店入住。大巴车进不来,我们只能拉着行李箱在老城不平的路上咯噔咯噔的走着,好在路不太远,就到了位于老城中心的Konventa seta酒店。</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李莉。</p> <p class="ql-block">Konventa Seta酒店位于一栋历史悠久的联排别墅内,地处世界遗产地里加近在咫尺。从酒店步行到圣彼得教堂和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不超过5分钟,距离黑头宫只有0.9英里。</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标志,像一只飞翔的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铃铃的抓拍。</p> <p class="ql-block">因要等候住店客人退房后才能办理入住,我走到酒店外看看里加老城的人间烟火气。迎面而来的是两位时髦的当代美女,脚步轻盈地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拼图最后一张)。</p><p class="ql-block">图为酒店两侧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大部分团友已经入住,我们则还需再等候。这个酒店是一个很有历史的酒店,酒店一层尽头的地下,有遗存的城堡城墙。虽然已过了好奇的年龄,还是忍不住去探访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个酒店曾经是800年前(也有说600年)条顿骑士团之一的圣剑骑士团的城堡。我们看到的是前圣剑骑士团城堡的幸存部分。</p> <p class="ql-block">圣剑骑士团(又名宝剑骑士团)是中世纪欧洲的军事组织,由日耳曼骑士和天主教传教士组成,主要活动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该组织于1204年由教皇诺森三世批准成立,旨在讨伐异教徒和扩张宗教势力。作为十字军东征的一部分受教皇直接管辖,曾参与征服异教徒部落的战役。</p><p class="ql-block">1236年在与立陶宛萨莫吉希亚人的战斗中惨败,损失惨重并险遭灭团。 该骑士团虽以军事征服为目标,但其成员主要来自日耳曼地区,并非单一国家组织。</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走廊曲曲弯弯,上上下下。</p> <p class="ql-block">酒店虽在老城中心,但周边却不感到喧嚣。干净整洁的房间令人舒服。我们放下行李箱简单整理了一下,16:30酒店大堂集合,开始游览里加老城。</p> <p class="ql-block">古都里加分老城和新城。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积不大,有运河环绕。老城具有中古时代城市的特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每座屋顶上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的公鸡──风信鸡。一只只闪闪发光的金属公鸡矗立在在几座13世纪大教堂的尖顶上。</p><p class="ql-block">在造型各异的教堂中,多姆教堂以其内部庞大的管风琴闻名于世,圣彼得大教堂是里加最高的教堂,其他有名的建筑还包括骑士团城堡、大行会会所和小行会会所等。市内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商人住宅和仓库。</p><p class="ql-block">我们路过的这栋房屋,非常好地利用了街角。</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加装的电梯,是为了登顶圣彼得大教堂所建,可以看出已经占路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圣彼得大教堂的后面 ,这个位置可以拍全景,团友们都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里加古城的石板路,幽远、沧桑、坚实。虽然经过多年的足迹磨砺已经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但今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倾轧在路面上毫无问题,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继续行走便穿过一个门洞,看见一个由鸡、猫、狗、驴四只动物叠在一起的独特造型的雕塑,其象征的意义是团结与希望。</p><p class="ql-block">这个雕塑的名字叫《不莱梅乐手》(也有称不莱梅音乐家),位于圣彼得大教堂背面,靠近市政厅,介于教堂与修道院围墙之间。是旧城区的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看见这个雕塑,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它和乐手或音乐家有什么关系。此雕塑源自《格林童话》,描写了四只动物通过团结协作战胜强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该雕塑是德国不来梅市的标志性作品,1990年由不来梅市赠予里加(两城为友好城市)。里加版本在金属带间展现了动物们面对自由时的惊讶表情,象征着历史变迁中的时代意义。 </p><p class="ql-block">几乎每个游客都会触摸动物的鼻部以祈求好运,其中公鸡因位置最高,少有人能摸到。铜驴的前腿则被摸的最多,因为连小朋友都摸得到。</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按照当地习俗,都去摸了摸它们,希望好运伴随。</p> <p class="ql-block">《不莱梅乐手》雕像和圣彼得教堂的旁边是圣约翰教堂,它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教堂外观简单、朴素,但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是首领和骑士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祭祀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一个令人眼睛有错觉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座标志性哥特式建筑,以123.25米高的钟楼和俯瞰全城的观景台闻名。</p><p class="ql-block">里加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Church, Riga)始建于1209年,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之一。其巴洛克式钟楼建于1690年,曾为世界最高木质教堂钟楼,后因火灾、战争多次损毁,1973年重建时改为金属结构。教堂融合了哥特式与巴洛克风格,尖顶装饰和向上的动势体现了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负盛名且历史最悠久的中世纪遗迹之一。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如今教堂侧面外墙与内部部分柱子依旧保留着13世纪的原始风貌。虽在二战时曾因大火烧毁屋顶与钟楼,但在1970年代重建后,又新装了一部电梯(前边已经提到),让游客得以在57米的高空处饱览里加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庄严的教堂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高耸的穹顶、精致的壁画,以及那肃穆的圣像,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结构别具一格。最早的时候,教堂采用的是木制结构,这种结构轻盈而坚固,为教堂的宏伟奠定了基础。随着岁月的流逝,教堂的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木制结构的精髓一直得以保留,成为了教堂历史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图片提供者李莉。</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外墙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道加瓦河右岸的里加老城,被称作“北方巴黎”,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保存有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物,并有骑士团城堡、教堂等古迹。</p><p class="ql-block">图为里加老城。</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一路行一路拍。</p> <p class="ql-block">走远了再回首拍一下雄伟的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街边敞篷车上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广场的一个进口进来,似洞天大开,这就是里加市政厅广场了,也有人叫它“黑头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穿越中世纪的里加市政厅广场,位于里加老城中心,是汉萨同盟时期的重要商业和政治中心。广场始建于13世纪,曾是城市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现为游客展示中世纪建筑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枢纽城市和疗养避暑的胜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诗人格林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里加,北方的巴黎”。而里加老城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大楼位于广场中心,新古典主义风格,高耸钟楼顶部设有希腊法律女神忒弥斯雕像。建筑主体为三层结构,外墙装饰以浮雕和雕塑为主,展现了里加作为波罗的海三国政治中心的地位。 </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矗立着代表城市自由与独立的“罗兰德”塑像,该塑像由黑头兄弟会(1334年成立)出资建造,象征中世纪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广场周边分布着黑头宫(始建于1334年)、里加市市政厅等历史建筑,展现了新艺术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融合。 </p> <p class="ql-block">RIGA的标志位于广场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里加市政厅广场的集体亮相!</p> <p class="ql-block">里加最漂亮的建筑莫过于市政厅广场上的两座连体建筑——黑头宫。里加黑头宫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老城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4世纪,原为德国未婚商人组成的黑头兄弟会行会驻地,现为融合文艺复兴与哥特风格的复建建筑,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黑头宫(House of the Blackheads)最初建于1334-1344年间,得名于其所有者——由德国未婚商人组成的黑头兄弟会。该行会以公元3世纪殉道的黑人圣徒莫里茨(St. Maurice)为主保圣人,其徽章至今镶嵌于建筑正门。历史上,黑头兄弟会不仅是商贸组织,还参与城市管理,甚至承担防御职责。</p><p class="ql-block">原始建筑:16-17世纪以文艺复兴风格为主,立面装饰天文钟、金属饰件及石雕,1622年增设镶金外饰。</p><p class="ql-block">毁坏与重建:1941年遭德军轰炸损毁,1948年被苏联彻底拆除。1995-1999年按原貌复建,现为里加最华丽的建筑之一,地下保留考古遗址展示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外观:哥特式尖拱窗、飞扶壁与黑色大理石组合,正门青铜徽章凸显庄重感。</p><p class="ql-block">内部:修复后的木质穹顶、石质回廊及二楼行会会议厅的壁画残片,还原了中世纪商会议事场景。</p> <p class="ql-block">黑头宫是里加最华丽的建筑之一,原为德国商人行会总部,在二战炮火摧毁后重生的黑头宫,直到1999年完全重建。</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的里加是汉萨联盟的正式成员,里加城里的兄弟会成员都是单身贵族精英,这座哥特建筑非常精致,融合了荷兰文艺复兴特色的外观,色彩鲜艳明快,装饰精美,还找了非洲的黑奴来看守大门,久而久之就称这里为黑头宫了。</p> <p class="ql-block">二战后重建的黑头宫有梦幻般的外观,宫殿的外墙华丽无比,色彩鲜艳。红砖墙、金色雕花、蓝色钟楼,精致的雕像,怎么看都像是童话里的王宫。</p><p class="ql-block">黑头宫的内部是一座博物馆,展示了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人真不少,也许已经到了下班的时候。广场并不是很大,团友们分散在各处,找寻最好的角度拍照。</p> <p class="ql-block">与美景同框的团友们。</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竖立着骑士罗兰德雕像。</p><p class="ql-block">罗兰德骑士是历史上一位公正的法官,从14世纪时,罗兰德雕像大量出现在东北欧地区,被视为正义和自由的象征。里加的这尊罗兰德雕像最初建于1896年,二战时市政厅广场上的建筑受到重创,唯独这尊雕像毫发无损,所以又有了“幸运之神”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拉大提琴的女孩儿!</p><p class="ql-block">视频提供者李莉。</p> <p class="ql-block">黑头宫旁边的这栋幽暗、呈墨绿色的方形建筑,原本是1970年代作为拉脱维亚红色步军的纪念馆,如今博物馆里陈列的是1940年到1991年,德国纳粹和苏联占领拉脱维亚期间所有被殖民的照片、地图、历史文件,其中一块无名碑文上写着:“他们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我们故乡的土地、我们的荣耀,以及我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图为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距离市政厅广场只有几步路之遥的拉脱维亚步兵广场,正对着道加瓦河、阿克曼桥(Akmens Bridge)和渡船码头,过去这里是里加的中央市场。主宰广场的是一座高大的暗红色花岗岩步兵雕像,据说这个象征性的步兵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对抗俄国皇军,而俄国10月革命时,他们都支持布尔什维克(Bolsheviks,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并为列宁组织了一支禁卫军,也是后来苏联红军的一支强悍的队伍,名为拉脱维亚红色步兵,不过拉脱维亚脱离苏联独立之后,很多人对这纪念物有不少意见。</p> <p class="ql-block">中国老兵在步兵雕像前。</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有很多商店,售卖当地特色商品,如里加黑药酒、手工皮具制品等。 此外广场周边设有旅游信息中心、博物馆及艺术空间,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并探索更多历史遗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街边、广场上可以找到许多露天餐厅和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卖货的小车摊。</p> <p class="ql-block">站在路口的大坤忽然发现大部队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里加市区拾零。</p> <p class="ql-block">面包店橱窗。</p> <p class="ql-block">杨主任快步追赶我们的大部队。</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咖啡(酒吧)车。</p> <p class="ql-block">都说拉脱维亚男少女多,怎么看到的正好相反。</p> <p class="ql-block">守着酒桶喝酒,想喝多少喝多少!</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亚大教堂是拉脱维亚最具代表性的主教大教堂,其现存建筑融合了多个世纪的重建元素,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该教堂由艾伯特主教于1211年主持修建,1270年完成首期工程,1776年重建后尖塔高度从140米改为90米,现已成为里加古镇的重要象征。教堂内保存有1884年建造的管风琴,其6718根音管的规模在当时创造了世界纪录。作为波罗的海地区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该教堂承载着拉脱维亚近八百年的历史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这座圆顶教堂的尖顶一度是这个城市中最高的尖顶,就是为了保证人们身在里加任何巷道胡同都不会迷路。因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几次被重建,因此现在的建筑包含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p> <p class="ql-block">现存教堂建筑为圆顶结构,其主体部分保留了13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骨架,外立面装饰融合了巴洛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元素。</p><p class="ql-block">不同历史阶段的改建工程为建筑叠加了多种风格特征,西侧门廊的浮雕装饰可追溯至13世纪。建筑内部设有三层回廊,支撑穹顶的立柱采用当地特有的红砂岩建造。1776年重建工程中,原设计高度达140米的主塔被改建为90米高的新巴洛克风格尖塔 。</p><p class="ql-block">1211年,在里加建城十周年之际,首任里加主教艾伯特亲自奠基启动建造工程。首期工程历时59年,至1270年完成主殿结构。14世纪中期增建了哥特式祭坛厅,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部分装饰遭到损毁。</p><p class="ql-block">1776年启动的改造工程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将原设计的尖塔高度从140米改为90米,改建后的塔楼至今仍是里加老城天际线的制高点。19世纪末进行的修复工程融合了多个世纪的重建元素 。</p><p class="ql-block">教堂钟楼现存三口青铜钟,其中最古老的“圣彼得钟”铸造于1346年,重量达3.2吨。南侧耳堂保存着15世纪制作的彩绘玻璃窗 。</p><p class="ql-block">作为里加古镇的核心地标,该教堂在2018年老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被认定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产。其建筑群完整记录了汉萨同盟时期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教堂内1884年建造的6718根音管管风琴,乐器本体采用橡木雕刻装饰,控制台设有4层手键盘和32个音栓。每年夏季在此举办的管风琴音乐节,吸引着欧洲各地的音乐爱好者。</p><p class="ql-block">教堂正门上方镶嵌的13世纪青铜十字架,是波罗的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圣物之一 。</p> <p class="ql-block">近景与远拍。</p> <p class="ql-block">与当地人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p> <p class="ql-block">里加城市掠影。</p> <p class="ql-block">里加历史纪念区包括六个著名的遗址,包括古老的里加中心地区、砖制圆顶屋、圣彼得教堂、圣雅可比教堂、圣约翰教堂、火药塔、瑞典门、里加城堡、以及许多博物馆和艺术画廊。</p><p class="ql-block">图为里加历史纪念区世遗标志。</p> <p class="ql-block">里加之所以被称为“北方巴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保存有很多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的新老建筑。</p><p class="ql-block">图为国立拉脱维亚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里加美术馆收藏有52,000多件艺术品,反映了波罗的海地区和拉脱维亚自18世纪中期至今的艺术发展。美术馆还收藏了俄罗斯自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品。博物馆建筑修建于1905年。是波罗的海地区第一座博物馆专用建筑。</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阿尔伯特街(Alberta iela),堪称世界建筑会展的老街,整条街的建筑都是新艺术风格。严格对称的外观,富丽堂皇的内饰,新奇独特的浮雕,精美华丽的旋梯,使得这些建筑享誉世界,并吸引了不少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放在店铺门前的老式摩托车,八成是当广告呢!</p> <p class="ql-block">顺着这条街走不多远,就来到了三兄弟之屋(三兄弟楼)。</p> <p class="ql-block">里加三兄弟之屋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最古老的中世纪民居建筑群,位于马萨比尔森街17、19、21号,由三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组成,分别代表15世纪、16世纪和17世纪末的建筑风格。 </p> <p class="ql-block">白屋(15世纪):最早的哥特式建筑,现存主体结构,现为美术馆。窗户尺寸极小,与当时中世纪税收制度相关——窗户越小需缴纳的税款越少。 </p><p class="ql-block">黄屋(1646年):文艺复兴风格,立面装饰精致,展现荷兰式影响。 </p><p class="ql-block">绿屋(17世纪末):巴洛克风格,以奢华的窗户设计和精致的雕刻著称。 </p> <p class="ql-block">三兄弟之屋的门牌、介绍以及门前雕塑。</p> <p class="ql-block">低矮的房屋与高高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又见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写着1225年。</p> <p class="ql-block">这么宽的路,也不能过车。</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国会大厦在里加旧城的中世纪建筑中显得有些突兀,它也是新古典主义历史时期的重要范例之一,建于19世纪中叶,属于新文艺复兴风格,外观就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王宫,从1920年起,这里就成为拉脱维国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悬挂着拉脱维亚国旗和一面蓝色的旗子。</p> <p class="ql-block">前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p><p class="ql-block">1991年8月21日,拉脱维亚共和国通过和平方式恢复独立,成为脱离苏联的主权国家。这一事件发生在波罗的海东岸的里加,核心推动力量为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及民众独立运动。</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恢复共和国国名;</p><p class="ql-block">1991年8月22日:最高苏维埃正式宣布恢复独立,终结苏联统治;</p><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其独立地位,同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p><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的独立,标志着苏联解体的关键一环,其通过非暴力方式恢复1918年原始独立地位(11月18日为独立日),并迅速融入国际社会34。独立后,该国加入欧盟、北约等组织,经济转型为市场体制,成为波罗的海地区重要国家。</p><p class="ql-block">图为拉脱维亚独立标志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里加老城街景拾零。</p> <p class="ql-block">街景随拍。</p> <p class="ql-block">露天咖啡馆的桌上点亮了蜡烛。</p> <p class="ql-block">走过瑞典门。</p> <p class="ql-block">瑞典门建于1689年,它隐蔽在老城的小巷深处,并不起眼。当年建立此门,是为了纪念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军队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整个城门都是由砖石砌成,城门的对面依旧保留着当年瑞典军队驻扎的营房,现在则成为各式各样的商家店铺;城门的左侧一座用红砖砌成的军火库,外形如同一个炮楼,军火库的墙面上千疮百孔,战争时所留下的弹孔印记让人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瑞典门是瑞典统治时代防御城墙的一部分,建筑年代约在1698年,原本有25座城门,如今仅剩这座,关于瑞典门还有这么一则典故,一位里加当地女孩爱上一位瑞典士兵,但不见容于地方,有一天两人半夜约会之后被人发现,于是被抓起来惩处,并塞到城门的城墙里,后来有此一说,想要测试对方是否爱你,只要半夜经过瑞典门,如果能听到两位恋人情话绵绵,那就表示你已经找到真爱。</p><p class="ql-block">城墙后来经过改进,城门之上还盖了一栋房子,由建筑师 Alexander Trofimov所设计,1927年之后,成为拉脱维亚建筑师协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都说拉脱维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可见到的男士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火药塔原本是作为护城的要塞,是为了保卫老城区而建造的城墙上的一个城门,在17世纪曾经被用作火药库,火药塔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火药塔是进入旧城的主要通道,现在则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用来展出中古艺术、天文学和炼金术文物等。</p><p class="ql-block">火药塔高65公尺,分为三层楼,售票处在第一层楼,登上火药塔可以饱览旧城与新城的房舍街道;再上一层楼,有更精采的高塔建筑展览,各式各样的高塔建筑模型与图片一览无遗,最高一层是塔上视野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老城墙。</p> <p class="ql-block">古董炮。</p> <p class="ql-block">火药塔下年轻人正在聚会,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场面瞬间更加热闹。</p> <p class="ql-block">就像姐弟俩。</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个老顽童和里加的小伙子们,玩嗨啦!</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和拉脱维亚人,老顽童和年轻人,欢声笑语,友好!友善!</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杨天明。</p> <p class="ql-block">火药塔下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是猫之屋了。</p> <p class="ql-block">里加的猫之屋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标志性建筑,位于里维广场旁,建于1909年。屋顶的黑猫雕塑是这座建筑的核心特色,其设计源于1909年一位德国商人与当地商业行会“大基尔特”的争执。商人因被拒绝加入行会,便在屋顶放置两只黑猫雕塑作为回击,后经法院调解改为面向行会方向。 </p><p class="ql-block">猫之屋采用新艺术风格设计,外墙装饰有大量植物、动物浮雕,屋顶的黑猫雕塑(高约3米)是城市的重要地标,现已成为当地文化符号,周边商店多售卖黑猫纪念品。 </p> <p class="ql-block">这座被称为“猫之屋”的建筑,位于老城区核心区域,是里加的地标之一。屋顶的两只黑猫耸身而立,似乎正在发怒。</p> <p class="ql-block">猫之屋上的两只猫。</p> <p class="ql-block">休闲一刻。</p> <p class="ql-block">清净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多样化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人在景中。</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房子上坐着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露天咖啡馆收拾好桌椅板凳,准备迎客啦!</p> <p class="ql-block">一头牛成为牛排店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享受生活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刚才看见房子上坐的人,原来是手里端着啤酒杯骑在酒桶上的雕塑,这是让人不醉不休的节奏啊!</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露天咖啡屋。</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歇歇!</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的顶部以及外立面墙上的浮雕,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晚餐的餐厅到了。</p> <p class="ql-block">餐厅前台。</p> <p class="ql-block">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杨铃铃。</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天依然很亮,谁都不愿意浪费这大好的时光。我们继续在里加市区里走走逛逛。</p> <p class="ql-block">相传13世纪末叶起风信鸡就被当地居民认为是避邪之物,后来人们把鸡身两侧分别涂上金色和黑色,以辨别风向,风信鸡只是作为城市的特有标志。里加虽历经战争破坏,但老城区的许多古老建筑仍然保存下来,它们构造奇巧、外观精美。一只只闪闪发光的金属公鸡矗立在在几座13世纪大教堂的尖顶上。</p><p class="ql-block">镜头拉近,把高高在上的风信鸡拍的清楚点。</p> <p class="ql-block">新城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城市运河河湾处,全市绿荫覆盖,花丛处处,素有“欧洲美人”之称,里加人喜欢称其为“花城”。新城区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街道宽敞整齐,建筑壮观,公园、喷泉、纪念像和雕刻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从波兰到立陶宛再到拉脱维亚,我们看到的都是城市被绿色环绕、被绿色包围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拉脱维亚是波罗的海的绿色天堂,这片被誉为“蓝色湖泊之乡”和“欧洲之肺”的土地上,拉脱维亚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迷人的城市风光吸引着游客。</p> <p class="ql-block">这漂亮的景色,不愧为是花城。</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文化中心,是拉脱维亚建筑史和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建成于1918年,它为古典音乐带来了新鲜血液,成为最著名的文化中心。歌剧院精巧的设计,古朴典雅,尤其是创新的舞台设置,为里加带来世界级的指挥家、歌唱家等远道而来的贵宾。</p><p class="ql-block">说说你的看法</p><p class="ql-block">Q</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前留张影,再一展歌喉。</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前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前的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姓名的夫妇雕塑。</p> <p class="ql-block">河对面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路对面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的一条小河,河两岸漂亮的景色,让路过的游人一直拍不停。</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自由广场,位于里加新旧城交界处,耸立在广场中央的自由纪念碑,可说是里加市区最显眼的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座于1935年揭幕的自由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年﹣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而兴建的,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是里加的地标,其顶部是一位自由女神,她手举三颗星,面向西方,代表了拉托维亚的三个地区, K urzeme, Vidzeme和 Latgale,上面的题字是“为祖国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创造者是拉脱维亚一个著名的雕塑家。纪念碑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代表不同涵义:劳动,国家实力,精神力量,自由等。纪念碑基座上的多组雕塑,展现了拉脱维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比如代表拉脱维亚独立的“拉脱维亚母亲”、象征团结的“战士们”等,每一组雕塑都有着深刻的寓意!</p><p class="ql-block">自由纪念碑是在1935年由公众集资建成的,Peter的雕像曾竖立在那里。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它是拉托维亚独立运动的焦点,当时也是很多政治会议的非官方聚居中心。独立运动发起于1987年7月14日,5000人非法集聚在一起纪念斯大林军队的牺牲者。</p><p class="ql-block">苏联统治时纪念碑是禁止入内的,列宁的雕像被发放置在那里,莫斯科政变失败后,列宁雕像在1991年8月20日夜里移走。</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看见我在拍照,非常配合。</p> <p class="ql-block">拉脱维亚的帅小伙儿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也留下了纪念。</p> <p class="ql-block">新城里小公园的绿化环境是真好,草坪、花圃、小河、雕塑、喷泉,一样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透过树的间隙,高高的自由纪念碑清楚可见。</p> <p class="ql-block">小桥上的栏杆上,系满了连心锁,难不成又是一个爱心桥?</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小径蜿蜒,树木郁郁葱葱。喷水池喷出的水珠随风飘散,这眼前的景色让人忘却尘嚣,回归大自然中。</p> <p class="ql-block">其乐融融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小景观。</p> <p class="ql-block">已经是晚上21:00了,天似乎不愿意黑下来。</p> <p class="ql-block">街边一群年轻人围在街边的小圆桌旁,难得一见桌子上这么干净。</p> <p class="ql-block">夜幕慢慢降临了,街上的酒吧、咖啡馆也热闹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条街我们回到了酒店。躺在床上整理思绪,把一天中碎片化的记忆尽可能地串联起来。在里加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的却是能轻松相伴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今日的流水账终于记录完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