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坛二钮 两驂雁行

笔墨烟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文悼念捷之先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杨遇泰撰文 刘志奇制作</p> 2025年7月钮骠先生仙逝,梨园界痛失慈爱长者,其兄钮隽先生早已驾鹤成仙十年。昆仲二人和而不同,同样有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责任之心;作人朴实无华、儒雅大方。兄钮隽颇有教师之尊,文人风范;弟钮骠更显学者风度,名角之范儿。<br> 钮隽、钮骠兄弟二人,满清钮钴禄氏贵族之后,是京城梨园界两位知名的学者、艺术家,二人分别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和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兼副院长。 钮隽先生 哥哥钮隽深研剧本编写,更在书法、金石艺术方面造诣深厚。菊坛名家均以得其一印而为荣。 钮骠先生 弟弟钮骠萧派(萧长华)文丑表演艺术家,更以京剧史论研究成绩卓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二者双峰并秀,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和书画金石艺术作出贡献,留下不容忽视的一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身满清名门、闻名当代艺坛</b></h1> 钮卓然先生(前排居中者) 钮祜禄氏满清贵族八大姓之一,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分布于八旗之中。本文所述二钮先生家族归属镶蓝旗。清朝时期钮氏家族是皇亲贵族,或为朝廷重臣,或在国家重要领域担任要职,产生过深远影响。二钮的祖父钮世荣,字伯五,清政府军火局官员,父亲钮卓然,字鹳超,曾在印花烟酒税局任职。<br>钮卓然育有四子三女。子为钮骏(隽)、钮骅、钮骠、钮驷(勖)。其中钮隽、钮骠兄弟二人在京城梨园界比肩而立,赫赫有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钮隽——金石书画“古不乖时,今不同弊”</b></h1> <br> 钮隽(1923—2015),原名骏,字通微。昔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陶瓷系、国画系,五十年代深造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从事京剧剧本研究、编写、整理工作。工书法、篆刻,曾求教于王友石、寿石工,并先后师承金禹民、陆和九、邓散木等诸先贤。并随吴小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艺术理论。 钮隽先生参与整理的教学资料并题写书名 先生在戏曲学院教授文学多年,所编撰、改编的多部剧本如《李慧娘》《石壕村》《汴梁杀宫》《周郎错》《乳娘传枪》《张良逃关》等成为学院教学剧目。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册的撰稿工作。 先生不但深研京剧,长于剧本编撰,于金石书画艺术亦造诣颇深。他师出名门,又能自出机杼。<br> 其书法有汉隶之苍秀,不乏北碑之雄浑,归宗于康南海崇碑之路,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启功先生赞其书法能把笔法、刀法巧妙结合,并手书绝句相赠,诗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尤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 吴小如先生为钮隽先生印谱作序 先生于金石篆刻研究更为深入,青年时期临摹两汉官印锲而不舍,进而对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作品深入探讨,磨杵成针。其白文印苍厚儒雅,朱文印顾盼生姿。尤以章法设计最为考究,疏密、轻重、屈伸、挪让等等,常有出人意料之笔,又不假造作,天然成妙。学者吴小如先生評其印:“贵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而已。” 启功先生为钮隽先生印谱作序 钮隽先生在砚台底部刻石 先生以汉隶、魏碑集字入石最有古碑遗风,独辟蹊径,开创新风。启功先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见其拓片,称赞其“别开生面”,并在拓片上加跋“通微同志用石板刻字,拓成小品,看去竟然是六朝珍品……这是书法金石古为今用的明显范例,确实使我佩服。” 钮隽先生刻石 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先生北平艺专毕业,与钮先生为多年老友。见其印谱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刻石,说话剧《鲁迅》再复排的时候,这方印钤在节目单封面上再合适不过了。 钮隽先生课徒稿 钮隽先生课徒稿 先生退休后专注于书法篆刻理论的研究和带徒传艺。他以“艺重流传,艺不轻传”为原则,把薪火相传作为事业来作,精神难能可贵。对入室弟子有针对性地专题备课,在总结多年从艺经验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写出教案十几万字。文字学、印学、流派、名家、名碑、临古、印品、创新……无所不包。<div> 先生授课时既有理论又有技法。只要求学生“持之以恒,不染左道旁门”,却从不收学费和任何报酬。退休后坚持三十余年传道受业,桃李盈门。</div> 钮隽先生印谱 <br> 2012年为向先生九十华诞献礼,由弟子共同编辑的《钮隽刻石》一书由线装书局出版,该书由启功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题签,由著名书法家林岫、王世征先生任顾问,启功先生和著名学者吴小如、徐罗马、刘松岩先生分别作序,对钮隽先生治印有很高评价。全书精选先生从事印学研究七十余年治印、刻石共50余方。其中为戏曲、曲艺界名人治印之广,独步一时。 钮隽先生绘朱竹 钮隽先生赠杨遇泰山水作品 钮隽先生手书对联 钮隽先生书法 先生在书画、篆刻界享有盛誉,在文艺界广结金石缘,与启功亦师亦友,与学界、戏曲界、书画界名家或有师生之谊,或有筵席之交,或为书画之友,可谓“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与张君秋、萧长华、吴小如、李少春等老师感情深厚;与范节庵、许林村、宁砥中、宋立秋、赵震生等交往密切;与索又靖、徐罗马书信频繁,尤与李大成、刘松岩、康殷、康雍先生探讨文字学、印学及书画理论,交流甚契。 钮隽先生著《老北京小吃录》 钮隽先生著《老北京小吃录》 钮隽先生对老北京小吃颇有研究,著有《老北京小吃录》《老北京切面铺》《老北京甑儿糕》等专著、文章多次在报刊发表,深受专家学者推崇。就连老北京分布于西四、崇外的小吃店铺他都如数家珍,古代素有文人如苏东坡、孟浩然、袁枚等品尝地方佳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年轻时的钮隽也是一位有心的“吃家”,餐后撰写成文,为传统小吃留下珍贵史料。 先生为人正直,朴实无华,一生清微淡远,崇尚文人气节,鄙薄流俗,确然不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钮骠——京剧艺术“场上、案头”一名家</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钮骠(1933-2025),字捷之。幼时入四维儿童戏剧学校学习京剧,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生曾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离休后仍从事戏曲研究及教学工作。 先生学戏初学老旦,从遊时青山、刘子元;后改习文丑,师从萧长华、高富远、萧盛萱、王传淞、华传浩先生,并得到王瑶卿、雷喜福、沈三玉、钱富川诸前辈指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年轻的钮骠先生就陪同梅兰芳、姜妙香等同台演出《游园惊梦》,饰十二月腊梅花神,与大师合演得以亲身感受前辈的精湛艺术,受益匪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熔名师指导,舞台历练,个人天赋,传统坚守于一炉,造就了他的表演艺术炉火纯青。舞台上他诙谐而不落鄙俗;夸张而不失神采。作为老一代艺术家,他能细腻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情、心理和神态,用恰如其分的步法、身段塑造剧中人物,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甚至每演完一戏,他都“自查”在戏中掌握的“火候”,千锤百炼,玉汝于成。他提出了“形神论、虚实论、情理论”的演出三论并付诸实践,这在其代表作《群英会》《审头刺汤》《乌龙院》《连升店》《女起解》等数十部剧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钮骠先生以九秩高龄登台,在梅兰芳大剧院为夫人沈世华老师助演《牡丹亭·惊梦》 钮骠先生以九秩高龄登台,在梅兰芳大剧院为夫人沈世华老师助演《牡丹亭·惊梦》 2023年,钮骠先生以九秩高龄再次登上舞台,为夫人沈世华从艺七十周年纪念演出助演《牡丹亭·惊梦》中的杜母,感动了全场观众。不想此次演出竟成绝唱,先生的戏曲生涯始于舞台,最终也没有离开舞台。 自1957年始,任萧长华先生专职助教,伴随萧老数年 1957年在戏曲学院,受副校长史若虚先生委派,他担任文丑宗师萧长华先生专职助教,伴随萧老数年,聆听教诲,心存目识。对萧老谈戏的口述以及和姜妙香、载涛、尚小云等前辈谈戏内容,手不离笔,“有闻必录”。根据这些资料编辑了《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京剧艺术评论集》等书出版,为传承和弘扬萧派文丑艺术留下了珍贵史料。这段经历对他全面理解和继承萧派文丑表演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生在戏曲史名家周贻白、黄芝冈、李紫贵,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戏剧史论及表导演课程,并从吴小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深研典籍,集舞台经验和戏曲史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当代杰出的戏曲史论家。从青年时期参与新中国首批戏曲教材编撰、主编京剧剧目教材始,继有《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说萧长华》《京剧选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京剧知识词典》《中国京剧史》等书出版,所撰书目不胜枚举。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实可谓著述等身,声华盖代。 钮骠先生京剧专著 钮骠先生京剧专著 钮骠先生京剧专著 先生还是一位戏曲艺术教育家,在长期戏曲教学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离休后三十余载仍在各种场合及媒体讲解京剧知识,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功不可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场上与案头融为一体”(即能演、能写),他说:“我的老师周贻白先生是‘场上案头一大家’,我这辈子不求别的,希望将来有人说我是‘场上案头一小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众号:《钮骠剧谭》 先生在舞台上是庄谐共生的文丑,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儒雅、风趣共存的老人。他爱“玩儿”、爱“吃”,91岁还开通微信公众号“钮骠剧谭”,始终没有脱离社会。 回顾二老的艺术人生油生敬意。他们追求的艺术不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