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震云的小说,有几年没读了。以前读过他的《一地鸡毛》和《我叫刘跃进》。挺喜欢他的叙事风格,总是平淡中蕴含冷峻的思考,有时给人以不经意似的幽默感。</p><p class="ql-block"> 读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还是那种熟悉的语言特色,读着似乎不费劲儿,好像都是大白话,事儿也不复杂,按说应该好理解,但读着读着,就觉着不对劲了。不琢磨感觉没读懂,一琢磨还是不行,就像是挠痒痒,总也挠不到正地方似的,就试着挠吧,挠着挠着,心里感觉有点疼了,好像差不多摸着点边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讲起来很简单:前半部写的是过去,主人公是一个叫吴摩西的年轻人,为了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想跟着父亲卖豆腐,宁肯出外跟别人学手艺,杀猪、信主、破竹、挑水、种地、啥都干,有口饭吃就行,但啥也没干长,最后不得已入赘到寡妇家卖馒头。尽管与寡妇妻子说不到一处,但是与寡妇五岁的小女儿倒是有话说。前前后后他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他也曾因一句话帮了自己也救了别人,也曾因随口多说几句话害得自己失去谋生的出路。人微言轻的小人物生活艰难,说话需谨小慎微,但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心事儿,都需要交流。遇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就会格外珍惜。所以当吴摩西带着养女假装去寻找跟别人跑了的妻子时,不小心把能和他说说话的养女弄丢了,从此就开启了他走出延津,四处寻找养女的后半生。</p><p class="ql-block"> 按下吴摩西不表,小说的下半部主要讲的是吴摩西的养女历经被拐卖,长大后嫁到山西,生了四个孩子等等。这些且又不多说,主要说的是这个女人的儿子牛爱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牛爱国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一弟,父母并不待见他,长大后就去当兵了。这期间不乏有少年的好友、部队的战友以及工作后的工友,有些人虽然交情匪浅,是能交心的人,但最主要的人生伴侣—婚后的妻子却和他没话说,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因为这个伴侣如果与自己有话说,其他的人便可成为陪衬。然而他的这幅画似乎没有主题,徒有衬托,牛爱国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图画的四周东一笔西一笔略有暖光,但中心却是一片暗淡,任他怎样描摹,都看不到光亮。即便自己认可在这片混沌中掩耳盗铃般沉沦地过下去,都不行了。当他得知妻子有了外遇,不但错误地选择忍耐,不但不及时止损,反而误以为能靠自己为对方做点好吃的就能感化对方。他即捋不清自己的内心,更不懂对方的心思,找不到症结所在:两个无法靠近的灵魂,怎么会有水乳交融的自然和谐呢?虽朝夕相对,却只有令人压抑、使人发疯的沉默,这是多么大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直到他也经历了一次意外且情投意合的外遇后,才多少理解了妻子的感受。人一旦碰上了对的那个人,语言就像流水,是不知不觉欢快地流淌在一起的。就像书中描写的那样,两个人明明已经千言万语之后,可还是意犹未尽,一个说“咱再说点别的”。另一个说:“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他也遇到了这么个人,可惜他胆小怕事,不敢担当,外遇带来的幸福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了。</p><p class="ql-block"> 牛爱国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却在与老母亲时断时续的交流中,以及母亲临死前的暗示中,使他对母亲念念不忘的延津产生了好奇。于是借着假装出去寻找跟着别人跑了的妻子的幌子,去追寻当年与母亲相关的人的踪迹,想打开母亲以及与母亲有关的人的谜团,于是他走入延津。这倒是与当年吴摩西的经历惊人的相似了。相同的是同样假装出去找跟别人跑了的媳妇,不同的是一个是走出延津,一个是走入延津,还有一点相同,都是因为同一个人,曹素娥,也就是吴摩西的养女,牛爱国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寻来找去,牛爱国并不清楚他到底要找什么,竟是那个陌生的己经过世的吴摩西,他的孙媳妇何玉芬看出了牛爱国的心里问题,她说:“你心里的烦闷,比要找的事还大”。还送了他一句话:“大兄弟,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话似乎对内心迷茫的牛爱国有所点化,他又回到了当初与外遇共度良宵的老饭店。可惜物换星移,人己不知去向。这是牛爱国追求幸福的新起点还是终点呢?我说不好,不过小说结尾,当姐夫劝他找不到就回家吧的时候,他说:“不,得找。”</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是以一个女子从小到老坎坷的一生为线索,连结起两代相关又从未谋面的两个极普通的男人的人生经历。有关两个极寻常普通的人,以及与他们相关联的人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最大的人物也就是那个与戏子手谈的县长了。写他们的情感需求、内心本能的觉知和凭着本性做事、做人过日子的状态。这和文化、教养、理念、人生信仰等等好像没什么关系。但你又不能不从他们的生活中去思考这些。关于人到底该怎么活,该怎样与人交流?语言的力量对人生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为什么要说“一句顶一万句”?</p><p class="ql-block"> 书中由一个个人物的形象串联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互动和感知大抵是从语言交流开始的,然后才会发展成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后来,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生。无论是道家所谓的人的天然本性,还是儒家的仁义礼仪廉耻,或是神学的上帝视角,都在告诉我们:无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学识深浅,每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遭,遇到了能说得来的人,请用心珍惜并好好善待。因为缘份可遇不可求,能遇到就是幸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