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骑行的风掠过耳畔,仿佛在耳边低语,记录着每一次突破。这次,我终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录——65.67公里,3小时29分12秒。数字在阳光下闪耀,像勋章一样钉在记忆的墙上。那一刻,我仿佛站在高山之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鼓掌。同时,也让我重新品味骑行路。</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3日,我自以为是个已有五千公里骑行经历的“老骑手”了。看着别人动辄上百公里的骑行路线,心里那股子冲动又冒了出来。于是,我决定挑战自己,来一场“县城—范里—碾子沟”的骑行之旅。结果,这次骑行不仅刷新了我的个人纪录,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骨子里还是个“老年骑手”,得悠着点来。原本计划中的卢氏到洛阳长途骑行,看来得再缓一缓了。</p> <p class="ql-block"> 县城到范里街这段路,我骑过几次。虽然比绕洛河岸边骑行要累一些,但也不算太难,两个小时往返三十多公里,轻松自如。导航显示范里街到碾子沟也就多骑15公里,而且是上坡。我心想,回来可是下坡,来去平衡,应该没问题。于是,我果断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可真正骑上范里街到碾子沟那段连续15公里的上坡路,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600米的海拔攀升,让原本轻松的骑行变得沉重。风景不再吸引我,取而代之的是身体各处的不适感。原本合身的衣服开始勒得难受,车座像是长了刺,连脚踝也隐隐作痛,仿佛在提醒我:别逞强了。</p> <p class="ql-block"> 真正进入攻坚路段后,身体的抗议接踵而至。腿部肌肉开始抗议,原本习惯用“37”齿比的我,这次几乎全程都在“25”档挣扎。手腕也开始发麻,我不得不频繁地甩手缓解。脚踝隐隐作痛,仿佛那段静坐养伤的日子又回来了。屁股更是坐立不安,车座像是长了钉子。连平时合身的衣服也变得别扭,不是勒这儿就是绷那儿。鞋子也开始硌脚,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喝凉水都塞牙”。</p> <p class="ql-block"> 导航显示还有3公里、1.8公里、800米、400米……这些在平时根本不算距离的数字,此刻却像天涯咫尺,怎么都骑不到。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行百里半九十”,剩下的那一点点,往往是最难熬的。</p> <p class="ql-block"> 上坡路真的难走。但好在人生不会永远都在爬坡,否则走得太远,累死的风险也太高了。不过,这段艰难的旅程,也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返程,想着下坡路应该轻松不少。可现实是,身体的疲惫并未随着下坡而消散,反而一路伴随我回家。直到躺在床上歇了大半天,我才慢慢缓过劲儿来。这段骑行的余波,比我想象中要持久得多。</p> <p class="ql-block"> 亲友们总说锻炼要量力而行,我之前没太当回事。可这次骑行之后,我终于理解了他们的用心。别人的建议不是空话,而是经验的结晶。只有亲身经历过后,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分量——经验是教训的积累。</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次骑行让我吃了些苦头,但我并不后悔。毕竟,我创造了新的个人纪录,这将成为我未来挑战自我的资本。这次的极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已经开始积蓄力量,期待下一次的突破。骑行不只是体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的磨练。而我,愿意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