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笔之都——善琏湖笔小镇

红火

<p class="ql-block">提起中国的文房四宝,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笔墨纸砚,实际上文房四宝还有另外一个更具体的说法,那就是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其中湖笔指的就是产自浙江湖州的毛笔。</p><p class="ql-block">湖笔自古有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凭借它妙笔生花,或著就千古奇文,或留下丹青墨宝。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湖笔作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4日,我们来到浙江的善琏湖笔小镇参观。这个小镇,坐落于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地处湖州城区以东30公里,以其二千多年的制笔历史和精湛的制笔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湖笔之都”。</p><p class="ql-block">善琏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承载着湖笔的文化传承,浸染着书香盈远的千年风华。千百年来,那一枝枝湖笔,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氤氲成一轴轴水墨卷轴,呈现于庙堂馆阁之中。</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湖笔街,街面风格统一,街东有一座三间四柱的牌坊,牌坊上方有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湖笔文化园”几个大字。街面上许多店面,有制笔工坊,有销售湖笔的商店,这条街,是以湖笔生产和销售为主题的综合商贸街。</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一家制笔工坊,目睹了从选料到成品的多道工序,感受着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每一根笔毫的选取,每一道工序的精雕细琢,都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p><p class="ql-block">老师傅们处理毛笔的毛料除杂,全手工在灯光下一点一点地剔除杂质。制一支毛笔,工序繁多,背后既是师傅的手工劳力,又凝结着老祖宗的经验智慧。</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善琏人仍然延续着制笔的传统,几乎家家都出笔工,不少人家是几代传承。自明末清初以来,不少善琏笔工走出家乡,近至湖州城区,远至北京、沈阳、上海等地,制作湖笔,开设笔庄,遍布各地,影响广泛。近年来,善琏湖笔先后获评“中华老字号”、“全国十大名笔”等国家级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湖笔小镇的街头,我们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书香墨韵的风雅,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传统工艺都有鼻祖,就比如木工的鼻祖是鲁班、酿酒的鼻祖是杜康。我们到了这里才知道,毛笔的鼻祖竟然是蒙恬,也就是秦朝的那位著名将军。</p><p class="ql-block">在善琏镇,有一处蒙公祠,用来祭祀蒙恬。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的“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蒙恬便将技艺传授给善琏百姓,使得当地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p> <p class="ql-block">我们特地去参观了蒙公祠,祠门口悬挂着两根巨大的毛笔,内有蒙恬将军的塑像。这里环境清幽雅致,古色古香,非常适合拍照打卡留念,还可以换上古装体验祈福礼,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原蒙公祠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抗日战争时期受损,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公祠是1992年笔工们捐款建的,是善琏湖笔行业的图腾,是笔工的精神寄托。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蒙恬会。相传九月十六日是笔祖蒙恬和笔娘娘卜香莲的生日,到了每年的这一天,善琏笔工都会自发地聚集在蒙公祠,祭祀笔祖。</p><p class="ql-block">蒙恬为什么被称为笔祖?据当地人说,有两大原因,一个是他发明了把笔头嵌入笔管当中;另一个是他还发明了脱脂技术,因为动物身上的毛发,是有油脂的,他发明用石灰水去脱脂。卜香莲为什么被尊为笔娘娘呢?传说卜香莲是善琏女子,美丽端庄,和蒙恬一起改良毛笔,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这里每年都会举办汉服相亲节,年轻男女身着汉服,挽发髻,执湖笔,一场“古装穿越大戏”精彩亮相。蒙公祠里有大殿有厢房,大殿的上方有匾额“蒙恬堂”,座上有蒙恬的塑像,两旁有他和卜香莲所生的孩子“停停”和“搭搭”,意在告诫笔工,制笔的时候,心要静,工要细,艺要精,需要“停停、搭搭”,不能操之过急。</p> <p class="ql-block">出了蒙公祠,我们去参观“中国湖笔文化馆”。这里游客比较少,也比较安静,工作人员特意为我们打开了所有的灯。这是一座集工艺展示、艺术观赏、文化体验、历史教育于一体的场所,全面完整地展示了湖笔的起源、湖笔的制作技艺、制笔名匠及老字号、湖笔之都的乡风民俗等相关内容,并介绍了湖笔的湖颖特性,因兼具尖、圆、齐、健的品质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毛笔,展馆中央大厅里悬挂着一支特大的毛笔,让我驻足细看。墙上写着八个大字“国之瑰宝•中国湖笔”。善琏镇作为湖笔的故乡与制作工艺的摇篮,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文化馆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体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笔一划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人挥毫泼墨的场景,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这次善链小镇之行,是一场传统文化之旅,更是一场追根溯源、找到毛笔鼻祖之旅。</p> 作者介绍:陈锦祥,男,1938年5月出生于江苏如皋下驾原,1960年毕业于如皋师范(中国第一所规范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历任白雁小学教导主任、刘徐小学校长、下原小学校长等职,1998年光荣退休,获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从教30年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