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我与战友们到江西游玩,参观了九江市许多著名的景点,使我们对九江市的历史文化有了很多的了解,深为九江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赞叹。尤其是我们参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它让我和战友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深厚文脉,及历代宗师为文化教育所做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我们乘车一路前行至庐山南麓,途中细朦朦的雨雾正斜斜地织着,把层层叠叠的绿意染成了一幅水墨画。忽然间,道旁的浓荫里透出一角飞檐,同行的战友说:“到了”,我才惊觉,这隐在苍松翠柏间的院落,便是承载了千年文脉的白鹿洞书院。下车时已云开雾散,阳光露出了笑脸,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泥土的清香,仿佛连呼吸都沾染了几分书卷气。</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庐山文化游览胜地和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点。</p> 一、翠谷藏幽,洞壑藏诗 <p class="ql-block"> 走进白鹿洞书院景区,首先摄入心魄的就是以“幽”字为环境的氛围。整个景区由一条贯道流溪环绕,入院前需过一座石桥,桥下溪涧潺潺,水流撞击着青褐色的岩石,溅起细碎的水花。抬头望去,四周峰峦环抱,古柏的枝干如虬龙般伸向天空,树影婆娑间能看见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将我们带入了仙境。</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两侧的竹林簌簌作响,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点,落在青苔遍布的石墙上。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地中白墙灰瓦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院前的池塘里,荷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几只白鹅正悠闲地拨弄着清波,倒影在水中轻轻摇晃。这哪是书院,分明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难怪古人会在此处驻足,将笔墨与山水相融。</p> 二、白鹿衔花,千年的传说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书院入口处的白鹿洞,那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在我们耳旁响起:相传唐代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在此隐居读书。他养了一只白鹿,这只白鹿通人性,不仅能为主人銜来书册纸笔,还常到山下的集市为他买回酒米。当地百姓见这只白鹿乖巧伶俐,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他隐居的山洞也得名“白鹿洞”。后来李渤出任江州刺史,感念此地的清幽雅致,便在洞旁修建了亭台楼阁,取名“白鹿洞书堂”,这便是书院的雏形。到了南唐时期,朝廷在此设立了“庐山国学”,广招学子,白鹿洞从此变成了官办学府。</p><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刻有“白鹿洞”三个字的石洞前,仿佛看见了千年前那只白鹿踏着晨光而来,口中銜着的或许不是书简,更是一段文脉的开端。</p> 三、四大书院之首,文脉绵延之基 <p class="ql-block">“海内书院第一”这是古人对白鹿洞书院的赞誉。它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而白鹿洞能居其首,不仅因其历史悠久,更因为它在宋代被朱熹重修后,成为了古代教育的“范本”。</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任南康知军时,见白鹿洞荒草丛生,痛心不己,遂主持重修,并亲自讲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明确了“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将儒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化、规范化。这篇学规后来被历代学院奉为圭臬,甚至远传至朝鲜、日本等国,成为东亚教育史上重要文献。</p> 四、殿宇藏古韵,一砖一瓦皆文章 <p class="ql-block">穿过“棂星门”便踏入了书院的核心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泮池”,池上横跨一座石桥,名为“状元桥”。古时学子入学需先跨泮池,寓意“学海无涯”。池边的垂柳依依,水中的倒影与岸边的碑刻相映成领,让人不禁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我们参观时,正碰上一些学子到此游学,相信学子们授之以道会更加懂得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预祝他们都能够金榜题名吧。</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便是“礼圣殿〞这是书院的祭祀之所。供奉着孔子及诸位儒家先贤。殿内匾额“万事师表”笔力遒劲,鿄柱上的木雕虽历经沧桑,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站在殿中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学子祭祀时的诵读声,庄严肃穆,穿越时空。战友们纷份在朱熹纪念馆中的朱熹像前打卡留影,纪念这位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礼圣殿侧便是“明伦堂”这里是讲学的的主要场所。堂内陈设简洁,正中摆放着讲台,两侧是整齐的桌椅,墙悬挂着朱熹手书《白鹿洞书院揭示》,字迹古朴有力,每一条学规都像一位老者的谆谆教海。想象当年朱熹在此讲学,台下学子济济一堂或凝神静听,或蹙眉沉思,求知的目光照亮了这方小小的讲堂。</p> <p class="ql-block">兜兜转转我们来到了白鹿洞中的先贤书院,院内的两株丹桂树高大挺拔,树龄近900年了,至今仍枝繁叶茂,散发着桂花香。相传朱熹在创办白鹿洞书院时亲手种植了这两株丹桂树,并在此任校长时说:谁要是考上了状元,就亲手摘一枝最大的桂花送给他,摘得桂冠的说法就这么流传下来的。后人为纪念他,在此建立了丹桂亭,亭内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的石碑。(紫阳,就是朱熹的号)。从南塘到清朝,白鹿洞书院共培养了200个进士,3个状元,举人更是无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书院现存朱熹手书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以及王贞白的诗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等文化遗产,至今仍是鼓励学子们的座佑铭。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书院随庐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五、教育之光,照亮千年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的精华不在于亭台楼阁的华美,而在于他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朱熹提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至今仍是求学的准则;“修身之要”强调“言忠信,行笃敬”将品德修养置于知识传授之上,这种“育人之本”的思想,穿越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明代的王守仁曾在此讲学,将心学思想融入书院教育;清代的张之洞受其启发,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推动近代教育改革。即便是今天,当我们走进校园,看见“立德树人”的标语时仍能感受到白鹿洞书院那穿越时空的教育回响∽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p> 六、别时犹带墨香归 <p class="ql-block">离开书院时,夕阳正为飞檐镀上一层金边,回望那掩映在绿树中的白墙灰瓦,忽然明白为何古人会说“匡庐奇秀甲天下,白鹿书香冠中华”。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千年文脉在静静流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透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站在书院的山坡上,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像极了书页翻动的声响。白鹿洞书院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正因为它守护的不仅是一栋栋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品德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如今,我们不必再像古人那样而笈求于学于山林,白鹿洞书院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启示,教育的真谛,永远在于灵魂,在知识与美德中的慢慢生长,如这书院的古柏,历经风雨,愈发苍劲。走出书院,衣襟上仿佛还沾着墨香,那是千年文脉给予每个过客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