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帝陵,我们在黄陵县吃过午饭,已是下午2点,原计划是先到宜川县看壶口瀑布,但担心赶到景区已关门,决定先游览南泥湾。一路上,心中满是期待与憧憬。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奔赴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抵达南泥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标志性的稻香门。它横跨在公路之上,仿若一道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之门。巨大的稻穗造型相互交织,饱满的稻穗逼真得仿佛还带着田间的露水与芬芳,每一粒都诉说着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在稻穗门左侧根部,刻有“南泥湾”三个醒目的红字,它们是这片土地的勋章,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凝视着稻香门,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穿过稻香门,党徽广场庄严地出现在眼前。广场上,一座巨大的红色党徽熠熠生辉,它是信仰的象征,是无数革命先辈们心中的光。</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党徽下,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与力量,那是一种能穿透岁月,直抵人心的力量。党徽旁,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它们如同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 往深处走,几孔窑洞在绿树间露出轮廓,是中央管理局干休所旧址,现在成了一幢小红楼。木门上的铜环磨得发亮,推开门,土炕、木桌、油灯都保持着原样。墙上的老照片里,老同志坐在窑洞前晒太阳,手里摇着蒲扇,脸上的皱纹里盛着安详。这里曾是为革命操劳半生的前辈们休养的地方,窑洞里的每一道裂痕,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某个深夜的灯下批阅,或许是与战友的笑谈家常。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土炕上,暖得像那段岁月里的人心。</p> <p class="ql-block"> 兵工厂旧址藏在山脚下,几间平房外,锈迹斑斑的机床仍保持着工作的姿态。墙角的铁砧上,还留着锤击的凹痕,仿佛能看见工人师傅们赤膊打铁的身影——没有图纸就自己画,没有钢材就拆旧枪炮,淬火时的火星曾照亮过多少个寒夜。展柜里的步枪零件、手榴弹模具,带着硝烟的余温,它们曾是保卫边区的利器,如今成了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 与兵工厂一墙之隔,便是炮校书吧。它的前身是延安炮兵学校的锅炉房 ,在南泥湾的众多遗迹中,这里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历史与书香在此交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进炮校书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照片里,八路军战士们身着朴素军装,或操作着大炮,或在课堂上专注学习。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热血与理想。炮校书吧不仅是阅读空间,更是红色教育宣传的前沿阵地,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延安炮兵学校的历史。这所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它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书吧的角落,摆放着一些当年的旧物,磨损的皮靴、陈旧的地图、写满笔记的旧本子,虽已破旧,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回忆。坐在书吧里,翻开一本关于南泥湾或者炮兵学校的书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战士们一同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前来的人,铭记先辈们的奋斗,珍惜当下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炮兵学校旧址。这里的一切都仿佛还保留着当年的温度,那些陈旧的工具、斑驳的墙壁,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工人们日夜忙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武器弹药。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物资,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高大,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来到毛主席旧居。那几孔朴实无华的窑洞,静静地坐落在那里,却承载着一段伟大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日夜操劳,为革命事业出谋划策。站在窑洞前,我仿佛能看见他那忙碌的身影,能听见他与同志们热烈讨论的声音。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他的决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旧居里的每一件陈设,都仿佛在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p> <p class="ql-block"> 从故居下来,视线忽然被铺展的绿撞得一颤——千亩稻田正以蓬勃的姿态铺向天际。田埂如五线谱,稻苗是跳动的音符,风过时,整片田野便唱起了歌。远处的收割机正缓缓移动,金黄的稻粒落入仓中,发出簌簌的声响。这让人想起1944年,南泥湾收获粮食九十万斤的盛况,那时战士们用手割、用肩扛,如今机械化作业让丰收更从容,但土地里生长的希望,从未改变。蹲下身,指尖触到稻叶的微凉,泥土的气息漫上来,这是南泥湾最本真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在南泥湾的每一步,我都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从稻香门到党徽广场,从兵工厂到毛主席旧居,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南泥湾,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不仅是“陕北的好江南”,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