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千五百斤食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文/王守宁(学无止尽)</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1972年初,我在圪洞供销社工作。任业务保管员。因工作调整,移交库房实物时,食盐却亏损了3500多斤。当时的供销社主任徐正龙,当即指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立即停职检查,并限我一个月的时间,如找不出原因,就报送法律部门依法处理,当时全国正在搞一打三反运动,供销社已经有好几个老职工正在离石集中接受审查。</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来圪洞供销社工作,不到一年半的时间(1970年9月——1972年月1月)。一个复员军人,共产党员,刚刚出席了全离石县 系统召开的优秀职工表彰大会。县委书记蒋廷标给颁发了奖状。 现在竟然陷入了如此绝境,甚至马上就会成为被审查对像,我该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图片前排左四:徐正龙,左六:王守宁(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 虽然走入困境,但我心里十分清楚,一没有贪污,二没有送人,家庭经济状况更是穷的连叮当响也响不起来,因为刚刚结过婚,妻子搬来圪洞,租赁的本单位职工马骏同志的一间只有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居住,除过四五个纸箱子和几件简单的灶具外,其余什么像样的家当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可这三千五百多斤盐是的的确确没有了!这盐是怎么丢了的?我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在思考着!甚至晚上睡不好觉。一天晚上,心里忽然想到,会不会是在进货渠道上发生了差错!</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上班,就开始搜寻近二年来圪洞供销社,从离石县土产公司购进食盐时的所有进货单,数百张食盐进货发票,我一张一张地在算盘上进行复核验算,那时还远没有计算器,算盘是最先进的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是功夫 有心人。有一支单据反复核算了多次,就是合不上口。认真一算就是少了三千五百多斤,原来这一张单据是1970年10月产生的。而我是1971年7月才接管的保管员。 当时在移接交库存食盐这个环节上,一步疏忽大意竟然造成了如此的后患。</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在接手库存物资时,数百种商品,我都做了实物清点,唯独食盐一项,却没有实际过称,而是按移交人盘存表上的库存数字签字接收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过称的原因,一、原业务保管员刘宽,是个50多岁的老保管员,在我当时的影响里是个精明能干诚实可信的人,二、当时库房里堆放着满满的一库房盐,如果过称得好几天才能过完。三、有点不好意思,坚持过称吧,好像不信任刘宽同志。</p><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在我给新保管员高玉斌(又名兵兵)移交,高却坚持要全部过称,况且库房里也没有多少盐了。仅用了一天的时间,结果就出来,明明白白地少了3500多斤。</p><p class="ql-block"> 这就说明,我接刘宽的盐时,库房里已经就亏损了这个数字,只是我没有过称而把别人的问题,给自己引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世之事,有时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当我查出这一支有问题的发货单时,真的是高兴至极。发货单是这样开的:116代X 0.1462元;金额:3835.70元(每代196斤)。116代实际是22736斤按批发价0.1462元应该是3324元,多出来511.7元钱了。正好是3528斤盐。问题明显是发货票计算错了。</p><p class="ql-block"> 我拿着这一张发货单去原离石县土产公司翻账,然而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来的离石土产公司人员,在1971年5月1日分县时(原离石县分成为离石,柳林、方山三个县了)都四散分流了。离石土产公司的业务都移交给吕梁地区八大公司之一的土产公司了。</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查访到开发货票的经手人,他已经调到吕梁地区糖酒公司了。我把他亲手开出的错误发货单让他看时,他不得不承认是计算错了。他说做为办事员他根本无法处理这样的问题。但是他却给我提了个好建议,找吕梁地区商业局也许能协调处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吕梁地区商业局长叫赵志诚,是个有名的“难说”人。他听完我的情况介绍和要求后,立即回绝。理由是“仅凭你拿的这一张单据,很难认定是否是差错!即使真的是一宗差错,现在已无法挽回,况且分开县已经八个月了,原来的单位和当事人早已不在了,无法给你补办任何钱物”。</p><p class="ql-block"> 听了此话,我一时语塞。便返回到下榻的吕梁地区土产公司,这里的办公室主任是方山县下昔乡的康志龙,和我同时参加工作,都是半年合同工转正,炊事员是峪口南村的李来元,曾经和他在1970年原离石县战备团上认识,也是熟悉的老乡。所以吃住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要解决的事情却没有进展了。如果弯回去,那就必然要背个贪污三千五百斤盐的罪名,工作能不能保住不知道,当务之急是,供销社主任徐正龙的关先过不去!</p><p class="ql-block"> 绝对是不能回去,问题已经明显查出来,是原离石县土产公司造成的差错,不是我王守宁个人造成的,问题解决了解决不了,是单位与单位的事情,即使解决不了,也不应该由我个人负责。我必须得不惜一切代价,去找有关领导据理力争。 </p><p class="ql-block"> 吕梁地区商业局长赵志诚,必须得去找。我脑子里三番五次地演练,决不能让他把我说的无言以对,我要让他没说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又开始了漫长的追案路程。一次又一次地找赵局长理论,尽管他机关上躲着不肯见我,但是他的家却躲不开。我一次次地在他家里坐等和他辨理,他发火发态度,但是我不怕,我当过兵,根本不怕他生气。</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说: “差错是发生在分县之前,但是分县之后,原离石县土产公司的家当,全盘移交给了吕梁地区土产公司,所以,这个少给了圪洞供销社的3500斤盐,现在仍然还在地区土产公司的库房里”,</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松口了,说等两天开会研究后再说! 我说,“我等着——你不解决也可以,但是你必须得用文字证明,把我从这个差错案子里解脱出来,或者把此案介绍给上级有关部门,但是推开不管是绝对不行的!最后在我坚持了25天,他终于出面把此事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将3528斤食盐的取货单拿在手里时如释重负,当日我就返回圪洞供销社,但是从这一件事情后,我在心里就产生了坚决调开商业系统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后来,过了四个月(1972年6月2日),我就被 调到方山县人民政府政工组安置办公室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