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编辑 制作: 曹秀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北大荒.建三江老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第二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那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素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兵投身军旅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越硝烟弥漫的烽火战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面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着戎装 肩负使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生命捍卫新中国的解放亊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中国的大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是他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放下枪杆又拿起镐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挺进荒凉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天斗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爬冰卧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田间劳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下一串串闪光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足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们风沙中傲然挺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们星辰下默默守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肩担道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热血铸就忠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悠悠回响那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们挥汗如雨垦荒不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洲从无到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希望在心间涌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握锄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肩扛梦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荒芜中收获希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青春的铿锵誓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生命书写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兵们用双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将荒原化作绿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兵们用汗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将边疆铸成幸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岁月流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年已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兵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旧在耳畔回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垦荒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炬火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致敬老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致敬那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致敬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英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建三江转业官兵初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汤原县曾是铁道兵部队的重要驻地,1954年铁道兵5师(现中铁十五局集团)在此修建汤林铁路支线,并在此开展屯垦戍边工作。 1954年5月,铁道兵5师进驻汤原县,承担汤林铁路支线建设任务。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曾亲自到汤原视察施工情况,并推动部队在此开展垦荒工作。 1956年3月,从朝鲜回国后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县的铁道兵九师(部队番号8509)所属的8个中队和4个劳改中队,共计1800余人就地复员,只留6名军官和80名战士继续在汤原建场。其余所属的8个中队从汤原县迁往虎林县虎头镇开荒建场。这期间先后更名为“铁道兵8509农场”、“859独立分场”“虎头开荒大队”和“八五〇九农场”。因虎头地区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机车无法作业等因素,1956年10月,农垦部批示,同意8509部队迁移到饶河县建立农场。1956年11月3日,铁道兵九师1236名复转官兵从虎头地区分水旱两路迁往饶河地区,另建立了一个全新的8509农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八五九农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铁道兵在汤源农场使用的通行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初来到汤源农场并脱下军装的铁道兵转业官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7年2月16日,铁道兵农垦局为8509军垦战士举办机训队培训班,以提髙对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5日,铁道兵转业官兵参加拖拉机培训班时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在饶河县正式成立八五九农场。同年11月,根据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成立虎饶县“饶河八五九人民公社”。原新疆农一师参谋长赵明高为第一任场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在密、虎、宝、饶地区建立军垦农场的决定,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王震率领的十万复转官兵中有3475名复转官兵来到八五九农场,另有部分学员及随军职工、军人家属等也一同来场。5月中旬,驻福州的解放军第五十二预备医院在政委张一千、院长翟雪桥带领下,全院医务人员携500张床位及全部医疗设备,集体转业来到八五九农场,医院名称为“牡丹江农垦局第三职工医院”。1959年8月,2698名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八五九农场。1962年3月场社分家。1964年3月,新八五九农场正式成立。同年6月,在八五九农场四分场基础上成立胜利农场。至此,“建三江地区”八五九、七星、勤得利和胜利农场迎来大批农场职工,这些刚刚脱下军装的转业官兵,成为北大荒建设洪流中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20日,八五九农场正式改制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隶属三师第二十三团,同年12月在团序号不变的情况下,整建制移交新组建的六师。1977年4月,撤销兵团建制后又恢复农场体制,改制为前卫农场。1978年8月3日,为纪念铁道兵8509部队与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丰功伟绩,农垦总局正式批准恢复八五九农场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八五九第一任场长赵明髙(中间)乘巡逻艇考察八五九乌苏里江沿岸时,与部分领导在东安镇合影。自左至右何儒林、刘纯德、王世英、赵明髙、瞿雪桥、王连山、贾东山。(卜书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八五九农场老兵杨祖良与战友在小佳河(八五九农场三分场六队)拖拉机前合影。( 杨臣宏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58年5月,奔赴八五九农场的转业官兵从饶河县东安镇下船时的情景照片。(郭军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官兵们来到北大荒第一个家就是简陋的马架子,虽然四面透风,活动空间很小,不像个“家”的样子,但官兵们却十分满足,他们要求并不髙,只要能遮风挡雨就可以了。官兵们也逐渐的改变着居住环境,地窨子淘汰了马架子和风雨楼。(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军人就是军人,脱下军装还是军人,这是转业官兵的英雄本色!细心一点的转业军人,在照相机镜头前留下美的瞬间,这是他们追求人生的自豪与骄傲!(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们学当地人就地取材盖拉辫、土坯房,一排排、一栋栋整齐平房拔地而起,家属住房和办公环境极大的得到了改善。这种房子在北大荒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也能看到残存土坯房的老样子。(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1月,八五九农场预备师成立。官兵们举起右手向党宣誓,为了祖国边陲的安宁,他们时刻准备着!(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八五九农场成立饶河人民公社,农场挂上了地方牌子。图为农场领导与苏联专家合影。(卜书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八五九农场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时,与会代表合影留念。(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五九农场第一任话务员程英(转业官兵)。(郭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八五九农场引进第一批东方红牌拖拉机,首批驾驶员髙兴的站在机车前留影。(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脱下军装的官兵们很快熟悉了荒原生活,人人充满了激情和冲天的干劲,人人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1960年在八五九拍摄的一张照片,几位姑娘载着“三八包车组”集体荣誉,自豪的感受着北大荒人的幸福!(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859农场文工队深入生产队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演出。(卜书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八五九农场八队职工在晒麦场上劳动。(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2年5月1日,八五九农场在饶河县举行中级卫生人员训练班,该照片是结业时全体师生合影。(严淑燕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当时的派出所成员,依次是潭德炎、唐保华、吴锦芳等,当时所长是58年转业官兵吴锦芳。(郭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黑龙江省富锦县东南方向53公里处地方国营农场七星岗作业区一个开荒点,一批农垦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并改名为七星岗农场。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审批时将“岗”字去掉,命名为黑龙江省国营七星农场;1958年4月,改为合江农垦局七星农场,实行总场、作业区、生产队三级管理;1963年1月1日,改为东北农垦总局七星农场,实行二级管理(总场、生产队);1967年9月15日,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七星农场革命委员会;1969年1月15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5团,实行团、营、连三级核算,代号钢字308信箱;1969年7月25日,划归六师领导,代号为防字609信箱;1977年3月15日更名为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1978年8月3日,恢复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名称,继续实行三级管理。下辖5个分场,49个生产队,15个科级单位。隶属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p><p class="ql-block"> 公元1932年,七星农场城区(建三江城区)位置只住了一户人家,绰号叫王家大房,只因他盖了五间房屋而得名。后来日本人为了合并村屯,将这户人家赶走了,从此,这片土地再也没有住户了。日本人从大永善至七星岗方向修了一条老道,这一带也成了东北抗联路经之地。日本人也在七星岗设了一个警察所,负责监视抗联、苏联飞机和间谍。日本投降后,小永善(七星一队)迁来不少农户,后来小永善归属七星农场。</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由场长宫云久、副场长张文宣、单永生为领导的先遣开荒队挺进七星荒原,打响了进军“建三江腹地”第一枪。1956年1月1日,黑龙江省国营七星岗农场正式成立,场长李万宝,副场长官云久,农场职工400多人。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同年3月至5月,在三个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各兵种和机关干部从全国各大军区和野战军十万转业官兵,奔赴三江平原,一部分充实到牡丹江农垦局,一部分来到合江地区。因此,1958年4月27日合江农垦局正式成立,七星农场改名为“黑龙江合江农垦局七星农场。同年三至五月有842名来自山东济南军区的转业官兵来场,主要执行中央农垦部确立的“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五边方针,农场开始逐渐进入良性发展轨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8年转业官兵也是变动最大的群体,从1959年开始,有400调入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有30人调入290农场,有88人调入伊春市新青林业局,有42人调入甘肃省,还有60人离开农场调往全国各地。</span></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1958年以前,就有从农建二师290、291农场等地调来苏斌英、李云喜、阎克修等一些转业官兵。他们与58年转业官兵一起,成为农场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1959年,从山东省转来1000多名支边青年。1966年3月,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复员、转业、退伍军人830余人来到七星农场,从1965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知青共计8564人(1975年前数字)陆续来到七星农场屯垦戊边,以上垦荒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对农场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兵团六师组建后,将七星农场大兴分场和火烧孟划出,更名为57团和61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七星农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七星农场建场初期第一栋办公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1日,七星农场第一批开荒机组成员站在苏联进口的C一80号大马力拖拉机前合影。(景秀珍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7年,七星农场开始有了自己的气象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七星农场举行欢迎转业官兵来农场建设大会。该图是大会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转业官兵来到七星农场后,深入周边林场自伐木材运往工地,他们自力更生、自建家园,为北大荒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1日,七星农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央军委慰问团来七星农场慰问一线复转军人。该图是农场召开欢迎大会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七星农场组织转业官兵去吉林延边工作。该图是临别时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七星农场职工们因陋就简建起了日生产能力300公斤的白酒厂(白酒一厂),酒精浓度在65度以上。该图是七星白酒厂制酒车间。1963年在原建三江会场位置上盖起了大酒房,制酒工人70余人,日产65度白酒一吨多。该厂生产的"北大荒”牌白酒市场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1962年,七星农场四分场场部位置又新建第二白酒厂,每年最髙产酒达170吨。由于二厂水质好,制酒技术髙,所生产的四分场“北大荒”和“二锅头”牌白酒名扬省内外,成为当时垦区八大酒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北大荒七星农场盖起了第一栋楼房——面粉厂大楼。从此,农场职工能吃上自已加工生产的白面面粉和一些粗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2年3月11日,七星农场制粉厂机务工人分别时合影。中间一排左二戴围巾的女工是七星农场转业官兵马世英的爱人王佐荣,她是1954年来到七星农场,是农场史上第一批十名女拖拉机司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2年3月,中共七星农场党员代表大会全体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4年,七星农场修筑二龙山至农场场部沙石公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七星农场拖拉机驾驶员张富民(转业官兵)工作时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场初期,农场交通运输车辆十分紧张,因此,农场马车、牛车也投入到运粮、卸粮大军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场机关干部与基层心连心,他们不当“机关老爷”,做好为基层服务的同时,还经常参加基层劳动,为生产一线排忧解难。该照片是机关干部利用业余时间给生产队送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七星农场举行欢迎北京知青来农场大会。兵团成立后,六师25团陆续迎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四大城市知识青年共计8564人(1975年前统计数字)。城市知青为北大荒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9年8月1日,七星农场连接大兴农场的“七星河大桥”顺利通车。该图是大桥竣工通车典礼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小姑娘是七星农场原副场长张野(转业官兵)三个女儿。1969年8月,三女儿张艳萍去大兴演出时,正赶上七星河大桥竣工剪彩刚刚结束,她和两个姐姐在七星河一条船上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背景七星河大桥彩旗迎风飘扬,这座桥为七星、大兴两个农场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勤得利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黑龙江畔老农场城区的兀惹城遗址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明朝永乐年间设立的驿站之一,叫乞勒伊城。从明末始称钦德蔺、喜鲁林、齐纳林等,名字不断演化为八五六、合江农场、抚远农场、勤得利农场、六师27团、五星农场,最终又将名字改回为勤得利农场至今。</p><p class="ql-block"> 1957年末,根据农垦部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党委决定在抚远县的勤得利地区组建856农场,并于1957年末调859农场副场长曹实负责筹建。他坐马爬犁到勤得利农场实地勘察设计、选择场址、制定农场垦荒规划。1958年3月5日,在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密山)举行隆重的建场大会,场名定为856农场(原铁道兵部队番号8506,把“0”去掉为856农场)。会上由曹实做了《856农场远景规划》的报告。会后,齐聚在密山的800多复转官兵、技术人员向荒原进军,挺进勤得利!按照场领导指示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尖刀班,在班长张魁碧带领下,于3月15日上午8点顶风冒雪进驻农场临时场部(县农场所在地),他们主要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任务,先行趟出一条走进农场的临时小路,为后续部队的进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当时勤得利农场地处一片荒原地带,为尽快把农场建立起来完成开荒生产任务,必须抢在解冻前把拖拉机、农具、粮食、种子、油料及其他物资运进去。农场安排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农机校,现任铁道兵农垦局机务处参谋的彭承璞同志负责带领由坦克兵组成的运输队运送农机具。3月25日,100台匈牙利产DT413 拖拉机及农具顺利运达勤得利,保证了当年垦荒生产任务的正常运行。</p><p class="ql-block"> 勤得利老兵张远柱回忆说,场领导让我带铁道兵一个排,挺进到空无一人的亘古荒原。那时的856农场实行的是农场、大队、小队三级管理。到达856农场后,张远柱被分到五大队。于是,他和战友们乘坦克兵驾驶的拖拉机,带着随身行李,唱着革命歌曲,满怀豪情地在荒草地、塔头墩子、漂筏甸子、成片树林子之间穿行,跨过鸭绿河后,昼夜兼程直到第三天傍晚才到达目的地。当时的五大队队长王振家宣布:“第五大队的队部到了!”</p><p class="ql-block"> 从战场到农场、从内地到边疆解甲归田“向地球开战”的814名复转官兵是勤得利拓荒建场的开天人。这814名复转官兵中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各军种和军事院校的军人。著名战斗英雄李国富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856农场归合江农垦局建制,以合江平原易名为合江农场。曹实副场长同泰兆琪同志一同进京,向王震部长汇报建场工作。王震部长聚精会神听完曹实汇报后批示说:“规模一定要压缩,草原腹地等以后有条件了再上。”当曹实汇报到人员缺乏,特别是缺干部时,王震部长当即表示:“人员给调,干部很快给配齐”。同年6月,上级派少校李国志任农场党委副书记、预七师少校团长郭茂莲任农场场长兼书记;8月,王宗泽任党委书记,周培然(少校)任第二场长(10月任场长),孙庆文任副场长。至此,农场领导班子基本配齐,形成建场初期的指挥系统。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5年内移民570万人,其中从山东动员去东北三省80万人。由于齐鲁大地的青年报名十分踊跃,1959年,共有6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到了北大荒,其中有2006名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勤得利参加垦荒建场。</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1日,李万宝来到农场任场长。1961年12月,周培然任党委书记。1960年3月25日,经上级批准,合江农场同抚远县合并。7月12日,合江地委指示将合江农场以抚远县名更名为抚远农场。1961年12月25日,农场与抚远县分开。1962年1月,农场以原秦得利村镇更名为勤得利农场。农场隶属合江农垦局,周培然任农场党委书记,李万宝任农场场长。场部由同江搬回勤得利。在决定场名的党委会上,场长李万宝建议把原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之一的气勒伊土城转化而来的中国版图抚远县秦得利的“秦”字改为“勤”字,“勤”字寓意“勤”能得利,</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兵团”27团正式成立,隶属于兵团三师。同年7月,兵团六师成立,27团划归六师领导。首任27团团长为周培然,1970年团长为房贵忠、政委为许树生。从1968年至1976年黑龙江垦区接收了54万知青,其中27团接收了9025名城市知青,他们踏着第一代北大荒人的足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和汗水,开垦荒原,屯垦戍边,传播城市文明,成为兵团27团向荒原进军二次垦荒的主力军。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将第二十七团改为“五星农场”,1978年8月3日,经建三江管理局批准,农场名字恢复为勤得利农场,隶属关系不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勤得利农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一批批垦荒大军顶风冒雪奔赴“勤得利”农场,他们肩负使命,在亘古荒原上破土开疆、战天斗地,誓将荒原变成米粮仓。(张晓平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转业官兵来到农场后,生活条件极其简陋,他们自己动手建设家园。该照片是当时官兵草棚子住宿。(边卫国堤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是幸福的港湾。刚踏进荒原的转业官兵们心里多么着急有个安稳的住处,他们亲自动手建自己的“小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五八年转业官兵营房一角,闲时的他们也不忘聊聊感兴趣的话题,艰苦岁月里的生活气息不仅有苦的滋味,也有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勤得利农场江边复转官兵盖建临时仓库,以确保水运农业物资和生活用品安全储藏。(此照为农垦报社记者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下旬,王震部长在合江农垦局副局长李桂莲的陪同下由佳木斯乘船到勤得利视察,听取了党委副书记李国志和农业科科长姜丽泽的汇报。当听说由于当年的雨水过大,农场没有完成麦播计划,道路不通,三分之一的拖拉机跑运输还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时,王震部长说,草原腹地的生产队可以压缩回来,先沿山发展嘛!于是农场撤出草原腹地(鸭绿河以南)的大队和小队。(耿仁德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1日,“勤得利”农场职工在挂着合江农场牌匾的草房前扭秧歌,庆祝建国十周年。(耿仁德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12月1日,八五六(勤得利)农场部分人员参加合江农垦局工作会议时留影。前排左一合江农场场长周培然、左二党委书记王宗泽、左三姜丽泽。二排左一窦春华、左二王文州、左三王玉璞、左四王兴茂。三排左一王振家、左二白鹤年等。(周铁城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20日,合江农场康拜因机手第二期培训班全体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3年7月,勤得利农场首届职工代表大家与会成员集体合影留念。(耿仁德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勤得利农场党委书记周培然(左二)、农场场长李万宝(左四)、党委副书记李国志(右一)、黄德合(左一)陪同合江军分区领导检查边防工作。(周铁城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好,修路必先行。六十年代,勤得利农场将同勤公路作为重点项目来抓,指派五八年转业军官张金华为同勤公路指挥部主任。农场修路大军在荒原上将87.0公里土路修成了沙石路。同江至勤得利段公路的贯通,结束了勤得利建场初期因夏季陆路阻断给农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困难,结束了对外交通只能依赖黑龙江上轮船运输的历史。百姓髙兴的称这条路为“富裕路”。(耿仁德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兵团三师在勤得利农场场部隆重举行二十七团成立大会,随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的涌入,新成立的二十七团正式开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半军亊化建设。(耿仁徳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师师长王少伯和27团领导视察开荒营时的珍贵照片。左起张友、房贵忠、王少伯、孙光剑、赵根文、张英。(耿仁德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月,兵团建制27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以五星山易名为五星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版图上有三个胜利农场,一是位于广东省髙州市南塘镇胜利农场(1952年创建);二是内蒙古通辽市境内胜利农场(2006年创建);三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胜利农场是在原东北农垦总局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以当地地名“胜利”得名。现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是我国建场较早的大型国营农场之一。1956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8509部队从朝鲜回国后,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县。1957年3月,一部分从汤原县迁移虎林县境内的虎头大队又迁移至饶河县东安镇,在该镇正式成立八五O九农场(后改为八五九农场),隶属于铁道兵农垦局。新成立的八五九农场下属二个分场:一分场临时场部位于四平镇,二分场临时场部位于胜利屯(大孤山)。11月,二分场场部移至翠屏山(现胜利镇)。 1958年春,八五九农场规模扩大,二分场移至西南山(现八队))在原二分场部位置上成立畜牧分场。1959年1月1日,八五九农场二分场、畜牧分场合并为八五九人民公社四大队。5月,改称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场部设在翠屏山。 1963年底,八五九农场撤销。1964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八五九农场划分为饶河、胜利、新八五九三个农场。</p><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在原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胜利农场。隶属于东北农垦总局饶河分局。场部设在翠屏山。 1969年4月,胜利农场改编为廿四团。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建制,同年7月29日,兵团六师成立,廿四团改归六师建制。1977年3月,撤销廿四团,恢复胜利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胜利农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59农场四分场转业官兵指地为营,自己动手搭建马架子住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四分场转业官兵刚来北大荒时,在新建点支起的帐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八五九农场四分场职工代表大会现场会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两名转业官兵在乌苏里江捕捞到两条大魚(马哈魚和鳌花魚)时喜笑颜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冬季,八五九农场组织伐木人员到周边林场采伐木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苏联专家来八五九农场时与四分场领导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859农场党委书记瞿雪桥在渔业队职工大会上讲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859农场场长赵明髙检查四分场麦收工作时与副场长王世英等人员在田间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四分场召开“二.五五”农机具改装现场会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四分场女工在饶力河捕鱼时留下的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四分场领导在办公室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场人满载喜悦的将地里粮食囤积在粮仓中。从战场走来的硬汉子,自然也不会被百斤重的大麻袋所压垮。有官兵还开展了“大力神”比赛,现场气氛十分活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农场职工辛苦一年最兴奋的就是金色秋天,当把生产的粮食上交给国家时,大家紧张而又劳累的心总算放松下来,那种完成任务愉悦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大寨”是那个年代的精神动力。春节期间。农场机关干部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要把自己刨的农家肥送到生产第一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冬季,是农垦人全力以赴兴修水利的大忙季节,官兵们顶着刺骨寒风,在零下三、四十度刨冻土,挖水渠。返回时,战士们流汗的衣服冻成了硬块,而且越走越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农场业余文艺演出队深入生产队巡回演出时留下的工作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2年7月15日,胜利农场“春播、夏锄、井荒”立功单位和个人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兵团时期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保国防、一手拿镐搞建设。 1976年,24团武装民兵在“618”批示这一天举行检阅和军事大比武。(以上照片由卜书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5年,胜利农场隆重举行铁道兵来北大荒30周年庆祝活动。这张照片是建场转业官兵集休合影。(唐远方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三江老兵群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安 福 <p class="ql-block"> 【安福】1922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永胜村。1935年1月入伍,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军部通讯员、班长,1942年10月任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国际旅”学员,1945年9月任牡丹江军分区警卫连副连长,1946年1月任47军2营机炮连连长,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后勤5分部辎重营副教导员、代营长。1956年9月转业至山西大同汽车拖拉机管理学校任主任教员,1958年4月调入友谊农场6分场任副场长,1958年9月任勤得利农场4分场场长、农场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书记,1969年5月任六师57团生产股副股长、农场办公室主任、大兴农场副场长。1980年7月离休。</p><p class="ql-block"><br></p> 赵明髙 <p class="ql-block"> 【赵明髙】1921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嵉县第一区北苏鲁村。1937年9月自愿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崞县抗日义勇军,1938年2月服役于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学员,同年八月任359旅719团4连班长;1943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359旅参训队班长;1944年11月任陕甘宁边区359旅南下支队卫士长;1945年11月任湖北枣阳专署警卫队队长;1946年2月任河南省充山中原军区二纵队359旅副连长,同年5月任二纵队359旅解放营营长;1948年2月任359旅719团作教参谋;1949年5月任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司令部通讯科科长;1950年8月先后任新疆军区二军五师生产办公室副主任、统战科科长;1953年3月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副参谋长、参谋长;1956年9月任东北农垦局八五九农场场长、党委书记;1959年3月任牡丹江农垦局党委副书记;1960年11月任新疆生产建没兵团第一师副师长、副政委;1969年12月任农二师副师长;1975年2月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农垦局党委副书记兼党委书记;1982年6月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师长、政委、新疆阿克苏地委副书记;1983年9月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党委书记。1986年8月离职休养,1997年6月在乌鲁木齐市病逝,享年76岁。</p><p class="ql-block"><br></p> 王继德 <p class="ql-block"> 【王继徳】曾用名王茂远,1917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1938年2月在山东省长山县苏家庄参加山东抗日队伍,在八路军第十九中队任士兵、副班长;1940年调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后改为清河军分区)独立团骑兵连担任班长;1942年4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先后任山东清河军分区直属队副排长、排长等职;1946年3月任清河军分区独立营二连副连长、十六团三连连长,1948年2月因战场上负伤住院后任清河军分区新兵师三营副营长、淄博军分区新兵营副营长;1953年任山东邹平县人武部军事股股长,同年9月调入济南军区人武部训练队担任学员,12月任济南军区训练大队队长;1955年5月任山东宾县兵役局征集科科长;1956年11月任沾化县兵役局征集科科长;1955年7月获得国家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同年9月被国防部授予大尉军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四次身负重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58年4月转业至七星农场,任农场二大队副队长、四大队队长、六分场场长,1971年2月任六师二十五团招待所所长(因身体原因农场照顾)。1987年5月3日在七星农场去世。享年70岁。</p><p class="ql-block"><br></p> 薛 枫 <p class="ql-block"> 【薛枫】1923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二区张建庄。1939年1月在冀鲁边区参加八路军,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曾担任八路军冀鲁边区16团团部战士、政治处警卫员、1营青年干事,山东省清河4分区1连副排长、排长、副指导员,7师20团3连副指导员;1945年12月任东北野战军6纵队129师52团9连指导员、东北邮电总局股长、东北野战军6纵队政政部组织干事、43军工兵营副教导员、43军司令部作训参谋;1949年12月任43军政治部巡视员、中南军政大学学员、第4髙级步兵学校直属3大队学员、43军128师384团政治处副主任;1953年4月任海南军区榆林区指挥部宣传科副科长、科长;1955年8月任预备七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58年4月任黑龙江省萝北县预备七师农场4分场场长;同年10月任萝北农场三分场场长;1959年7月任汤原农场场长;1966年2月任七星农场副场长;1972年8月任兵团59团副团长;1977年2月任前进农场副书记、革委会主任;1979年2月任前进农场副书记、场长;1980年6月任建三江管理局工业交通处党委书记、处长。1983年11月离休,1992年12月因病在辽宁省沈阳市去世,享年69岁。</p><p class="ql-block"><br></p> 刘宝成 <p class="ql-block"> 【刘宝成】1924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1940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0年4月八路军359旅717团服役;1941年3月参加了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湘西剿匪、东北剿匪和黑山阻击战。1951年4月11日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志愿军第359旅717团和47 军139师415团任班长、排长、连长和营参谋长;1955年4月任139师司令部侦查科一级侦查参谋、付科长等职。在部队服役时曾立小功两次、朝鲜阻击战三等功两次。参加各类大小战役 25次,负伤 3次。1955年“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一级优等射手称号。1956年1月调入河南省安阳的第七预备师军士教导团任作训股股长。1958年4月转业至友谊农场二分场任副场长,同年8月调入856( 勤得利 ) 农场一分场任场长;1964年11月任勤得利农场副场长;1969年3月―1982年12月在兵团六师27团和勤得利农场任后勤处付处长、付参谋长、副团长、副场长、农场顾问。1982年12月离休。1987年3月12日辞世。</p><p class="ql-block"><br></p> 曲日忠 <p class="ql-block"> 【曲日忠】1919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莒格镇。1941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东省胶东五旅十五团三营九连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1942年8月任胶东南海独立团7连排长;1944年4月任独立团特务连副连长,胶东军区警备队中队长;1945年11月任山东省公安局警卫队指导员;1948年8月任山东省公安厅警卫大队三营副教导员;1949年9月任华东公安十四师海防巡逻队独立营教导员。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三级解放勋章一枚和两枚奖章。三级乙等残废军人。1958年3月转业至勤得利农场任机关党委书记、一分场场长;县场合并时任抚远县编委主任、第一任农场工会主席。1976年因病离休。 1978年2月22日病逝于勤得利农场。</p><p class="ql-block"><br></p> 刘利民 <p class="ql-block"> 【刘利民】1922年10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1944年8月参加革命并在济阳县大队四区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担任政治干事,这期间在地方参加抗日斗争。1948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第三野战军,参加过济南战役;1950年1月调入华东公安十四海上巡逻总队一队任队部支书,公安青岛小港检查站干亊,之后任公安第七海防巡逻队管理员,在部队服役期间曾获奖章两枚。1955年转业至青岛市崂山县担任妇联干事;1959年任宝清县妇联主任,跟随丈夫调入勤得利农场后任农场妇联主任、抚远县妇联副主任、第三届全国妇联代表,农场招待所所长、医院副支书、幼儿园园长、商店指导员。曾荣获纪念北大荒 50 周年奖章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战胜利 60 周年获自由独立奖章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战胜利 70 周年独立自由奖章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和70年奖章两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奖章一枚。1982年10月于勤得利农场离休。2021年在江苏仙逝,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br></p> 陈必连 <p class="ql-block"> 【陈必连】1927年10月6日出生。抗日老干部,1944年11月,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一营一连战士;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辽宁军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任班长、排长;1947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警卫队副队长;1949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警卫营三连连长;1949年10月,东北公安十八师五三团二营八连连长;1950年12月,东北公安十八师五三团二营参谋长;1950年至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7月,吉林军区边防第二团四营营长,同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59年10月,吉林省公安总队临江边防总站站长;1965年8月,通化军分区临江边境中心站站长;1969年5月,吉林军区边防一团副团长;1970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六十一团团长;1977年10月,吉林军区81525团团长。在部队服役期间曾荣获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1983年5月离休,长春干休所养老,享受副师级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张 英 <p class="ql-block"> 【张英】1926年10月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县塔河村。1945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陆军第九预备师,1947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解放张家口赵川战斗;1946年参加解放牛栏山、高五营、吕和堡战斗;1947年参加解放热河、象山、都市口、上黄旗战斗和解放隆化战役; 1948年参加解放延庆战斗。立大功两次、小功四次,并授予功劳证一个;1950年5月荣获解放奖章一枚,被评为三级革命伤残军人。1955年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1958年转业后任勤得利农场六分场书记;1962年任勤得利农场14队队长;1970年任兵团六师27团17连连长;1971年任兵团六师27团4营营长;1978年任勤得利农场科研所党总支书记。1979年7月29日在勤得利农场医院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罗 仪 <p class="ql-block"> 【罗仪】1925年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1945年8月加入新四军,任新四军3师8旅22团战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整偏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参加了淮安战役、铁岭沙河所战役、辽西战役、辽沈战役、湘西战役、平津战役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志愿军39军军直侦察队指导员、侦察队长、侦察股长。参加志愿军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任39军115师343团1营副营长、营长;1955年任115师343团副团长,同年九月被授予大尉军衔。1957年在南京军亊学院基础系学习;1959年参加北京国庆十周年阅兵庆典,在南京军事学院校官方队中接受党中央、毛主席检阅;1968年6月30日由39军115师345团调任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第7团担任团长;1969年9月调入六师任副师长。1978年9月离职休养。</p><p class="ql-block"><br></p> 赵希贤 <p class="ql-block"> 【赵希贤】1921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店子公社。194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0576部队炮兵。1946年8月在兰西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参加四平攻坚站;1948年4月参加解放长春战斗;1948年至1950年12月参加淮海战役、粤桂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小功两次;1951年剿匪受到团通令嘉奖一次,1956年4月获得解放勋奖章一枚;1955年10月被授予上尉军街,任营参谋长。1958年转业后先后任勤得利农场六分场和三分场副场长;1960年任勤得利农场工程队书记;1961年任勤得利农场服务队队长;1972年任勤得利农场职工医院后勤副院长。1980年12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59岁。</p><p class="ql-block"><br></p> 郑行广 <p class="ql-block"> 【郑行广】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九户镇大郑家村。1945年8月在青城县青惠独立团参加八路军,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青城县青惠独立团八中队战士、青城县大队三连看护员、通信员、副班长、班长;1947年2月至1952年4月任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特务营五连班长,独立团三营八连副排长、排长,十五团三营八连排长,济南市警备三团三营八连排长,华东警备第一旅三团三营九连副指导员,二营机炮连、五连副指导员,步兵九十七师二九一团二营五连副指导员、指导员;1952年5月至1955年9月任农业建设二师六团二营五连指导员,政治处干部股抚保干事,司令部基建科副科长,三营副教导员;1955年10月至1964年5月任黑龙江省国营二九一农场团委副书记、书记,二分场党总支书记,第七生产队政治指导员;1964年6月任胜利农场代理党委书记,1965年10月任胜利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1970年6月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十团副团长,同年8月任兵团二十三团副团长;1975年10月任兵团二十三团党委副书记、副团长;1977年2月任红卫农场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1977年12月任红卫农场党委书记;1978年8月任八五九农场党委书记;1982年2月任建三江管局工会主席;1983年1月改任建三江管局工会顾问;1983年3月离职休养。1993年3月28日病逝,享年69岁。</p><p class="ql-block"><br></p> 曹振东 <p class="ql-block"> 【曹振东】1928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建昌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2月隨志愿军独立汽车团入朝参战,1955年4月回国。在铁道兵8509部队中曾经担任过排长并且荣立三等功一次。1956年随8509部队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虎林县和饶河县境内八五九农场,任八五九总场汽车队队长。1964年任新八五九农场汽车队队长。1980年7月任农场园林队队长和武装部任职。1986年8月1日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荣誉证书。1997年被农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抗日时期老干部。1984年离休,2010年6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马春茂 <p class="ql-block"> 【马春茂】1924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中许多著名的战役,多次荣立战功。在部队曾经历任过战士、班长、排长、营教导员等职,大尉军衔。1958年4月转业到北大荒,曾任预备七师农场。分场党委书记、萝北县总工会主席、八五九农场副场长等职。1984年离休。</p><p class="ql-block"><br></p> 王庆复 <p class="ql-block"> 【王庆复】1917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任战士;1948年3月在四平战役中荣获大功一次、小功3次;1949年3月在河南省军区后勤汽车连担任排长;1950年4月在济南军区速成学校任班长;1951年9月在河南省二零四部队一团任副排长;1952年5月在空军七零团汽车连任排长;1954年3月转业至在黑龙江省富锦县担任驾驶员;1954年9月调入七星农场修配厂任驾驶员、车间主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2年退休。1996年10月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苏斌英 <p class="ql-block"> 【苏斌英】1917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武王乡(后改名六户公社)。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六户乡担任公安员、联防副队长等职,同年8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饶县七区担任武装干事;1947年10月任山东军区军政学习班学员;1948年1月在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学习并担任班长,同年8月调入济南军区新兵营收容队担任排长;1949年3月担任济南军区警备第一旅军员;1951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七师军械科科员;1952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供销科工作;1955年5月,弃武从农,从部队转业至哈尔滨市农管厅供销科工作;1955年12月调入七星农场,成为创建七星农场的第一批垦荒老战士之一;1958年担任农场四大队党总支书记,带领第一批转业官兵创建了现在的三分场和五分场;由于身体积劳成疾,1972年2月,兵团六师25团党委为了照顾他,调入25团团直学校任政治教导员。1974年3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7岁。 生前曾经是中共25团党委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谷 志 <p class="ql-block"> 【谷志】1926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1946年8月参加革命,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三野二十三军六十七师200团警卫员、班长、副排长、排长;1952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政治部干事;1955年1月任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石灰厂代指导员;1956年4月任二十三军六十七师宣传科助理;1957年4月任八零速成中学学员;在部队服役期间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舟山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三级战斗英雄一次、二十三军模范党员一次。1958年5月集体转业至七星农场,先后任农场一分场副书记、书记;1959年11月任农场科委主任;1963年5月任农场汽车队书记;1969年3月至1983年9月任七星农场招待所书记兼所长。荣获七星农场优秀党员一次,东北农垦总局“五好干部”一次。1984年8月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庞伯如 <p class="ql-block"> 【庞伯儒】1928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髙平县,1946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并立过战功。1958年转业至七星农场基建工程队,1967年至退休,先后担任过农场木材厂厂长、农场基建科助理员等职。1986年12月16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何明华 <p class="ql-block"> 【何明华】1929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县。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部队担任通讯员、班长、副排长、排长、科员、军械员、副助理员、副指导员等职;曾随华东野战军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8年随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被分配到胜利农场13队工作,次年调往12队任副指导员。1960年3月的一天,何明华率女工班10余人,前往“小李山”大豆地焚烧豆桔。工间休息时,一头黑熊呼啸而出,直奔人群而来,为保卫战友,何明华操起钢叉飞步冲向黑熊对面,大喊:“快跑,我来对付它”。顿时,何明华与黑態搏斗起来。女工得救了,临危不俱的何明华头颅被黑熊拍碎,壮烈献身。</p><p class="ql-block"><br></p> 赵玉玲 <p class="ql-block"> 【赵玉玲】 1927年6月出生。1946年在山东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中许多著名的战役与战斗,多次立过战功。1958年随丈夫王继德转业来到北大荒,曾在七星农场许多部门任职。1965年担任过七星妇女大队队委,负责统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张 敏 <p class="ql-block"> 【张敏】1927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194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2月入朝参战,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兵站医院任宣传员和助教;1954年6月回国后任福州军区第五十二预备医院政治处电影放映组组长;1956年部队改编为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卫生部第十陆军医院,在政治处任广播员、教员,副排级;在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8年4月,随五十二预备医院整建制转业来到八五九农场,先后任农场医院教员、电影队副队长;1964年在新八五九农场任电影队队长。1970年7月23日受迫害死于阑尾手术台上,1980年6月16日平反。享受建国前老干部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杜文谦 <p class="ql-block"> 【杜文谦】1929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47年1月在山东省胶东军区服役,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任山东省昆仑县警卫连战士。参加过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两次。1953年任长春陆军步校军事教官;1957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5师344团作训参谋;1960年任39军115师344团2营营长;1969年3月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作训科科长;1972年12月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0团团长;1978年10月任黑龙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人武部部长。1981年3月退离休,定居青岛第二干休所。卒于2013年12月。</p><p class="ql-block"><br></p> 孙伟良 <p class="ql-block"> 【孙伟良】1929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第39军独立二团九连四纵队。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卫生员、通讯员、文化教员、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协理员等职务;曾经参加过辽西战役、长春、四平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解放张家口、石家庄和北京战役,参加过四川剿匪、抗美援朝战役等;曾荣获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1954年10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国庆阅兵仪式并荣获三等功,1955年被授予陆军大尉军衔;荣获解放奖章一枚、朝鲜军功章一枚。1966年3月转业至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担任政治部主任、工副业营长等职务,参与组建了25团七营和四营;1972年6月调入绥化管理局肇源农场任副场长、场长等职务;1973年至1974 年参加“引嫩工程”并担任副总指挥,此项工程是由毛泽东同志批示,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成立,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调水工程。1975年参加农垦援建大庆采油七厂林源炼油厂的建设,时任副总指挥;1980年调入绥化管理局嘉荫农场任政法委书记、常务副场长。1990年9月光荣离休,1990年至1993年返聘农场史志办参于撰写嘉荫农场场志。2008年9月因病逝世,享年80岁。</p><p class="ql-block"><br></p> 王英增 <p class="ql-block"> 【王英增】1928年4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惠民县桥北公社李马冯村。1947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解放军华野十纵队82团2营历任通信员、会计、财务股副股长、财务主任等职;1958年4月随十万官兵转业至北大荒,在859农场3分场场部任粮食管理员兼材料会计;1964年任农场计财科副科长;1973年调入新建团68团供应股任助理员;1974年6月,任68团供应股副股长、副科长、科长、劳资科科长。1974、1975、1977年连续被68团通令嘉奖。1984年8月退居二线,1996年10月1日病逝,享年68岁。</p><p class="ql-block"><br></p> 马世英 <p class="ql-block"> 【马世英】193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1947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东北军区鹤立军校通讯员;1950年11月转业至北大荒,任伏尔基河农场机车驾驶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5月调入七星农场四大队、三大队担任机车驾驶员;1959年8月19日任七星农场机务副部长;1970年1月1日任兵团六师25团5营30连连长;1971年9月12日调入六师60团24连担任连长;1974年12月26日任60团10连连长;1977年5月17日任前进农场机务科技术员;1980年6月26日调入洪河农场驻前进办亊处工作;1982年2月14日任洪河农场驻前进办事处主任。1990年12月退休,2022年1月27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br></p> 邓立堂 <p class="ql-block"> 【邓立堂】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东兴县滩营乡垌尾村。1947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暴动,之后编入钦防农民翻身独立大队第四分队。1950年4月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配合地方武装协助解放军大部队登岛作战。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福建省厦门参加新中国第一条战备铁路鹰夏铁路大会战;在部队立三等功两次、团级嘉奖两次;1958年转业至北大荒,在勤得利农场三分场六队担任木工至退休。1982年3月在农场退休,2007年2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张宝林 <p class="ql-block"> 【张宝林】1930年4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留守营镇南街。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江西剿匪等重大战役;解放战争结束后,进入解放军广州政治师范学院学习并留校任教,之后调入南京军事体育学院担任教员;1958年转业至八五九农场五分场任副场长,五分场改859农场时任农场副场长;兵团时期任六师二十三团副团长;1970年调任二十五团任副团长;1977年调任六十一团任副团长,改农场后任副场长、场长、书记职务。1985年退至二线,199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董炳坤 <p class="ql-block"> 【董炳坤】1934年6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两河村。1948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别山剿匪等战役,曾获四等功4次,获解放奖章一枚;1952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志愿军24军72师213团1营3连战士、通讯员,在朝鲜金城反击战中荣获三等功一次;1958年3月随10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辗转于勤得利农场9连、7连、1连、3连、18连;曾经担任酒厂厂长、司务长、基层工会主席等职务。1986年在勤得利农场18队病退。2024年逝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br></p> 潘维京 <p class="ql-block"> 【潘维京】1935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青山区。1948年2月参加革命并在山东省昌邑县青山区任我党地下交通员;1950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51年2月至1954年10月,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97师290团警通连任通讯员和机械队学员;1955年1月转业至黑龙江省东北农垦总局290农场机械队担任机工;1956年被290农场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11月参加对海南省西华农场支援并担任车长;1960年4月调入东北农垦局七星农场担任车长;1963年被七星农场评为“五好团员”和“五好职工”;1969年5月至1973年4月,任兵团六师六十一团工程一连车长、排长,工程二连代理排长、副连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span>年4月任六师六十一团十四连副连长、连长,之后调入农场水利队担任队长、书记,林业站书记、林业科副科长至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严旗伟 <p class="ql-block"> 【严旗伟】1922年1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大划乡。1948年2月湖北省汉口市国军独立团3营营部任看护兵。1949年8月随陈明仁将军在湖南长沙起义,12月国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任解放军214师640团炮连卫生员,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和广西剿匪战斗。1951年随志愿军入朝参战,1955年2月回国后部队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县(铁9师43团3连)。在部队荣获三等功一次,小功两次。1956年3月转业至859农场5分场4队任卫生员,1961年2月去饶河县医院学习,1962年5月至1981年1月在859农场1分场4连任医士。曾获农场“优秀共产党员”和黑龙江垦区“先进老干部”称号,1982年2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离休,1994年3月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宁连德 <p class="ql-block"> 【宁连德】1929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吴桥县。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任军区卫生员和预备役军官;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7月在部队仼指导员;在部队立三等功二次。1958年7月随部队转业至八五九修造厂任指导员;1975年8月调入农场法厅仼庭长;1989年2月退休回浙江省徳清县居住,2009年1月因病去世。享受建国前老干部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王凤钦 <p class="ql-block"> 【王凤钦】193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费县上冶乡尧河庄村。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2日在山东省蒙山县参加革命,1946年3月入伍,在山东省军区医院一分院服役;1947年12月华野十纵队卫生学校学习;1949年3月第28军第一医疗队服役;1950年7月福建军区第九预备医院服役。曾经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建平潭岛、金门岛战斗。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一次。1958年3月随医院集体转业至北大荒,同年4月任勤得利农场职工医院儿科医生、副院长;1973年12月调入青龙山农场职工医院担任院长兼卫生科长。1990年11月离休。在青龙山农场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br></p> 耿成彩 <p class="ql-block"> 【耿成彩】1930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1948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21兵团214师640团3营炮连。参加过广西剿匪,荆江分洪工程和海南岛建设。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两次。1952年随志愿军铁道兵8509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回国。在部队服役期间,担任过文书、司务长等职务。1956年转业来到北大荒。1957年铁道兵部队正式成立八五九农场,在场部担任材料员、商店会计,之后调入三连工作,做过统计、出纳、农业技术员。1982年退休,2018年11月29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吴正财 <p class="ql-block"> 【吴正财】1928年6月出生。1948年9月任23军67师220团3营机枪连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1955年7月在该部队任7连排长;解放战争荣获三等功四次。1950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志愿军第23军200团7连任班长;参加过“钉子山”阻击战、“石砚洞北山”战役等。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一次、朝鲜军功章一枚。朝鲜战争结束后,留朝帮助他们恢复建设三年,1957年2月回到祖国。1958年4月转业至北大荒,先后担任七星农场一分场二队司务长、三分场漁业队指导员、二十队指导员;兵团六师25团3营29连连长;1982年1月担任农场三分场学校书记。1984年9月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王洪业 <p class="ql-block"> 【王洪业】1929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河东区。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1949年6月瑞金抢救重伤员中荣获大功一次、1949年8月剿匪战斗中荣立二等功一次;1950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分别调入江西省九江市军分区任司机,江西省军区司令部任小车班副班长。1958年转业北大荒,在组建农场汽车队过程中,先后任八五九农场汽车队、胜利农场汽车队司机;1963年任八五九农场汽车队修理工。1971年8月16日病逝,享年42岁。</p><p class="ql-block"><br></p> 赵福景 <p class="ql-block"> 【赵福景】1933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魏县。1949年1月参加革命,195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野战部队医院护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两次;1953年从23军卫校毕业后分配到69师任护士;1956年3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学习;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七星农场。任七星农场职工医院医生、医师、主任、副院长、院长。1993年离休,享受高级医师副处级待遇。2023年3月3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丁 明 <p class="ql-block"> 【丁明】1930年1月出生。1949年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广西剿匪、荆江分洪和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3月转业至北大荒,八五九农场十六连担任机务技术员,1984年12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杜洪昌 <p class="ql-block"> 【杜洪昌】1928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县陈榴乡。1949年3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别在湖北省汉川军分区独立团9连、641团9连任骑兵战士和通讯兵;1949年3月至1952年期间随部队奔赴湖北、河南、云南、广西、海南岛等省份进入深山进行剿匪;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志愿军铁道兵第九师41团担任战士,在朝鲜修铁路、挖隧道,为志愿军作战保驾护航,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2月回国,1953年部队改编后,任铁九师26团3营进征连战士:1955年3月部队转移至黑龙江省汤原县,之后随8509部队至饶河县境内新建859农场4营机修连工作:1956年就地复员转业至859农场(1964年改为胜利农场)机械厂任锻工。1984年5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张景乐 <p class="ql-block"> 【张景乐】192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城皋县。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河南省城皋县(现广武镇)某驻军一连担任步抢手,同年4月被认命为副班长 ;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铁道兵基建工程兵第642团1营担任重机枪班班长,先后参加了五次战役;<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1年3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span>年获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赠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从朝鲜回国后随部队开赴广西瑶山参加剿匪战斗;1952年4月参加湖北荆江水库工程建设,75天完成了第一期的主体工程,获得了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奖章一枚;1954年7月在铁道兵第9师43团3连任班长;1956年4月部队集体转业至859农场(饶河小佳河)工作,之后调入859农场生产队,最后在五队安营扎寨;曾任生产队(连队)仓库保管员;1977年调入兵团六师23团招待所工作。1981年病退,2018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雷 健 <p class="ql-block"> 【雷健】1930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49年4月入党。1945年5月中原一纵队三团(转五师)通讯员;1946年6月华东独立十三团通信员;1947年6月华中一纵队卫生学校一队学员;1948年3月华东一纵队卫生部治疗2队卫生员;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卫生部治疗2队卫生员;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20军治疗2队卫生员;1952年7月华东军区第五野战医院助理医师;1953年5月华东军区第19速成中学1队学员;1954年6月第十三野战医院护士长医助;1956年6月第十三野战医院一分院军医。1958年转业至859农场农工;1960年859农场职工医院医生;1969年随859农场部分人员参加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并立战功。1973年6月调入前哨农场职工医院任医师;1979年前哨农场职工医院副院长。1989年4月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郑开华 <p class="ql-block"> 【郑开华】1930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1951年1月入党。曾立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三等功、四等功、嘉奖各一次。1949年7月在浙江衢州入伍,任解放军第103师医疗队护理员;1952年4月任华东军区第三防疫大队消毒员;1953年4月任浙江军区后勤部防疫队防疫员;1955年2月参加解放大陈岛战斗,同年12月14日授予准尉军衔;1956年8月任浙江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技术员;1958年4月15日转业,同年5月来到八五九农场五分场十一队任农工;1959年6月任八五九农场卫生防疫站防疫员,同年12月任农场卫生所(农校)卫生员;1962年12月,先后担任八五九农场渔场卫生员、农场医院防疫助理员、医院医生;1973年3月任兵团六师23团卫生队副队长;1976年5月任八五九农场卫生科科长兼医院院长。1984年2月内退,1991年4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吴开森 <p class="ql-block"> 【吴开森】1931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县田横镇洼里村。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7部队,1951年4月28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第七师抵达安东,(今丹东)五天时间突击完成抢修鸭绿江水下便桥任务;在志愿军部队担任勤务员和汽车连驾驶员;荣获抗美援朝纪念奖章一枚,朝鲜和平勋章一枚。1956年复员,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人民武装部工作;1964年调入胜利农场,在胜利农场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调入兵团六师68团(前哨农场)。1986年8月1日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2011年3月20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徐熙生 <p class="ql-block"> 【徐熙生】1933年6月出生。1949年6月在上海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在南京军区徐州自行火炮团服役;1958年5月转业至859农场5分场2队;曾担任机务工人、调度和工会干事;1980年3月调入洪河农场任房产科长、文化宫主任。1989年离休,2018年7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张顺清 <p class="ql-block"> 【张顺清】1928月7月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3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兵第九师8509部队2营五连班长。在朝鲜战场立三等功一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西</span>剿匪立三等功一次,解放海南岛立功一次,晋江抗洪立小功四次。1956年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搞营建,1957年复原转业来到八五九农场六队机务排,1958年调入五队。先后在工宣队、机务排、农工班和后勤工作,担任过班长。1985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刘弟孝 <p class="ql-block"> 【刘弟孝】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白庙乡一村八队。1946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在湖南国民革命军(陈明仁的部队)当兵;1949年8月随部队起义,整偏制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名为铁九师, 同年部队转入湖北修建荆江大桥;在解放海南岛时参加了海南岛战役,之后部队进入广西剿匪;1953年随部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回国后部队转移到佳木斯市汤原兵站修整,修整后部队开往虎林县虎头兵站集结,同年铁九师8509部队又开往了饶河县,部队改名859农场;1969年兵团成立时,任兵团六师二十三团五营五连机务工人、机务排长;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调入六师二十三团六营任机务付连长;1977年六师二十三团六营跟六师反修营合并,成立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在前锋农场物资科担任保管员。1987年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赵士久 <p class="ql-block"> 【赵士久】1929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49年初加入国民革命军99军197师,同年8月随197师在长沙起义。1949年11月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第52军214师通讯连任战士;1952年4月部队转制后,在解放军铁路工程第九师26团1连任战士;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26团1连、42团1连战士,因部队在朝鲜战场冒着敌机轰炸抢修铁路有功,被沈阳军区通令嘉奖一次;从朝鲜回国后部队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县,1956年4月10日铁道兵8509部队被国防部批准集体就地转业,先后在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开荒建场;1956年10月随军垦部队迁移至饶河县859农场;1964年胜利农场成立后调入农场工程队任工人;1981年9月10日在农场“抗炎夺丰收”工作中荣立三等功一次。1982年4月16日退休。1986年8月1日荣获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br></p> 李炳文 <p class="ql-block"> 【李炳文】1932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普会寺乡后李海村。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8509部队(铁道兵九师)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2月随部队从朝鲜回国,集体转业至北大荒。部队先在汤原集训,后到虎头开荒。1956年4月随8509部队整体调往饶河县组建859农场。先后在859农场后勤马车班和制材厂工作。由于在抗美援朝期间身体多处留下伤病,于1969年2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刘海云 <p class="ql-block"> 【刘海云】1927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南川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1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8509部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营部和连队炊事班长。1955年2月回国至黑龙江省汤原县集训,之后去虎头开荒。1956年4月随8509部队转业至859农场。1956年至1982年期间在农场(23团)生产连队担任炊事班班长。1983年12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谭徽照 <p class="ql-block"> 【谭徽照】1931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1949年8月4日,在长沙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入朝参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九师(8509部队)服役。1956年4月随部队在汤原县就地集体转业,同年10月集体迁移至饶河县境内859农场,曾在东安859农场场部、一连、二连、三连、四连、五连、水泥厂工作。1984年离休。1986年8月1日荣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2018年2月25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陈健华 <p class="ql-block"> 【陈健华】1934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共党员。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宁波市奉化县溪口镇接受入伍培训,成为一名部队卫生员;1950年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杭州临安部队医院负责治疗志愿军伤兵;1958年随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来到八五九农场,在农场医院任医生;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役时,三次上前线救治伤员;1970年到北京市参加卫生部组织的短训班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之后又去哈尔滨黑龙江中医学院进修学习;1971年在兵团六师23团团部医院工作;1983年返乡回到浙江省余姚县低塘卫生院任中医师;1994年退休后仍在宁波市多个医院返聘兼职;2025年1月入住浙江省余姚红日养老院,利用余热在养老院内为百姓提供义诊。由于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长期努力和成就,被载入北京学苑出版社(国家级)出版的《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p><p class="ql-block"><br></p> 陆生祥 <p class="ql-block"> 【陆生祥】1930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大团镇团西乡。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福建省第25军新兵团战士;1951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2营6连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战领敌人281.2高地,炸毁敌人囤兵室2座,身负重伤,整个连队253人,阵亡252人,仅剩他一人,坚守阵地7个小时,为大部队的到来争取了时间,荣获集体二等功一次,个人二等甲级战斗英雄一次,集体三等功五次,集体四等功一次;1953年9月二次出国入朝,任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2营6连排长;1956年9月在山东滕县密山八O初中学习;1958年4月随10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在七星农场一分场担任队长;1965年2月担任七星农场工程队队长;1968年4月在七星农场营房股任助理员;1970年4月在七星农场机关任管理员;1980年3月在七星农场招待所担任所长,1983年3月至1990年9月在七星农场老干部活动室担任管理员。工作期间曾多次获得农场奖励。1990年10月退休。1997年7月回上海市定居,其抗美援朝英雄事迹被上海文艺和报纸进行过专题报道。2020年2月10日在上海浦东人民医院因病离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br></p> 曲廷礼 <p class="ql-block"> 【曲廷礼】1935年7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1942年8月至1949年12月,在原籍上学并参加儿童团;195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军赴朝鲜黄海道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至1955年,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190师担架营、高炮营任卫生员;1951年10月加入共青团,曾荣获二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至1958年,在解放军64军190师(6301部队8支队)担任卫生员、上士班长。1958年3月转业至北大荒,先后在勤得利农场8连、6连担任卫生负责人;1979年调入二分场职工医院任院长和分场工会主席,并多次受到农场表彰。1981年10月,先后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卫生局、新华区人民医院工作。1995年8月退休,2002年12月8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王 全 <p class="ql-block"> 【王全】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建国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具体时间和部队简历不详)。1958年随十万转业官兵从部队转业至北大荒。曾任东北农垦总局855农场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佳木斯肉联厂任工会主席、七星农场大兴分场二队党支部书记,(兵团时期改任六师57团2连指导员)、七星农场(25团)61连指导员、七星农场38连指导员、七星农场第二白酒厂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1994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徐醒亚 <p class="ql-block"> 【徐醒亚】1930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195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勤卫生部医务文化训练队学员; 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政治部担任打字员; 1952年,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政治部办公室任文书; 1953年,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办公室保密室任保密员; 1955年,调入成都军区甘孜兵站干部科任干事。1958年3月,随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集体转业至黑龙江省密山县青年水库当农工;1958年冬,调入农垦部水利工程局担任劳资助理员; 1964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组织部干部科任干事; 1965年,黑龙江省国营集贤农场秘书科任科长;1968年,兵团六师61团任党委秘书; 1969年,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组织股任副股长、组织部长、办公室主任、共青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巡视员等职。 1991年4月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余子斌 <p class="ql-block"> 【余子斌】1928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浦城县。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3月志愿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随志愿军27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和第一次、第二次战役,期间担任过文化教员、英语翻译和无线电修理等工作;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三次,荣获全团通令嘉奖一次;1952年10月回国,在南京军区司令部无线电修理专业学习并兼任英文教员;1953年毕业后在81师242团通讯科任无线电修理工、财务科出纳员;1955年9月授予“少尉”军衔;1958年5月转业至北大荒,在859农场修配厂工作,曾担任修造厂车间副主任、会计工作;1969年在三分场修理所任副所长;1976年调往水泥厂任技术员;1981年调入859农场职业高中任教师。1988年5月退休,期间曾多次被农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2020年2月因突发脑溢血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郭忠良 <p class="ql-block"> 【郭忠良】1930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至1958年4月任江苏省军区警卫员、通信兵,江苏省军区体操队队员、班长、排长。1958年5月转业来到八五九农场任储蓄员,1964年成立新八五九农场,任储蓄所负责人,1967年任农场储蓄所所长,之后担任办事处主任,1984年担任农场调研员。199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田宝珍 <p class="ql-block"> 【田宝珍】193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山东省济南惠民军分区任会计职务(排级);1958年4月跟随大批转业官兵来到七星农场担任农场计财科会计;1963年参加虎林县社教工作队;1965年在七星农场新组建的外贸和银行工作;1969年任兵团六师25团4分场主管会计;1975年调入25团二分场担任主管会计;1978年调入建三江商业局财务科任财务科科长。 1980年7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王家燕 <p class="ql-block"> 【王家燕】1929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坊前乡小坊前村。1950年5月在福建军区入党。1948年在山东临沂入伍,同年11月华东军区第一野战医院任护理员;1949年8月福建军区福安台司令部任卫生员;1952年第28军医院任内科护士;1956年福建军区第九预备医院任护士;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建剿匪战斗;1958年3月随第九预备医院集体转业至北大荒,同年4月任勤得利农场(856农场)职工医院护士长;1973年12月调入青龙山农场医院任内科医生。1984年11月离休,2012年2月21日去逝。</p><p class="ql-block"><br></p> 周 顺 <p class="ql-block"> 【周顺】1932年2月15日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0948 部队。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随志愿军第38军入朝参战,因在战斗中表观出色,荣立三等功两次,回国后在部队营建中获二等功一次;1958年3月转业至勤得利农场(856农场)财贸科工作,后调入同江县先后任前卫公社武装部部长、县公安局行政拘留所所长等职。1992年在同江市公安局退休。2018年11月28日在同江市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吴桐凤 <p class="ql-block"> 【吴桐凤】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北京军区总后勤学院,军官职务,同年2月选送到大连俄语高等专科军事院校学习(三年制);1953年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指挥科学研究部翻译室任俄文笔译二等翻译;1955年授少尉军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随王震将军十万官兵转业至859农场三分场(小佳河);1959年任859农场东安指挥部秘书兼翻译(与苏联会晤首席代表);1962年任859农场东安分场秘书;1964年任饶河农垦分局东安子弟中学俄文教师;1965年任859农场中学教务处主任;1966年停课闹革命接受红卫兵的批判;1967年被红卫兵开除党籍下放劳动到八五九农场18连;1970年恢复党籍任教育改革委员。 1981年总参谋部甄别纠错平反,任农场职业高中党委书记。1989年在位退休,2012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陈凤阳 <p class="ql-block"> 【陈凤阳】1928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现在的衡南县)。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通信员;先后随部队参加广西剿匪战斗,参加部队军区举办的学文化、受教育学习并获得两次奖励,参加海南岛、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并获得奖励一次;1952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9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担任部队首长通信员;195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随部队开赴至虎头县大王家,之后来到859农场第四生产队、第五生产队担任班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调一分场修理所任木工班长、工会主席。1982年因病提前退休,2012年5月1日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br></p> 韦 烈 <p class="ql-block"> 【韦烈】1934年出生于贵州省清镇县。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贵州省军区通信训练大队无线电通信专业学习,之后服役于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和上海军区2722部队八中队。1958年转业至856农场(勤得利农场),先后在漁业分场、砖厂、工程连任会计、出纳、统计员等;1968年4月调入友谊农场五分场四连,先后担任保管员、出纳员等;1985年6月调入贵州省清镇县粮食局工作,同年十月意外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公绍斌 <p class="ql-block"> 【公绍斌】1933年3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沈阳军区警卫营任战士,同年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2月在志愿军高炮501团5连任战士、副班长;1953年9月13日在朝鲜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功勋奖章一枚;1954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国防预备学校进行文化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学校奖励;1955年3月转入上海防空军亊高射炮兵学校任学员、班长,由于毕业考核成绩优秀,被学校评为一级优秀学员并获得奖励;1957年3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军区髙炮八师二十三团二连任五七炮排长;1958年11月调入二十三团三营九连任副指导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团级奖励;1960年2月调入23团农牧场担任指导员,同年6月调入24团8连任指导员;1963年11月调入24团1营任副教导员;1964年6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校学习并担任分队长;1965年8月任24团1营教导员;1969年8任教导队教导员;同年9月1日调入上海文化系统执行支左任务;1973年2月返回部队,在高炮8师任管理科科长;1978年9月从部队转业至黑龙江垦区建三江管理局中心医院任行政副院长,1990年6月改任工会主席。1993年3月退休,2021年11月19日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何文渊 <p class="ql-block"> 【何文渊】1927年5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管村区赵周狮茶岩村。1950年12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政治、军亊(学员);1951年3月被评为西南军大川北分校模范学员;1954年5月获四川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嘉奖一次;1955年9月,四川军区军械处学习武器弹药;1956年10月在成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7月,四川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58年转业至七星农场中心学校任政治教师(兼);1961年任七星农场中心学校副校长;1964年任七星农场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1969年3月任兵团六师25团团直学校校长;1974年至1984年任七星农场场直学校中学部书记(兼),学校副校长;1984年至1987年七星农场场史办工作。 1983年、1984年分别被评为七星农场先进工作者;1984、1985、1986、1987年连年被农垦总局评为垦区史志编写先进工作者。1992年5月因病去世,享年66岁。</p><p class="ql-block"><br></p> 文俊德 <p class="ql-block"> 【文俊德】1932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内科副主任医师。1950年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入伍,随即进入第六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不久后被抽调至越南军事顾问团做随军医生(抗法援越10个月,对外称华南工作团,团长韦国清)。1955年回国后被重新分配到北京总后勤学院油料学校医务室,同年被授予中尉军衔,并在中南海参加了授衔仪式;1958年转业到八五九三分场(小佳河),之后调入胜利农场卫生队(后改为农场职工医院)任业务副院长;1985年调入建三江管理局中心医院任内科副主任(无主任,主持工作);1987年底调回原籍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工作以来,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17年1月因病离世。</p><p class="ql-block"><br></p> 郭承辉 <p class="ql-block"> 【郭承辉】1931年5月出生于广西昭平县。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并且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役。 从朝鲜回国后部队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县,1956年4月10日部队被国防部批准集体就地转业,先后在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开荒建场;1956年10月随军垦部队迁移至饶河县859农场;1964年胜利农场成立后调入农场制材厂;1971年至1978年在兵团六师24团26连工作。1988年因病去世,享年57岁。</p><p class="ql-block"><br></p> 张文瑞 <p class="ql-block"> 【张文瑞】1935年4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市。1951年1月25日入伍,任陆军第97师291团通讯员;1951年11月进入第五航空学校预科总队四大队学习;1952年3月进入长春第一航空预科总队四大队三中队学校学习;1953年10月东北军区空军后勤电话排服役;1953年11月调入东北军区空军沈阳后勤部卫生队;1954年1月调入北京空军训练大队四中队学习;1954年4月调入东北空军第四盲训大队任调度员;1955、1956年被部队嘉奖两次;1958年3月从部队转业至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七连;1959年在勤得利农场九连任司务长;1960年在勤得利农场四分场任统计员;1962年在勤得利农场招待所任所长;1963年在勤得利场部面粉厂任开票员、调度员、保管员;1988年在勤得利面粉厂退休。1991年回山东省邹平市居住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卢克纪 <p class="ql-block"> 【卢克纪】1928年8月17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乐平县。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到湖北省公安县参加荊江分洪建设;1953年2月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2月从朝鲜回国,1956年3月随8509部队转移至黑龙江省汤原县休整,之后到牡丹江市虎林县开荒;1957年初迁移至饶河县境内859农场二龙村(现在4连)工作;1958年调入859农场5连担任油料员;1968年任农场物资科材料员;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农场评为先进工作者标兵。1988年10月退休,现在859农场养老,98岁。</p><p class="ql-block"><br></p> 段春生 <p class="ql-block"> 【段春生】1930年4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市。1951年1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兵预备学校任战士、副班长、军医护士等职,两次受到部队嘉奖;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北大荒,在勤得利农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曾在生产队、运输汽车队、渔业分场、航运公司、物资科担任过医护人员、管理员、财务会计、主管会计师等职;1986年荣获农牧渔业财会荣誉证章,同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艰苦创业、长期奋斗为垦区建设作出宝贵贡献荣誉证书;1997年荣获北大荒功勋奖章。1990年退休于勤得利农场,2018年12月19日病逝于哈尔滨,享年88周岁。</p><p class="ql-block"><br></p> 杨长业 <p class="ql-block"> 【杨长业】1931年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1951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志愿军第3次战役,荣立三等功一次,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和平勋章一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从朝鲜回国,先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培训师第52团,铁道兵23团;曾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职务,少尉军衔;1958年转业至勤得利农场,曾在农场学校、九队、七队工作,任指导员职务。1987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陈安觉 <p class="ql-block"> 【陈安觉】1931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均县。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湖北军区独立团四营十六连;1951年6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八五0四部队二大队一营一连入朝参战;1953年4月,从朝鲜回国后,服役于解放军八五0四部队二大队三营九连;1956年4月调入解放军八五0四部队独立总队第七大队警卫连;1956年6月转业至黑龙江省密山县成立的铁道兵农垦局八五四农场七队机务排;1969年8月由八五四农场七队调入兵团六师六十二团三连担任副连长;1970年10月调入六师六十二团五连任连长;1972年12月调入六师六十二团二十九连任连长。1991年3月退休,2004年11月因病于红卫农场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杨祖良 <p class="ql-block"> 【杨祖良】1932年3月生于广西南丹县。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52军214师640团5营2连战士;1952年3月调任第四野战军第52军铁道工程第九师25团1营2连战士;1952年4月初参与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1952年6月20日返回广西参与剿匪战斗;1953年1月随部队乘闷罐车跨过鸭绿江,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3月回国后驻扎于黑龙江省汤原县,参与“北大营”(汤原农场)修建工作;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集体复员并进入铁道兵农垦局集训大队集训班学习;1956年6月任“虎头开荒队”驾驶员;1956年11月随“虎头开荒队”赴饶河,参与以饶河县东安镇为中心的“牡丹江农垦局八五九农场”筹建;1957年4月任原八五九总场三分场六队(小佳河)西德 K-55 型拖拉机驾驶员;1961年1月任八五九总场六队机务副队长;1963年5月,“场社分家”后调任原八五九总场六分场(八五九农场 13 连)续任机务副队长;1964年3月调入八五九农场工程队任队员;1966年7月在八五九农场12连担任粮食保管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4年5月因公受伤退休,2016年12月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韩金生 <p class="ql-block"> 【韩金生】193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至1956年2月任解放军203师炮营2连战士、班长、文书;1952年7月至1953年7月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阳步兵学校学员;1958年4月转业至名山农场任农场机关干事;1969年7月调入6师反修营担任指导员;1979年1月担任前锋农场场直学校校长;1984年4月调入佳木斯农垦总局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任煤矿公司书记。1994年12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杨义富 <p class="ql-block"> 【杨义富】侗族人,1929年2月19日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1951年3月在原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师任上等兵;1951年朝鲜战争暴发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师进入朝鲜参战,承担朝鲜战场铁路抢修任务,参加了志愿军第五次战役,荣立三等功一次,被朝鲜政府颁发和平勋章一枚;1958年随部队集体转业至八五九农场,之后调入勤得利农场六队任农场职工。1970年被兵团六师27团2营评为“麦收抢粮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3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黄乐年 <p class="ql-block"> 【黄乐年】1933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服役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22军65师任通讯员;1952年8月,佳木斯解放军第五汽校任学员;1953年随志愿军61师高炮旅602团3连赴朝参战,三次平康战役中集体荣立二等功;1955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进驻大连旅顺口接收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1958年随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859农场6队任粮食保管员;1960一1978年间,先后在859农场汽车队担任驾驶员、技术员、指导员;1983年调任859农场劳资科。在农场期间多次荣获总局、管局和农场奖励。1989年退休后在佳木斯市定居,2022年12月30日在佳木斯去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br></p> 赵莲英 <p class="ql-block"> 【赵莲英】1934年7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县。1951年3月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军区潍坊后勤保育院服役;1952、53、54年间荣立三等功三次;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后转正)。1958年5月1日从山东军区潍坊保育院转业至七星农场;1958年5月在七星农场托儿所工作,担任保育员、副所长职务;1968年8月调入到25团印刷厂工作;1971年2月调入25团家属辅导站任辅导员;1972年11月调入61团负责团部家属辅导工作;1974年8月负责筹建农场托儿所,担任农场第一任托儿所所长;1985年调入创业农场教育科工作,负责幼儿教育。在历年农垦建设中,多次获得农场、管局及总局奖励,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89年7月退休。2004年12月19日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朱洪祥 <p class="ql-block"> 【朱洪祥】1932年8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袁家村。上小学时,便积极投身儿童团。1951年4月入伍,广饶部队农建二师五团服役;1955年6月响应国家建设北大荒的号召,集体转业至黑龙江省290农场(兵团2师8团),先后在加工连、24连、15连、6连工作,1957年入党。1969年1月,调至兵团六师60团开荒建点,先后参与组建11连、农场商店并担任队长、主任职务;曾经在农场汽车队、六连、28连担任过副连长、连长;1979年,调任农场粮种队任书记,直至退休。1988年8月因病离世。</p><p class="ql-block"><br></p> 张国安 <p class="ql-block"> 【张国安】1931年7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新安县。1951年5月于原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中南军区暂七团后勤处任会计;1953年5月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教导队学员;1954年2月任河南军区第三团一营文化教员;1955年1月任中南军区第四十二速成营学员;1956年1月任河南洛阳步兵学校速成营学员;1957年1月任中南军区预备七师十九团一营参谋;1958年5月转业至友谊农场一分场,同年7月调入勤得利农场六分场任副队长;1959年1月任勤得利农场一分场武装、政法、宣传委员;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1月任勤得利农场党委办公室秘书;1966年1月任勤得利农场汽车队指导员;1969年1月任六师第二十七团保卫股副股长;1976年1月任勤得利农场机关党委副书记;1978年1月任勤得利农场组织部部长;1985年7月任勤得利农场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1991年7月退休,2014年8月6日在勤得利农场去世。 </p><p class="ql-block"><br></p> 唐文锦 <p class="ql-block"> 【唐文锦】1936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51年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江苏省淮安第十康复医院(部队医院)工作。1958年4月转业至859农场医院工作,被评为护师后不久升任为护士长。1979年5月随丈夫调回江苏省连云港市化工部矿山设计研究院研究四室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12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罗来斌 <p class="ql-block"> 【罗来斌】1933年12月28日出生于贵州省都均市。1951年6月7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解放军铁道兵第44团1营2连通讯员。1953年3月8日加入共青团。之后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铁道兵4师19团5连战士;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和平勋章一枚;1956年6月服役于补训第11师50团2营,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1月任铁道兵独立团警卫三连任副班长。1957年3月31日转业,之后调入勤得利农场八队工作;1961年调入农场化工厂工作;1962年在农场六队机务和后勤工作。1993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曾金轩 <p class="ql-block"> 【曾金轩】1934年3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佘田桥镇。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新兵16团2营5连4排12班战士;1952年2月调入正规部队,任独立9师9团警卫连1排4班战士,同年4月随部队开往湖北参加荆江分洪建没。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荣获三等功一次。1956年2月进入武汉第一公安步校学习(现在二炮部队)。1958年3月随部队集体转业至北大荒850农场,参加过王震将军亲自参加的密云水库大会战,同年12月调入农垦总局密山工业联合厂陶瓷厂工作;1962年3月2日调入859农场3队任农工;1972年3月调入六师师部综合批发站任管理员,建三江管理局商业处烟酒公司保卫科,担任书记至退休。2024年8月14日去逝,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br></p> 袁金根 <p class="ql-block"> 【袁金根】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195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军区苏州兵团34团服役(战士);1952年2月招入东北农垦财会专业速成班学习毕业;1952年4月在哈尔滨农垦红星畜牧农场等地工作,担任总场统计;1956年3月调入七星农场,在七星农场计财科统计、总场统计;1968年12月组建61团时,随同七星农场领导(25团)张野、马金堂为首的支援筹建人员参加61团的建设工作,在团商业股、计划股负责计统工作,任参谋;1977年兵团改制,61团改为创业农场,先后在财务科、计统科任科员、付科长、科长。1986年8月1日,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1988年5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蔡朝平 <p class="ql-block"> 【蔡朝平】1935年6月出生。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任护士;1958年转业至八五九农场 五分场九队担任联合机手;1962年被农垦局授予先进分子和五好干部称号,1971、1972年被23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72年荣获23团通令嘉奖,1973年荣获23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4、1975年荣获23团通令嘉奖,1977年 荣获营通令嘉奖,1986年8月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贡献奖。1995年6月1日退休,2023年5月2日享受正科级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丁占山 <p class="ql-block"> 【丁占山】1931年11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市。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8月入伍,服役于山东警备一团机炮连任班长;1952年,在农建第三师3团3营9连任文化教员;1952年10月随山东济东县农建第三师3团3营9连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驻扎在莫斯里,并担任文化教员;1953年11月从朝鲜回国,在解放军铁道兵10师27团3营9连任文化教员;1954年7月任沈阳铁道兵速成学校学员;1955年11月任铁道兵训练大队俱乐部副主任;1956年4月变更为铁道兵第五师8505部队驻扎在福建省古田县担任排长;1958年3月随10万转业官兵来到勤得利农场一分场担任助理;1961年,场县合一时任勤得利乡政府民政书记;1971年任勤得利青龙山粮库主任;1973年任勤得利粮库主任;1985年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粮食局粮贸公司担任股长等。1992年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粮食局退休。现年94岁高龄。</p><p class="ql-block"><br></p> 张荣良 <p class="ql-block"> 【张荣良】1929年12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沈阳军区第十四陆军医院三分院担任清洁员。同年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多次荣立三等功;1953、1954年两次荣获东北军区颁发的为人民立功奖状;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医院护理员;1956年3月部队批准复员,整体转业至黑龙江省饶河县医院,之后调入八五九农场(兵团六师23团)工程连、制材场工作。1984年退休,2009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王立功 <p class="ql-block"> 【王立功】1933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在山东省军区警卫团和97师289团服役。1954年曾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二次。1956年转业至852农场工作,1958年调入勤得利农场二队,曾荣获北大荒功勋奖章和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荣誉证书。1993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邓其玉 <p class="ql-block"> 【邓其玉】1932年2月23日出生于重庆市陕西路太华楼巷。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重庆市石桥铺軍校当教员;之后被调到西南軍区后勤卫生部办公室任打字员;1953年转业离开部队,进入重庆北碚歇马场农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任技术员;1959年,先后调入北京中央农垦部和水利工程局资料室任资料员; 1961年,调入东北农垦总局资料室任资料员;1965年调入东北农垦总局集贤农场中学任教员;1969年调创业农场中学担任教师、校长;1987年调入创业农场科技科担任科长。 1988年退休回重庆老家享受晚年生活。2019年10月病故,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br></p> 张开方 <p class="ql-block"> 【张开方】193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6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工作岗位上因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51年初在灌云县板浦中学入伍并被保送军事学校学习;1954年调入江苏军区训练团并于1956年授予少尉军衔。1958年4月转业。1958年5月来到859农场四分场九队工作;1961年4月毕业于牡丹江农垦局859农场农业技术学校;1965年春至1978年春历任859农场六连指导员、六师二十三团二十三连指导员、二十三团汽车连指导员;1978年春任859农场公交党委副书记。1979年5月调回家乡工作。1979年6月调入江苏省连云港市化工部矿山设计研究院任供应科科长;1985年任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会副主席。1995年11月退休。2001年12月28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焦安秋 <p class="ql-block"> 【焦安秋】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12部队某3连、解放军公安部队独立连战士、班长,中士军衔,受部队嘉奖一次;1958年转业至勤得利农场,曾在农场物资科、商店工作,担任过保管员、计划员、采购员、门市部主任。1992年退休,199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宋立河 <p class="ql-block"> 【宋立河】1934年12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中共党员。1953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大同汽车学校担任学员;1958年4月转业来到勤得利农场(原856农场)参与组建三队和一队工作;1960年,场县合并后被分配到同江县青年庄工作;1962年,场县分开后又回到勤得利农场,在农场八连担任司机;1966年调入农场十二连工作;1968年调入农场科研连(15连)任机务工人;1972年4月兵团时期,调入开荒营去组建农场三十一连并担任排长。2017年12月22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姚方云 <p class="ql-block"> 【姚方云】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闵行区。195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年随志愿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5月</span>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集体转业至北大荒,1958年7月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汽车站任司机;1973年4月在六师五十七团机关担任司机;1975年6月在六师反修营汽车连担任连长;1979年5月在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交通科担任科长;1985年8月在建三江管理局鸭绿河农场交通科担任科长。1989年9月退休,2018年8月在上海病逝,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br></p> 李炳耀 <p class="ql-block"> 【李炳耀】1928年5月28日出生河南省西平县。中共党员。一九五三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石家庄第二分校(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一九五四年就职于河南省洛阳步校(第八步兵学校)任文化教员;一九五八年转业至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二分场担任文教干事;一九六二年调到勤得利农场中学任教导处主任;一九六四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调往甘肃省庆阳县(现庆城县)县委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调入庆阳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担任体委主任至退休。二零一四年农历十月三十日,在西安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六周岁。</p><p class="ql-block"><br></p> 张廷顺 <p class="ql-block"> 【张廷顺】1933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1954年7月在许昌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8月在北京空军指挥员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由空军第六军政治部青年处见习助理员转业至八五四农场,同年八月,进入八一农垦大学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系本科学习四年;1962年8月毕业分配至八五七农场任生产队技术员;1965年9月任绥滨农场党委办秘书;1969年元月调入兵团六师60团3连、22连任指导员;1977年8月至1993年10月担任前哨农场劳资科科长、政研室主任至退休。1964年3月被东北农垦总局政治部批准为“五好干部”。1999年1月病故于江苏省南通市。</p><p class="ql-block"><br></p> 杜中行 <p class="ql-block"> 【杜中行】1936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195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学校学员;195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六十军180师见习排长、少尉排长;1958年4月转业至黑龙江省饶河县试验站工作;1963年5月任黑龙江省859农场东安渔场轮机驾驶员;1969年8月在859农场17连机务排工作;1984年3月任859农场种鸡饲养孵化场场长;(其间荣获1986年度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9月任859农场奶粉厂厂长;1992年8月任859农场供暖站站长。1996年4月退休,2022年11月于青岛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李永兰 <p class="ql-block"> 【李永兰】1934年1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195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解放军8510部队1支队4连副班长(上等兵),1956年4月加入共青团。1958年2月转业至勤得利农场五分场、二分场工作;1960年6月参加二分场党校第一期学习班学习;1967年调入兵团六师27团水利队担任司机;1971年至1989年任农场(27团)四营小车排司机、修理所发电工、车队油料员。曾在部队获得队前嘉奖六次、物质奖一次;1973、1974、1975年获中共二十七团委员会通令嘉奖三次。1989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林精潘 <p class="ql-block"> 【林精潘】1932年10月出生。1955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中士)。1958年5月,转业至八五九农场五分场6队任技术管理员、团支部副书记、兼职宣传报道员;1964年被八五九农场授予“五好干部”称号;1971年兵团六师23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72年荣获23团通令嘉奖;1973年被23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4、1975年荣获23团通令嘉奖;1977年荣获营通令嘉奖;1982年6至7月参加黑龙江省主办的史志学习研究班培训;1982年—1987年参与编写《八五九农场志》 、《八五九农场工会志》 任责任编辑、副主编;1986年8月荣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同年任农垦史志协会会员;1988年被农垦总局工会授予优秀成果奖,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5月被总局职称办授予编辑职称。1983</span>—1989年任《八五九农场场志》副主编(此志被黑龙江省通令嘉奖);1989年任黑龙江省省史志协会会员;1992年10月1日离休,2003年11月23日去世。享受正科级待遇。</p><p class="ql-block"><br></p> 颜弼泮 <p class="ql-block"> 【颜弼泮】1936年9月25日出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0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2部队5支队担任汽车驾驶员。1958年3月转业来到北大荒被分配到856农场(现勤得利农场),先后担任拖拉机驾驶员、修理工、仓库管理员、农场机务科监理,负责全场动力机械故障排除和修理等。1996年9月退休,2023年6月25日去逝。</p><p class="ql-block"><br></p> 王治芳 <p class="ql-block"> 【王治芳】1928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195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任辽宁熊岳独立团战士;1950年8月任松江省佳木斯市解放二团通讯员;1953年5月任黑龙江省桦南县曙光农场驾驶员、机务副队长;1965年4月任七星农场三队副队长、一营六连连长;1970 年1月任七星农场一分场副场长,1983年12月任七星农场调研员。1987年3月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2021年2月19日离世,享年九十三岁。</p><p class="ql-block"><br></p> 张习光 <p class="ql-block"> 【张习光】1935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1955年参军,在武汉空军司令部从事地勤工作;1958年3月转业至勤得利农场担任广播站站长;1973年调入农场工程连任排长、车间主任和段长,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奖励一级工资;1988年4月被总局授于助理工程师并颁发荣誉证书。因在工作中肺部被沙轮击伤于1988年7月提前退休,2007年3月因病去世,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br></p> 戚 东 <p class="ql-block"> 【戚东】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蒲天乡。1956年2月17日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上等兵。1959年3月10日转业至山东省沂水县当民兵,同年七星农场派人去山东召集支边人员时,积极报名来到七星农场,参加开发建设二分场11队、12队(后来的36队)工作;1962年临时抽调去伊春林业局支援当地建设;1963年返回七星农场,先后在农场基建队、白酒厂、汽车队、工业连工作;1981年调入七星农场小学后勤工作。2022年12月28日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三江老兵部队风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五九老兵郭忠良在江苏省军区体操队服役时留下的珍贵照片。(郭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照片,勤得利老兵段春生转业前去广州执行任务时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前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段建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星农场老兵赵福景1953年在部队军医卫校留影。(赵琼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八五九老兵严旗伟从朝鲜回国时在河北省定州县集体功臣合影。(严淑燕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俄语髙等军事专科学校俄国教师与学员合影。一排中间为八五九老兵吴桐凤。(吴丽萍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58年八五九农场转业官兵在南京军事学院与老师和同学临别时合影留念。(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新兵三连八班全体人员合影。右二为前哨农场老兵张廷顺。(张建仓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北大荒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张即将集体转业到八五九农场的铁道兵官兵,自豪的在部队留下最后一张合影。(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京军亊学院欢送即将离校的战友,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技术骨干,默默无闻的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岁月。(郑浩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建三江老兵杜文谦参加部队军事师范学校毕业时留下的这张合影。那时的军官很多都走进课堂,接受军事、政治等技能学习,这对他们从亊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杜刚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6月,七星农场老兵孙伟良在部队培训时合影。(孙琳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勤得利老兵段春生50年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兵预备学校,参加学校"七一"庆典时和战友合影留念!(段春生位于第三排中间位置)(段建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该照片是预备七师军士教导团部分军官赴北大荒前在安阳驻地合影留念。(朱辉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三江老兵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勤得利老兵段春生一封难忘的信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步兵預備學校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親愛的 段春生 同志:</p><p class="ql-block"> 你們为了祖國的需要,离开了生活多年、战斗多年的部隊,离开了战友和同志,投向了北大倉,时间快到兩个月了。</p><p class="ql-block"> 同志們!我們虽然相距几千里,但千山万水是阻擋不了我們之間的革命友情的。为了表达党和校領导及留校战友們对你們的关怀,兹特具函并派刘亞丁同志随軍区慰問团前往向你們致以亲切的慰問!</p><p class="ql-block"> 同志們!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队,是一支英雄的队伍。因此,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最高的荣誉和希望;变北大荒为北大仓的艰巨任务,就落到了同志們的双肩上。同志們!你們都是党和部隊长期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在战争的年月里,你們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献,很多人为人民立过功劳,现在,你們轉移了战綫英雄的气概是永不能退色的。因此,希望你們在农垦战綫上要服从領导,鑽研技术,鼓足革命干勁,力争上游,使自已紅透專深,在新的战斗崗位为党和祖國人民立下新的功勛!</p><p class="ql-block"> 校的工作,始終是在跃进的空气中持續着。为了节省开支,又进一步的緊縮了机构,整編了学員,任务虽然繁重,但胜利信心百倍,教学成績也不断报捷,比先进,赶先进,爭取当先进的热潮成了推动訓練和各項工作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同志們!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有些人会感到不习惯,也可能困难会多一些,但革命就是要和困难作斗爭,希望你們要发揚革命的坚韧性和吃苦耐劳的光荣傳統,战胜了困难,就是幸福。幸福永远伴随着劳动,劳动永远伴随着光荣。</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互相勉励,比先进,比干勁,为社会主义建設事业做出更多的貢献。</p><p class="ql-block"> 祝</p><p class="ql-block"> 工作胜利,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校 長:黄德魁,</p><p class="ql-block"> 政 委:孙仁卿,</p><p class="ql-block"> 付校长:付成贵,</p><p class="ql-block"> 付政委:张 迈,</p><p class="ql-block"> 及全体同志。</p><p class="ql-block"> 1958.5.2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在读这封1958年父亲老部队的慰问信,能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革命激情与集体情怀。</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有着浓厚的革命情谊与组织关怀。信中强调“千山万水挡不住革命友情”,通过派慰问团、写信问候的方式,让远在北大仓的战友感受到组织的牵挂。这种超越距离的关怀,体现了军队中“同志”关系的紧密性,也让老兵们体会到当时集体主义下个体与组织的深厚联结。</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对岗位转换中的使命感。从战斗部队到农垦战线,战友们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变,但信件始终强调“祖国需要就是最高荣誉”,将“变大荒为北大仓”与革命功勋并论相提。这种对“新战场”的定位,既肯定了军人们过往的贡献,也赋予了新任务崇高的意义,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有直面困难的乐观精神,信中不回避“不习惯”“困难多”的现实,却用“革命就是和困难作斗争”“幸福伴随劳动”的话语激励战友,字里行间充满着战胜挑战的决心。这种把吃苦当光荣、以劳动为幸福的价值观,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总之而言,这封信不仅是一份慰问,更像一份“战斗动员令”,是对全体垦荒军人的"动员令",既饱含温情,又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老一辈开发建设者在时代洪流中,为国家发展勇挑重担的担当。也是北大荒无私奉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火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封信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封信是我现年95岁的老母亲伍志英(勤得利老兵段春生的妻子)留存下来的,她们夫妻相濡以沫,与战友们在北大荒开发奋斗了60多年,依然保存着这封为之而奋斗的精神支柱的信件;可见这封信在这代老兵及家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信件虽然褶皱,也不清晰了,但它承载着数万名随军家人的思念和情怀。她们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但她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伴随着军人丈夫共同走向军旅生涯和开发建设北大荒,她们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抚养儿女,做好家庭后勤生活保障,她们的劳累和辛苦并不比男同志们少,她们也是祖国繁荣昌盛和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重要一份子,也是我们北大荒精神的传承者。这封信虽然很短,但它给予了老一辈军人和家人们共同开发建设新家园的信心和力量,是克服当时的困难战胜苦难的精神食粮,是坚定开垦北大荒不畏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理念的支撑,是北大荒后人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封信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1958年的原始文献,它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军队人员转业参与农垦建设的历史场景,印证了“北大荒”幵发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军队力量的参与和贡献。北大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強,靠的是几代垦荒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信件承载着对这种精神的记录或倡导,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醒当下仍需坚守这宝贵的精神财富。简言之,这样的信件既是对历史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当下责任的召唤,让“北大荒精神”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进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段建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 (段春生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7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创业老兵徐醒亚回忆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徐醒亚回忆录(节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于1958年三月从成都军区甘孜兵站集体转业到黑龙江省密山县,组织上分配我当农工去修青年水库。当时水库那个地方是一片大草原,大水泡子,周围好几里都没有人烟,我们官兵都住在自己搭的帐篷里,每天的工作就是修水坝。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靠农工自己用锹挖土抬上坝,中午就在坝上吃饭。由于是三月底、四月初气候寒冷,风又大,经常吃冷饭、冷菜,我自己没有掌握好,不幸得了胃病,经过几十年的调养和治疗,也没有得到根治,直到现在还经常犯。我在水库挖土抬土干了两个多月,领导叫我们班十多个人去山上伐木供盖房子用,我们带着帐篷到离密山县城十多公里外一个叫兴凯的山上,把帐篷安在公路边,留一个人在帐篷里做饭烧水,其他全部上山伐木。伐完一棵树,就几个人抬到公路旁,晚上来汽车运回水库。我们每天很少吃到青菜,一般都是吃咸菜,正好那时山上黄花盛开,我们经常炒黄花菜吃,后来吃多了,也不大想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山上曾经遇到过两次危险,至今想起来我都后怕。一次是上面有人伐木,我在坡下砍树枝,上面的树倒下来打到了我的腿,只打破了点皮,没有伤到骨头,流了一滩血,幸好树倒下来打偏了,如果树倒在我的头部,或者是胸部,我可能就要丧命了。二是我晚上睡觉揭开被子,发现有一条蛇,吓得我整晚上都没有睡好觉。此后我们在帐篷周围加土巩固,才放心睡觉。一个月后,组织上又安排我们班去穆棱河砍柳条供盖草房用,我们每天砍完柳条,自己背着柳条步行两里多路的公路旁,才算完成任务。夏天来了,我们开始结束帐篷生活,全部精力盖拉合辫房。方法是在房基四周打木桩,编上柳条,然后用野草和泥糊在两边,这样一面墙就成功了,房顶也是用木头,树枝,树条和长毛草修起来的。茅草房是长形的,中间是过道,两边是通铺,一栋茅草房睡几十个人,没有木板,使用树干,树枝上面铺上草,人挨着人睡。我们转业来时有几对夫妻,他们同样和我们睡在一起,每逢星期天休息,他们夫妻俩就抱着毯子上山去玩,可能是去过夫妻生活吧,我们都偷偷地抿着嘴笑。</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人活在世上几十年,一帆风顺,不一定是好事,吃些苦不一定是坏事,只有吃了苦才能知道甜。所以我在我写的《徐醒亚诗词集》里最后收尾诗就总结了和表白了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日:</p><p class="ql-block"> 暮年休怨命蹉跎,</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瞬息过。</p><p class="ql-block"> 富贵固然堪得意,</p><p class="ql-block"> 贫寒未必不讴歌。</p><p class="ql-block"> 慢敲平仄闲愁少,</p><p class="ql-block"> 勤读诗书快乐多。</p><p class="ql-block"> 盛世和谐愉晚景,</p><p class="ql-block"> 无须惆怅叹南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醒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8月15日于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七星老兵陈甘霖回忆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甘霖回忆录(节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济南军区,我和其他同志积极向应党中央号召,乘上火车直奔“北大荒”。到达佳木斯时,虽然已经是四月,老天爷还是下了一场雨加雪,以特有的方式迎接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当天,我和一些同志坐农场汽车到达了富锦县,并且在县城七星农场招待所休息,农场领导和接待同志对我们非常热情,安排吃住,问寒问暖,使我们及其家属心里暖嗳的,我们都深受鼓舞。 </p><p class="ql-block"> 一批批转业官兵向荒原出发了,头几批因天冷是坐爬犁去的,我们这一批大约在富锦县休息了四五天时间,养足精神后步行100多里路才到农场。一路上,大家把裤子卷到膝盖,精神饱满,一边走着一边唱着,整个队伍热热闹闹,大家忘记了疲劳,雄赳赳地在这片到处都是野草、树丛和水洼的荒原上前进。由于步行疲劳,有少数同志在途中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才赶到目的地。我们站在离场部不远的岗地上,放跟眺望,四周都是一望无边的草地和小树林子,到处是一片片的明水。当时我们心想,北大荒啊北大荒,我们这些久经沙场锻炼的钢铁战士,要用拿过钢枪的双手把这块沉睡的荒原改变模样,把它变成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p><p class="ql-block"> 农场那时人少地少,没有分场,房屋也就十多间,百十垧土地,在生产队也只有十多间茅草房,设备简陋,条件很差!刚到农场,领导让我们先休息了两天,整理一下自己的内务;由于人多房子少, 一个铺上要住3户,我们就互相用一块布或毛毡子从中隔一下,作为间壁,一家人就挤在一个炕上(房间)睡觉,大家没有一句怨言。不久,农场召开了全场职工大会,动员大家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去建设农场,誓让北大荒变成米粮仓。会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一是扩建农场,一是修筑公路。在农场四周我们看到哪里地势比较高一些,就决定在那里建立分场或生产队。修公路,困难最大,虽然大地已经解冻,大家站在没腿肚子的冷水里干活确实很辛苦,由于水深看不清方向,我们就在水里插上木棒当路标,把从水里挖出来的泥,顺着路标填,等到路基出水后,再填一米多高,经过风吹日洒,等泥土干硬了就可以行车了。修路时大家都住帐蓬,几乎没有什么干地,我们就在水比较浅的地方,铺上木头再上干草,就住在上面,每到天黑大家都钻进帐蓬,累了一天觉也睡得十分香甜。有路了,农场又组织了垦荒队,去地势髙的地方建立分场,开荒种地,我们经常饿着肚子没饭吃,所以,我们就先播种小麦,先满足我们肚子里的需求。北大荒土地特别肥,我们一边犁地、一边用手撒下种子…… 几年时间先后建立起了七个分场。开垦土地十八万多亩,我们每年还向国家上交了大批粮食。除此之外,农场新添了许多项目和农机设备,拔地建起了一座三层楼面粉厂,就地解决农场的吃粮问题。 </p><p class="ql-block"> 1958年底,我们这些转业军人组织了一个小组,到济南军区向部队首长汇报工作,同时也提出了求援要求。部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取汇报后,不但在精神上鼓励我们,同时在物资上提供了支援。拨给我们一辆美式十轮大卡车,五千双毛皮鞋,一台十门总机和多部电话机,五千多米电线等一大批农场急需的物资。我们回来后,全场上下十分激动,工作热情空前髙涨! </p><p class="ql-block"> 建场初期,农场各方面都很困难,除了人啥也没有。后来条件也逐步改善,农场增加一个简陋的供销社、四五辆汽车、两三台拖拉机、两台收割机。虽然这些东西还满足不了我们工作需求,但我们坚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全场职工上下一条心,领导指哪,我们就冲锋陷阵打到哪,而且是坚决完成任务。每名官兵身上都表现出可贵的创业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加之得到了军队和祖国各地的支持,我们先后修建了医院,各分场安装了电话,设立了广播和气象站,还建立了砖瓦厂、酒厂,食品加工厂、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场,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各个分场都添置了两三台拖拉机和两三台收割机,新盖了一排排土柸草顶式的职工家属房。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我们不但大面积种上了小麦和大豆,还种了高梁,谷子、红小豆、以及萝卜、白菜、土豆和西红柿,各种蔬莱瓜果也应运而生,农场到处是一片兴旺的景象,我们都特别的兴奋,都说这里是个好地方,有人还说:“等北大荒老百姓都住上砖瓦房了,那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了!”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胜利老兵于永理回忆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于永理回忆录(节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春天,我们从密山换乘汽车,向8509虎头生产大队驻地一一虎头村进发。汽车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几乎跑了一昼夜。三月八日的黎明时分,才赶到虎头。这时乌苏里江东岸的伊曼城,正亮着一片耀眼的灯光。虎头村依山建筑的房舍,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特别庄严、宁静。我们跳下车来,歇息一会。中队长黄瑞霞从大队那里得到指示,叫我们七中队立即徒步行军,赶到建队地址大王家去。有个俏皮的战士,听到要徒步行军,便打趣的说:“我们要学红军爬雪山啦”!黄队长接了上去:“走雪路可比爬雪山容易多啦”!他们的对话在人群中引起了一阵愉快的笑声。 天亮了,西北风突然咆哮起来,天空也飘舞着雪花。我们扛着行李卷,沿着通往饶河被大雪掩埋得难以辨认的公路,髙一脚低一脚地向大王家走去。迎面扑来的刺骨的寒风,逼使我们不时地扭过头来,连皮帽的帽耳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天气再冷,我.们的心却是热呼呼的。大家唱起高昂的战歌,经受着北大荒的第一次考验。中午时分,透过树林,隐约地看到远处的一条银链似的河道北头,雪野里露出几间草房。我们捉摸:这准是大王家了。 于是,都加快了脚步向前奔去。 大王家离虎头村三十里,座落在一片荒野中间。只住着一户人家,几间破烂草房也快要坍塌了。不过,看到这种情况,并没有失望。我们就是来开发北大荒的,何况这里还有几间破烂的草房。北大荒三月,仍然是昼短夜长。我们趁着天黑前的几小时,突击盖房子,黄队长向我们作了紧急动员和部署后,抢建临时草棚的紧张战斗就开始了。 缺工具是施工中的最大困难。大队部准备的工具明天才能运到。 向老乡借嘛,可这里只有一户老乡,同时也不愿打扰他们。黄队长急得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抽着烟。这时张振平同志忽然想起背包里有把来北大荒前新买的劈柴小斧,一取出来,大家如获至宝,轮换地抢着使用。木料解决了,其它问题就好办了。清理地基没有铁锹, 就用脸盆代替,没有洋镐刨柱脚坑,就把柞木削尖来代替。没有镰刀割苫房草,就用双手拔,许多同志手被荆棘和茅草刺开了一道道口子,谁也不叫苦,谁也没泄气。天气虽然寒冷,但大伙越干越来劲。棉衣甚至连毛衣都脱掉了。有人笑着说:“第一次向北大荒宣战,给它点颜色看看,让它好知道复员军人的厉害”! 夜色渐渐浓了,当我们看着几小时前还是荒凉宁静的雪野,如今随着我们的到来,突然矗立起一行行的临时草棚,心情真是激动极了,脸上也不自觉地流露出胜利的微笑。 </p><p class="ql-block"> 风,还在咆哮;雪,还在飞舞,但是建设边疆的热情,温暖着每一栋草棚,这一夜,大家忘记了寒冷,蒙在被窝里睡得很香甜。天大明了,朦胧中起床时一摸被头,冻得梆梆硬,人们相对一看,都是白发如霜了。“哈哈哈哈!成白毛女的啦”,笑声中我们又迎着朝阳又上路了。 </p><p class="ql-block"><br></p> 回忆父亲吴开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的父亲吴开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就是个老实人,大好人,从不占任何便宜。兵团时期的一天,一辆拉炸药的汽车突然着火,车周边还有不少群众,紧急时刻父亲冲上汽车,二话没说就将汽车往村外开,千万别伤着群众,汽车象火龙一样狂奔,弹药也不停的炸着,车厢快炸没了,父亲将车开到安全地带后从车上跳了下来,弹药车在爆炸声中毁掉了…… 在东安,(那时叫夏影)开油槽从江上走,由于江面刚封冻,谁都不想先走,我父亲主动挑起了这份重担,父亲开的车先从江面上安全过去了。没想到跟在后面的那个汽车却一下子掉进冰窟窿里了,人车都没上来。车上还坐着一位老太太,从山东来看姑娘的。也没看到姑娘就这样走了。这件事每次提起来父亲心里都很难过,开车时,脑海里时刻想着安全两字,这是教训留下的痕记,让人无法忘记。</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前哨农场时是一级驾驶员,还在修路队担任队长。涨工资时,父亲两次都让给了别人,看到别人喜悦的心情,父亲很髙兴,他说:“等单位所有人都涨完了,才能轮到我,谁让咱是干部呢!”父亲在胜利农场时,先是开解放牌卡车,后来开医院救护车。左邻右舍都说我家夜间忙,半夜哐哐哐敲门声,弄得谁家也休息不好。我妈心脏病都一惊一吓的敲犯了,她不让我爸开救护车。也巧,不久我爸爸调68团了(前哨农场),全家终于能睡上一个好觉了。 父亲开的客车每天往返前哨至胜利线拉客,乘客也经常有东西落在了车上,有塑料布、黄书包等都很稀有,那时候小啊,都想要那个小黄树兜儿啥的,挺好看的。我要时,父亲说不中不中,谁丢的物品都会着急!那些年,他把捡到的物品每次都送到汽车队办公室。父亲一辈子不贪、不争、不自私,他从不为自己着想,大公无私、舍得奉献,一心一意的为集体、为国家着想,他的心永远属于正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吴淑琴</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3日</p><p class="ql-block"><br></p> 回忆父亲杨祖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的父亲杨祖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杨祖良的一生,像他亲手拓开过的黑土,厚重得能攥出油来。他用双脚量过鸭绿江对岸的烽火,用老茧抚过北大荒的冻土,把一辈子的热血与汗水,都揉进了保家卫国与拓荒兴邦的岁月里。当年,父亲和战友们挤在闷罐车厢里,一路向北跨过鸭绿江。朝鲜北部的群山像冻僵的巨兽,伏在茫茫雪野上,腊月的寒风卷着雪沫子,刀子似的穿透棉衣,直往骨头缝里钻。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但是对父亲这些打小没见过几次雪的南方兵,却是严峻考验。清晨醒来,睫毛上结着冰碴,一睁眼就听见冰碴碎裂的脆响,连呼出的白汽都在唇上凝成霜。可比起严寒,头顶盘旋的敌机更像索命的鬼。父亲所在的志愿军某部1营2连,任务是夜里抢修被炸公路,确保白天运输通畅。每到天黑,火把、马灯在山坳连成串,光带晃悠悠照见战士们弯腰抬石料的身影。站岗哨兵枪响示警的刹那,所有光亮“噗”地灭了,像被风吹灭的烛火,父亲和战友们猫着腰,贴着地皮钻进就近的山坳。他总是满眼含泪地说:“3连那次遇袭太揪心。那天抢修路段太开阔,敌机俯冲时,几盏灯还没灭,炸弹就跟冰雹似的砸下来。”“炮弹来的时候没声儿,听见响时,已在跟前炸开。”“身边的人说没就没,起初腿抖得厉害,后来见多了,反倒不怕了。穿了这身军装,就没想着能囫囵个儿回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哪有机械?铺路的石料全靠洋镐刨、铁锹装,再用箩筐抬、肩膀扛。战士们手上血泡磨破了结痂,痂上又生新泡,血混着泥结成硬壳,握工具时钻心地疼,没人哼一声。饿了就从随身的口袋里抓几把炒面,就着地上的雪咽下去--炒面是玉米、高粱、大豆混盐炒熟的,干得剌嗓子,雪水冰得牙床发麻。炒面供应不上时,就啃当地的冻窝头,“硬得跟石头似的,得含在嘴里化半天,咬下去全是冰碴,吃完胃疼得直不起腰,还一个劲儿打嗝儿。”父亲的老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根,往后几十年,一到冬天准犯。铁道兵第九师凯旋回国后,父亲跟着部队扎进黑龙江汤原的荒原,要在冻土上建“北大营”。那时是初春,冻土刚化,地里没膝的烂泥裹着冰碴,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蹚过去,挥斧头伐木、抡镰刀割草,再把湿漉漉的木料茅草扛回营区,建他们的“家”——马架子。先选几根粗树干当立柱,顶端斜斜架起横梁,搭出“人”字形的屋顶骨架;再把树枝密密排开当墙,糊上混着草屑的泥浆,泥浆冻得半硬,得用手一点点摁实;最后在屋顶苫一层厚茅草。就这样,一个新“家”,就这么建成了。“马架子”四处都透着风,冬天最是难熬--风从墙缝里钻进来,跟小刀子似的割脸,裹着寒气往骨头缝里渗。父亲和战友们穿着棉衣棉鞋、戴着棉帽躺进被窝,后半夜还是常被冻得蜷成一团,一摸被子,上面结着层白霜,硬邦邦的;浑身僵得像块铁板,得在屋里原地蹦跶半天,听着骨头节咯吱响,才能缓过劲儿来。开春更糟。冻土一化,床铺底下化成了泥塘,夜里能听见泥水在床板下咕嘟冒泡,翻个身都怕床板塌进泥里。早上起来,鞋陷在泥里,得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到了夏天,蚊子、牛虻在屋里成团打转,嗡嗡声能盖过人说话。一抬手就能抓满把,甩在地上能听见噼啪响;身上的疙瘩连成一片,痒得钻心,抓得出血也没用,挠破的地方沾了汗,又疼又痒。潮气重得能拧出水来,父亲说:“我们那时采蘑菇都不用出门,墙根儿动不动就冒出圈小蘑菇,嫩生生的,比人还精神。”部队集体复员那年,父亲在党旗下宣誓,成了共产党员。后来跟着王震将军的队伍,去虎林虎头镇建军垦农场。参加农垦局集训后,他成了“虎头开荒队”的拖拉机手,随队去饶河,参与八五九农场筹建。在小佳河开荒的日子,父亲天不亮就驾拖拉机出门,星斗满天才回来。渴了就跳下车,舀一牙缸草甸子水——水是黄绿色的,漂着草叶,喝下去肚子总胀气;饿了就啃几口带的凉窝头,玉米面做的,硬得能硌掉牙。地里的小咬、牛虻更凶,“说话都能吸进嘴里,一巴掌拍下去,能打死几十个,手心全是血。”他们开着拖拉机连轴转,日夜开荒,就认一个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有回父亲值夜班,后半夜困得眼皮打架,实在撑不住,便下车蹲在地头啃凉饭。刚咬了两口,就见地边松林里几个黑影靠过来,绿幽幽的眼睛在暗处亮着,像悬着的灯笼。是狼!父亲浑身汗毛“唰”地竖起来,头皮一阵发麻。他手都在抖,抓起剩下的窝窝头,胡乱撕成几块往黑影那边扔。馒头落地的瞬间,狼们果然低了头去抢。“趁这空档,连滚带爬扑进驾驶室,反手扣上门锁时,后背的冷汗早把粗布褂子浸得透湿”。父亲常说:“铁道兵的魂,是敢啃硬骨头;北大荒的根,是肯拼命干。”那些浸着热血与汗水的日子,后辈不会忘,也不能忘。因为那里面藏着的,是一个民族最硬的骨气,和最暖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子:杨臣宏</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三江老兵荣誉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严旗伟珍藏的证书和奖章 <p class="ql-block">女儿严淑燕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曾金轩珍藏的证书资料 <p class="ql-block">女儿曾月华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戚东珍藏的照片、奖章和证书 <p class="ql-block">女儿戚全香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吴开森珍藏的奖章 <p class="ql-block">女儿吴淑琴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段春生珍藏的奖章 <p class="ql-block">儿子段建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王全珍藏的奖章 <p class="ql-block">李怀存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王洪业珍藏的证书 <p class="ql-block">儿媳张桂兰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黄乐年珍藏的证书 <p class="ql-block">女儿黄英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郭忠良使用过的物品 <p class="ql-block"> 这个柳条箱子是我父亲郭忠良和母亲韩品兰1958年转业到八五九时装着的所有家当,后来到我们出生时,打开箱盖又开始用做装孩子工具,我们子妹几个都曾经在这里躺过,到我们长大些时,又用他来装书,是艰苦岁月的珍贵见证物。该箱已捐赠北大荒博物馆。(郭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三江老兵全家福合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老兵于成密1956年来北大荒前与妻子、女儿在富锦照像馆留下的合影。(于桂芝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耿成彩全家合影照片。(耿勇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徐醒亚全家合影照片。(徐琪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卢克纪全家合影照片。(卢淑华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王治芳全家合影照片。(王秀芹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陈凤阳全家合影照片(陈红花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刘海云全家合影照片。(刘春花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雷健全家合影照片。(雷琳瑛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张宝林全家合影照片。(张斌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吴开森全家合影照片。(吴淑琴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张廷顺全家福照片。(张建仓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陈必连全家照片。(陈东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王洪业全家合影照片。(张桂兰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戚东全家合影照片。(戚全香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颜弼泮全家合影。(颜秀慧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李炳耀全家合影照片。(李春玲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赵福景全家合影照片。(赵琼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孙伟良全家合影照片。(孙琳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刘弟孝全家合影。(刘志敏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兵张荣良全家合影照片。(张军红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都有青春</p><p class="ql-block"> 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辈们</p><p class="ql-block"> 载着军人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载着对北大荒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忠诚祖国</p><p class="ql-block"> 肩负重任</p><p class="ql-block"> 任劳任怨</p><p class="ql-block"> 大爱无疆</p><p class="ql-block"> 奉献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又奉献了子孙</p><p class="ql-block"> 以苦为乐</p><p class="ql-block"> 以乐为荣</p><p class="ql-block"> 轰轰烈烈的走来</p><p class="ql-block"> 又静静的离去</p><p class="ql-block"> 他们没有给子女留下物资财富</p><p class="ql-block"> 只留下还闪着荣光的军功章</p><p class="ql-block"> 平凡见真情</p><p class="ql-block"> 真情见伟大</p><p class="ql-block"> 他们没白活一回</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让人无法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代北大荒老兵呀</p><p class="ql-block"> 您永远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大荒最可爱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建三江老兵》专题相册在图片和文字收集中,对老兵子女及热心朋友积极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卜书瑛(七星农场原老干科科长)、郑浩(859农场广电局局长)和老兵子女边卫国、郭军、邸洪军、耿仁德、张晓平、何军、严淑燕等对编者的大力支持!有您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片资料来源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三江农垦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五九农场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星农场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勤得利农场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胜利农场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谢热心关注此片的所有读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请您继续关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大荒.建三江老兵》第三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欢迎建三冮老兵子女提供1958年前入伍的老兵资料。《建三江老兵纪念群》(2)二维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谢谢收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漫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2025年8月15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