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和平鸽的美篇观影记②

醉美和平鸽

<p class="ql-block">电影海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南京照相馆》观影记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铭记苦难 挺起民族脊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海知青之春活动委员会曹扬主任的微信消息弹出时,我正忙着剪辑彩视,屏幕上的老照片还在逐帧闪过。一行字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跳出来:“定于8月11日组织观看《南京照相馆》,重温1937年的历史记忆,缅怀先烈,铭记苦难。有意参加者请报名。”末尾那句“这不是普通的观影,是我们这代人、甚至下一代人该接的接力棒”,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心上。</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群里很快热闹起来。“我接龙报名!”“早该有这样的活动了”“一定到,这日子不能忘”……消息串成串儿往上冒,字里行间都是同代人特有的郑重。我盯着屏幕,心里却打了个小鼓——立秋虽过,秋老虎仍在肆虐,午后的暑气蒸腾得人发懒,况且影院路途不近,单看一场电影,似乎犯不着顶着火辣辣的日头折腾。可转念又想,这迟疑里藏着多少矫情呢?秋老虎再烈,能烈过当年战场上的炮火?路途再远,远得过先辈们在苦难里跋涉的万水千山?更要紧的是,这样的历史回望,从来不是一个人闷头看的事。一群踩着时代鼓点过来的人坐在一起,在光影里重遇那段山河破碎的过往,彼此的呼吸会在同一处哽咽,沉默里都裹着只有我们才懂的共鸣。这份集体的凝视,是把散落的记忆碎片拾起来拼在一起,是让历史的重量在人群中流转——这样的意义,哪里是独自对着屏幕能比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月11日下午,我们知青之春活动委员会组织了知青会员和亲朋好友以及来自各知青团队的负责人等共144人,来到上海巨影国际影城(万乐城店永德站)。大家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先辈的缅怀,踏入这场跨越88年的“时光回溯”。</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影片以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一家吉祥照相馆为故事核心 ,讲述了一群百姓在照相馆中避难,与日军斗智斗勇,守护南京大屠杀罪证底片的故事。邮差阿泰为求活命,冒充照相馆学徒,在日军翻译王广海胁迫下,为日军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阿泰和电影龙套演员林毓秀被迫拍摄良民照时,镜头里“共荣”布景与镜头外日军摔婴的残忍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让他们受到极大的道德冲击。意识到再为日军洗印照片就是粉饰暴行后,阿泰、林毓秀与藏身地窖的照相馆老板老金等人决定暗中多曝一套底片,留存屠城真相。战争中失去亲人的逃兵宋存义,原被视为懦弱之人,在目睹日军屠杀照片,并确知亲人遇害后,手刃了日本军官,最终壮烈牺牲。林毓秀则暗中救下宋存义(班长),将其藏入戏箱带至照相馆,之后她与老金之子,带着底片成功突围。影片结尾,阿泰揭下日军强挂在照相馆墙上的日本军官照,在大火中,与日军摄影师伊藤搏斗后牺牲。伊藤发现被调换的底片,都是南京百姓的照片,这些照片与百姓们的战时遭遇,被交叉剪辑呈现,将个体命运叠进集体创伤。最终幸存者林毓秀携老金之子,立于刑场边,拍下战犯伏法瞬间,完成了对历史的记录,宣告了观看与讲述权的回归。</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影片中,淞沪会战的炮火轰鸣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屈辱,如利刃般剖开历史的疮疤。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同胞们绝望的呐喊与屈辱的挣扎,让银幕前的我数次红了眼眶。88年前的苦难,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鲜活的画面,直直地叩击心灵——“山河破碎”的剧痛,“生灵涂炭”的残酷,真实得令人窒息。淞沪会战的勇士们以血肉筑防线,南京城的亡魂在黑暗中诉说着暴行。这不是一段可被遗忘的过往,而是中华民族刻入骨髓的伤痛印记。观影时,愤怒与悲痛在胸腔翻涌,可更清晰的,是“铭记”的重量——我们怎能忘记先辈的牺牲?怎能让历史的屈辱再次上演?</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集体观看《南京照相馆》前,以一场肃穆的国歌合唱拉开序幕。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起调在人群中响起,144道声音便如溪流汇海,在没有伴奏的空间里交织共振。有人嗓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铿锵;有人目光凝望着前方,仿佛在与80多年前的呐喊隔空应答。“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从胸腔里迸发时,每个人的脊背都挺得笔直,像是在以最虔诚的姿态,向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行注目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影片落幕时,银幕上缓缓浮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名,像一把骤然出鞘的利刃,刺破了短暂的寂静。几乎是瞬间,不知是谁先扬起了声,紧接着,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身,让激昂的旋律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句带着怒火与决绝的歌词,混着哽咽与坚定,在密闭的空间里翻涌碰撞。有人握紧拳头随着节奏轻颤,有人望着银幕上的歌名红了眼眶,144人的声音拧成一股绳,仿佛要将历史的伤痕、抗争的勇气,都融进这振聋发聩的合唱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义勇军进行曲》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两首歌串联起观影前后的两个瞬间,却道尽了同一份情怀: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追思,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许多人仍伫立原地,眼眶里的泪光映着未褪的激昂。此刻,影片里的故事已不止是银幕上的光影,更化作了照进现实的力量——让历史的记忆在歌声中沉淀,让前行的脚步在铭记中更坚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走出影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不再是口号,而是扎根心底的誓言。如今的和平,是先辈们用苦难换来的曙光;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以历史为镜,重振精神、奋力前行。我们当传承这份厚重的记忆,将悲愤化作建设国家的动力,用拼搏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定,让“强国”不再是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88年的时光流转,历史的伤痕仍在警示:唯有铭记苦难,方能守护和平;唯有重振精神,方能告慰英灵。愿我们以《南京照相馆》为契机,把“勿忘国耻”刻进灵魂,让“振兴中华”成为行动,让民族的脊梁永远挺直,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