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莫建成艺术馆(10)——文物(2): .陶器(彩陶、…)2025.08.12

顺其自然(一)

<p class="ql-block">莫建成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由甘肃省著名画家莫建成自筹资金建设,属纯公益性质的艺术博物馆,展馆面积为4600平方米。艺术博物馆由3部分组成。一楼为书画巡回展厅,陈列展出近代艺术大师、全国著名书画家及省内外名家祝贺作品180余幅;二楼为莫建成书画精品展厅和文物展厅,陈列展出莫建成先生的书画精品60余件,同时展出远古至明清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雕刻及书画名作上千件;三楼为文化艺术培训创作中心。莫建成,1942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中国美术家协会六届、七届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p> <p class="ql-block">彩陶旋涡纹尖底瓶</p><p class="ql-block">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代表性陶器,距今约5100-4700年,出土于甘肃陇西县吕家坪。作为汲水器,其器型特征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尖底及对称双耳,高26.8厘米,通体施黑彩,颈部饰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旋涡纹,纹饰流畅动感。</p><p class="ql-block">尖底瓶最早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流行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范围西至甘青、东至河南。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在形制上发展为侈口、直颈、折肩并配双系,以细泥橙黄陶为胎,浅红陶衣衬底。汲水时利用重心原理实现自动倾倒与直立,兼具实用性与设计巧思。彩陶纹样多采用几何构图,反映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艺术表达,是研究原始社会工艺技术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彩陶旋涡纹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代表性陶器,距今约5100-4700年,出土于甘肃陇西县吕家坪。作为汲水器,其器型特征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尖底及对称双耳,高26.8厘米,通体施黑彩,颈部饰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旋涡纹,纹饰流畅动感。</p><p class="ql-block">尖底瓶最早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流行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范围西至甘青、东至河南。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在形制上发展为侈口、直颈、折肩并配双系,以细泥橙黄陶为胎,浅红陶衣衬底。汲水时利用重心原理实现自动倾倒与直立,兼具实用性与设计巧思。彩陶纹样多采用几何构图,反映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艺术表达,是研究原始社会工艺技术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彩陶</p><p class="ql-block">亦称陶瓷绘画,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成的陶。它是中国悠久的“国粹”,在大约六千年前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彩陶是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是风格各异的艺术珍品,是中国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彩陶 记载着人类文明早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信息。彩陶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制作精美,既是实用器皿,又是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彩陶生产流程有50余道工序,其中包括拉坯技术、陶坯雕刻技术及色彩工艺。就彩陶的生产工序来说,最重要的是彩绘,其在形式上可分为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常见的器型有盆、瓶、罐、瓮、釜、鼎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彩陶 是一种古老的陶瓷制作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彩陶的特点是在陶器表面施以彩色涂料,形成各种艺术图案和装饰。这种技术不仅为陶器增色添彩,还反映了古代文化和手工艺发展的历程。 在彩陶的制作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各种天然矿物质作为颜料,如铜绿、赭石和锰矿等。这些颜料不仅为陶器赋予了丰富的色彩,还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彩陶的发展与不同地域、时期的文化风格密切相关。彩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陶瓷艺术形式,通过其丰富的图案和多彩的色彩,展示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这一传统技艺在陶瓷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陶瓷工艺和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zhě]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p><p class="ql-block">彩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因之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色彩绘于烧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烧后,色彩和陶胎结合紧密,不易发生脱落。彩绘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图案和图画两大类。</p><p class="ql-block">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p><p class="ql-block">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21年)约有84年,而彩陶的诞生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p><p class="ql-block">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颇多争议,在大地湾发现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圜底鱼纹盆,是国内发现直径最大的鱼纹盆。与上面地层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质地松脆、色泽不匀,几乎见不到大块的陶片,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已破碎,发掘人员形象地称这些陶片为“酥皮点心”,这一现象可说明当时制陶技术较为原始。发现的器形很特殊,底部多有小小的三足支撑,或圜底、或圈足,基本不见平底器。更为奇怪的是,在钵形器口沿内外均发现暗红色的彩条带。以上特征无疑表明,它们不是通常认识的仰韶文化。从地层上看,这是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经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测定,送检的5个标本年代约为距今7300年—7800年,比仰韶文化早了近千年。大地湾文化的发现不仅确立了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而且为探索彩陶与农业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大地湾彩陶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表明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p><p class="ql-block">彩陶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p><p class="ql-block">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盆罐大体相似。</p><p class="ql-block">半坡彩陶 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p><p class="ql-block">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p><p class="ql-block">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的特色。</p><p class="ql-block">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p><p class="ql-block">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p><p class="ql-block">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这种以鱼来装饰人体的母题,一直延续到民间艺术里,只不过含义和象征会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而产生畸变。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在接近盆口的内壁,描绘了三组拉手手小人的纹饰,每组5人,有头饰,还有尾饰。拉手小人图案在民间艺术里是个很重要的母题,叫"拉手娃娃",总称为"抓髻娃娃"。"抓髻娃娃"在民间艺术里图式千变万化,但总是来说他是人类繁衍和保护自己的神祇。所以像拉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创作的,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p><p class="ql-block">半坡类型的彩陶 以西安半坡、临时漳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得为代表。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式平底钵、平底盆、彭腹罐、细颈瓶等。花纹绘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p><p class="ql-block">庙底沟类型的彩陶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及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得为代表。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形的纹饰手法是以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构成图案,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p><p class="ql-block">马家窑类型的彩陶 多瓮、瓶、盆罐等器型,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p><p class="ql-block">彩陶的艺术 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一是游目法则,这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即画面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呈现为一个整体;二是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按照“仰观俯察”这一中国观照方式进行,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图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倾向于形成焦点、定点。而具象图案转为抽象之后,整个图案就是游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这样彩陶的绘制自然而然成了移动的散点透视,它让你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又在这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中国彩陶不同于其他文化彩陶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是盆,是钵,还是瓶与罐,都注意到由上观下的效果。例如瓶与罐,在绘制四面图案之前就细心照顾到靠近瓶罐颈口处的图案,使得在由上方下视时也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由此可见,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是按照“仰观俯察”这一中国观照方式进行的。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p> <p class="ql-block">彩陶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其出现标志着人类陶瓷制作技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掌握了陶土的制作和烧制技术,并开始在陶器表面使用彩色涂料进行装饰,形成了最早的彩陶艺术。考古学发现显示,彩陶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农业和定居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农业社会,陶器的需求增加,同时人们对陶器的装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彩陶技艺的萌芽和发展。早期的彩陶主要以简单的线条、几何图案和符号为主,这些图案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宗教和社会的认知和表达。这一时期的彩陶器物多出现在墓葬和祭祀场所,具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和社会仪式的意义。彩陶的起源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陶瓷艺术历史中的重要篇章,为后来陶瓷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彩陶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这一时期,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农业定居时期,陶器的需求增加,推动了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文明逐步走向繁荣的阶段,陶器的制作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彩陶作为陶器的一种艺术形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最初的彩陶主要以简单的几何图案和线条为主,使用天然颜料如红土、黑土和白土进行装饰。这些图案往往是抽象的,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同时,这些彩陶可能不仅仅是实用的容器,还可能具有某种宗教或仪式的意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大洲的不同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考古学发现表明,人类在这个时期普遍掌握了彩陶的制作技术,虽然风格和装饰图案各异,但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彩陶的基本特征。青铜器时代的初期,彩陶的发展不仅延续了前期的特点,还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青铜器时代初期的彩陶作品成为社会文化和宗教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约跨越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陶器制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彩陶样式与特点 动植物纹饰: 仰韶文化的彩陶常以生动的动植物图案为特征。这些图案包括鱼、鸟、虫纹等,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依赖。</p><p class="ql-block">简约而抽象的形式: 彩陶的绘画风格较为简约,形式多为抽象,突显出早期艺术的原始和朴素特点。红、黑两色: 常见的颜色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这可能是使用当地丰富的氧化铁和有机物质进行染色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彩陶的用途 生活器具: 仰韶文化的彩陶主要用于制作生活器具,如陶罐、陶碗等。这些器具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装饰性。 宗教仪式: 彩陶中的一些图案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彩陶 .文化意义 仰韶文化的彩陶不仅是生活工具,更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物,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这些彩陶作品在审美和实用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为后来华夏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青铜器时代,彩陶的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物显示出更为复杂的图案和雕刻技术。这表明彩陶逐渐从实用性的陶器转变为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工艺品。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的一支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跨足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龙山文化的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的传统,并在技术和图案上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彩陶样式与特点 复杂的图案: 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彩陶图案更为复杂,涵盖了更多的元素,如人物、动物、几何图案等。精致的工艺: 龙山文化的陶工在陶器的制作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彩陶的绘画更加精致,颜色更为鲜艳。</p><p class="ql-block">符号的运用: 彩陶上开始出现一些可能代表社会符号或宗教图腾的图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彩陶的用途 礼仪和宗教: 龙山文化的彩陶可能在社会礼仪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陶器可能被用于祭祀和仪式活动。</p><p class="ql-block">生活用具: 彩陶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具备实用性,制作的器皿包括酒器、食器等。</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 龙山文化的彩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化。陶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成为文化交流和表达的媒介,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远古先民制作的彩陶,选用经河水冲积的优质陶土,纯净无杂质,润如粉糕;和成泥有柔韧性。烧制成的陶器用肉眼观看有“胶”质感。由于当时烧造技术条件差,烧造温度相对较低,烧出的陶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用手敲打陶身会发出低沉的哑音;用手掂陶器感觉重量比较轻;不该有沉重的压手感;用水打湿陶器,能嗅到一股微弱的土荤气味;用心察看陶器表面会有细小的针眼。</p><p class="ql-block">古陶器,大多都是先民的生活用具,在埋入地下之前,器身有磕碰痕迹,长期使用器身有自然磨损现象,有与空气、水、油脂等物接触而产生的“皮壳色浆”。彩陶埋入地下几千年,长期的积淀,陶器表面生满了“水垢”。真“水垢”用水冲洗不掉,用稀盐酸刷试“水垢”,就会见“水垢”冒白烟,起白沫。</p><p class="ql-block">造型 远古时期,还没有标准尺寸概念,制做出的彩陶器,不可能出现同一规格;同一造型、同一图案。先民们制作陶器时,采用敷泥脱胎法,泥条盘筑法,堆塑手捏法,使用原始慢轮修整,制造出的陶器不可能十分规整,有轻微的变形,表面有凹凸感。当时工艺水平有限,生产的陶器内接口处多为粗糙,瓶口不十分圆润规整,两边的瓶耳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大小不一。</p><p class="ql-block">彩绘 彩陶所绘纹饰是当时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标志。如西安半坡彩陶主要绘人面纹、鱼纹、变形鸟纹;马家窑彩陶主要绘旋涡纹、神人纹、网络纹;辛店彩陶主要绘双钩纹,太阳纹、鹿文、鸟纹;大汶口彩陶主要绘八角纹、变形花卉纹。</p><p class="ql-block">绘制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审美意识的逐步增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逐渐开始对陶器进行刻意的装饰,于是,便有了彩陶这种艺术品。绘彩,足制作彩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在已制好的陶坯上,用彩色颜料绘出一幅幅稚拙、古朴、雅致的装饰图案,使普通的陶器在陶工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史前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颜料和工具 我国最早的彩陶源于大地湾文化,其色彩是偏暗的红彩;之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以黑彩为主,并有少量的白彩;半山与马厂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棕色复合彩。在有些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矿物颜料。经过多年的综合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学术界对多种颜料的矿物成分和着色剂,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之所以斑斓绚丽的原理。</p><p class="ql-block">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却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颜色。早在数万年以前,人类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大自然的赏赐: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布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粒,用矿粉染红各类装饰品;大地湾二期的房址中,发现有当时的人们在居住面铺撒的一层红色赤铁矿粉。由此可见,人类对矿物颜料的认识及使用,经历了数万年的历程,红色早已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红彩:将大地湾一期陶钵以及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陶壶上的红彩取样,经检验测定,其显色元素为铁,显色物相为氧化铁。出土的矿物颜料是赤铁矿的风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有的地方还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红黏土作为红色颜料。赤铁矿在自然界较为多见,容易获取,所以红彩成了人们早期彩绘的主要选择。他们用红色表达着自己的激情,又用红色象征着对幸福的企盼。</p><p class="ql-block">黑彩:是甘肃彩陶中最常见的色彩。据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火烧沟文化、辛店文化采样标本分析,结果表明显色元素是铁和锰,显色物相为四氧化三铁。其矿物以磁铁矿与黑锰矿为主。马清林博士还在马家窑文化的黑彩中首次发现了锌铁尖晶石。这几种矿物均属尖晶石系矿物,其中,锌铁尖晶石、黑锰矿烧成以后颜色较黑,磁铁矿则偏蓝,这正是马家窑文化黑彩漆黑发亮的原因。甘肃省博物馆和临夏州博物馆曾做过一些实验,如果用纯锰矿颜料绘制彩陶,在高温下锰元素全部分解;若使用含锰赤铁矿,在稀释较淡的情况下,彩陶烧成后只显红色;较浓的情况下,则显黑褐色。这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史前陶工已认识到含锰赤铁矿,即赤铁矿与磁铁矿的混合矿物颜料具有两种不同的呈色性能,并且熟练掌握了浓淡的变化规律,使其满足于绘彩的需要。</p><p class="ql-block">棕色:在半山、马厂类型的部分彩陶中,出现了既不红也不黑的棕色纹饰。李文杰先生认为:棕彩与黑彩的化学成分相同,但锰的含量低于黑彩,铁的含量高于黑彩,可能是在颜料中搀和了红黏土。马清林博士对此有新的认识,他通过实验分析认为:此时已使用了黑、红两种颜料的复合颜料。通过配色后,色调发生了变化,彩陶的色彩层次因此也更为丰富。</p><p class="ql-block">白色:仰韶中期开始,出现了个别白彩,至马家窑类型时,白彩增多。大地湾三期出土的白彩,经X射线衍射分析,显色物为较纯的石英粉末。马家窑类型的白彩,其主要成分为石膏或方解石。</p><p class="ql-block">采集到矿物颜料后,要经过加工方能使用。首先,将颜料矿物砸碎,然后需研成细粉末,越细的颜料附着力越好。将研成的细末加水调和成颜料浆,或调成混合颜料。在甘肃出土文物中,因彩陶发达,颜料及其加工工:具常有出土。大地湾的先民们惯于使用石斧,用它将颜料矿物砸碎,因此,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颜料。出土的上百件研磨石、研磨盘,无疑是研磨颜料的成套工具。研磨石有圆形、圆锥形、椭圆柱形,均有一个光滑的研磨面;研磨盘形状多样,但都有一凹陷的磨坑。有的研磨盘非常精致,磨面青黑光亮,呈一规整的圆形。在兰州白道沟坪遗址窑场出土的两件工具,一件为石质研磨盘,一件是高边分格的陶盘,盘内留有鲜艳的紫红颜色,当为调色盘。颜料调好后,最后的工序就是绘彩。</p><p class="ql-block">绘彩时究竟使用何种工具,因无实物出土,难以定论。但根据对甘肃彩陶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彩陶花纹在不经意间留有尖细的笔锋,推测是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不仅有硬毛制作的硬“笔”,还有用软毛制作的软“笔”,否则,半山、马厂类型细密的网格纹、锯齿纹等都无法完成。从细长流畅的线条中可以看出,当时绘彩的“笔”很可能是用狼、鹿之类的毛制成的长锋硬笔,并具有较好的凝聚性。</p><p class="ql-block">绘彩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将图案与器物造型结合的原始艺术作品。绘制彩陶时,先民们非常注重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并已注意到了图案在不同视角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绘制设计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正平视还是俯视,都可以看到好的画面,并力求达到图案的构成与器形相协调。根据器形不同,确定设计其装饰部位及图案花纹。因史前社会并无桌案之类,故物品多置放在地面或小土台上,与现代摆放位置截然不同;还有,史前先民多席地而坐,自然视角也有著明显的区别,因而,绘彩重点多在器物腹部及以下部位。如仰韶文化的盆钵等,视线局限于口沿与腹部,所以仅在视线所及部位绘彩;马家窑类型的盆,大口浅腹,因俯视内壁更为清楚,因此多以内彩为主,简练的外彩为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瓶形器物造型瘦长、腹部斜直、器体不大,整体一目了然均可纳入视线,因而从口沿至下腹大部分施彩或通体施彩;半山类型的瓮、大圆鼓腹造型,因在置放于地面时下腹基本被遮挡,故在中部以—上绘彩。</p><p class="ql-block">工匠在绘彩时不可能是随意涂抹的,依据器物的造型,对口沿、颈部、腹部的花纹及内彩,应该有事先的设计与构思。将图案的位置确定之后,把器物的彩绘部位根据需要加以分隔划分、定点,然后进行绘画。绘画时先绘主题图案,再补充勾画与主题协调且相辅相成的辅助纹饰。</p> <p class="ql-block">彩陶的绘彩过程 等分或分隔 —— 彩陶除个别器物外,均为圆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组纹饰构成横向展开的彩绘带,少数彩绘为纵向。所以,首先要设法将彩绘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后再分组绘画纹饰。由于器形各异,等分的方法也不同,竖长型器物多以横向平行线从上到下将彩绘部位分隔;横宽型器物则以纵向平行线将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绘的图案带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题图案纹饰而定。有些图案较为简单也易划分,如鱼纹盆,把圆周横向分为二等分,绘两组相同纹样的鱼;花瓣纹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线将器物腹部横向二等分,之后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后绘成八组花瓣纹图案。还有些器物的彩绘部位为单数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称之为“彩陶王”的彩绘瓮,它以平行线将彩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之后再分部绘彩。等分线或分隔线不仅可作为各部位不同图案的间隔线,又成为边框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半山、马厂类型的图案繁密复杂,等分或分隔极为精细,如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连续重弧纹彩陶瓮,需将圆周等分为11份,可见当时此项工作的难度非同一般。因此,当时也许已经有了用来等分的工具,否则,这11组弧线难以等分得如此精确。对于带耳的器物,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现成的等分点;定位 —— 仰韶文化晚期以后,彩陶出现了大量的旋动连续性图案,且极富整体性,又无法分隔,用等分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彩陶发展的需要。根据此类图案的特征,首先要整体规划布局,确定其定位点或定位圆,并划分彩绘部位。如陇西吕家坪采集的尖底瓶,需用三个涡纹的中心圆。点作为定位点,然后再以圆点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线,构成连续的漩涡纹。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多以圆圈为主题花纹,于是圆圈便取代了圆点,演变为圆圈定位,如半山类型的彩绘,要先绘出几个大圆圈、葫芦纹等,再绘其他周边补充辅助的锯齿纹等图案。马厂类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绘出四大圆圈的轮廓,其后填充圆圈内的网格图案,以及周边空当的细碎纹饰;先主后次,由繁至简。彩陶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纹饰及非主题纹饰。主题纹饰绘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空,或饰在口颈部、下腹部,起辅助装饰的作用。绘彩时,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绘显要位置的主题图案,后绘边角的附属纹饰,以便整体达到和谐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为三格,由三部分图案构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题图案位于中间重要位置,需先绘作为主题的旋涡纹,之后再于周边空白之处填画小同心圆,上下腹部的其他纹饰最后完成。半山类型彩陶,图案繁密精致,绘画难度大,但仔细观察分析,虽然黑彩图案占据主要空间,仍不难看出整体图案是以红彩为骨干,红色的线条还起着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锯齿纹或条带、条块间隔于红色线条之中,黑红相间彼此辉映,形成好的画面。因此,看来半山类型彩绘的绘画程序应是先用红彩勾画出主干纹饰之后,再绘制黑彩图案。总而言之,先绘主题图案、骨干线条,就能控制整个画面,使布局更为合理美观;先勾轮廓,再填充。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较多的网格纹,其外轮廓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三角形、回形条带等等,而且轮廓内填充的网格亦越来越密集精细。对于这类器物进行分析,应是先绘外轮廓,其后再填充轮廓内的网格纹、菱形方块纹等纹饰。如鲵鱼纹彩陶瓶,应是先勾勒鲵[ní]鱼的身躯之后再绘其躯体内的网格纹及肢体。半山类型的葫芦纹彩陶壶,显然应先绘出葫芦的外轮廓,然后填充葫芦内的细网格纹,最后再用其他线条纹饰将周围空当补充完善。马厂类型的单耳杯,需先绘出回形的条带纹,再绘条带间细密的网格纹,约1平方厘米的条带间,有5条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组成,当时画工娴熟的技巧以此可见一斑。如若不然,线条则会粗细不一、疏密不匀,或线条弯曲以致造成重叠等等。由此可见绘画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彩陶的质量与美观。</p><p class="ql-block">无论何种器形、何种图案,也无论什么文化类型,任其千变万化,绘彩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与程序,即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先主体后其他和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结构,这些规律开创了后世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则之先河。在甘肃彩陶的鼎盛时期,图案依然是繁而不乱、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绘彩的基本规则。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描绘的。坯体绘彩后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复打磨,这样可使器表质地敛密而变得光洁细腻。绘上去的彩料也会经过滚压打磨的手段嵌入器表,成为器表的有机组成部分,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不至脱落,且烧成后器表光亮色泽美观。半山类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为精细,图案明丽、光彩夺目,达到了极致。兰州市牟家坪半山类型的彩陶壶,颈肩交界处留有利用圆棍纵向滚压而产生的凹痕。经李文杰先生实验,内彩可用硬而光的圆球进行滚压,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圆棍滚压。滚压时要注意用力的方向与器表基本垂直,这样彩料才不会移位,图案则保持原状。绘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层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后各类—型彩陶文化中常见的做法。施陶衣之后,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彩衣,再用其他颜色绘彩。如在红色陶衣上绘黑彩,色彩对比强烈且稳重,更加绚丽夺目。有的陶器加陶衣后即使不再绘彩,如大地湾四期陶鼎,通体饰紫红陶衣,仍显得华美耀眼)。陶衣原料一般为仔细淘洗过的细陶土泥浆,有时也调入其他颜料。加施陶衣时,将泥浆涂刷在器表或将器物置放于泥浆中蘸泡而成。马厂类型,以及火烧沟、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红陶衣;仰韶、马家窑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经鉴定,红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铁量高的红黏土,白陶衣多为白垩土。</p><p class="ql-block">彩陶 制陶方法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从早期的手制经慢轮修整,发展到快轮制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最早制陶是没有陶轮的,大约在距今7000年后才产生了慢轮,在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才发明并使用了快轮。</p><p class="ql-block">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捏塑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的手捏泥条等。泥片贴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泥条筑成法是包括甘肃在内的黄河流域的主要制陶方法。</p><p class="ql-block">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LLJ文化。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p><p class="ql-block">轮制法是用快速旋转的陶轮拉坯成型的工艺。据李文杰先生观察,只有转速达到每分钟90周以上,坯体才能迅速成型,低于这个速度,转轮只能用以修整坯体的工艺。可见慢轮虽已用于制陶,但因无法使陶器成型,因而只可作为辅助手段修整坯体,所以不能归人轮制法。</p><p class="ql-block">根据研究成果,甘肃彩陶的成型方法主要为模具敷泥法和泥条筑成法。</p><p class="ql-block">大地湾一期的陶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即陶片分层。主要分为内外表层和内胎层,而内胎层又可分成两层或三层,从陶片剖面就可清晰地见到各层的纵向贯通纹理。彩陶钵形器内外表层均为红色泥质陶,内胎层为灰黑色,夹有较均匀的细砂粒。陶片断茬处可见分层脱落现象。由此初步判断,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层敷贴制作的。为什么可以认定是模制?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根据制陶工艺的常识,泥条筑成法制成的陶胎胎壁较厚,而一期陶胎较薄,一般厚为0.3厘米;其二,一期器型种类简单,而且许多陶器大小尺寸相同,进一步证明模制的可能;其三,也是最确凿的证据,因为发现了制作器物的内模和制作壶口的外模,均为经烧制的实心泥质模具。由此我们确认最早的彩陶成型是模具敷泥法,即主要以内模为依托,直接将泥料挤压成泥片,一层又一层地敷贴到模具上。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先将内模置放在木质垫板或平整的石板上,模具表面撒上一层细干土,以便制成后的陶胎与模具分离。敷泥时将模具放置在垫板上,大头朝下,以便操作。直筒罐、深腹罐等,因其内模器壁呈陡坡状,敷泥应自下而上,否则如果自上而下地敷,胎心则易下坠或断裂。钵的内模器壁呈缓坡状,既可从中央开始自上而下去敷,亦可从边缘开始,自下而上去完成。敷泥最关键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第一层胎心泥,以挤压的方法用手使劲挤压泥料,使其牢固地贴附在模具上不致脱落,然后再一层层地继续往上敷泥。分层所敷的泥片要有一定的叠压关系,相互间的黏贴面要参差不齐,这样才能将先后所敷的泥片牢固地黏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陶胎成型后脱模,然后在陶胎的内外表用手涂抹一层泥质陶土。在一些陶器内壁发现有自下而上的手指抹痕,正说明表层是抹泥而成的。抹泥时双手分放在器物内外,用力提拉挤压,既排除了泥层间接茬处形成的气泡,又可消除、抹平器壁的缝隙,从而使陶胎的结构进一步紧密结合,器表也因此而变得光滑平整。</p><p class="ql-block">彩陶中的三足器,足是用拼接安装的方法完成的。足用手捏制而成,待水分蒸发略变干硬时才便于操作。将预先做成的足插入器底钻好的孔洞中,再分别在内底与外底贴上泥条,将接缝挤实压平,再以泥浆抹光。</p><p class="ql-block">经对大地湾一期的陶器研究可以看出,此时的制陶者不仅利用器身的内模,而且还利用壶领部(口沿)的外模,并且熟知泥质泥料与夹砂泥料的不同性能,在同一器物上间隔交替使用两种泥料。这些事实表明,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说明这种模具敷泥法并非最原始的制陶方法。对于其来源尚不大清楚,有待继续研究解决。</p><p class="ql-block">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复,加之坯体的形状、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难以制作大型器物。且制成的器物形制单调、生产效率低下,烧制过程中又往往产生开裂及分层剥落现象,造成许多废品、残次品,因而极大地制约了陶器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陶器的大量需求,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制陶工艺逐步发展,以致这种较为落后的制陶方法被随之而来的新工艺——泥条筑成法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泥条筑成法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时代是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为长久的陶坯成型技术。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在甘肃境内,从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直至青铜时代,始终以泥条筑成法为制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说,甘肃彩陶除大地湾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这种制作技术。</p><p class="ql-block">经对大地湾一期的陶器研究可以看出,此时的制陶者不仅利用器身的内模,而且还利用壶领部(口沿)的外模,并且熟知泥质泥料与夹砂泥料的不同性能,在同一器物上间隔交替使用两种泥料。这些事实表明,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说明这种模具敷泥法并非最原始的制陶方法。对于其来源尚不大清楚,有待继续研究解决。</p><p class="ql-block">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复,加之坯体的形状、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难以制作大型器物。且制成的器物形制单调、生产效率低下,烧制过程中又往往产生开裂及分层剥落现象,造成许多废品、残次品,因而极大地制约了陶器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陶器的大量需求,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制陶工艺逐步发展,以致这种较为落后的制陶方法被随之而来的新工艺——泥条筑成法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应当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两类方法共同使用。圜底的钵、盆多为彩陶,仍然采用模具敷泥法。它们的陶片仍是分层的,因此证明与大地湾一期制作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则在于此时各层陶质一样,均为细泥陶,各层之间结合得更为紧密牢固。大量使用的平底器、尖底器,则改用泥条筑成法。在平底器内,有时留有泥条之间的接缝,在尖底瓶内底,可见一圈圈盘旋的泥条痕。到了仰韶中期,圜底器基本消失,泥条筑成法最终完全替代了模具敷贴法。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泥条筑成法又分为盘筑、圈筑两种方法。盘筑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呈螺旋式筑起坯体;圈筑是把泥条</p><p class="ql-block">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垒成坯体,因而胎壁内侧往往留有泥条的缝隙。两种方法中以盘筑法多见,马厂期彩陶有时也使用圈筑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