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黎建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32537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前读到一篇文章,谈及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老美虽对其深恶痛绝,却数十年未敢入侵。读后对古巴顿生敬意,认知亦更进一层,不禁忆起九年前的古巴之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巴人种主要由白人、黑人、混血种人组成。</p><p class="ql-block"> 古巴白人主要是西班牙移民后裔,占人口多数 。黑人则是西班牙殖民时期从非洲运来的黑奴后裔 。混血种人多是白人与黑人通婚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看来,拥有魔鬼身材者颇为稀缺,而在古巴,身材姣好的女孩随处可见,皆似从事体育、文艺或模特行业的上佳之材。</p><p class="ql-block"> 古巴虽经济并不富裕,但鲜见营养不良之人,民众普遍健康,这与古巴处于世界前列的医疗水平和医疗制度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为我们彼时下榻宾馆的露天游泳池,池边皆为外国游客,当地居民并无在此消费之可能。</p><p class="ql-block"> 据悉,作为该国支柱产业的雪茄烟厂,卷烟工月均工资为16 - 17欧元,属高收入群体,而大学教授月工资为30多欧元。</p><p class="ql-block"> 犹记我曾给宾馆自助早餐厅一位负责收盘子的黑人女服务员一美元小费,她瞪大双眼连声道谢。其一,除我之外鲜见他人给其小费;其二,这一美元约相当于她一日的工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为卡巴纳要塞。作为一档旅游节目,每晚皆会重现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留意到,西班牙裔古巴人大多神情略显凝重。虽说现今政府允许西班牙裔古巴人返回西班牙,但西班牙人移民古巴已是一百多年前之事,如今又有谁会认这远在千里之外的穷亲戚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旧”,近乎破旧,此乃古巴予我最深刻之印象。</p><p class="ql-block"> 这般旧并非源于对传统的尊崇,而是因贫穷而无奈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即便在首都哈瓦那,像样的建筑大多为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遗存;那些陈旧至极堪称“博物馆级”的物件,至今仍在使用。地摊上的旅游纪念品,不是木制便是陶制,难觅塑料或金属制品踪影。这个国家除雪茄与朗姆酒闻名外,鲜见其它产业。</p><p class="ql-block"> 然而,古巴也曾有过风光富裕之时,那里一度是美洲富人的汇聚之地,如今的贫困中,带着几分落魄贵族的优雅与哀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于古巴长期侨居,如今其名字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归国后,将其在古巴的豪宅及所有物品尽数留下,现成为海明威博物馆,每日参观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他昔日常光顾的酒吧面积仅十几平方米,因观光客过于拥挤难以进入,我向内张望片刻,便退至街上拍了张纪念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乃海明威昔日常光顾的渔村,其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灵感便源于此。如今,村口立有海明威半身铜像,已成为旅游打卡之处。</p><p class="ql-block"> 当日,烈日炎炎,塑像旁有两位盲人歌手手持吉他,闻游客走近便展喉而歌,且以和声演唱,水准颇高。歌声随海风飘荡,动人心弦,令人离去时不禁留下小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看似平凡的理发店,橱窗上张贴的大幅照片,却使其别具一格,令人刮目。</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地讲,古巴旅游资源相对有限,就连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古巴时曾理发的这家店,都成了独特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如今,又添新景——“奥巴马餐厅”,即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古用餐之处。</p><p class="ql-block"> 从国际政要接连到访古巴这一现象,可清晰洞察:古巴,在国际舞台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正以独特姿态,吸引世界目光,书写属于自己的国际故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踏上古巴的土地,恰逢奥巴马访古不久,一幅崭新海报映入眼帘。海报之上,两国总统神采熠熠,引得行人纷纷驻足留影,成为街头一道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 思绪回溯,小学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学校组织游行示威声援古巴。我们手举标语,激昂高呼“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年少的热忱里,满是对古巴的支持与对不公的愤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古巴在美国“后院”风雨兼程,坚守至今,实为不易。这片土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对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衷心祈愿古巴人民,能如我们般,步入小康生活,让温暖与富足,绽放在加勒比海岸的每一寸土地,让岁月沉淀的坚韧,化作幸福生活的基石,续写属于他们的美好篇章 。</p> <p class="ql-block"> 图/文 黎建英 2025-08-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