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芳,朝阳永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朝阳沟的故事如一首悠扬的赞歌,久久回荡在人们心间。它不仅是一段关于青春与奋斗的传奇,更是一曲对祖国建设热土的深情礼赞。从银环的坚定选择到栓保的无私奉献,从山村的质朴生活到时代的日新月异,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奋斗的力量。朝阳沟,不仅是一方水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人哼唱豫剧《朝阳沟》,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名家及选手那悠扬的曲调和生动的唱词深深吸引了我。每次听到“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这句唱词,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朝阳沟》的故事仿佛就在身边,银环和栓宝的爱情故事、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p> <p class="ql-block">一代人集体生产大队的记忆(上工)</p> <p class="ql-block"> 电影《朝阳沟》是由杨兰春编剧,曾未之执导,高洁、魏云等主演的戏曲电影,该片于1963年上映。</p><p class="ql-block"> 《朝阳沟》的开场是在一个公园里,银环等着栓保从朝阳沟来找她,手里拿着一份报刊。在1958年的版本中是《戏剧报》,在舞台剧中则是《人民日报》。 到了电影中,银环看的是《中国青年报》,上面清晰的印着头版大标题“到农村做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朝阳沟》创作的1958年3月,《中国青年》密集地进行着“动员青年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一系列宣传和讨论。</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朝阳沟广场</p> <p class="ql-block">朝阳沟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朝阳沟》的主线写的虽然是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这条主线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人物的情感状态、情感历程、情感逻辑,都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表达。 当时,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题的现代戏不计其数,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大多数都成了过眼烟云。只有《朝阳沟》经久不衰,成为了超越时代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报纸将青年人身上的毛病归纳为,傲气,娇气,堕气,暮气。 其实正是现在青年人身上浮躁、傲娇、佛系、躺平的新说法而已。</p> <p class="ql-block">栓宝银环故居</p> <p class="ql-block"> 《朝阳沟》上映后,银环和栓保每天都以麻袋为计量单位,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许多青年在他们的感召下,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思想,纷纷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银环、栓保的唱段,几乎成了那个时代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经典。 这部豫剧仿佛老中医的一剂寒热温良的汤药,真正达到了调理阴阳,升降攻补,滋阴降火,对症下药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朝阳沟》也成为了现代豫剧的翻身之作,连接上了时代的脉搏,跟上了时代的主旋律。 该片一经上映立即风靡全国,发行拷贝数量位居当年榜首。人民文学出版社、音乐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5个版本的《朝阳沟》京剧、评剧、吕剧纷纷改编、移植、演出过该剧。</p> <p class="ql-block"> 杨兰春先生带领豫剧三团到曹村朝阳沟体验生活,七天时间写出了现代戏《朝阳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7天写就的经典 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找到了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杨兰春:咱们文化局要开个全省工作会,你得拿出个戏呀。 杨兰春问:多长时间? 冯菊长说:一个星期。 杨兰春说:你可拉倒吧,白开玩笑了,连写带排七天能搞成戏? 冯菊长哈哈一笑,撂下两盒烟就溜了。杨兰春嘴上说着不可能,实际上心中早有创作计划,只是还不太成熟,冯菊长的话只是让这部作品“早产”了而已。 当年,国家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杨兰春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在登封县参加抗旱的经历,在经过两天的深思熟虑之后,他灵感乍现,文思泉涌,初稿几乎一气呵成。 初稿完成后,杨兰春立即把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员们集中起来进行排练。起初,杨兰春还用录音机把编好的唱词记录下来,没想到录制速度都赶不上他的创作速度。排练的过程中,突然灵感迸发,他就随手记录下来,有些台词居然是写在纸烟盒背面的。到了最后几场戏的时候,他就干脆到排练场上直接口述,让演员当场串词。 就这样,连续7天7夜“跟头流水”的赶作业,换来了一部经典的诞生。据杨兰春回忆,当时的布景、道具加在一起,一共花了19块5。 1958年3月20 日,《朝阳沟》如期在郑州的一个剧院举行首演仪式。台下黑压压一大片,坐着的是来自全省各地、市、县的文化局一把手。冯纪汉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这部剧的编排经过,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戏马上就要开场了,杨兰春说“等等,还有四句词还没想好”,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杨兰春赶紧编好的四句词,又说:再等等,戏还没有名字。全场又是一阵大笑,杨兰春想到曹村有座朝阳寺,那里到处都是山沟丘陵。 于是,豫剧经典《朝阳沟》就在一片轻松的哄笑声中,正式亮相。因此,《朝阳沟》中人物的语言通俗易懂,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 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个啥?啥、啥。。。。 当个农业科学家。 这段家长里短的对唱,朴素而又风趣,浅显而又明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母女情、婆媳情、邻里情,如同一碗热气腾腾的河南烩面,带着朴素的热忱,混合着熟悉的鲜香,扑面而来。 “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步放稳劲使匀,那个草死苗发土发松” 《朝阳沟》中这些挑水、锄地、喂猪的唱词,都是真实生活体验加上了舞台表演的美感,只有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走一道岭来翻翻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段如同大白话般的台词,不闪光,不绚丽,不灿烂,就像大夏天吃了一碗濮阳凉皮,Q弹筋道,滑不留口,浑身都透着舒坦。 杨兰春扎根于中原大地,擅长以农村、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他熟知豫剧传统,能于细微处关照豫剧观众的审美情趣。传统豫剧中的唱句,一般是十字韵,七字韵,五字韵。杨兰春创造性地借鉴“武安落子”为这部豫剧写出了“三字韵”。</p> <p class="ql-block">朝阳庙(朝阳沟戏剧名字由来)</p> <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朝阳沟》依然是我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人们。我爱豫剧《朝阳沟》,因为它不仅是一出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上山</p> <p class="ql-block">途径少林寺,可以看到达摩雕像。</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嵩山</p> <p class="ql-block">嵩山一隅</p> <p class="ql-block">朝阳沟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参观杨兰春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杨兰春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杨兰春像</p> <p class="ql-block">杨兰春写(朝阳沟)的崔家窑</p> <p class="ql-block">杨兰春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梯田,是三团和杨兰春劳作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咱村有戏</p> <p class="ql-block">朝阳沟村舞台</p> <p class="ql-block">曹村是曲剧《卷席筒》的故事发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