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汗﹒哈利利市场</b></div>汗﹒哈利利市场位于开罗旧城区,由分布在几十条小街小巷的众多小店组成的露天市场。这里是一个伊斯兰风情浓郁的古市场,原为法蒂玛王朝的王室家族墓地,14世纪下半叶,逊尼派出身的马穆鲁克王朝大将哈利利出于对什叶派法蒂玛王朝的反感,摧毁了该王朝的墓地,并在这里建起了个客栈(“汗”一词就是波斯语客栈的意思),演变为商队驿站,接待来自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成为开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市场和中东最大的集市之一,如今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兰开罗”的重要组成部分。<div>整个市场,绚丽的色彩,喧嚣的声音,还有埃及著名的香精味夹杂其中,随处可见香料店、银饰店、地毯皮件店、甚至还有一些古董店,当然最多的还是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店。最受欢迎的商品是银饰、绸缎、香精、纸莎草纸、香精瓶、地毯、水烟壶等等,集市里也有一些手工坊,像是极具阿拉伯风味的饰品跟手工艺品,都是很不错的选择。<br><div><div>未进市场就看见高高的宣礼塔,开罗有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和侯赛因清真寺就在汗.哈利利市场旁,给市场带来浓厚的伊斯兰氛围。</div></div></div> 将街道一分为二的萨比勒—库塔布,在古老的伊斯兰开罗几乎无处不在。<div>萨比勒是为路过的口渴者提供免费淡水的设施。库塔布是教孩子读书和写的原始小学。</div> 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 <b>爱资哈尔清真寺</b><div>爱资哈尔清真寺也被称为爱资哈尔大学。<b></b></div><div>爱资哈尔清真寺是埃及首都开罗的第一座著名清真寺,位于哈利利市场附近。公元970至972年法蒂玛王朝时修建,初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在13世纪起成为伊斯兰教高级学府,承担着神学研究的重要角色,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大学之一。即便是今天,这里依然是学习“逊尼派神学”的最有名的地方。</div><div>清真寺之所以被命名为“爱资哈尔”,是为了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扎哈拉(意为美丽的法蒂玛)。当时,这一地区繁花似锦、房屋林立,当地人把它称为“爱资哈尔”。</div> 双尖宣礼塔建于1514年,是爱资哈尔清真寺最壮观美丽的宣礼塔,也是穆斯林世界罕见的新颖塔型。 <b>侯赛因·本·阿里清真寺</b><div>侯赛因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什叶派穆斯林领袖阿里的次子。1153年,他的头盖骨被运至法蒂玛王朝(身体部分仍留在伊拉克)的都城开罗,而头盖骨就安放在这座古老的清真寺里。</div><div><b></b>侯赛因清真寺里除了珍藏先圣遗物外,还有著名的奥斯曼和阿里的手抄《古兰经》。实际上,侯赛因清真寺是古代伊斯兰世界的法学研究中心,并以其伊斯兰法学讲堂著称。</div>现存的侯赛因清真寺是19世纪时重建的,这里的祭祀是埃及最高规模的典礼。每个星期五的礼拜,侯赛因清真寺一定会挤满了来祷告的穆斯林,场面雄伟壮观、震撼人心。清真寺旁边著名的哈利利市场甚至整个开罗城,往日热闹纷繁的景象在这一天暂时消失了,很多店铺都关了门。虔诚的穆斯林都纷纷涌向清真寺诵优美的《古兰经》,倾听阿訇慷慨激昂的演讲。<div><br></div> 侯赛因清真寺的宣礼塔 <b>苏丹纳斯尔.穆罕默德陵寝和伊斯兰学院</b><div>苏丹纳斯尔.穆罕默德陵寝和伊斯兰学院,建于公元1304年,由马穆鲁克的苏丹纳赛尔所建,以纪念他的父亲喀拉温。这个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外观而著称。该陵墓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外观与印度的泰姬陵相似,因此被称作世界第二的精美陵墓,是一个重要的伊斯兰文化和历史遗址。<b><br></b><div><b><br></b></div></div> 这条街因埃及著名小说家,纳吉布.马赫福兹的巨作《开罗三部曲》而闻名遐迩。耐吉布.马赫福兹是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开罗三部曲》包括了《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他以半自传体形式描写了一个开罗商人家庭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盛衰变迁。小说中描绘的主人公一家就住在这条街。他把老城区市民的喜怒哀乐写进小说。把真实的开罗带给了读者。 <b>垃圾城&洞穴教堂</b><div>开罗东郊穆卡塔姆山脚下,一个以垃圾为生的城区,日日为垃圾围困,但在这座垃圾城的上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虔诚的基督徒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洞穴教堂,山顶干净敞亮与到处布满垃圾和臭味的城区仿佛形成了结界,天堂地狱就在一线之间。</div><div>如果你被洞穴教堂精美奇特的景观所吸引,那么垃圾城就是必经之地。一路闻着臭气熏天的垃圾味,攀缘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一大一小的两座洞穴教堂。</div> 垃圾城<div>在埃及首都开罗东郊穆卡塔姆山脚下,一个以垃圾为生的城区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这里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垃圾处理中心,也是整个北非最大数量拾荒人群“扎巴林人”的居住地。这里居住着近10万人口的科普特基督徒,承担着开罗2000多万人口的垃圾处理,回收、分拣、可循环,他们世代以分拣垃圾为生,整个社区日日为垃圾围困,人们也将这里称为垃圾城。</div><div>扎巴林人狭窄的居住空间里五脏俱全,有学校、教堂、医院、商店和咖啡馆。除了工作需要,扎巴林人很少走出这片区域,他们在这里自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态圈。</div><div>扎巴林人和垃圾山,就像这座城市不曾公开的秘密,它既不像”死人城“那样神秘,也没有金字塔那样辉煌,诡异的深埋在这座城市几乎最显眼的地方,默默消解它的污秽。</div><div><br></div> 房前屋后堆满了垃圾 11-12岁的孩子就开始帮助家长分拣、包装垃圾 穆卡塔姆洞穴教堂<div>洞穴教堂,也被称为皮匠圣西门教堂,位于埃及开罗的穆卡塔姆山巨大的洞穴內,大约可容纳两万人同时祷告,被认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露天教堂。更特別的是,人们必需要穿过垃圾城才能抵达教堂,使教堂內外有着强烈的反差感。</div><div>教堂入口看似平平无奇,走进里面却仿如另一个世界。沿着小小的斜坡走入教堂,岩洞中开凿的教堂让人非常震撼,极具神秘气息。</div><div>“相传,在耶稣两岁的时候,受到大希律王迫害,当时母亲玛丽亚的未婚夫约瑟受到天使的提示,便带领玛丽亚和耶稣逃往埃及。他们沿着尼罗河一直南下,后来接到大希律王过世的消息后才返回巴勒斯坦。而这座洞穴便是耶稣一家在埃及停留的最南端。在此洞穴盘桓后,他们即沿尼罗河北上返回巴勒斯坦。这便是这所洞穴最特别之处,也是人们之所以来观光和朝圣的原因所在”。<br></div> 教堂入口 教堂內的岩壁上有許多宗教壁画和雕刻,描绘了圣经故事和基督教圣徒的形象,展現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在第一洞穴教堂的斜对面就是第二洞穴教堂,位置更加隐秘,地处一个半封闭的洞穴内部,神秘却又充满艺术创造力,墙壁上的雕塑衍生着生命的色彩。 神圣的洞穴教堂仿佛是垃圾城的土壤滋养绽放的圣洁之花,带给科普特居民无尽的希望。即使生活在环境糟糕的垃圾城,科普特人的心中依旧保持着虔诚信仰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