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南西

暮耕老牛

  屈指算来,已经有好几年末在南京西路一带好好走走了。是去年吧,得知陕西北路上的何东旧居(辞书出版社)绿地开放了,很想去看看的。十多年前行走陕西北路时,这里的大门是紧关着的,只能从铁栅栏的缝隙中拍过几张照片。如今拆除了栅栏,又进行了改造,很吸引人的,但终究没能成行。再有近日里最热闹的“路易号”在兴业太古汇的登陆,也因天热没能去一观。这次去南西街道办事,便有了重走一下的念头。   有意选择在威海路下车,是要看看那里老宅的,现在这里已经是人去楼空,不知今后命运如何。这座当年由老父亲用两根金条从二房东手里租下的小小房屋,承载着我学生时代的喜怒哀乐。从这里出发我去了北国边陲,以后,我竟成了这里的过客,匆匆来,匆匆去,每每此时,心里总会滴血。   从旁边722号门前的这块静安区文物保护铭牌上写的“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十一个字上看,拆是不可能的,也许会如同一边的张园那样被利用起来。      对面的威海别墅,西侧的威海路(机关)幼儿园仍在,儿时的记忆犹存,一切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   对面二工大里这座灰色的旧建筑依旧那么壮观。可惜另一座更为壮观的红砖别墅却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令人唏嘘不已。   南西街道办事处设在慈惠北里里的华业大楼底层,浓密的绿树遮去了它大部身躯,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感。记得在我家晒台上西望,见到两座高楼,一座是中苏友好大厦(现今的上海展览中心),另一座就是它了,可见它当年的雄姿。   办完事出来,我从弄堂北侧大门出,去何东旧居,陕西北路地面上古铜的井盖指示着这条路上覆盖着的百年历史。<div>  走过恒隆广场,我想找找上海大学遗址的石碑,却未找到,不免有些遗憾。</div>   过北京西路,何东旧居仍然肃穆,而大草坪则增添了广阔。似乎有一些奢侈品商店和咖啡馆在回应当年的奢华。   对面的建筑很有特色,红砖叠成的墙,白色构依然窗框,拱形的门檐,尤其是沿街别具一格的灰色石梯,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十多年前来时,记得这里应该是许崇智旧居,是他被蒋介石驱出广东后在上海的居住地。   往回走,我选择从奉贤路东行,是为了这座小楼:美琪大戏院,学生时的观影看戏的经历是在这里产生的。如今,修缮后的戏院更加精致了。   从这里折向南京西路,一路上向阳儿童商店、   泰兴大楼、 德义大楼、   同孚大楼,一一进入我的眼帘,儿时,这些大楼都是让我仰为观止的。令我无法挪步的是德义大楼下的少年儿童书店,还有对面的新华书店,曾花去我不少的零用钱。   终于看到“路易号”了,“船”确实雄伟,但人更多,两条横道线上都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在手机流行的年代,像我这样用单反拍摄的已不多。   任务基本完成,准备返程,回头看,吴江路上更是人流如织。   旧楼、新厦、小店,年轻人,构成吴江路自有的特色。   又见张园,去走走吧!学生时走过无数次的弄堂,正在变身,不知是喜还是悲。   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楼宇,正以另一种面目迎接着我。   由于东区的改造正在进行中,许多楼宇都打上铁“绷带”,被移动到一旁,等待回归的一天。那高耸的烟囱,曾经是我晚上从“大新成”学武术归来自己吓自己的“鬼魅”。   这些双休日时被摆放在茂名路上的《疯狂动物城2》里的兔朱迪”和 “狐尼克”以及“海象鲁斯”都在这里呈现。许多人不知,这座中间有绿色半球建筑的底层在那个十年里是抄家物资的陈列室,见证过多少人家的家破人亡。   我很喜欢这些小小的饰物,增添了这里的文化气息。   还有这石库门特有的建筑构造、   四通八达的小弄堂,   如人的血管,支撑着生命的成长。   这铭牌记录了张园的过去,更记录它的将来,希望烟火气的回归。<div>  </div>   可惜的是我当年就学的小学校舍,被拆得一干二净了,唯有留下的记忆。   张园对面是丰盛里,那里的旧有建筑大部因建造地铁而拆了,现有的多为新建,但能按旧有规模重建,也算是用心了。<div>  结束重走,我打道回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