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饶氏宗祠,位于江西抚州南丰古城西隅横钟巷,为南丰三溪乡早溪(今早坳,亦称早禾坳)饶氏孟荣后裔捐资所建。</p> 早溪饶氏可溯源至尧濙,姓氏大约源自战国时期,其迁分路线始于河北各地,继而江西。早溪饶氏,奉饶元亮为早溪始祖,其在唐德宗时任两浙安抚使;饶氏廿一世巩郎为避战乱,于元至正年间,由金溪迁至南丰军峰山下的早溪村。 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面旴江而坐,三进天井院及一排横屋(学堂、厨房)等组成,大门前面有一长方形露天庭院,并设有院墙院门。 饶氏祠堂 鸟瞰 祠堂大门外部设院墙院门的格局,在南丰比较罕见;一般的祠堂都是突出大门的高大、奢华形象,并将其显露在公众眼中,亦有露富、炫耀家世的想法在其中;饶氏宗祠,则恰恰相反将高大奢华的大门掩盖起来,使街道上行人无法窥探其貌,可谓是外表低调,内部奢华。 大门照壁 祠堂大门正对面照壁为一字照壁,照壁正脊两端鸱吻为具有南丰特色高高翘起的鱼龙砖饰物,两侧拱门墙体屋脊端头则是燕尾;照壁基石整齐划一,造型简洁,原壁芯写有珠黑两色诗词,遗憾的是在动乱年代被石灰所覆盖。 祠堂外立面 大门正对面照壁两侧各设一半圆拱门,其两侧拱门相当于院门,门楣上石匾分别写有“翼绍双峰”、“泽成三冀”几个大字。 三冀,通常指三代;泽成三冀,意为恩泽世代。 双峰,应该是指宋代饶鲁;翼绍双峰,有传承“饶鲁”优良治学传统之意,双峰是堂号,饶氏的主要堂号之一。 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 (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者,字伯舆,号双峰,人称双峰先生,门人私谥文元。 曾任白鹿洞、濂溪、建安等书院主讲;宋景定元年(1260)任饶州州学教授。撰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著作。早溪饶氏,大概与饶鲁同宗,所以使用了双峰的堂号。 翼绍双峰 饶姓宗祠常用的通用联有,“双峰不仕,性谨专学;九岁能诗,明经修行”, 楹联上联指宋代饶鲁号双峰,性格谨慎,学术专注,屡荐不仕。下联指宋代饶子仪九岁能诗,以明经修行见长于朝。 南丰早溪饶氏,比较杰出的人物有,饶世贤、饶世贞两位。饶世贤,字宝卿,号崑圃,清咸丰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教习。饶世贞,同治间进士,官内阁中书,历任高州、广州知府,民国《南丰县志》有传。 南丰饶氏其他支系,比较有成就的是饶安鼎、饶安绪两兄弟,清初分别任福建霞浦、福清知县,清河县丞、天津通判等职。 门廊 祠堂面阔五间,其大门为门廊式,门廊中间两根圆形石立柱十分粗犷,柱础宏大,柱础为六边鼓形,表面雕刻有复叶、鹿、马、如意等祥瑞图案。大门两侧照壁基石砌筑的十分规整,壁芯有密缝菱形精磨砖拼接图案,樨头镶有精美的打鱼、砍柴、耕田、读书“四逸图”砖雕,“诗礼传家、耕读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在这饶氏祠堂大门樨头“四逸图”上得到很好的诠释,饶家先人警示子孙后代要勤劳奋发,“渔樵耕读”传家。 比较可惜的是樨头挑梁端头的花篮圆雕图案被石灰所覆盖,或被凿毁,辨认不清所雕刻图案。 门廊顶棚为雕刻精美的弓棚顶,每个月梁上面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鲜花图案,弓棚望板排列有序,整体化一,形态优美。 大门门前有三阶石阶,其寓有“为官做事”步步高升之意。门廊之上屋顶正脊中央两端望兽高高耸立,向两端张望,好似敬业的岗哨;望兽,有镇邪消灾之寓意。正脊两端鸱吻为燕尾造型;燕尾,相传是商族的图腾玄鸟尾巴,有镇宅祈福、防水避火等寓意。 □渔 门廊左侧为横屋,一字形排屋,进深狭长,相传为祠堂的附属建筑,专供家族子弟读书的学堂,其拱形门门楣上石匾,隐约有“□渔”字样。右侧为横屋(学堂)门的照壁,照壁为跌落式山墙造型,又称五山式、五花墙,亦称五岳朝天式马头墙,有财富、招财之寓意。 中堂 门廊前后及中堂轩廊,共有八根通高石柱,八根巨大的圆形石柱凸显了祠堂构筑的奢华,每根石柱高约5M,直径约0.6M,石柱全长大小一致,柱身表面打磨的滚圆光滑;在缺乏现代技术与机械的古代,全靠手工雕琢打磨而成的滚圆巨型石柱,是何其艰难,可见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能够使用八根这些的石柱,也从侧面诠释了南丰饶氏的财力雄厚。从建造豪华程度来论,饶氏宗祠称得上南丰古城第一祠堂,甚至全县第一宗祠。
祠堂内部木柱都略为个头小,使用巨型石柱代替主要木柱,也隐约反映了,清代中晚期,江西大件木材的匮乏。 中堂轩廊 中堂轩廊弓棚顶狭长,贯穿整个五面阔;顶部弧形造型优美,木雕题材丰富;月梁木雕工艺精湛,雕刻有的鲜花栩栩如生;吊顶卷草纹木饰精致、望板排列有序。轩廊弓棚顶整体构筑奢华,形态精美。 中堂梁架 穿斗式梁架 中堂室内空间巨大,采用的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体系;明堂两侧各两个厢房空间,厢房木柱林立,密密麻麻的耸立在墙面之中。穿梁式结构梁架之间的插枋、童柱、雀替等均雕刻有精致的花卉、卷草、象首等祥瑞图案。 后堂 祠堂格局非常独特,后寝功能设置在中堂,中堂(二进)的屋顶为整体建筑最高处,屋顶高大雄伟,室内净高约六至七米。 后堂(三进)类似学堂的功能布局,天井狭长,采光极好。后寝布置在中堂的这一格局在南丰祠堂建筑中非常罕见。 祠堂石柱础形状多为六边式鼓形、南瓜形,鼓形柱础表面雕刻有鹿、马、花草等物,南瓜形柱础雕刻有多只蝙蝠、回字纹。 室内、天井、柱廊等地面全部铺有规整的红砂岩石材。外墙为砖石砌筑,内墙以竹编夹泥墙为主。由于室内墙面、窗户、隔扇等木构装饰在动乱年代破坏较严重,如今剩下的已寥寥无几,已不足窥探其往昔奢华程度。 1946年,祠堂曾设琴台镇第三国民小学。1949年秋,撤销琴三小学,改为国营南丰棉织厂车间。1962年,南丰棉织厂解散,祠堂由房管所接管,祠堂及周边空地改造为民房。历经多次变迁,祠堂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室内隔墙、装饰已无当年繁华景象;如今,略显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