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旅

雪山之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8月12日:曲阜市</b></p> <p class="ql-block">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依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总结的地名命名规律,曲阜乃“山陵”和“物象”结合的称谓。曲阜是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故里。因为孔子思想文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世人则把曲阜称为“东方耶路撒冷”。历史上曲阜的曾用名有“汶阳”和“仙源”。</p> <p class="ql-block"><b>曲阜·孔庙</b></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又名“至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明故城的南部,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本庙,也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的祖庙和宗庙。其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因其是全世界祭祀孔子的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庙宇,所以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唯一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是纪念性建筑群体,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建筑群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布置九进院落,第六进院落之后分左、中、右三路布局。孔庙南北长1130米,东西宽约150米,共有460余间建筑,建筑主要建于金、元、明、清时期,庙内还存有千余块两汉以来的碑碣。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鲁哀公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将其故居改建而成。自西汉以来,中国历代帝王对该庙进行了数十次的重修与扩建,现今规模为明弘治十六年的规模,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奎文阁、杏坛等。</p> <p class="ql-block">  一早去孔庙看万仞宫墙城门的开启仪式。明故城万仞宫墙前,鼓乐悠悠,男女舞者身着长衣阔袖的汉服,佾舞翩翩,随着红衣大使诵读洪亮的“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呼”迎宾礼词,晨钟被敲响,厚重的城门徐徐打开仿佛打开一扇时间大门,礼迎着千年后的八方宾客。</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孔子庙于京师”,并将其命名为“先圣庙”。隋开皇元年(581年),孔子被隋文帝先后尊为“先师尼父”和“先圣”,孔庙被称为“先师庙”和“先圣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故孔庙亦称“文宣王庙”。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孔子被加封为“至圣文宣王”,故称孔庙为“至圣庙”。宋代以后,多统称“文庙”,此后历代沿用。元代至大元年(1308年)孔子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故称孔庙为“至圣文宣王庙”。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于是此后修建的孔庙均被称为“先师庙”。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夫子”本是对各级军官的称呼,战国初期,人们重视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弟子们便尊称孔子为“夫子”。因此,孔庙亦称为“夫子庙”。</p> <p class="ql-block"><b>曲阜·孔府</b></p> <p class="ql-block">  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又称“衍圣公府”,在孔庙的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的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孔府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代所建,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府内楼堂厅轩栉次鳞比,长廊曲径,扑朔迷离,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院落九进,布局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客厅院,中路则是主体建筑,其前院为官衙,后院为住宅。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孔府藏有大量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b>曲阜·孔子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曲阜城中轴线南端,北距孔庙4公里,与“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世界文化遗产遥相呼应。该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园区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该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yōng]先生规划设计,馆舍造型别致,以“北斗七星”形状布局,主馆以仿汉式建筑为基调,是一座省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孔子博物馆分为两个部分,上行展厅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由序厅和五个部分构成,序厅通过多媒体投影播放短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孔子进行了总括性介绍,5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为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p> <p class="ql-block">︎●序厅</p> <p class="ql-block">  圆形的序厅是磨砂亚克力书墙,中间孔子像若影若现,穹顶是28星宿。孔子像与28星宿遥遥相望,就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真实写照,是对孔子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从孔子出生时的“麟吐玉书”,到年少时的“问礼老聃”,再到成年后的“周游列国”,一幅幅画面生动展现了孔子为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辞辛劳、执着追求的伟大历程。画面中孔子席地而坐,弟子们环绕聆听的场景,深刻诠释了儒家倡导的尊师重道、好学不倦的教育理念。而那些展现孔子与弟子们践行“仁、义、礼、智、信”的画面,如“子路问路”中体现的谦逊有礼“子贡赎人” 里蕴含的义利之辨等,精准传达出儒家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b>第一单元·大同理想。</b>面对礼崩乐坏的乱象,孔子志在匡时救世,建立一个德治仁爱的社会,后世儒家将其阐发为“大同”理想。大同理想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单元 ·圣者仁心。</b>孔子将建设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神明,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他所说的仁。仁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敬爱、亲善,代表了人的良好品质和德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发现与认识。孔子还提出了寻求仁的途径,即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履行对亲人的责任,进而推及对于国家与天下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单元·明于礼乐。</b>儒家贵仁崇礼,认为仁是礼乐的灵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礼,以习俗、规则、制度的形式示人;乐,则用节奏、旋律调和人心,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孔子重视礼的教化作用,他将礼视作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倡导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p> <p class="ql-block">  <b>第四单元·中庸之道。</b>“中”即中正、中和,“庸”与“用”相通,中庸之道即用中之道,意思是按照合适的方式做事。孔子的中庸思想将早期政治道德中“执中”的理念提升为道,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他主张“执两用中”,即抓住事物的两端,在矛盾之中探求最恰当的解决途径。“和而不同”和“时中”是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前者强调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后者针对复杂的时势讲究权变,以求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孔子与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植根于中华大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是中华民族创造性前进的重要精神基础,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孔子与世界文明</p> <p class="ql-block">  下行展厅为《孔府旧藏文物珍品展》基本陈列展,展示孔府诗礼传家的历史及孔府历代珍藏,体现曲阜市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丰富性、独特性;分余荫百世、孔府档案和阙里遗风三个单元。孔子博物馆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积累的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善本古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8月13日:泰安市</b></p> <p class="ql-block"><b>曲阜·岱庙</b></p> <p class="ql-block">  岱庙,通常被称为“泰庙”、“东岳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城区北部,始建于汉成帝时期,宫城之建制,其城堞高耸,殿宇巍峨,周辟八门且四角有楼,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秦既作田寺”“汉亦起宫”“唐代增修”“宋代扩建”“金元明清”历代均有增建和修缮,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达到了现有的规模。它是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筑群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 岱庙以南北为纵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轴。</p> <p class="ql-block">  <b>1.双龙池。</b>位于遥参亭坊南,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池东西长约3米,南北宽约2米,高约1米,柱头、柱身皆雕刻花卉石纹,北面正中栏板内侧凹刻行书“龙跃天池” 四字。池周围有双龙池碑、万古流芳碑,均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引水竣工的记事碑。池西有古槐一株,池南为通天街 。</p> <p class="ql-block">  2.<b>遥参亭。</b>南街通天街,北连岱庙,是岱庙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古登封御道的起点。古代帝王凡有事于泰山,必先来此举行遥祭参拜之礼,唐代称草参门,宋代在门前筑台建亭,更名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成为三进院落,易名遥参亭。</p> <p class="ql-block">  3.<b>岱宗坊。</b>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p> <p class="ql-block">  ● 东轴有汉柏院和东御座</p> <p class="ql-block">  <b>1.汉柏院。</b>位于岱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院中有八角石栏水池,1961年建,可凭栏观赏汉柏翠影,因名影翠池。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p> <p class="ql-block">  <b>2.东御座。</b>又称迎宾堂,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庙东华门内,始建于元代,最初作为达官贵人居住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改造,更名为驻跸亭,成为皇家专用建筑。它是岱庙内保存最完好的清代院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  ● 西轴有唐槐院、雨花道院</p> <p class="ql-block">  <b>1.唐槐院。</b>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p> <p class="ql-block">  <b>2.雨花道院。</b>原为道士斋宿之所。院内旧有藏经堂、环咏亭、鲁班殿等建筑,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至泰安,将此处改建成了旅馆和澡堂,古建、文物遭到严重毁坏。2007年,院内辟为岱庙石刻园,汇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华及岱庙馆藏古代、现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院内现保留有环咏亭遗址、鲁班殿(复建) 。</p> <p class="ql-block">  ● 中轴线上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宋天贶殿、后寝宫和厚载门。</p> <p class="ql-block">  1.<b>正阳门</b>,四周城堞高筑,基石五层为泰山花岗岩,上砌磨面大青砖,断面呈梯形,下宽17.9m,上宽10.8m,残存最高处达8.2m,南面5门,中为正阳。两侧有掖门,再东为仰高,再西为见大,东有东华门,又名青阳,西有西华门,又名素景,北有厚载门,又称鲁瞻。各门有门楼,四角有角楼,后均毁于民国年间。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1988年重建角楼。</p> <p class="ql-block">  2.<b>配天门。</b>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建筑5间,面阔25.35m,进深10.5m通高11.1m,三柱对接七架梁(双三柱梁)七檩中柱式,黄琉璃瓦五脊歇山顶,柱下施覆盆式柱础,檐下施斗拱,承托蚂蚱头状梁头。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4月毁于北伐军第一、第二集团军。今为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悰。神像同毁于1928年。1968年改建展室。门前有明代铜狮一对,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大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祀》、《创塑州学七十子记》、《康熙重修青帝宫记》等;两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大元创建藏峰寺记》、《供祀泰山蒿里山祠祀》、《可摘星辰方碑》、《泰山赞碑》等。</p> <p class="ql-block">  <b>3.仁安门。</b>是岱庙的第三道门,位于配天门之北,天贶殿之南,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之一和核心院落的门户,名称取自《论语》中"仁者安仁"之意。门中间横匾上的"天下归仁"四字集李隆基所书"纪泰山铭"摩崖石刻上的字。前檐匾额"仁安门"由著名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题写。 现两侧墙壁悬挂百年泰山图片,成为历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 宋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采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最高规格,殿内有精美的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