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参观游览纪实

杨树志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1日,我们来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瑞金南路和遵义路什字的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这是在现场拍摄的贵州民族博物馆南立面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竖立在民族博物馆南广场的简介标识牌:</p><p class="ql-block">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坐落于贵阳市南明区箭道街 23号,2009年建成面向社会免费开放,2020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展示实践成果的窗口,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占地面积16632m,建筑总面积35040 m,高99.9米。建筑造型汲取贵州侗寨鼓楼轮廓曲线的神韵,为三叉弧形堵式建筑,大楼六个面的每一面形状都构成"山"字形,寓意贵州多山和多民族、多彩文化三个元素,富于贵州地域及民族色彩。贵州省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为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馆内藏品主要以中国西南各民族,特别是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仫佬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羌族等十八个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实物资料;同时还收藏反映各民族近现代发展变迁实物以及古籍文献、影(音)像资料等。</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楼二层和三层设有基本陈列展"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五层为贵州民族图书馆,常年定期向观众实行免费开放。一层、四层、六层和八层设有临展厅,不定期免费向观众推出各类主题展览。一楼 B 区设有文创展销场馆,为观众提供文化产品购物服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正门位于西面遵义路方向,博物馆正门的西广场正中耸立着伟人毛泽东的高大塑像,塑像的基座前面摆放着毛泽东诗词碑匾,在这个有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浓厚氛围的博物馆西广场前方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参观游览前,在博物馆展厅门口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首先参观位于二层的“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第一展厅,阅读展厅前厅展出的“前言”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通过"千年之行"和"大美不言"两个部分,重点讲述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来源、文化特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贵州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交相辉映、风情独特,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优秀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多彩绚丽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认真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贵州的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来源、文化特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的图文资料,这是介绍汉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汉族</b></p><p class="ql-block">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华夏民族将周边其他民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p><p class="ql-block">汉族分布广泛。考古资料显示,很早以前汉族先民就与贵州各民族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秦汉以后,随着开"五尺道""移豪民田南夷""调北征南"……大量汉族陆续进入贵州,与少数民族一道共同开发和建设贵州,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厅展出的介绍汉族入黔的历史原因和重要事件的四条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入黔溯源</p><p class="ql-block">汉族入黔时间非常早。秦代时期已有汉族先民陆续进入贵州。其中,以汉代、明代、清代、抗日战争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的规模较大。汉族在贵州的分布由最开始的交通主干道,逐渐辐射到各个乡村。</p><p class="ql-block">豪民入黔</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在夜郎势力范围内设置了键(qian)为郡和洋牁郡。为解决新建边郡官兵粮饷供应问题,朝廷实行"募豪民田南夷"政策,即从巴蜀等地招募汉族中的豪强大姓率佃户入"南夷"垦殖。入黔大姓及其后人积极传播汉族文化,并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各族人民一道,为推动贵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汉代三贤</p><p class="ql-block">汉代的舍人、盛览、尹珍是汉文化在贵州传播的先驱。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将舍人、盛览、尹珍三位文化名人列为"三贤"加以纪念。</p><p class="ql-block">屯兵设堡</p><p class="ql-block">由于军事需要,历代封建王朝在贵州屯兵设堡。其方式主要有军电、民电、商电等形式。电兵设堡的规模及汉族人口进入贵州的数量,以明酒时期为最。据统计,明代在贵州屯军就达二十多万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厅展出的介绍贵州藉汉族高官名人的历史功绩和生平的图文资料之一:</p><p class="ql-block">赵以炯</p><p class="ql-block">赵以炯(1857-1906),字仲萤,贵州贵阳青岩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状元,成为贵州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曾任翰林院修撰、四川乡试副考官、广西学政、全国会试同考官等职。</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厅展出的介绍贵州藉汉族高官名人的历史功绩和生平的图文资料之二:</p><p class="ql-block">张之洞</p><p class="ql-block">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生于贵州贵阳,长于贵州安龙。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曾任三省学政,三任总督,位居宰辅,权倾朝野,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中法战争时启用冯子才在广西击退法军;倡导洋务,兴办实业,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纺织局,筹办卢汉铁路(京汉铁路),为中国的近代工业打下基础,成为洋务派首领。</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厅展出的介绍贵州藉汉族高官名人的历史功绩和生平的图文资料之三:</p><p class="ql-block">丁宝桢</p><p class="ql-block">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晚清名臣,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丁宝桢积极兴办洋务,开办机器局,制造枪弹抵御外辱,政绩卓著。《清史稿》记载:"宝桢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苗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苗族</b> </p><p class="ql-block">苗族历史悠久,与我国远古时期的"九黎""三苗"有着渊源关系。在广泛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苗族先民历经数千年的大迁徙,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足迹遍布全国。迁徙过程中,苗族融合了部分与之交往的少数民族,部分苗族亦融入了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大量古籍文献曾将南方多种少数民族泛称为"苗"。</p><p class="ql-block">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近代历史上,苗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贵州是我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族也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贵州苗族人口遍布全省,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散居全省各县。贵州苗族集合了中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如众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典型的风俗习惯等。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观阅展厅展出的苗族在贵州的历史渊源和历史“”源起九黎 足迹频迁”的图文资料:苗族源出于五帝时期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简周时期的"南蛮""荆蛮",两汉时期的"武陵蛮""五溪蛮",唐宋以后"苗"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族称屡现于古代文献。历史上因战争等多种原因,苗族人不断迁徙,逐渐进入贵州并多成今天的分布格局。</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布依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布依族</b></p><p class="ql-block">布依族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百越族系中的"骆越"一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了濮、僚等民族成份。贵州布依族人口约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 97%,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市、安顺市、贵阳市等地区。布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寨前田畴纵横,水土肥沃。布依族聚居地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稻作生产,其先民是最早从事稻作生产的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布依族积极融入国家大一统。宋元时期,布依族地方势力"西南番""五姓番""七姓番""八番"皆主动入贡,主动向中央王朝靠拢;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蒙九龄率全团誓死掩护大部队实现"朱毛会师",陆瑞光与红军弄染结盟,莫凤楼为抗日捐滑翔机、组建抗日自卫队等等事迹,无不闪现了布依族儿为中国革命和抵御外辱做出重要贡献的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布依族族源和布依族秩序规约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布依族族源</p><p class="ql-block">秦汉以前,布依族自称"濮越"或"濮夷",东汉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称"仲家""仲苗""仲蛮""青仲""侬家""布笼"等。因"濮"在布依语中是"族"或"人"的意思,故旧方志中,曾将布依族记为"夷族""夷家""夷人"。"夷族"曾是布依族族名确定前的普遍称谓。1953年,人民政府征求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p><p class="ql-block">布依族秩序规约</p><p class="ql-block">布依族社会组织形式,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宗族由同一寨或数寨的同宗同姓人组成,每个宗族都有族长,一般由有威望者担任。族长对内宣扬家规,处理族事,对外处理人际交往、协商谈判,以维护宗族尊严,保护宗族利益。</p><p class="ql-block">《黄氏族谱》</p><p class="ql-block">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亲睦;正男女以杜蒸淫;勤农桑以足衣食;设家塾以训子弟;修祖祠以荐蒸尝;</p><p class="ql-block">宝人民以固土地。</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侗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侗族</b></p><p class="ql-block">侗族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百越族系的"西呕"(又称"西瓯"或"瓯骆")及后来演变的"乌浒""僚浒"有密切关系,主要聚居在黔、湘、桂、鄂毗邻地区。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p><p class="ql-block">贵州侗族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的相关县市为主要聚居地。新中国成立前,侗族长期依靠以"洞""寨"为基础的款约组织维系族内关系和利益,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广泛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素有"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享誉世界,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等建筑名满神州。林业经济曾是侗族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贵州侗族产生了诸如姜应芳、王天培、龙大道、杨至成等英雄人物。他们在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在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侗族族源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侗族与百越族系中的骆越、西瓯有着族源关系。由于侗族先民多居住溪峒,唐代及以后史籍以"峒蛮"或"峒民"泛称。宋代"仡伶""伶"的专称出现,说明侗族作为单独的民族族体已然形成。明清时期多以"侗(尚、洞)人"称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侗族"。</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土家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土家族</b></p><p class="ql-block">贵州土家族系古代巴人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贵州土家族在明代仍广泛使用土家语,现已基本消失,普遍说汉语,通用汉文。</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土蛮"等。贵州的土家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等县。</p><p class="ql-block">贵州土家族聚居区位于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域,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特征。土家族明代先贤田秋奏请中央王朝在贵州开科取士、兴办学校,并获批准,为贵州的教育事业和人才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土家族 “土家称谓”明确”和土家族“土司制度流变”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土家称谓明确</span></p><p class="ql-block">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巴人就活动于贵州沿河、德江、务川、思南、印江、江口、碧江区等地。 土家族的称谓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域各不相同。明清"改土归流"后,"土家"称谓正式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1956年经国家批准明确为"土家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司制度流变</span></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糜统治,准予世袭官爵。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设思州,由土著大姓田氏统领。元明时期,中央王朝任用当地土酋为官推行土司制,设思州、思南两宣慰司,辖39个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革除思州、思南宣慰司,设思南、铜仁、石阡、思州、黎平、镇远等八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贵州省。</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彝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彝族</p><p class="ql-block">贵州彝族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氏羌族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p><p class="ql-block">贵州境内的彝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称谓有所不同:唐宋时期,被称为"爨(音cuan)蛮""乌蛮",元明清被称为"课""罗罗""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彝族代表一致赞成毛泽东主席提议将礼器之"彝"作为其民族族称的意见,"彝族"正式成为统一的族称。</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彝族先民对贵州的开发进程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贵州彝族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贵州少数民族中唯一建立过地方政权的民族。从三国时期济济火被蜀汉政权封为罗甸国主,到唐宋时期的东爨乌蛮,至元明清时期的水西土司,彝族一直在贵州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南宋时期,彝族地方政权通过乌蒙马市与南宋、大理等政权交往交流频繁。水西安氏土司是管理贵州地方时间长、范围广的四大土司之一。明代奢香夫人积极传播汉文化,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彝族族源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关于其族源,则众说纷纭,成了人们关注的历史之谜。到目前为止,以氐羌说、西南土著说为主。</p><p class="ql-block">族源传说</p><p class="ql-block">(一)氐羌说: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氐羌人,有一支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的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p><p class="ql-block">(二)古夷人说:彝族先民不仅是古羌人的后裔,更主要的是古夷人的大部</p><p class="ql-block">分。</p><p class="ql-block">(三)西南土著说:彝族是曾经在云南土地上生存过的古人类的后裔。</p><p class="ql-block">(四)濮人说:古濮人是彝族的先民。</p><p class="ql-block">(五)东来说:彝族先民来自楚国,战国末期随楚将庄踽入滇。</p><p class="ql-block">(六)卢人说:彝族起源于周初的卢人。</p><p class="ql-block">(七)多元说:彝族是一个以西南地区土著为主,具有多元族体结构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历代彝族政权变更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青州雅族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先后建立了罗氏惠国、罗国、自杞国等地方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彝族先民形成共同的居住区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共同的心理特性和文化价值取向。元王朝在贵州彝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设置州府土司司宣慰使等土司土官管理地方机构。</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彝族毕摩文化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毕摩文化 </p><p class="ql-block">"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是念经诵咒的意思,"摩"是对有知识的长老的尊称,意为"长老师人")。因其司祭祀、决占卜、主盟誓,是彝族社会的执掌神权者,同时他们还是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阅览展厅展出的介绍彝族民族英雄奢香夫人事迹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奢香夫人(1358-1396)名舍兹,贵州宣慰使霭翠之妻,霭翠病逝后代袭贵州宣慰使管理水西。奢香夫人积极支持明军入滇,平息"马烨激变"、开辟龙场九驿、兴汉学,为加强彝汉团结、稳定西南、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明代贵州彝族杰出政治家。龙场九驿的开辟,是贵州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是奢香夫人对贵州经济开发的划时代贡献。</p> <p class="ql-block">观瞻瞻展厅展出的彝族民族英雄奢香夫人形象的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仡佬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仡佬族</b></p><p class="ql-block">仡佬族大多集中居住在贵州省境内,其先民是贵州高原较早的开拓者之一。仡佬族又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的百濮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故被认为是贵州高原的"地盘业主,古老前人"。西汉以来,仡佬族先民先后被称为"濮、僚""夷僚""仡僚"。宋人《广韵》称:僚作为部落称谓可作为"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仡佬族。</p><p class="ql-block">现贵州境内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务川、道真、黔西、平坝、石阡、六枝、清镇等县(区、市),与汉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等民族杂居,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点状分布特点。贵州仡佬族的民族语言已基本消失,民族服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逐渐与周边民族相互融合。</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仡佬族先民早年水银提炼方面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水银提炼 </p><p class="ql-block">仡佬族先民主要采用蒸馏之法提炼水银,即将嫩白次砂或二朱放入釜中蒸馏而成,主要有汞矿开采、汞矿研磨、注清水澄浸、升源(hong通"汞")、扫收水银等程序。</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仡佬族先早年采砂炼丹民</span>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采砂炼丹</p><p class="ql-block">仡佬先民的朱砂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卜人(濮人),西南之蛮,丹砂所出。</p><p class="ql-block">--《逸周书.王会篇》</p><p class="ql-block">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仡佬以火攻取。仡佬冬无棉,揉茅花絮之布中……</p><p class="ql-block">-﹣朱辅《溪蛮丛笑</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水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水族</b></p><p class="ql-block">水族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百越族系的"骆越"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水族先民原住邕江流域的"邑虽山"一带,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沿江溯流而上,经广西向北迁徙,移居黔桂边境。唐开元年间,曾在水族先民聚居地设"抚水州"。明朝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政策,使大量汉族人民迁入水族聚居地,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共处和通婚,部分汉族融入了水族。</p><p class="ql-block">贵州是水族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国水族人口的 90% 以上。贵州水族主要聚居在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福泉、榕江、丹寨、雷山、从江等县市。其中三都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的水族人口最为集中,占全国水族人口半数以上。水族的语言称为"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水族的文字称为"水书",与汉字同源。</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水族族源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水族自称"虽"或"雎"(sui),与"百越"族群中"骆越"支系有渊源关系。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岂虽山"一带。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发兵征岭南,水族先民举族大迁徙,移居黔桂毗邻地区生息。唐代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糜抚水州,标志水族发展成为单一民族。</p><p class="ql-block">水族的族名此后在一些史籍中屡屡出现:明末邝露《赤雅》有"水亦僚类"的记载;清代及民国,有"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1957年在充分征求水族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确定族称定为水族。</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回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回族</b></p><p class="ql-block">回族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份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自元初始,回族先民陆续迁入贵州,与贵州各民族一道共同开发建设贵州。贵州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六盘水市、安顺市和贵阳市的部分市县区,生产方式以农业、商业为主。伊斯兰教是其重要的宗教信仰。贵州回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回族一般使用汉语汉字。</p> <p class="ql-block">观阅展厅展出的介绍回族先民入黔之路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回族移居到贵州,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从元初到明朝,从清代到抗日战争,最后到新中国成立,均有不同程度的迁入。他们或由于征战驻守,或因为迁入为农为商,或迫于生计逃难,或随工厂搬迁而来。无论过程如何艰辛曲折,他们终在这里安家落户,在这里汇合交融,在这里生息繁衍。</p><p class="ql-block">1253 年,蒙古汗国发动的第三次西征中,签发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的各族人民中的青壮年入伍,编入"探马赤军",充当前锋。战争胜利时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1254 年,忽必烈调来一些回族将领,命其带军进入云南,一部分进入乌撒(今威宁)驻军,这是最早进入今贵州境内的回族先民。</p><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南征时,许多回族军士得胜回师时扎根今威宁。随着"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不少回族人以务农或经商等方式迁入贵阳、威宁、安顺、毕节等地。</p><p class="ql-block">清朝,进入贵州的回族人主要集中在因"改土归流"入黔的清军将士、朝廷官员和商人中,聚居点较明朝更广。</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有许多回族人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逃难来到贵州,主要是到贵阳市、清镇、平坝、安顺等地。</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白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白族</p><p class="ql-block">白族族源有多种说法:云南土著民族、氏羌之后、汉族后裔、多元民族等。较多学者认为,贵州白族由古至今,称"焚(bo)人""白尼""罗举""白人""民家"等,自称他称较难辨。</p><p class="ql-block">贵州白族具有"多源合流"的特点,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融合体,主要包括从云南迁徙到贵州的白族、历史上的"南龙人""七姓民"等。</p><p class="ql-block">贵州白族主要分布于毕节市威宁、赫章、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六盘水市水城、盘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等地,世代以农耕为主业。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白族族源追溯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贵州的白族,以其公认的多源合流为突出特征,有秦汉时期古"僰人"的遗裔,有唐宋之际就散居于黔的古老"龙家",有宋元之际的"爨焚军"后代,还有明代保驾建文帝逃亡的忠义臣民"南京人"…</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瑶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瑶族</p><p class="ql-block">瑶族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的苗瑶族系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贵州瑶族支系多,居住分散。按支系呈小聚居、大杂居,点状形式分布于黔湘、黔桂边境一线,以荔波、从江、黎平为多。</p><p class="ql-block">瑶族崇尚自然、精于舞蹈,猴鼓舞是其一绝,</p><p class="ql-block">山地经济特点突出,工于纺织、竹编及藤编,多居于干栏式房屋,其服饰、习俗、语言及自称差异较大。历史上,部分瑶族曾过着刀耕火种的赶山生活,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瑶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贵州各民族一道实现了脱贫摘帽共奔小康。</p><p class="ql-block">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苗语支和瑶语支。盘瑶有用汉文记录瑶族语言的《盘王大歌》等唱本。瑶族节日主要有盘王节、陀螺节、六月卯节、糯考节。</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瑶族源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贵州瑶族,因支系不同,其族源皆不同。自称"董蒙"(俗称白裤瑶)、"努侯"( 俗称青瑶 )、"东蒙"( 俗称长衫瑶)的瑶族是开拓荔波的最早居民,有"八十二洞瑶民"之说;自称"巴哼"(俗称红瑶 ) 的瑶族,源于汉时的"武陵蛮",因避战乱和灾荒辗转迁入贵州黎平和从江;自称"容棉"(因崇拜盘瓠(hu)而称为"盘瑶")的瑶族,多于明清时期迁入贵州榕江、从江、雷山、丹寨、剑河、三都等县。来源虽有不同,但人们都用"瑶"来概称自己。</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壮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壮族</b></p><p class="ql-block">贵州壮族与我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中的百越族系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我国岭南古百越中西瓯骆越的一支,多由今广西迁来,主要分布在从江、黎平、荔波等县(市)。其中从江县是贵州省壮族人口主要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该县刚边壮族乡、秀塘壮族乡及宰便、翠里、加榜等乡镇。</p><p class="ql-block">贵州壮族与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杂居,与各民族相聚和睦,互通民族语言,友好往来,互相通婚,随乡同俗,互为影响。部分壮族融入到了汉族、苗族、布依族及侗族中,亦有部分汉族、苗族、侗族等周边民族融入到了壮族。部分壮族讲壮话唱侗歌,亦有部分侗族讲侗话唱壮歌。</p><p class="ql-block">贵州壮族喜食糯稻,多楼居,住"干栏式"房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壮族衣着尚青黑,其服饰颜色、款型与周边苗族或侗族近似。故俗称从江一带壮族为"黑壮",称广西壮族为"蓝壮"。当地民间顺口溜:"遇到蓝壮你们不要骂,前世咱们祖先从那里来"。</p><p class="ql-block">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民间用壮音方块字("土俗字")记录壮族祖先来源、迁徙历程及戏剧和壮歌文本。</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壮族族源印迹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壮族是我国岭南土著民族,源于百越中的"骆越"和"西瓯",其后不同时期被称之为"乌浒""俚"。"僮"之称谓始于南宋。1965年,鉴于"僮"字读音易混,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僮"为"壮"。贵州壮族据记载约于宋、元以后从广西陆续移入,定居贵州从江、黎平、荔波等地。</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畲族与</span>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畲族</b></p><p class="ql-block">贵州畲族称之为"东家",认为是由"东边"来的,故以东家为名。其自称"哈萌",意思是"客人"。明清时的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佟苗"。据考证,其先祖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或避祸而由江西迁入贵州。</p><p class="ql-block">畲族入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再散居于今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区。后来,一部分畲族融入其他民族。贵州畲族现主要聚居在麻江、凯里、福泉、都匀等县(市),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贵州畲族的节日主要有祭祖节、四月八、中秋节等,粑槽舞是其特色民族舞蹈。</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畲族族源寻根溯源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贵州省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p><p class="ql-block">佟(终)苗,麻哈州有之。《访册》云:佟苗类于夭(绕)家,……</p><p class="ql-block">善养鹅,以是为生,故人谓之鸭崽苗。</p><p class="ql-block">-[民国]任可澄编撰:《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p><p class="ql-block">鸭崽苗,在都匀府属(辖今都匀、凯里、麻江、丹寨、独山、荔波等地)。男服饰效汉装,女则堆髻,短裙露胸,跳足。长簪大环,项圈锦哀。以种山、渔猎为务。风俗与水家、撞家等大略相同。</p><p class="ql-block">--[清]桂馥:《黔南苗蛮图说·鸭崽苗》</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南族</span>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毛南族</b></p><p class="ql-block">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据明代《黔记》所载,今铜仁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均有毛南族先民居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毛南族先民与周边民族共融共生,相互融合。毛南族民间流行的"地牯牛""打猴鼓""过小年"等文化事象皆与周边民族一致。</p><p class="ql-block">贵州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横人,分布比较广泛。现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部分村寨。贵州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称自己的语言为"颂绕",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毛南族起源之谜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贵州毛南族,自称为"印绕"或"哎绕"。毛南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可追溯的历史为汉文献记载中的"佯横人",并且流传有"佯横"起源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仫佬族</span>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仫佬族</b></p><p class="ql-block">贵州仫佬族由古僚族群逐渐发展而来,自元代始有单独明确记载,自称"嘎窝"或"类窝",文献中多以"木佬""木老""木僚""木类""木楼"等见称于世。明代嘉靖《贵州通志)中有关清平县(今凯里市)"诸夷风俗"载:"旧志:木佬……科头、跣足,颇通汉语,衣楮皮制同汉人,妇人服短衣,婚姻以牛为聘礼,与人交易,刻木为契……用竹器盛食,牛角饮酒,亦听官府约束。"根据元、明、清时期史籍记载,数百年前仫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部分么佬族或迁徙他地或改报为其他民族成份。</p><p class="ql-block">贵州仫佬族现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市、都匀市、瓮安县。仫佬族村寨多是由同姓父系血缘关系组成,一姓一寨、一姓数寨或数姓一寨小聚居。贵州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较为接近,分麻江、凯里两个方言。</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仫佬族后裔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仫佬族是贵州古老的民族之一,由古濮僚族群发展而来。仫佬族古称"僚人",元代始有"木佬"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木佬,最早见于元初的史书中:《经世大典·招捕总录》云:"元贞二年(1297年)五月,宋氏复令平浪巡检欧阳濯龙与其大洞李巴林、竹笏等卒(率)木佬六十余人,劫平珠蛮官足万金、婆南大岩栅。"</p><p class="ql-block">《招捕总录·宋隆济》又载:"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官军以隆济九次围攻贵州,粮尽退还,贼邀于花猫牛场二箐及长脚木佬,截万溪山沙木南箐、铁门关、沙树苗北箐,杀伤甚众,掠去行装文卷,江头、江尾、和泥等二十四岩。龙冯蹄一十八村皆叛。"</p><p class="ql-block">旧志:木佬…科头、跣足、颇通汉语。衣楮皮制同汉人,妇人服短衣,婚姻以牛为聘礼,与人交易,刻木为契…用竹器盛食,牛角饮酒,亦听官府约束。</p><p class="ql-block">-《贵州通志》</p><p class="ql-block">"木佬,其俗与仡佬略同。掘地为炉,厝火环卧,不施被席,以牛衣籍之。死则男女群家悦尸而痤之,云为死者避压也。"</p><p class="ql-block">-- 明代田汝成《行边纪闻·蛮夷》中记载</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满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满族</p><p class="ql-block">满族也称满珠,起源于肃慎﹣﹣女真系,直系先人是明代女真,有着悠久历史。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庚寅(1635年),后金国汗皇太极公布"我国建号'满洲'"。满洲建立后,"满人"的说法开始逐渐产生,辛亥革命后,渐有"满族"一词被人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识别确认了满族这一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贵州世居的满族,大多在清朝的军事调动下进入贵州。今黔西、金沙、大方等县的结合部是现贵州世居满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他县市的满族同胞系三线建设时期随工厂迁入贵州的满族干部或工人,亦或省外支黔的满族干部,及部分高等院校在黔就业的满族学子。</p><p class="ql-block">贵州满族的生活习俗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与聚居地的周边民族融合在一起。语言方面,满语在贵州目前已基本消失。文字方面,定居在黔西、金沙、大方等县的满族在其入黔二世祖之前,使用满文;在其二世祖以后,满文逐渐被汉文代替。</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满族徙迁入黔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贵州的满族在康熙年间经历了两次主要的军事活动,迁入并部分定居贵州。一次为康熙四年水西平乱, 一次为康熙十二年的入黔平藩。 战事过后,满族军队部分驻军于黔西、金沙、大方等地,休养生息, 代代繁衍, 从白山黑水的孩子变成了黔山秀水的子民。</p><p class="ql-block">平定水西</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清廷为平定明朝残部广西、 湖南、 四川分三路进军贵州。 在水西宣慰的协助下,清军顺利通过水西、乌蒙地区,继而进历王, 覆灭南明。 康熙四年(1665 年), 吴三桂之后部分清军留驻地方,满族由此留在今的黔西、金开垦从农, 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入黔平藩</span></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 (1673), 昔日为清廷平定水西的吴三桂称帝叛清,战祸西南。 康熙十九年 (1680) 清廷派军平叛,节节胜利。 收复黔西等地后, 又有一部分满族官兵及其眷属定居下来 。 是为第二次较大数量的满族入黔。</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蒙古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蒙古族</b></p><p class="ql-block">蒙古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史称"蒙兀室韦",发源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族最早于元初进入贵州,大批量蒙古族于明清之际进入贵州。迁入贵州的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已与当地习俗相融合,逐渐适应贵州环境,也有部分保留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p><p class="ql-block">贵州蒙古族,主要散居在毕节市大方县,铜仁市思南县、石阡县,遵义市遵义县、凤冈县等地。以余姓为主的蒙古族在贵州蒙古族人口中占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观阅在展厅展出的介绍羌族与贵州的渊源关系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b>羌族</b></p><p class="ql-block">贵州羌族是目前贵州18 个世居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自称"尔玛"或"尔咩"。约在明代至清初从四川等地迁徙而来,距今约300年左右,主要聚居在铜仁市石阡县和江口县,其余散居全省各地。</p><p class="ql-block">因为特殊的居住环境和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其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生产方式等已与贵州聚居地的周边民族相近。铧口制造是江口县羌族的传统手工业。其制造的铧口锋利,经久耐用,在江口、松桃、铜仁等地享有盛名。贵州羌族同周边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亲如手足,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p><p class="ql-block">贵州羌族的语言已经消失,使用汉语,通用汉文。</p> <p class="ql-block">观阅展厅展出的介绍羌族族源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羌族先民就分布在陕、甘、青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到春秋战国时,古羌人向南迁的一支到岷江上游一带居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羌族。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mie)",意为本地人。</p><p class="ql-block">"羌"字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即已经频繁出现,这是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也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据专家考证和史料记载,羌部落是我国最古老的先民群体之一,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的许多民族,都与其有渊源关系。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观阅“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第一展厅的“”结束语”全文:</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史告诉我们:贵州虽处西南偏远地区,贵州各民族一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文明的构建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贵州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大力推进贵州开发建设,"三线建设"在贵州投资布局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有力推动了贵州摆脱贫困,改变了贵州一穷二白的窘境。各族人民更加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奋发,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经济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0万户农村群众从"忧居"变成了"优居"。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航空路线遍布国内外。贵州建成了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实现5G县县通。全省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5%,"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贵州大地旧貌换新颜,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p><p class="ql-block">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号角。贵州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嘱托闯新路、感恩奋进建新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p><p class="ql-block">至此在“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展厅的参观结束。</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博物馆三楼,参观“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第二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第二展厅入口的“大美不言”背景墙。</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介绍贵州“印象村落”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印象村落</p><p class="ql-block">贵州村落的总体特点是:依山傍水而居,或坐落在山腰、山顶,或依山势而建,如散珠般点缀在崇山峻岭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村落有的数以千户人家,少的则几十落户,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之间,互相欣赏,共生共荣。这些村落各具特色,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协调,拥有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之。</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p><p class="ql-block">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丰富,素有"文化千岛"的美称。国家民委分别于2014年、2017年命名挂牌了两批共10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赛",贵州213个村塞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民居风格、村寨风貌、风俗习惯、生态和谐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民族地区的特点,相对完整的保留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不仅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筑-“吊脚楼”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吊脚楼</p><p class="ql-block">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多为苗、布依、侗、土家、水等民族使用。他们世代依山建寨,聚族而居,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单体建筑靠山一面依山势立地基于斜坡上,另半边屋底层以柱子支撑落于下层基础上,形成半边吊脚,故称为"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筑-“风雨桥”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风雨桥</p><p class="ql-block">风雨桥多建于河溪之上,既是桥梁,又是供人避风躲雨的地方,所以称风雨桥。是侗寨、苗寨等特有建筑物。工艺复杂,形状优美。桥以石砌墩,用杉木或其他木材作建筑材料,桥面的楼、廊、柱、枋,都不用钉铆衔接,全靠精密的榫卯结构修建而成,是少数民族建筑工匠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筑-“干栏式建筑”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干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干栏式建筑源于古代越人的"巢居",这种木楼底层全部以木柱架空,不住人,为堆放农具杂物、饲养禽畜或置放农具之所。二层以上才是人们的起居之地。楼里设有走廊、堂屋、火塘间、卧室、贮藏室等,干栏房炊事活动多在火塘间进行。贵州苗、侗、水等民族多采用这样的建筑方式建房,有利于防潮、排水、防兽。</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筑-“水碾房”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水碾房 </p><p class="ql-block">水碾房是贵州各民族传统的粮食加工"基地"。水碾分两种,一种不用齿轮转动,一种用齿轮转动,不用齿轮转动的,多半是水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结构分为碾子、水轮和臂架。水力冲动水轮后带动立轴转动,立轴上的横臂推动碾子向前滚动,用碳子在碾槽上滚动的磨力将谷物碾好。而今,水碾房也成了贵州民族村寨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筑-“石头房”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石头房 </p><p class="ql-block">石头房建筑主要集中于贵阳、安化一带的乡村。因当地盛产石村,百姓就地取材,以石建屋。整村整户不见一砖一面,房屋四周、房顶、室内间、院落的墙垣、寨中的通道。村前的小桥、梯田的保坎都用石头修,家中的用具,如、磨、钵、槽、缸、几乎全是用石头做成,到了这里仿佛进入"石头王国”。</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展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筑-“塔型鼓楼”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塔型鼓楼</p><p class="ql-block">鼓楼属于侗族特有的公共建筑,是侗家房族的标志,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也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多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却可经历数百年不朽不斜。</p> <p class="ql-block">参观第二展厅的“织锦岁月”专题展位,这是介绍展位主题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织锦岁月 </p><p class="ql-block">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贵州各族妇女很擅长织锦,织出的锦细腻光泽,手感轻柔,色彩丰富,美伦美奂的工艺极为精妙。贵州的苗锦、侗锦、土家锦尤为著名。美丽的织锦,装点着各族人民山水间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展厅织锦展位展出的“侗锦”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侗 锦</p><p class="ql-block">侗锦用五色线织成,花样繁多、色彩绚丽、图案大方,结构十分巧妙精密。侗锦经久耐用,有"冻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展厅织锦展位展出的“苗锦”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苗锦</p><p class="ql-block">苗锦在我国传统织锦中独具特色,至今仍保有传统艺术风格和织造技术。苗锦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丝、麻、棉等纤维染彩而织。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以编织形成的花纹织物,色彩艳丽,花纹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展厅织锦展位展出的“土家锦”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土家锦</p><p class="ql-block">土家锦是我国五大织锦之一,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工艺历史悠久,很早就享誉天下。其编织工艺特殊,织制时,一手织纬,一手挑花成色,是一种"通经断纬"的工艺,丝、毛、棉线交替使用的五彩织锦,纹样极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展厅织锦展位展出的“布依锦”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布依锦</p><p class="ql-block">布依族妇女在原始简单的织布机上,善用反面织正面看的技巧,织出花鸟虫鱼、几何纹等精美的图案,显示出布依族妇女高超的织锦技巧。</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展厅织锦展位展出的“刺绣工艺”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展厅织锦展位展出的“苗族妇女”织锦刺绣的雕塑实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银饰文化展位,这是展位内容介绍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似雪银花</p><p class="ql-block">贵州各民族多有以银为饰的习俗,他们天才的运用银饰这门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来描绘原始图腾,记述宗教巫术意识和感情意识。银饰对他们而言不仅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也是漂亮与财富的象征,是贵州各民族最喜爱的装饰品。贵州各民族的银饰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和衣饰。</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展位展出的“”雷山西江苗族女银衣”人物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展位展出的水族牛角 、西族大阳花银头排、水族银泡发针和 水族银牙签吊饰等实物银饰制品。</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展位展出的侗族鉴"寿"纹铃铛银锁、水族麟银物饰和水族银背砣等实物银饰制品。</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展位展出的苗族模压顶、苗族观铃银插针和侗族龙凤抢宝瓜米坠镀压领等实物银饰制品。</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展位展出的苗族铃铛银项链、瑶族吊穗银耳环、布依族银牌项圈和黄平苗族银腰带等实物银饰制品。</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似雪银花”展位展出的陶雕苗族锅牛角插牌、苗族锦鸡微银雀花和苗族棉鸡舞锅马头花等实物制品。</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贵州民族风俗礼仪用品展位展出的苗族红底铺金线绣八仙纹 、汉族红底平绣布贴龙纹祝寿贺樟、铜制寿星纹水烟斗和寿字纹锡灯座等家居礼仪实物用品。</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贵州民族风俗礼仪用品展位展出的苗族"曹"字纹挑花女式前围腰、白头借老洗脸架 、彩礼盒架、龙纹雕花脸盆架、雕花描金"五端(福)拜寿台和清代嘉庆年"寿"茶箱等礼仪用品实物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吹啦弹唱”展位,这是此展位的文字说明全文:</p><p class="ql-block">吹拉弹打</p><p class="ql-block">贵州少数民族乐器多达百种以上,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吹吸乐器、拉弦乐器、弹拔乐器、打击乐器四大类。这些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被作为图腾顶礼膜拜,有的被作为灵物可通达阴阳两界,还有的被作为财富的代表或者权利的象征。它既是渊源流传的语言,倾诉着演奏者的心声与情感,更是创造者与工匠们世代相传的技艺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少数民族传统“吹啦弹唱”展位的各种民族乐器展示柜。</p> <p class="ql-block">参观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这是此展位的文字说明全文:</p><p class="ql-block">博技展艺</p><p class="ql-block">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在其特殊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观赏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撮泰吉"演出雕塑场景展台。</p><p class="ql-block">"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变化的戏"。由于历史悠久,具有戏剧的雏形,堪称"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的面具造型古朴粗犷,原料也是就地取材粗略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而成,充分显示了原始美的自然风貌。</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家族高脚竞速”图文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高脚竞速原本是土家族人在涉水过浅河时的工具,他们用两根一米多长的竹竿,杆上各绑一个可以支撑的网子,脚便可踏网用竹竿代步。而现在的高脚竞速运动是同时用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高脚竞速所使用的器材称为"高脚马",为竹、木或其它硬质材料制成。其高度不限,杆上设有脚踏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介绍端午节水族赛马的图文资料:端午节是都柳江两岸水族的盛大节日,赛马是节日中的喜庆活动,轮流在各村寨举行。比赛开始前,骑手们首先表演腾空跃马的骑技。然后,由一位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马绕"端坡"(赛马坡)一圈,发令开始。先到达终点的人,可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水族赛马是男女老少皆能参与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介绍侗族抢花炮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侗族抢花炮</span></p><p class="ql-block">侗乡流行这样的诗句:"假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无论同方抢得花炮,可用传递、掩护、假动作、诱骗、奔跑等方,力图把花炮投入对方的花篮内即为得分。另一方可用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抢截等方法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现代比赛场地为表面平坦的长方形草坪或土地,长60米,宽50米。一场比赛有2个队参加,每队上场人数不得多于8人或少于5人。全场比赛替换队员不能超过5人次。</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介绍侗族摔跤的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侗族摔跤流传于黎平县的双江乡、榕江的宰麻等地区,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举行隆重的摔跤节。侗族摔跤双方各自手持一根青布带,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方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方的腰背,用力量、技巧将对方摔倒。</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溪侗族武术的图文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溪侗族武术</span></p><p class="ql-block">贵州天柱县甘溪侗寨人人自幼习武,身怀绝技,家里的锄头、钉耙、板凳、柴刀等都是他们防身的武器,其地域流行的六家拳、洪门棍套路更是享誉天下。月牙镗、铁尺都是独具特色的武术器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仡化族打篾鸡蛋的图文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仡化族打篾鸡蛋</span></p><p class="ql-block">"打篾鸡蛋",又称"打篾球"是仡佬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民族集体体育竞技游戏。常在山间和田野举行,融体育和娱乐为一体,集庆礼与竞技于一身,普遍流行于贵州织金大营乡一带。</p> <p class="ql-block">观览第二展厅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搏技展艺”展位展出的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苗族走大刀的图文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苗族走大刀</span></p><p class="ql-block">贵州有一个成传千年的绝活,赤脚走大刀,还有一个流传数百年习武舞蹈,赤脚走枪尖,细皮嫩肉的14岁小姑娘,赤脚站在刀刃锋利的枪尖上,不仅走处要表演舞蹈。据传说,苗族青年龙九郎为医治同胞的眼族之苦。他跨过了72座刀山,穿过了72片火海,终于取到仙药。为村民解除了病痛,为了纪念他,大伙就开创了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活动,我们在祭祀、机福,激州的仪式中,往往进行一系列的表演,以显不无美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游览位于博物馆八楼的“天染枫香 凝时生花”枫香染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观阅位于枫香染文化展前厅展出的“前言”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枫香染,一项古老的印染技艺,凝聚着民族的深情与智慧,透着艺术的芬芳,悄然绽放在美丽的贵州高原上。它以枫香作笔,以蓝靛为墨,为山川大地描出了素雅的纹样,为平淡的生活赋予了明快的色彩,更绘染出了中华大花园繁花似锦、美美与共的和谐画卷。</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相遇在"天染枫香 凝时生花"的文化之旅。这里,图文与展品相辉映,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幅幅精美的枫香染图案,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氛围浓厚的艺术场景,带您感受多彩贵州的地域风情;一件件文创手作,用现代创意激活古老艺术,传统技艺焕发新风采。</p><p class="ql-block">时间在此凝华,艺术之花在此盛放。让我们在这充满诗意的枫香染文化空间,感受"非遗"的无限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温柔深情,共同见证历史长河中民族交融的伟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参观枫香染文化展第一展厅时拍摄的第一展厅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阅览枫香染文化展第一展厅展出的介绍“枫香染源流与分布”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枫香染与蜡染有从属或并列关系,因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无以证据而不明。在周代,已有文献明确记载与印染工艺相关的染色工艺。《周礼.天官·家宰》中就有"染人掌染丝帛"的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有"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帛叠。《后汉书.南蛮传》中又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不难看出,西南民族地区在汉代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工艺。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澀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明·弘治《图经》记载: "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衣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去蜡,则花现。……境内苗民,妇女在裙用蜡画布,花彩鲜明"等。据调查,惠水县从枫香染艺人杨正鑫(生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到传承人杨光成,已经有三代人,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此前应存在历史延续关系,其起源应该更早。</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参观枫香染文化展第第二展厅时拍摄的第二展厅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阅览枫香染文化展第二展厅展出的介绍“枫香染源传统与时尚”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带着满满的人类智慧和丰厚的积累,枫香染不断探索与发展,从传统一路走来,得益于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兴盛并得到弘扬。</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参观枫香染文化展第三展厅时拍摄的第三展厅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六楼是政治宣教室和“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师生艺术作品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参观博物馆六楼政教室时拍摄的政教室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参观博物馆六楼“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艺术作品展时拍摄的展厅入口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阅览“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艺术作品展展厅展出的“前言”:</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艺术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与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共同策划了本次展览,展示了师生创作的扎染蜡染、古法造纸、京剧、中国画等艺术作品150余件(套)。展览通过"扎染蜡染﹣﹣指尖记忆的青春色彩""古法造纸﹣-无字然有意的时光印记""京剧﹣﹣穿越百年的国粹新声""中国画﹣﹣笔墨晕染的东方神韵"四个单元,生动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课堂中的活态传承,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当课堂上出现了扎染与蜡染的绚烂、古法造纸的芬芳、京剧的吟唱、中国画的墨香,文化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希望观众通过观赏这些传统艺术传承中的探索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阅览“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艺术作品展展厅展出的“指尖记忆的青春色彩-扎染·蜡染”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扎染·蜡染</p><p class="ql-block">扎染古称"绞缬"、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印染技艺,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扎染,是丝线在布帛间编织的星辰寓言。蜡染,则是蜡在布料上勾勒的冰裂美学。扎染、蜡染以布为纸,以线为笔蜡为墨,将天地自然的韵律转化为流动的纹样。</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件扎染、蜡染作品都记录着师生在扎制色、创意制作的成长历程。作品里的每一道褶皱、每一抹色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和民族的记忆,从指尖传递至布料,更深地烙印在师生们守护非遗的心灵深处。在一折一卷、一结、一绘一染的实践中,他们收获着创作的喜悦、感受着中传统艺术独特美感、坚守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发展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参观博物馆六楼“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艺术作品展时拍摄的展厅内部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阅览“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艺术作品展展厅展出的“结语”:</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一匹印染布,折结绘染间传承中华智慧;一张古法纸,浸煮捣抄中流转千年文明;一台皮黄戏,唱念做打间演尽华夏风骨;一卷水墨画,笔墨晕染中勾勒大地神州。历经千年传承的传统技艺,穿透时空的迷雾,在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间不断演绎、交融、重塑与升华,彰显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当博物馆的历史沉淀邂逅校园的青春活力,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美育同行的奇妙之旅完美呈现!本次展览以馆校协作为契机,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果,是传承与创新碰撞出的璀璨火花,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力进射的生动实践。让中华文化不断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职责与使命,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脉,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p> <p class="ql-block">站在博物馆六楼的观景窗前观赏博物馆西广场和马对面的贵阳市街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位于博物馆五楼的贵州省民族图书馆啊,这是图书馆入口玻璃门前的“贵州省民族图书馆”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参观欣赏贵州省民族图书馆入口内走廊的图书艺术创意墙。</p> <p class="ql-block">参观贵州省民族图书馆宽敞明亮的阅览大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的阅览大厅时,拍摄的阅览大厅亲子阅览区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的阅览大厅时,拍摄的阅览大厅报刊阅览区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的阅览大厅时,拍摄的阅览大厅贵州民族文化传统书籍专架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的阅览大厅时,拍摄的阅览大厅时事地理杂志专架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参观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综合书库,这是书库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书库拍摄的书库室内的场景照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书库拍摄的书库室内的场景照片之二。</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书库拍摄的书库室内的场景照片之三。</p> <p class="ql-block">这是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综合书库内的中国西南重要历史文献书籍专架。</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博物馆四楼,这里有“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和“”天工开物”﹣中华手工艺展两个展室。</p> <p class="ql-block">首先参观“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这是展室前厅的展厅主题标识背景墙。</p> <p class="ql-block">阅读“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的“前言”全文。</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贵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这里的民族文化,犹如繁星点点,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卷。</p><p class="ql-block">本次"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入选作品涵盖了金属工艺、雕塑、陶艺、剪纸、挂毯、新媒体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贵州民族文化的非凡魅力。</p><p class="ql-block">底蕴深厚的贵州民族文化滋养了这次参展的本土艺术家们,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贵州各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体现了贵州艺术家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p><p class="ql-block">该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您还将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多元共存、和谐共融的文化景观,以及那份贯穿古今、蓬勃向前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浮雕作品-亚鲁王降龙图。</p><p class="ql-block">锻铜浮雕(錾铜)是利用铜材料的延展性錾刻出立体艺术形象。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铜板打磨、锻压、雕刻、抛光、修整及着色等步骤,通过打造铜板的凹凸质感, 使图案凸显。锻铜浮雕作品具有独特的手工感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浮雕作品-铸铜圆雕。</p><p class="ql-block">铸铜圆雕是一种雕塑艺术形式,以三维立体展现艺术之美。制作流程严谨而精细,先用泥塑造型,翻制成坚固的玻璃钢模,精修后翻制硅胶模,再灌注蜡型,脱蜡铸造,熔融铜液注入,凝固后去壳打磨。全程需12-20道工序,铜壁厚度控制在3-8mm。作品厚重沉稳,纹理细腻,层次丰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技艺与艺术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圆雕作品-铜鼓座犀牛尊。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圆雕作品-盛世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铸铜圆雕作品-欢乐鼓,曾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贵州府赠澳门特区政府礼品。</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不锈钢圆雕作品-天问。系精密天文仪器。</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铜四堰作品-意暖的传节 ,系中国美术馆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陶塑作品-兽头,系贵州民族博物馆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陶塑作品-青铜龙。</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陶塑作品-图腾。</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汉白玉雕作品-节日。</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汉白玉雕作品-布依族姑娘。</p> <p class="ql-block">阅读“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雕刻文化”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雕刻是以多样工具和技术在金属、石、木、玉等材料上刻出形象的工艺。贵州的雕刻文化独具特色,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韵味与悠久的历史底蕴。近年来,贵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传承人,他们中有的以玻璃钢浮雕与汉白玉石雕技艺精湛著称,有的则擅长紫袍玉带石等珍稀石种的雕刻。他们深挖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巧妙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充分展现了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圆雕作品-貅狃与鹤宇鸟。根据《苗族古歌﹣﹣开天群地》内容制作。</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锻铜圆雕作品-祈愿。</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玻璃钢雕作品-多彩贵州。</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紫袍玉带石雕作品-硕果。</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紫袍玉带石雕作品-深山寻贤。</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紫袍绿玉带石雕作品-悟道。</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紫袍绿玉带石雕作品-荷塘雅趣。</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紫袍绿带石雕作品-黔龙出山。</p> <p class="ql-block">观赏“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厅展出的思州石雕作品-苗乡鼓韵和黔饰。</p> <p class="ql-block">阅读“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的“结语”全文。</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黔中山水韵悠长,灵秀之地艺芬芳。贵州民族文化厚重而深远,诞生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如星河璀璨,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于艺术的瀚海,轻轻摄取一束光芒,那是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情感,也是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梦想,对美好生活无尽的向往;静静采撷一束繁花,它不仅承载着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挚爱与敬仰,更是对美的无尽追求与勇敢探索。每一次的撷取,都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让我们携手前行,在中华民族文化这片多彩的海洋中遨游,去发现更多的艺术之光,去采摘更多的艺术之花,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文化包容并蓄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四楼的”天工开物”﹣中华手工艺展 ,这是拍摄的展馆前厅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阅读”天工开物”﹣中华手工艺展展出的“前言”全文;</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追溯远古,我们伟大的祖先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对大地赋予我们的丰厚资源加以改造、利用,创造性的生产加工出一件件工具,成就了一项项手工技艺,成为照亮远古黑暗的文明火种。历经百万年的发展,手工艺不再只是一门技术,其衍生出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观念更为手工艺提供了生命内核﹣一"手工艺"以最简单的字眼,将中华各民族在互鉴交流中形成的智慧荟萃结晶,将手工技艺在坚韧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的品格凝练,标注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四楼的”天工开物”﹣中华手工艺展 ,这是拍摄的展馆展厅的全景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