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补习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明白,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要上补习班了。小时候,周末补半天课就觉得“天大事”,同学里补习的屈指可数。可现在呢?补习班成了学生的“标配”,不管成绩好差,都在补。</p><p class="ql-block"> 刚当老师那会儿,我也纳闷:书本就那么点内容,真有那么大必要吗?可后来,我渐渐明白——背后不是简单的“成绩差就得补”,而是一连串更深层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家长的焦虑,是补习班的“燃料”</p><p class="ql-block"> 很多家长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靠读书从农村进了城市。读书是他们最熟悉、最安全的路径。做生意、搞艺术?他们帮不上忙,也没安全感。于是,最容易抓住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老路。一旦觉得孩子的学习有一点“不稳”,焦虑就会涌上来。补习班敏锐地抓住了这种情绪,告诉家长:来补习吧!这是给孩子的投资。钱花下去,效果也许没那么快显现,但家长心理上已经买了“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有的孩子补的不是课,是家长的心安</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一位家长,嘴上说“不想逼孩子”,但孩子期中一考砸了,她立刻给孩子报了三门补习。她自己也承认,孩子上补习班不一定真能“飞起来”,但不补,她睡不踏实。这种补习,有时候更像是父母在修补自己:补回当年没抓住的学历机会,补齐对孩子未来的担心,补掉那份“如果我当年努力点就好了”的遗憾。可惜,父母没活明白时,替孩子做的选择,大概率也未必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学校的课堂,也在悄悄“推”孩子去补习。</p><p class="ql-block"> 我刚教书那几年,确实见过个别老师课堂讲不透,甚至让学不明白的孩子去外面补课,而补课老师恰好是自己的同学——一种让人反感的利益链。后来我以为这种只是个案,可自己孩子上学后才发现:认真负责的老师很多,但真正能讲得好、能让孩子“听懂并喜欢”的,并不多。现在的课堂节奏快、任务重。老师们不仅要应付频繁的教改,还要完成大量行政工作。想像以前那样花时间单独盯着学困生,几乎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于是,课堂照顾的是跟得上的孩子,跟不上的只能“家长想办法”——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报补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启蒙教育在退步,补习班趁机填空</p><p class="ql-block"> 小学、初中是学科的启蒙阶段,这时候的关键不是快速掌握考点,而是让孩子知道这门学科的美和乐趣。可现在的课堂,更多是在考点上反复横跳。比如作文教学,本该启发孩子观察、表达,可有些老师只给套模板——久而久之,孩子学到的是“套话”,不是表达。</p><p class="ql-block"> 物理也是如此。前几天我给孩子讲普物,从能量聊到战争与石油,再聊到新材料和科幻小说,越聊越兴奋。但孩子学校的物理课呢?就是定义、实验、公式、例题。没兴趣、没关联,哪来动力?在这种“缺乏启蒙”的课堂里,天赋型孩子自学也能进步,普通孩子就得靠课外的额外刺激才能跟上。补习班,自然成了补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5 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拖孩子的后腿</p><p class="ql-block"> 有些孩子不是懒,而是精力真的跟不上。现在的早餐质量、作息规律,很多都支撑不了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过去的饮食天然、环境单纯,孩子容易集中注意力;现在的加工食品、电子干扰,让孩子状态不稳定。可一旦成绩下滑,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不用功”,于是加大课业压力——报更多补习班。这样往往陷入恶性循环:学习困难 → 家长加码 → 孩子更疲惫 → 更学不进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6 不是“培训机构的锅”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以为,课外班是被培训机构的营销逼出来的,是他们制造焦虑让家长疯狂。现在想想,学校自己也在无形中推波助澜——当课堂不再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懂”,而是默认落后的孩子去外面补,这个链条就已经闭合了。过去,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不好,老师会先反思:是不是我的讲法有问题?是不是应该花更多时间帮帮他?现在,更多的是一句:“回家多补补吧。”家长被迫接过教育的接力棒,投入更多财力、人力,结果呢?公立教育的责任越来越轻,补习市场越来越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尾</p><p class="ql-block"> 所以,现在的孩子补课,不完全是因为“不努力”,也不只是家长盲目焦虑,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家长想让孩子少补课,不能只盯着孩子的作业量,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生活习惯和兴趣动力;</p><p class="ql-block"> 老师也需要有空间和精力,把课堂重新变成一个能让孩子“听懂、爱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否则,补习班还会是孩子们绕不开的那道坎。只是,这个坎,是谁在帮他们垒高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初中物理化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