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亲之旅(三)亲情互联,是对故乡的最后守望

罗晓军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回不去的是故乡。</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的回故乡,是心灵的到达。抵达的是,承载着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精神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在地球村的今天,每一次亲情团聚,都是时光的馈赠。亲情互联的每一秒,都值得珍藏。</p><p class="ql-block"> 因为,亲情互联,就是对故乡的最后守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寻根探亲的最后一站,是魂牵梦绕的成都。</p><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6日早上8点,大伯父的二儿子到成都火车站接到我们。</p><p class="ql-block"> 1970年,父亲转业。我们离开部队时,武汉的大姑姑、大姑父和凡姐,到部队送行。抵达成都时,二哥和知姐在火车站接的我们。时隔44年的再一次接站,虽然时光染白了双鬓,我们还是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二哥。</p> <p class="ql-block"> 二哥从小喜研究、琢磨烹饪,做得一手好饭。中午和晚上,我们都在家里吃二哥烹饪的拿手好菜。红烧肘子,咸烧白,凉拌鸡,粉蒸肉,麻婆豆腐…一道道私房秘制,色香味俱全,令我们食欲大开。二哥得意地说:“我的传家菜谱,已有传人”。我们这才知道,当年蹒跚学步的书侄女已得真传。</p><p class="ql-block"> 席间,我们分享久别重逢后,各自的经历和成长;分享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相谈甚欢,兴趣盎然。‌血脉无声的羁绊,藏在每次对视里。有时候,一个眼神便胜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  二哥介绍说,他以前在成都一军工单位工作。小时候,大伯父订的《旅游》杂志,让二哥酷爱地理。一有时间,就看中国地图和分省地图,人称“活地图”。</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开始做“骑行界的徐霞客”,自行车骑行22年,行程18万公里。曾任成都自行车协会某分会骑行队长,和骑友骑遍云贵川主要道路;北至山西,南至海南,丽江、西双版纳、青岛崂山、海南三亚…约半个中国都曾留下他们骑行的足迹。我们翻看二哥骑行拍摄的数千张照片,为二哥与众不同的退休生活击节赞叹。</p> <p class="ql-block">  晚上,二哥带我们去逛离此两站路的春熙路。这是成都地标之一的著名步行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p><p class="ql-block"> 成都,是母亲的故乡。母亲在这里出生、读书、工作,一直大学毕业。这里的许多地方,甚至一街一景,都留下了母亲念念不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上初中时,每天都要经过春熙路的孙中山铜像。累了,就在铜像附近歇歇脚,喝口水。</p><p class="ql-block"> 和父亲忙里偷闲谈恋爱(成都话,耍朋友)时:“哪里耍起走?”“春熙路,要的不?”</p><p class="ql-block">  兵侄儿和尉侄女开车,二哥带我们游玩了都江堰、青城山、坊子古镇等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我三岁,和我一起争抢过滑滑板的兵侄儿,已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当年还未出生的尉侄女,已是勇闯天涯的资深驴友。真是光阴似箭啊。</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250年前,由蜀郡守李冰修建。</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绿水青山,是个天然大氧吧,每一口呼吸都是大自然的味道。流连忘返其中,仿佛每一滴水都能触摸到古人奇妙的治水智慧。</p><p class="ql-block"> 二哥带我们不走寻常路,从位于景区山腰处的6号门秦堰楼入口,反向游览秦堰楼、安澜索桥、鱼嘴分水堤等核心景点,避开了拥挤扎堆。</p><p class="ql-block">  二哥身体素质非常好,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一般人都跟不上。</p><p class="ql-block">  父亲比二哥大12岁。大伯父在成都工作回不来,放假回东溪时,父亲经常代大伯父行提点职责。日积月累,二哥和父亲感情很深。二哥喜欢画画,花鸟画,在成都市里得过奖,他画的《五朵金花》受到专家好评。1957年父亲回成都,送给二哥的礼物,就是水彩颜料和笔全套。一边游玩,一边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二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面井思过”。</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大哥、二哥去东溪河边洗澡,回来时天已完全黑了。活泼好动的二哥,调皮地拌了一下大哥,双双差点摔倒黑漆漆的坎坎下面。</p><p class="ql-block"> 父亲批评二哥说:“刚才多危险。开玩笑也不能伤害他人和自己”。</p><p class="ql-block">  回去后,父亲让二哥在一百多平方的天井里,面井思过,悟底线和规则。等二哥在黑乎乎的天井里,一边害怕,一边明白:“不伤人伤己是底线,开玩笑不过度是规则”时,父亲才点着煤油灯,把二哥牵出来。</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儿子从成都回来,开始骑行。二哥传授了不少安全骑行知识,特别是不同路面避免急行摔倒的技能。</p><p class="ql-block"> 这和当年的“面井思过”,有没有联系,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当然,二哥也记得父亲的“宽以待己”。</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父亲春节回家。</p><p class="ql-block"> 大伯母说:“肉汤圆,包起。”</p><p class="ql-block"> 父亲问:“青菜有没得?”</p><p class="ql-block"> 大伯母说:“地里头搞点豌豆尖嘛”。</p><p class="ql-block"> 父亲得令,从菜地摘了一大把翠绿鲜嫩的豌豆尖,一下子丢到锅里。</p><p class="ql-block"> 大伯母惊呼:“你咋不洗哈子啥?”</p><p class="ql-block">   父亲脸一红:“水灵灵的,干净的。”</p><p class="ql-block">  寻根探亲一路走来,听闻父亲童年、青少年的趣闻轶事;一个从懵懂青涩,到逐步成熟的父亲年轻时形象,渐渐在我眼前浮现。</p><p class="ql-block"> 对很多人来说,父亲是一个谜。当我们自己成为父亲,才开始了解父亲。当我们步入老年,才开始理解父亲。当我们沿着他走过的路去寻觅,才可能有机会懂得父亲。可惜,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时,往往为时已晚。</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顿悟,慈母严父里,严父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其实,同样深藏着如山的父爱。</p><p class="ql-block"> 在成都,我们还游览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宽窄巷子、乐山大佛等。故地重游,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成都是母亲的老家。母亲一岁多,她的妈妈就去世了。她外婆把她一手带大的,并一路供她读书到华西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p><p class="ql-block"> 母亲初中就读于成都中华女子学校。高中毕业于成都济川中学,现在叫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父亲在有“北有南开,南有树德”美誉的成都私立莆澄中学上高中,现在叫成都树德中学。</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前夕,父亲母亲相识、相恋。浪漫成都,也成为父母一生相亲相爱的爱情福地。</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说,她外婆家住成都东门外,离白药厂没多远。网上查了一下。成都白药厂始建于1876年‌,是洋务运动时期四川总督丁宝桢创建的军工火药厂。专为机器总局生产白色火药,因保密需要得名“白药厂”。</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回成都,母亲还和舅舅及部分堂哥堂姐相聚过。时间长了,慢慢和远方的亲人们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 年迈的母亲患阿尔兹海默症后,越发思乡心切。经常给我们说,想回成都老家看看。给她说路比较远,需要找机会。她说,不远,沿着公路急急地走,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等鸟儿飞过沧海,彼岸已失联了等待。</p><p class="ql-block">  母亲依稀还记得她外婆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母亲的妈妈)。大舅陈登荣,二舅陈邦念,三舅陈茂才,幺舅很早已去世。二舅有五个儿女,叫陈古余、陈古狂、陈小航等。信息记录于此,以期圆母亲与老家人再联之梦。</p><p class="ql-block"> 想一个人,有很多方式。想知道关于她的一切,帮她圆梦…都是最好的思念。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寻访母亲上学路过的碉堡;一路去母亲读书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都济川中学位于武侯区华西坝,与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毗邻。</p><p class="ql-block"> 母亲上中学是上通学,不住校,每天沿府河,经三官堂、九眼桥、合江亭,往返几十里。班主任非常好,下午上完课,让母亲不用参加课外活动,直接回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天都要经过三官堂的成都东门碉楼,里面驻守着国民党士兵,经常用言语和口哨,骚扰过往的女学生。母亲端庄质朴,每次“端端的去,端端的回,”从来没人敢欺负。</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专门到三官堂,看在母亲故事里天天提起的碉楼。这个碉楼是成都市锦江区三官堂街的清代军事防御建筑,原有四个,仅存东面这个。它始建于1903年四川机器局新厂扩建时期,由德国格兰设计公司设计建造,是成都现存极其稀缺的洋务运动实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没有遗忘,就不曾离去。站在碉楼旁边,触景生情,体会母亲每天上学的风尘仆仆,仿佛感到青春洋溢的母亲,正端端地走过。</p> <p class="ql-block">  姐姐妹妹们参观了母亲以前就读的华西大学,在大学校园里寻觅母亲求学踪迹。</p><p class="ql-block"> 华西大学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起源于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华西坝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1952年母亲考上华西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毕业于齐鲁大学的贞姑姑曾撰文写到“华西坝上风景幽美如画,有人间天堂之称。钟楼的钟声悠扬,响彻华西坝的每一角落,钟声是报时器,同学们不必戴表,也不会耽误了上课。”</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讲过一个上大学的小插曲。1952年已当老师的母亲,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在《四川日报》找到自己的名字,知道被华西大学录取,非常高兴。赶往学校报到途中,被城门守卫拦住。</p><p class="ql-block">  他们看母亲拎着箱子,裤脚因为赶路沾满泥巴,一大早急匆匆进城,怀疑是国民党特务。</p><p class="ql-block"> 母亲拿出《四川日报》,指着自己的名字,自豪地:“我被录取了,是到华西大学报到的。”守卫赶紧道歉并祝贺,立刻放行。</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上过小学二年级的缘故,我们故地重游,去读过书的华阳镇第一小学,现在叫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是,这个有219年历史的老校,主校区一直都在原址,从未变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遍寻不到,曾经游泳的小河,归去横牛背的牧童。现在的华阳,已华丽转身为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当年的城郊农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由衷地为心心念念的成都点赞。</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我们和二哥全家一起欢聚成都火锅店,比较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的差异点,却发现它们都叫过同一个名字:四川火锅。</p><p class="ql-block">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还是用镜头,来定格寻根探亲的收官之聚吧。</p> <p class="ql-block">  寻根探亲前,故乡就是一个地名,基本零概念。</p><p class="ql-block"> 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一概不知。没有亲人的回忆还原,关于父母小时候有血有肉的记忆,无从得知。</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我们走进了有父母记忆、有文化传承、有情感寄托的故乡精神乐园。</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个词叫“断亲”。</p><p class="ql-block"> 我想知道的是,亲情失去互联,故乡谁来守望?</p> (文章中除自拍照片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