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地质板块 九寨沟县

行书房

一、那山那水 (一)地理环境<br><br>九寨沟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阿坝州东北部。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南与四川省<font color="#ed2308">若尔盖县、平武县、松潘县</font>接壤,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 。 截至2024年末,九寨沟县下辖辖区内有5个镇、7个乡。截至2024年末,九寨沟县常住人口6.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33%。 九寨沟县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属高原湿润气候。境内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还有<font color="#ed2308">省级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font>、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贡杠岭自然保护区、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和神仙池风景区、甲勿天池、黑河风光带、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 2024年,九寨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2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92:11.52:79.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275元。 (二)地形地貌 九寨沟县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貌单元过渡的深切高山峡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高程为1131—4843米,相对高差3712米,形成了构造–侵蚀、剥蚀的高山峡谷地貌。 九寨沟的发现、形成过程<br>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千米。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化滩流等。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九寨沟以高原钙化湖群、钙化瀑群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 九寨沟地处<font color="#ed2308">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font>,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font color="#ed2308">喀斯特作用的钙化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化沉积为主导。</font> 九寨沟有<font color="#ed2308">角峰,刃脊,冰斗、U字谷</font>十分典型,<font color="#ed2308">悬谷、槽谷</font>。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font color="#ed2308">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 </font> 气候特征<br>九寨沟海拔1900—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拔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 春天气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9—18℃之间。夏季气温回升且较稳定,平均气温19—22℃。秋季气候宜人,但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即有冻土出现)。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以下。九寨沟降雨较少且多集中在7—8月。 (三)自然资源 九寨沟县水能资源丰富,<div>理论蕴藏量达104.5千万千瓦,可开发量64.2万千瓦。2010年,装机容量49万千瓦的白水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顺利推进,装机1.2万千瓦的二道桥水电站和装机8万千瓦的黑河塘水电站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div> 植物资源<br>九寨沟县已知森林植物和栽培植物264科2822种,药用植物467种,其中:地衣植物16科51种,苔藓植物48科147种,蕨类植物28科155种,裸子植物7科45种,被子植物125科233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9科1997种,单子叶植物16科337种,菌类植物40科217种。 依据《中国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第二批名录所列,九寨沟县珍稀濒危植物有82种:其中I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font color="#ed2308">银杏、红豆杉</font>、独叶草;II级重点保护植物75种;其他濒危植物4种。 动物资源<br>九寨沟县境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42种,珍稀性突出,保护价值大。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其中:<br>兽类6种:<font color="#ed2308">大熊猫、金丝猴、</font>牛羚、豹、林麝、马麝。<br>鸟类4种:绿尾虹雉、雉鹑、斑尾榛鸡、<font color="#ed2308">金雕。</font> 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其中:<br>兽类14种:<font color="#ed2308">猕猴、豺、</font>小熊猫、<font color="#ed2308">黑熊、</font>马熊、<font color="#ed2308">水獭、</font>黄喉貂、大灵猫、金猫、兔狲、猞猁、岩羊、鬣羚、斑羚。<br>鸟类18种:<font color="#ed2308">鸳鸯、苍鹰、</font>雀鹰、普通鵟、金雕、短趾雕、灰背隼、燕隼、黄爪隼、藏雪鸡、血雉、红腹角雉、蓝马鸡、勺鸡、红腹锦鸡、雕鸮、灰林鸮、鬼鸮。境内分布有中国特有鸟类18种,特有兽类25种。 <div>矿产</div><div>九寨沟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矿、铁锰矿、赤铁矿、砷矿、锑矿等矿产资源14种,具有优势的矿种有金、铁、锰等,地处全国六大金成矿带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区内,黄金远景储量达150吨,已探明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水神沟金矿储量均达20吨以上,被原地质矿产部列为“跨世纪工程”(M15—2工程)和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富集区,现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div> (四)旅游资源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div><br></div><div>有勿角大熊猫、白河金丝猴、<font color="#ed2308">九寨国家森林公园</font>、神仙池、甘海子、黑河大峡谷等国、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8万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2.3%。2007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 2021年9月28日,四川省在阿坝州九寨沟县举行2021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专门举办了九寨沟景区全域恢复开放仪式。</div> 神仙池<br>神仙池藏名“嫩恩桑措”,意为仙女沐浴的地方,位于大录乡,面积为12745公顷,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40千米,距九寨沟县城80千米,海拔2200—3200米,整个景区由钙化池、金银滩、边坝瀑布、莲台彩池、双龙池、青龙海等景点组成。境内以翠湖、彩池、钙华景观为主,有1180余个莲台彩池,6个钙化滩、50余个彩池玉瀑、4个海子,茂密的箭竹林,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兼有九寨、黄龙景观特色。同时神仙池景区也是阿坝州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两个森林公园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3.83%。 <font color="#ed2308">甘海子</font><br>甘海子景区位于九寨沟县西南部,九环线公路从景区通过,距九寨沟景区24千米,交通极为便易。景区主要由沼泽湿地、山地、森林、溪流瀑布、地质等景观构成,动植物种类丰富,约1300余种,具有“险峻、雄秀、神奇”的特点及浓厚的原始野趣。 <font color="#ed2308">五花海</font><br>五花海位于九寨沟三个沟之一的日则沟,五花海海海拔2472米、深5米。五花海有“九寨沟一绝”和“九寨精华”之美誉,因为在同一水域,却呈现出鹅黄、深蓝、藏青、墨绿等色,斑驳迷离,色彩缤纷,这大自然妙笔涂抹的色彩,是那么大胆、强烈而又富于变幻。从老虎嘴俯瞰它的全貌,俨然是一只羽毛丰满的开屏孔雀,所以五花海又名孔雀海。九寨人说:五花海是神池,它的水洒向哪儿,哪儿就花繁林茂,美丽富铙。 色嫫女神像<br>在九寨沟人的心目中,树正沟的达戈男神山和日则沟的色嫫女神山是最有权威的神灵,为九寨沟藏民所崇拜。达戈男神山位于九寨沟的西北面,另一座色嫫女神山位于东南面,两山遥遥相对。 传说达戈、色嫫本是九寨沟的一对恋人。一年,雪山王毁去了九寨沟的山林湖泊。达戈去雪山寻找能造山林绿海的绿宝石。雪山王暗中给他喝下迷魂汤,使他忘记色嫫,爱上了雪山王之女宝雪公主。色嫫的热泪唤醒了他,也感动了公主。雪山王前来报复,达戈和色嫫吞下绿宝石,变成两座高山,挡住了雪山王的进攻。从此这对神山情侣,共同守护着九寨沟的森林海子,使得九寨沟山山水水的美景长留人间。 二、那人那城 (一)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div>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乡之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九寨沟县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div> 秦汉时期<div>大禹时属梁州的西北境,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四川北部设广汉郡,下属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九寨沟县境内,甸氐道设置是九寨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机构,说明在2000多年前,九寨沟县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汉王朝的版图。</div> 南北朝时期<div>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font color="#ed2308">吐谷浑可汗之子</font>、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div>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废邓州,改置扶州,将扶州由松潘黄龙乡迁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br>隋历唐至元、明,皆为扶州。<br><br>清初,城垣毁于“帕纳皇帝”之乱。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雍正七年(1729年)筑成。<br>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div><br></div><div>1953年,南坪单独建县。<br><font color="#ed2308">1978年12月15日(改革开放)</font>,国务院正式下达文件,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批准建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div> 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br>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br><font color="#ed2308">1984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font><br>1992年12月14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全委会第16届大会表决一致通过,<font color="#ed2308">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font><br>1998年6月,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 (二)城市经济 2024年,九寨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5.10亿元,下降3.9%;第三产业增加值35.25亿元,增长8.8%。 (三)交通运输<br>截至2024年末,九寨沟县境内公路总里程794.9千米,其中等级公路(含高级、一、二、三和四级公路)794.9千米。 公路<br><font color="#ed2308">九绵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路网</font>,九若公路调整为省道S445,省道205线、301线升级为国道247线、544线。 航空<br><font color="#ed2308">九寨黄龙机场</font>位于县境内的<font color="#ed2308">九寨沟风景区旁</font>,开通往返<font color="#ed2308">成都、重庆、西安、上海</font>等地的航班。<br><br> (四)文化习俗<br> 九寨沟在内的<font color="#ed2308">嘉陵江、岷江上游地区称氐羌之地</font>,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早至<font color="#ed2308">殷商</font>,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九寨沟内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后被吐蕃臣服。 唐初吐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其为先锋,占领松州(松潘)后将其留住当地,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 九寨沟从地域上看,处于<font color="#ed2308">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font>,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带上了其它民族文融合影响的印记。与西部藏区居民明显不同的是,在藏式村寨及宅院布局的基础上,普遍使用了<font color="#ed2308">汉式的披项、垂花柱、柱角花、翘屋角、圆洞门</font>等处理。 地名由来<br>九寨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宗教文化<br>九寨沟藏族信奉本教,藏语称“本波”,原为藏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俗称黑(本)教,<font color="#ed2308">崇奉天地山林水泽</font>等自然的神鬼精灵,后因受藏传佛教——喇嘛教影响,新创了教理教义,演变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俗称白(本)教,以示和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黄教(格鲁派)、红教(宁玛派)等相区别。本教在四川藏区影响较大。 民族节日<br>九寨与黄龙当地少数居民以<font color="#ed2308">藏族、羌族</font>为主,因此当地的大部分特色节庆为藏羌的传统节日。有<font color="#ed2308">藏历年、麻孜会、黄龙寺庙会、燃灯节、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羌历年</font>等。 民俗文化<br>九寨沟祈福民俗——请山神<br>请山神是九寨沟民俗文化特色的一大亮点,这个活动在白天或晚上举均可以举行。请山神的主要法器为一根结实交叉的“Y”字形的木杈。全寨的村民在请山神活动结束之后会围成一个圆圈,通宵达旦的笑语欢歌。在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圆圈代表团圆。 九寨沟民俗文化——新年迎圣水<br>九寨沟的藏族人有在藏历的除夕夜到海子边背水的传统习俗。寨里的人会在各寨的鸡第一声鸡叫时赶到水源地,在烧香泼水后,背回新年最早的圣水,供全家人一起饮用。 九寨沟民俗宗教祈愿——桑烟<br>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沿袭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桑烟又称熏香,多用在盟誓上,是让天神作证的意思。民间性的桑烟,更多的是为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 <div>锅庄<br>九寨沟最流行的舞蹈是锅庄。据藏文历史记载,早在前三世纪前后,藏族各地就十分盛行歌舞。藏族人最先的舞蹈就是围绕篝火跳圆圈舞。<br>锅庄通常分为寺庙锅庄、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寺庙锅庄通常在寺院宗教节日,或迎送大活佛的时候跳,这种锅庄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是信徒们为了来世幸福而献给神灵活佛的。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则热烈奔放。每逢节日,男性着肥大统裤,女性脱掉右臂,抛袖于身后,围着圆圈洒手、踏步、踢脚,到通宵达旦。</div> 藏戏<br>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为解决民众渡河之苦而建的铁桥,看似毫不相干的两者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一起听 讲述藏戏的传奇起源。 藏戏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种广场歌舞形式,它是以演员带上面具表演为显著特征的。相传它是15世纪著名行僧唐东杰布所创。唐东杰布云游西藏时,深深感受到江河阻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便立誓要在每条河流上架设铁索桥。他汇同在西藏结识的7个能歌善舞的兄妹,一起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宗教故事,劝人行善积德。藏族僧众推崇他的义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铁出铁,共同修建了铁索桥。铁索桥建起来,藏戏因此传唱开。 <font color="#ed2308">藏戏的面具特别,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font>。如<font color="#ed2308">蓝色、黑色面具代表劳动群众,红色面具代表国王,绿色面具代表王妃,黄色面具代表活佛仙人,半黑半白面具代表告秘者和女巫。</font>在藏戏中还离不开演员扮演动物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还有许多的动物面具,这些动物都被罩上了神灵的色彩,显示了藏族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五)九寨物产 九寨柿饼、<font color="#ed2308">荞面饼、九寨酸菜、烤全羊、</font>手扒牛排、杂面、洋<font color="#ed2308">芋糍粑、青稞酒、</font>素烧如意、雅茶、荞麦面食、蕨菜、<font color="#ed2308">奶制品、酥油茶、九寨沟糌粑、奶渣包子、牦牛肉、</font>贝母鸡、虫草鸭。 <h5><i><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