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夏末东北行 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

晓舟

<p class="ql-block">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坐落于街津口赫哲民族乡境内的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占地面积24.88公顷。景区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主脉,集中展示了民族歌舞、 渔猎生活、自然资源、宗教习俗、鱼皮文化、说唱艺术、体育竞技等文化精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国家4A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图腾广场</p> <p class="ql-block">山魂雕像</p> <p class="ql-block">赫哲民俗馆</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少的古老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p><p class="ql-block">赫哲族以捕鱼、狩猎为生,渔猎是赫哲族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历史上赫哲族多次迁徙,逐水而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赫哲族先民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有的赫哲文化。绵延千年,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民俗馆陈列以雕塑、图片、场景、景观、塑型、影像、声效、文字等多种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示远古先民、古(近)代赫哲族、赫哲族人家,赫哲族文化、艺术、习俗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b>远古先民</b></p><p class="ql-block">综观三江流域6000余年人类活动史迹,赫哲族先民,自古就来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先民们用自然界中的木、骨、石器制作生产工具,以鱼皮、兽皮、桦树皮,骨、木制品为质料做生活用具,以鱼、兽肉为饮食,对日、月万物崇拜信奉,在这片原始自然界中,世代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源流及分布</p><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流域的赫哲族先民,来自于多元多流地域的民族。赫哲族远古先人的生活环境,是原始森林和江河岸边。</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人数较少,集中的分布在三江流域。但赫哲族的历史悠久,在族源上不仅与通古斯古代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还吸收了古亚细亚语族民族以及蒙古人、汉人成分,因而在文化上既有本族的鲜明特色,又有多样的交融性。</p> <p class="ql-block">赫哲远古先人在江河沿岸聚族而居。丰富的鱼类、野生动物是他们生存的唯一依赖,鱼皮、鱼骨、动物皮、兽骨,自然物产是生活物品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原始赫哲先民的生活,主要以江河中的鱼类和陆地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自然取火和保留火种蒸煮食物及取暖、用鱼骨、鱼刺、鱼皮、动物皮、兽骨、削木、裂革及自然物产制作生活器具。</p><p class="ql-block">原始赫哲人生活及用具</p> <p class="ql-block">远古赫哲人信仰。赫哲族和其他的原始民族一样,他们的宗教基本观念属于生气主义,他们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界,他们相信人与动物都有灵魂的存在:天灾人祸,冥冥中都是神鬼在主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皆由神主管。</p> <p class="ql-block"><b>古(近)代赫哲族</b></p><p class="ql-block">古代赫哲族在原始赫哲族生活和习俗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精神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不断创造发展独具特色的赫哲族渔猎文明。自肃慎以来赫哲族归历代所属。"赫哲"一名源于康熙二年的《清实录》。</p> <p class="ql-block">归属及渔猎文明</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赫哲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少数民族之一,经历了三江流域各历史变革时代,是三江流域世代生息的渔猎民族。赫哲人勤劳、智慧、善良、强悍骁勇。</p> <p class="ql-block">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历经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女真等各历史时代,赫哲族始终保持民族的相对独立性,渔猎文化和民族习俗不断的得到发展。</p> <p class="ql-block">赫哲古(近)代渔猎文化</p><p class="ql-block">赫哲族从肃慎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赫哲渔猎工具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p> <p class="ql-block"><b>走进赫哲家园</b></p><p class="ql-block">赫哲族渔民围拢在熊熊篝火旁,烤塔拉哈、吃刹生鱼,喝上一杯自酿的美酒,听上一曲悠扬的口弦琴,看上一段传统的体育表演,跳上一曲欢快的赫哲民族舞蹈,放上一盏美丽的河灯,会使每一位游人陶醉其中,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b>赫哲族信仰</b></p><p class="ql-block">赫哲族信奉自然,崇拜自然,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信仰万物有灵。</p> <p class="ql-block">婚礼广场</p> <p class="ql-block">新郎家</p> <p class="ql-block">新娘家</p> <p class="ql-block">祭江台</p><p class="ql-block">同江一直有"赏开江景、吃开江鱼"的习俗,而古老的开江文化,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每到开江时节,生活在松黑江畔的赫哲族先民们,便在泛江捕鱼之前进行神秘的祭江大典,表达沿岸儿女对母亲河的崇敬和热爱,祈祷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鳇鱼广场</p><p class="ql-block">传说赫哲姑娘伊尔嘎与赫哲小伙额托力相爱,伊尔嘎才貌超群,被恶势力掳走。额托力与恶势力顽强抗争,不幸遇害被投入黑龙江中。额托力在黑龙江中化作一条鳇鱼,伊尔嘎投江殉情化作一条鲟鱼,两人在黑龙江中再续情缘。</p> <p class="ql-block">天鹅广场</p><p class="ql-block">赫哲族崇尚白天鹅,逢年过节,妇女们便会跳起天鹅舞。引颈高飞的白天鹅象征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各项事业像振翅高飞的白天鹅一样腾飞向上。</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伊玛堪被誉为赫哲族史诗,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11月23日,赫哲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伊玛堪小院通过再现赫哲族伊玛堪的神奇魅力,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萨满是"人神之间的使者",奔走在天堂、人世、地狱之间。萨满能预知吉凶,驱瘟避害,惩凶除恶。在赫哲族的神话传说中,充满神力的萨满常常帮助莫日根战胜艰难险阻,直到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萨满小屋</p> <p class="ql-block">祈福广场</p><p class="ql-block">赫哲族每逢三月三、九月九等重要节日均有祈福的习俗。祈福广场设有天神神像、各路神灵神偶、赫哲日历雕塑。广场铺装设计融入赫哲纹样,再现萨满祈福原貌:体现了赫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p> <p class="ql-block">猎文化是赫哲族早期为以生存的基本技能,赫哲族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也是小伙子们结婚时评定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狩猎场为游客提供了刺激的射箭体验,让人们在游玩中感受赫哲族古老的猎文化。</p> <p class="ql-block">猎熊雕像</p> <p class="ql-block">狗拉雪橇雕像</p> <p class="ql-block">神偶广场</p><p class="ql-block">赫哲族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常将供奉的神灵做成各种万物神偶。赫哲族对自然界的尊敬与信仰规范了赫哲人的渔猎行为,他们从不过分索取,一切活动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捕鱼从来不捕小鱼苗、伐木从来只砍伐自己所需的用量、狩猎也始终以饱腹为目的,利益的诱惑从未击败过赫哲人的精神信仰,正因为此,赫哲族人静守一方土地知足常乐世代延续。</p> <p class="ql-block">木屋</p> <p class="ql-block">表演舞台</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村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民族歌舞表演半小时多一点。表演舞台附近有赫哲族风味餐厅,以鱼为主菜。如果不用餐,只看表演,游览文化村用时大约2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关于赫哲族的文字介绍来源于文化村民俗馆和景区内介绍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