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起处忆烽烟,大刀挥时继国魂,《观〈南京照相馆〉:一曲国歌忆烽烟,再唱大刀继国魂》

醉美和平鸽

<p class="ql-block">知青之春活动委员会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知青之春活动委员会组织144人观看电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之春迎宾礼仪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开场前忙碌的曹扬主任</p> <p class="ql-block">影院管理者</p> <p class="ql-block">影院经理朱璟为观众解疑释惑</p> <p class="ql-block">知青之春会员核心成员志愿者小丰、郭渭靖、金玲、袁宝华、杨国达等</p> <p class="ql-block">知青之春会员裴书记</p> <p class="ql-block">8月11日,上海知青之春活动委员会的会员、各知青团队领军人物及亲朋好友共144人,齐聚一堂集体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开幕式上,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尚未响起,全场已默契地静立,随后,一声清亮的起调划破空气,144人的声音便如溪流汇海般聚在一起,共同清唱起这首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国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清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心里像揣着一团既厚重又滚烫的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肃穆,是面对历史的敬畏——每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都像在触摸80多年前民族危亡之际,那些攥紧拳头、迎着炮火冲锋的脊梁。歌声里藏着卢沟桥头的枪声,藏着四行仓库的弹痕,藏着千万同胞“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决绝。清唱时没有伴奏的遮掩,每个人的声音都带着原生的震颤,像在与当年的呐喊隔空应答,连呼吸都透着对先烈的追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滚烫的共鸣,是集体血脉的共振——身边人的声音或沙哑、或激昂,有的带着岁月的沧桑(那是知青一代历经风雨的印记),有的透着年轻的清亮(那是后辈们蓬勃的朝气),却在“我们万众一心”时汇成一股绳。目光不经意间与身旁人交汇,看到的是同样泛红的眼眶,是同样紧绷的嘴角,仿佛能听见彼此胸腔里同频的心跳。这不是孤立的吟唱,是一群人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用共同的声音确认“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那种归属感像暖流漫过四肢百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振奋,是从苦难里生长出的力量——唱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喉咙会不自觉发紧,脚步仿佛也跟着踏响了节奏。这旋律里没有怯懦,只有“越艰难越要站着”的倔强。如今再唱,不是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从先辈的呐喊里汲取底气:当年他们用血肉筑城,今天我们用奋斗守城。歌声里有对和平的珍惜,更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笃定——知青们曾在土地上挥洒热血,如今依然以热忱续写责任;年轻一代则从歌声里接过接力棒,眼神里满是传承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唱的尾声,余音在空气中久久萦绕,像未散的硝烟般沉甸甸悬着。144人依旧静立原地,没人急于挪动脚步,也没人率先打破这份肃穆。有人抬手轻轻按在胸口,仿佛还能感受到旋律撞击心脏的震颤;有人望着前方,目光里盛着未褪的激昂,像是在与历史深处的回响做最后的呼应。这一刻的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更饱满——是歌声沉淀后的回甘,是情绪汹涌后的静定,也是144颗心在同一段旋律里浸润后,彼此心照不宣的留白,把历史的重量、集体的温度、未来的责任,都悄悄揉进了没说出口的那句“前进,前进,前进进”里。</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属农场知青联谊总会李凤吾会长等各知青团队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全场高唱国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观影《南京照相馆》,当最后一帧画面在黑暗中隐去,银幕上并未立刻陷入沉寂,而是缓缓浮现出一行熟悉的歌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加粗的黑体字像是一把骤然出鞘的利刃,瞬间刺破了影院里的宁静,也猛地撞开了每个人心中尘封的记忆闸门。</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几乎就在歌名出现的同时,不知是谁率先开了口,一声带着颤音却格外有力的唱腔在后排响起。紧接着,前排的观众应声而起,左右的人也纷纷挺直脊背,越来越多的声音如潮水般汇聚,从细碎的哼唱渐成排山倒海的合唱。</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全场观众自发地站起身,彼此间无需眼神交流,却有着与生俱来的默契。有人握紧拳头,随着节奏重重敲击着掌心;有人仰头望着那行字,声音里混着难以抑制的哽咽;还有人将手按在胸口,仿佛能听见血脉与旋律共振的轰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句歌词重复着,每一次唱响都像是对历史的一次回望,对苦难的一次铭记,对不屈的一次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歌声在密闭的空间里翻涌,带着穿透时光的力量,将银幕上的故事与当下的情绪紧紧缠绕。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里,银幕上的歌名依旧醒目,许多人仍站在原地,眼眶里的泪光映着那行字,仿佛在与八十多年前的呐喊隔空呼应。那一刻,旋律已不止是旋律,更是一个民族刻在骨血里的记忆与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全场高唱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义勇军进行曲》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两首歌串联起观影前后的两个瞬间,却道尽了同一份情怀: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追思,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许多人仍伫立原地,眼眶里的泪光映着未褪的激昂。此刻,影片里的故事已不止是银幕上的光影,更化作了照进现实的力量——让历史的记忆在歌声中沉淀,让前行的脚步在铭记中更坚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