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应邀参加朔州市艺术研究院新编北路梆子现代戏《暗夜藏珍》研讨会

师善教

<p class="ql-block">朔州烽火铸戏魂——《暗夜藏珍》中的文化抗战史诗 </p><p class="ql-block"> 师善教</p><p class="ql-block">一件被肢解的北魏石塔, </p><p class="ql-block">一段血火交织的朔州记忆, </p><p class="ql-block">一曲梆声裂云的民族壮歌 </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朔州市艺术研究院于2025年8月9日上演了新编北路梆子现代戏《暗夜藏珍》。本剧以1939年山西朔州崇福寺“护塔”真实事件为蓝本,将一段悲壮的文化保卫战搬上戏曲舞台。 </p><p class="ql-block"> 日军挟持人质逼迫木匠丁克成协助劫运北魏千佛石塔,母亲与住持以死护宝,丁克成冒死藏匿塔刹——这座最终分藏于海峡两岸的国宝(塔身在台北,塔刹存朔州),既是历史见证,更成为剧中贯穿血脉的文化图腾。 </p><p class="ql-block"> 这个剧的核心元素非常丰富感人:国宝守护、英雄牺牲、民族气节、两岸分离与团圆期盼、朔州地域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一、剧本:历史真实与艺术升华的双重震撼 </p><p class="ql-block">1. 小人物与大历史的镜像交织</p><p class="ql-block"> 剧本以木匠丁克成为叙事轴心,通过其从被动妥协到主动抗争的蜕变,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熔铸一体。 </p><p class="ql-block"> 当母亲撞案殉国、住持血染佛宫,那句“人在……塔在”的呐喊,将家族亲情升华为文化信仰,使“护塔”行动超越物质层面,直抵精神守护的史诗高度。 </p><p class="ql-block">2. 双线结构的象征张力</p><p class="ql-block"> 明线是日寇劫塔与护塔者的惨烈对抗,暗线则是石塔“身刹分离”的宿命——塔身东渡、塔刹西归的设定,巧妙隐喻了战后两岸分离的历史创痛。 </p><p class="ql-block"> 剧终时了,玉梅的一句道白“我们团聚了,塔身和塔刹团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也是人心所向”。转化为民族复兴的集体呼唤,赋予历史题材深刻的现实意义。 </p><p class="ql-block">二、音乐:传统梆腔与现代精神的共振 </p><p class="ql-block">1. “嗨嗨腔”里的抗战风骨</p><p class="ql-block"> 北路梆子标志性的“嗨嗨腔”在本剧中迸发惊人表现力:丁母就义前长达两分钟的拖腔,以喉壁打音技法营造出泣血控诉般的声腔漩涡; </p><p class="ql-block"> 而丁克成临畏不惧时的唱段,则将梆子特有的高亢激越转化为雷霆万钧的气势,一声“我就不配做个朔县人”的裂帛之音,令燕赵悲歌穿越三百年时空再响。 </p><p class="ql-block">2. 文武场的戏剧性重构</p><p class="ql-block"> 音乐唱腔设计上,既运用北路梆子唱腔结构的独具特色,涵盖了慢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介板、花腔等多种板式,展示了北路梆子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的特质,又根据剧中人物个性、唱词、场景、情感要求,进行组合塑造,表达了每个人物此时此景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开幕曲引人入胜,既有久远的历史感、塞外苍桑感、又有特定的时代感。音乐急促震憾,高低起伏,和谐与不协和音程交错,给人以紧张与冲突,让人心情随之起伏,进入剧情。随之音乐又巧妙地融入了民歌小调的元素,唱起了主题曲:“这里有座塔,千年沐霜华,这里有座塔,明月照回家”。乡音乡情,画龙点睛,突显了“塔”,把观众带到了塞外“塔”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武场充分运用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堂鼓等,恰到好处地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一板一眼,一梆一锣为全剧铸魂,塑形,提神。</p><p class="ql-block">三、表演:程式化语汇中的人性光辉 </p><p class="ql-block">1. 写意动作的现实转化</p><p class="ql-block"> 丁克成饰演者创造性地化用“须生”功架:当逼迫恋人赶快走时,传统“抖髯口”程式变为双手痉挛式抓向空中,配合踉跄的步伐与猛然定格的“僵身”,将悲愤凝固成雕塑般的舞台意象。 </p><p class="ql-block"> 住持被杀后的“僵身”身段,宗教悲悯与民族气节在身段中浑然一体。 </p><p class="ql-block">2. 眼神技法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丁母临死时,先以“转眼”扫视石塔,再用“定眼”凝视儿子,最后“笑眼”从容赴死——三重眼法传递出嘱托、诀别与无畏的复杂心绪,彰显了“无唱之唱”的表演工力。 </p><p class="ql-block">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塔身静立展柜, </p><p class="ql-block">朔州崇福寺的塔刹默守香火。 </p><p class="ql-block"> 《暗夜藏珍》将这道横跨海峡的文化伤口,转化为舞台上的血泪史诗,让北魏石塔的每一道刻痕都发出历史的回响。 </p><p class="ql-block"> 当丁克成最终将塔刹举过头顶,梆子声腔如黄河怒涛般倾泻而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朔州儿女的热血,更是中华文脉在血火中永续的密码——这或许正是北路梆子这门古老艺术,在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的最璀璨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