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到了罗马,我又感受到了网上被惯用的那个句式:一个意大利,半部欧洲史。发小跟我说她的一位做过外交官的意大利友人说过,一个人只有在三个地方:罗马、巴黎、伦敦生活过一年以上才算不枉人生,如今想起我在这三个地方虽然分别只待过三天,已经自我感觉良好了。毕竟决定<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文生活的高度既有物质环境也有精神环境,东西方标准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相对而言。此刻东方生活哲学就是我的救赎,知足常乐,感恩遇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使待上几年恐怕这里也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西方人文艺术的高峰在欧洲,而意大利占据了半壁江山。作为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座落在意大利靴子版图的中央。以其众多的古罗马遗迹、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登峰造极的艺术,让罗马拥有了“永恒之城”的美誉。它是拉丁文化的发源地、古罗马帝国的中心,自古就是艺术家的天堂。走在罗马的街头,就像穿行在巨大的露天博物馆,今人在对古人精神高度的仰望中传递出历史文化传承的气息,这是意大利人的骄傲,也是我能作为一名游客的荣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休整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首先赶往意大利的另一个国中国—梵蒂冈。虽然那里不需要另外的签证手续,但要进去不是在排队就是在排队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有“占卜之地”的含义,全称为“梵蒂冈城国”,就坐落在罗马城西北角台伯河边的一座山丘上,它的国土面积仅0.44平方公里,大约一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常驻人口不足千人。</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发源时期的早年,由耶稣的门徒老大彼得从巴勒斯坦来到罗马,在基督教受迫害期间,梵蒂冈这座山丘成了当年异教基督徒们的墓地,包括彼得殉难后也葬在这片公墓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大帝颁布《米兰赦令》基督教才得到合法地位,并且主持平整了梵蒂冈山丘,修建了彼得的教堂,基督教也成为意大利的国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甚至文艺复兴,教皇国既是精神力量又是世俗势力,长期统治意大利中部和罗马地区。由于罗马帝国后期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形成了西部以罗马为中心,东边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直到最终1054年彻底决裂,分裂为拉丁语系的罗马天主教和希腊语系的东正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世纪中叶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建立了意大利王国,教皇在意大利的世俗权力被剥夺。墨索里尼上台后,双方各取所需达成了《拉特兰条约》,承认</span>梵蒂冈属于教皇的主权国家,教皇则承认教皇国正式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p><p class="ql-block"> 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教廷实力十分强大富有,教皇命令拆掉原来建在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请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名家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主持重建了圣彼得大教堂。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最小的国家却拥有世界最大的教堂,一席弹丸之地</span>浓缩了整个西方文明信仰与美学,成就了这座神圣之城。如今它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也就是近全球1/6人口的信仰圣地。</p> <p class="ql-block"> 从网上下载的一张从圣彼得大教堂顶拍下的梵蒂冈照片,可以窥探它的全貌。它由教皇行宫、花园、办公楼、方尖碑、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组成,而游客的参观重点就是梵蒂冈的广场、教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广场就如同梵蒂冈的心脏,是罗马教廷所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地方,可以容纳50万人。它是由巴洛克建筑大师贝尼尼于1656年设计,历时11年完成的,形成了连接圣彼得大教堂的梯形广场和外部双弧形复合广场。走进这个广场像一双巨大的臂弯把所有人环抱起来,这里的设计者语言表达的含义是:如慈母般拥抱天主教徒,给予他们坚定的信念;拥抱异教徒使他们皈依主的怀抱;拥抱过客使他们受到信仰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广场上有四只铜狮及展翅欲飞的雄鹰为基座的方尖碑,两边对称的喷泉,使这座广场在庄严宏伟中不失灵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梵蒂冈城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自己的国歌、国旗、国庆日及邮政系统、银行、出版社等。</span>教皇是最高首脑。居民身份主要取决于他与梵蒂冈的合法关系,教皇从世界各地调任各机构的负责人和一般工作人员,等他们卸任离职后则不再拥有梵蒂冈公民身份。比如自己的武装力量则是雇佣来自中立国的瑞士卫队。</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广场上的方尖碑。方尖碑是古埃及人立在他们神庙前敬献给太阳神的一种纪念碑,公元一世纪罗马征服埃及后,许多方尖碑从海上被运往罗马。圣彼得广场上的这座方尖碑就是那时的产物。大教堂重建时,西斯廷教皇五世下令动用人力物力,花了5个多月才把它运到圣彼得大教堂中央,方尖碑顶上的十字架是后来又加上去的,据说里面装有一块真的耶稣背过十字架的残片,以供信徒膜拜。</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前的手持钥匙的圣彼得雕像。耶稣的12门徒中彼得是长者,耶稣把天国的钥匙传给他,耶稣升天后彼得就是教会的首领,也被认作第一任教皇,彼得的形象无论在绘画或雕塑中手里总是握有钥匙,象征着由他开启天国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圣保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最东边。经过考古发掘也证实了此地确实是彼得殉教埋葬之处。基督教合法后,在彼得殉难处建起了一座教堂,而目前的教堂是1562年教皇拆掉旧教堂重建的,历时120多年,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师艺术家都曾参与过教堂的设计和装饰。</p><p class="ql-block"> 教堂正面有五座门。其中面向最右边的第一座被称为圣门,只有“圣年”才开启,从这里通过,上帝会赦免你所有的过错。而今年2025年正好是开启的时间,可以推断今年来意大利的游客应该多于往年。</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它本身就是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教堂内到处是雕塑、壁画,各种镶嵌的浮雕、铜板、彩色玻璃无不显示着恢弘的气势。大殿正中走廊宽达25米,共有44座祭台、11个圆穹、778根石柱、395尊雕像、135幅彩石镶嵌画,这些数字不过是帮助理解教堂的规模,但只要走进教堂人眼是根本无法领略教堂的全貌的,无论是哪一个角度都是辉煌壮观中的某一个片段。</p> <p class="ql-block"> 彼得手持天国钥匙,头顶华盖伞的铜像。铜像的右脚被摸得锃亮,这是信徒祈求死后能升天的一种祷告方式。</p> <p class="ql-block"> 环绕着圣彼得陵墓昼夜不息的99盏长明灯,4根高达28米的螺旋柱覆盖在坟墓之上。这是贝尼尼的杰作,打破了文艺复兴传统的静止、对称传统,营造出巴洛克美学的动态视觉张力。</p> <p class="ql-block"> 《圣殇》是教堂里最著名的一尊塑像,也是米开朗琪罗唯一署名作品,当年创作时仅23岁。年轻的圣母怀抱着升天的基督,宁静如水的面庞下涌动着汹涌的哀痛,神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体现出永恒的绝望,冰冷的大理石雕琢出细腻柔软的飘逸感。</p> <p class="ql-block"> 教堂穹顶是天堂的化身,只有站在穹顶下才会体验世间万物的渺小。这也是米开朗琪罗经过研究确定出精确的数字比例,以完美的角度设计出的教堂穹顶位置,可惜直到他去世尚未全部完工,但由他主持设计的穹顶给后世留下了一座建筑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来梵蒂冈除了参观大教堂,博物馆是不可缺少的景点,这里永远是人满为患,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仰望人类文明的巅峰,去感知那些历史上的巨人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尽享这千古艺术盛宴。</span></p><p class="ql-block"> 梵蒂冈博物馆是一个总称,共有二十多个分馆和展厅,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览线路长达6公里。它保留着无数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艺术珍宝。在这里当年大学《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等课本里黑白模糊的图片竟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些希腊诸神好像似曾相识的故人,在这里等待着与你相见,颇有一番激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终点是西斯廷教堂,这是一座只能“仰望”的巅峰,所有人都把目光指向天幕。米开朗琪罗整部的《创世纪》的宗教故事就这样被眼睛吞进了心里,这里不允许拍照。从人类文明的起点,大师一路画了近五年的时间,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终于在1512年才揭幕问世;20年后米开朗琪罗再次来到罗马完成了另一幅杰作《末日的审判》,天使与魔鬼,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用他同时代另一位大师拉裴尔的话来说就是: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巨作如同他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艺术一样都达到了他的创作高峰和至善至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仰望”已经让我肩颈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想到大师们经年累月在此挥毫泼彩,用石头雕刻、画笔勾勒出文明的轮廓,为后世留下了卓越非凡的经典艺术,不禁肃然起敬,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前的好奇鸟看着每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为何都要参拜这里!</p> <p class="ql-block"> 从网上下载了一帧西斯廷的天顶画和《最后的审判》局部画弥补一下当时没有拍的遗憾吧。</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的松果庭院。</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的螺旋楼梯。</p> <p class="ql-block"> 出了梵蒂冈沿着罗马的母亲河台伯河,一路走到了一座美丽的桥上。桥梁下缓缓流淌的河水台伯河正是罗马建城神话的发生地。相传古时一位公主和希腊战神相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篡位的国王将公主杀死并将两个孩子放在篮筐里扔进河中,当河水冲到岸边时,一只母狼将这两个孩子救下并用狼奶哺育了他们。孩子长大后,其中一个叫罗慕洛,在母狼哺育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城,这座城就是罗马。后来这座城又扩展至七个山丘,所以罗马又有“七丘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像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台伯河是意大利第三大河,发源于亚平宁山脉,把罗马分成东西两岸,梵蒂冈就坐落在台伯河的西岸。我们从西岸走到东岸,只见眼前是一座厚重的堡垒。这就是始建于公元139年的圣天使堡。其实这是古罗马著名的哈德良皇帝为自己和家族建造的巨大的陵墓,当然也陆续做了几代皇帝的陵寝;后来还做过军事堡垒和要塞,监狱、法院甚至还做过军火库,然后还改建过花园,现在又是军事博物馆……所以这是一座历史最悠久,功能变化也最丰富的一座城堡。</p><p class="ql-block"> 桥上建有12尊天使塑像,这是贝尼尼领衔率学生建造出来的,据说只有把口的两尊即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雕像出自贝尼尼原创。但也正是这些手持耶稣受难圣物的天使群,为这座桥赢得了“罗马最美之桥”的桂冠。</p> <p class="ql-block"> 自由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走街串巷,钻地铁、乘公交,不舍昼夜。在罗马当街溜子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便一个拐角眼前就是千年文物;稍有疏忽,钱包就能飞走,但那些一眼便能从气质上看出的当地人还是很热情善良的,他们会走到你跟前提醒你,把照相机和双肩包都放在前边,罗马的小偷很多。不过90年代的北京公交车上也是防不胜防,作为当时的上班族也是屡屡被偷,有一次下了公交车竟然发现一路走,书包一路掉东西,低头一看整个书包底连同里边钱包被割穿,不禁一身冷汗,好在罗马小偷只是徒手不假凶器。</p> <p class="ql-block"> 台伯河的东岸矗立着罗马另一座伟大的建筑,那就是罗马竞技场。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兴建于公元72年,由无名建筑师设计,数万名奴隶完成。据后来一位意大利修道院的圣人描述:“何时有竞技场,何时便有罗马;何时竞技场倒塌,何时罗马便将灭亡,罗马灭亡,世界也将灭亡。”于是罗马有了永恒之城的说法,当然竞技场也成为了罗马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时在这座宏伟的建筑里,定期为皇帝和贵族们举行观赏性的竞技表演,如角斗士与猛兽相斗、角斗士之间的对决各种运动竞技,根据记载直到公元五世纪这种残忍血腥的竞技才被禁止。像所有的罗马建筑一样,竞技场的基本结构是拱券结构,</span>整个建筑呈椭圆形,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周长527米,环宽51.5米,厚达12米外墙高达48.5米,分上下四层,用当地产的白色大理石建成。基础的混凝土则用坚硬的火山石为骨料。内部可以容纳5-8万名观众,据说竞技场竣工的庆祝活动就延续了一百天,成百的角斗士在竞技中丧生,上万的猛兽被杀死,其残忍的激情和疯狂在竞技场里经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 纳沃那广场上的四河喷泉,也是贝尼尼的作品,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雕塑。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代,是罗马市政的基建时代。走在罗马街头不仅抬眼即视教堂林立,雕塑众多,广场遍地,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种喷泉,把整个罗马装饰得美轮美奂。正如后人的评论:贝尼尼让石头呼吸,让水流歌唱,让广场成为世界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罗马的最后一天来到了许愿池。罗马城中心最重要最漂亮的特莱维喷泉,也就是家喻户晓的许愿池喷泉,以最高的艺术价值和传说故事闻名天下,可惜当时正在装修。但是透过苫布仍然可以看清海神威风凛凛地穿过凯旋门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罗马众多的喷泉源于至今仍“活着”的古罗马水道。许愿池有个古老传说,一队战场归来的罗马战士饥渴难耐到处寻找水源,一位热情的乡村少女向他们指明了水源在罗马城东南20公里的地方,于是人们修建了第一条水道将“童贞之水”引入罗马。古代的几位教皇都十分重视水道的建设,最终形成了粗壮有力喷涌如初的水道主流,源源不断流进罗马。后来又演变成另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外乡人向水池投进硬币,这样他就有机会再回到罗马。</p><p class="ql-block"> 2015年虽错过许愿池的机会,但我并不想接受遗憾,明天从罗马坐火车要去意大利南方那不勒斯一带转转,然后假期结束后便回到威尔士的村子里继续讨生活,那就让我带上一个“再回到罗马”的希望照亮生活之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