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碗 敬惜字纸 向阳而生

理鸣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说起马龙村石头碗塆,人们常常会想起这首歌,仿佛看到一个硕大石碗盛着的村庄,岁月的痕迹在这里凝固,时光的影子被拉得老长。</p> <p class="ql-block">  石头碗塆东与马龙口、马尾余接壤,南与谢培村王天六塆相邻,西邻区政府,北与下新屋、大园地毗连。全塆邓姓,57户、207人。明永乐三年(1405年),邓姓始祖邓荣五从通山县云瞿洞迁此定居。因附近有很多小石头山围绕着此地,形如碗状,故取名为石头碗。</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前俯平畴沃野,右揽舒缓流淌的幸福河水,左连远处蜿蜒起伏的青峰山。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流。荣五公在石头碗落户后,以“光前裕后”为己任,把“手艺传家”作为堂匾,时常讲述东汉第一功臣、先祖邓禹公“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笃行淳朴的家风家训,约束自己的子孙耕读持家、光宗耀祖。相传,石头碗塆有“敬惜字纸”的风俗,有文字的纸是不能乱丢,文字是神圣的,要送到祖祠焚香炉去烧掉。祖祠里有口天井,养着一些鲤鱼,是不允动的。先祖把学子看成鱼,企盼鲤鱼跃龙门。正是这种对文化的尊崇,深入细节、润物无声的教化,石头碗塆人才辈出、人丁兴旺。随着人烟的增加,面积不大的石头碗居住拥挤,子孙们纷纷向四周迁徙。青峰山、狮子口、邓方达、泉家庄等太和许多邓姓村塆都是从石头碗迁居出去的。</p> <p class="ql-block">  “石山环抱似陶瓯,天造穹庐卧野畴。忽闻斧凿叮当响,却卖嶙峋换米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自编的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碗塆开山采石“卖石头”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建房,地基是用石头垒成,没人买得起钢筋水泥,用灰沙泥浆填实即可。石头碗塆周边岩石外观呈红褐色,石块紧密、表面平整,很适合建房用料。当时很多村民以从事开采石头为业,“打石头”成为了全塆人较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天,“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一阵阵“轰隆隆”放炮炸石声,一辆辆“突突突”拖运石头的拖拉机声,响彻长空。山坡滚下的是石头,路旁堆放的是石头,漫山遍野的是石头……现场虽火热,可尘土满天飞、爆破声不断、房屋颤巍巍。日积月累之下,这里山体受伤,水质受损,小山变深渊,平路成凹凸,四周皆是悬崖峭壁、山体遍布“疤痕”。生态的警钟开始敲响,一向敬畏自然的村民痛心地说,这碗“石头饭”一直吃下去,早晚“把牙齿都硌掉”。</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不再卖石头,转型发展产业,建设和美乡村:南山场产业基地,油茶园、梅花谷、采摘园,一路可看四季花开,一年可采四季鲜果;从老屋基搬出的民房,按照统一规划,一排排雅致小楼,沿山边兴建,亭台楼阁、格珊窗花、门前洁净,溪水环绕,“三边”实现绿化、美化和靓化;爆破石头后残留下的嗅水塘堰得到整治,堵塞的沟渠得到清理……从穷山恶水到山清水秀,二十余年间,石头碗塆绘就了一幅新画卷。</p> <p class="ql-block">  石头碗的石头情缘醇厚绵久,珍藏着春夏秋冬、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幸福密码,精神图腾,乡愁记忆。这里是绵绵乡音的人间烟火气息,这里是许多邓氏族人充满“往事遗尘”的气质与家训。那天然生成石头碗,绝似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返璞归真的绝妙风景,她彰显石头碗人向阳而生、挑战自己、乐观生活的价值取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