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于2025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标题有改动</p> <p class="ql-block"> <b>水韵峒峪村</b></p><p class="ql-block"> 孙亚玲</p><p class="ql-block"> 当第一缕晨曦温柔地抚过巷子,悄悄唤醒沉睡的村子,崭新的一天正以最美的姿态向我们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去稻田转转吧,给鱼儿问声早安,和花儿打个招呼。”母亲站在床前,轻轻地对我说着。</p><p class="ql-block"> 只要回到村里,我总爱赖床。哪怕母亲做好早饭喊过几次,我依旧沉沉地睡不醒——村子里太安静了,安静得让我忘记了城市的喧闹,忘记了手头一大堆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和母亲走在熟悉的田埂间,对迎面而来的村人报以微笑,便能让整日的心情都明亮起来。</p><p class="ql-block"> 越过峒峪河,便是村里的稻田,新插的秧苗绿油油的,正铆足了劲向上生长。这片被称为“父亲的稻田”有百余亩之多,自从复耕以来,村人再也不用从外地购买大米,每年产出的大米,还寄放在村委会的“农产品展示厅”里,供游客选购。稻田位于峒峪河风景区的东侧,是风景区最靓丽的一隅。每年十月稻子收割时,总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买米。稻田旁边的峒峪河,河水常年不息,清清澈澈地流了千百年,也浇灌了峒峪村千百亩田地,养育了峒峪村世代村民。</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稻田采用“鱼稻共生”生态模式,浇灌稻田的渠道里养着鲫鱼、鲤鱼、草鱼,在稻田的最下方,是一爿鱼池,每逢节假日,西安周边的游客或开车、或骑行而来,他们来到这里,卸去一身的疲惫,在整齐的柳树下支起马扎,心无旁骛地钓鱼休憩。孩子们在树荫下嬉闹,女人们打牌、烧烤、喝茶、谈心,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唯有在峒峪河边才能尽情地享受。</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风拂过树梢,蝉鸣在午后变得慵懒,几只蜻蜓掠过水面翩翩起舞。我用目光捕捉着它们从天空中带来的一抹灵动,细细品味,内心顿时涌起一丝惊喜与欢畅。</p> <p class="ql-block"> 天空湛蓝如洗,偶有几朵白云悠悠飘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河水气息。田埂上,金鸡菊开得热闹,一行行地挺着头,望向太阳。远处的高巅山像熟睡的婴儿,披着淡淡的薄纱,和天空的白云纠缠相依。山脚下,水田如镜子般倒映着云影,秧苗和金鸡菊一样,不畏太阳倔强地站直身子,微风吹过,它们轻轻摇晃,将阳光抖落进田里,溅出一串波光,向深处漫去。</p> <p class="ql-block"> 总有人间二两风,拂过这片稻田,掠过一河之隔的玉米田。玉米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笔直的秆、宽大的叶下藏着饱满的希望。田埂边杂草随意生长,倒添了几分野趣。几棵柿树并排站在坡上,给这片田园当了沉默的哨兵。一尺多长的玉米叶经过一夜的雨水滋润,青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成长的快乐。田地里锄草的江峰伯戴着草帽,汗湿的脊背迎着风,仿佛暑气也轻了几分。秋天的盼头,在这二两风里愈发温柔。</p><p class="ql-block">母亲走到地头朝着他喊:“不要命了?太阳这么大的,也不知道歇晌。”</p> <p class="ql-block"> “再有一个后晌就锄完了。”江峰伯借和母亲说话的间隙,伸了伸腰,“明天星期一,要去城里看孙子。孩子们就爱吃自家种的嫩玉米,趁周末回来把草除了。”</p><p class="ql-block"> “自家种的玉米好吃,也健康。”母亲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道,“回去我也种几棵,给娃们吃。”</p><p class="ql-block"> 田畔的野花星星点点,虽不娇艳,但也不逊色。阳光赋予一切生命活力,也赋予了无私的父爱。我蹲下身,捧着一朵小花微笑,为路边的小草凝神,生命的感动与美好在心底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 炎热慢慢褪去,日头向西沉下,村民们总爱去峒峪河边散步乘凉。水汽裹着秧苗的清香漫过,卖冰棍的老人照例在树荫下支起小车,木箱上盖着洗得白生生的棉被,掀开时冷气混着甜香扑面而来。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攥着硬币排队的场景:汗湿的刘海粘在额头,眼睛紧紧盯着冰棍箱子。在我对着冰棍箱看得入神的时候,母亲说:“来两根。”</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个喜欢回忆的人,某株植物、某个物件都能勾起沉睡的记忆。这不,路边葳葳蕤蕤、灿灿烂烂的太阳花以及那灿烂多情的野豌豆荚,又让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母亲在房前屋后种的太阳花。那时我家独居村北,院子里有几株葡萄老藤,母亲说和我同岁,藤下是母亲种的太阳花。夏天烈日当空,它们拼着命地面向太阳,努力绽放,给寂寞的家带来一夏的凉风。秋季是我和弟弟最喜欢的季节,葡萄熟了,我搬着凳子踮着脚尖摘下,给我和弟弟每人嘴里塞上一粒,便能开心得笑上一天。</p><p class="ql-block"> 如今葡萄老藤虽已不在,我家周围也盖满了房子,但母亲用花盆种的太阳花,每日里照样盛开,与太阳比赛着谁更热烈。</p> <p class="ql-block"> 河边露营区,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开了间书屋,里边有文学类、农业种植、小儿图画、音乐和建筑类书籍。趁母亲和肖芳嫂子聊天时,我走进书屋,要了杯咖啡,坐在临河的窗下,徜徉在书海中,与先贤智者对话。在我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悠然,惊叹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万丈,感动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时,王老师推了推老花镜,默默地递过来一本我去年出版的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女子,这本书最受读者喜欢,你也看看。”我不好意思地抬起头,他笑着拍了拍我的头说,“从小你就爱写作文,有独到的思想,现在……”</p> <p class="ql-block"> 月光如银洒在院中,我躺在床上,心静得如稻田的水面。在回味王老师下午说的:“只要以淡定之心看待得失,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从容便是人生最优雅的姿态。从容了,脚步就稳了,就能自在地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中睡去。</p> <p class="ql-block"> 孙亚玲:陕西西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内蒙古日报》《延河》《北方文学》《延安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获冰心散文奖、丝路散文奖、人社柳青文学奖、中国地质文学奖等奖项30余次。有文章入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跟着作家学写作》文丛,《散文百家》编辑出版的《年度精短散文精选》一书。出版有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太白烟雾》《一轮明月映秦岭》。长篇小说《回家》。主编《蓝田青年美文选》《文心雕鳞》《文汇书系·散文卷》散文集,《作家摇篮》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