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湿地公园游记

yaohaha

<p class="ql-block">  驻港工作期间曾到位于新界天水围的湿地公园一游,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公园的原址是一片湿地,香港政府在发展当地新市镇时,极具远见地提出用这片湿地来补偿发展时所失去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土地,将其建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项目,这就是后来的香港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  公园拥有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以及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它是香港城市公园中面积最大的,也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  在公园的入口处有人工的小瀑布,是许多游客入园时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一条长长的走廊通向公园入口处的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看似随意摆放的石板构成了可供游客歇息的石凳,上面还有各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雕塑。</p> <p class="ql-block">  公园的路标也极具创意,顶端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p> <p class="ql-block">  公园所在的天水围地区原为鱼塘,南面是屏山,北有米埔自然保护区,地势开阔。近年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住宅楼宇,其中不少居民是来自内地的新移民,绿地与楼群同框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公园得到精心的养护,园林工人顶着烈日在修剪草坪。</p> <p class="ql-block">  这是所谓的生态迷宫,是用常绿灌木组成的绿篱。</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前有一尊金属材质的白鹭雕塑,以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它的特征。</p> 一对栩栩如生鹤的雕塑向游客揭示了此地的生物多样性。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的休息厅内一只卡通鸭子在迎接游客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这个贝贝之家是专门为2003年在新界的一条河里被人发现的一只小湾鳄修建的,没有人知道它来自何方,有人说它是离家出走的非法进口宠物,也有人猜测它是因为体形日渐长大而被主人抛弃,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才终于捉住了它。</p> <p class="ql-block">  经过全港市民的命名选拔,最后将其取名为贝贝,并迁入湿地公园的贝贝之家,“贝贝之家”面积70平方米,冬暖夏凉,夏天有各种植物遮阴,冬天有红外线暖炉供暖,水温长年保持在摄氏20度以上。</p> <p class="ql-block">  在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湿地互动世界”展厅内,分别展出有关生物多样化、生物演化过程和自然保护等内容的展品,各展室面积由800至1200平方米不等, 这是仿真的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  游客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原址森林之中,脚下就是林中湿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展室内的白额雁标本,为雁形目鸭科雁属的大型雁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越冬于温带地区,一般集大群活动,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为食,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灰雁,属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体型较大,嘴为粉红色,头、颈、背部和飞羽为黑褐色。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等地,以各种草本植物为食,在我国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雪鸮,是鸮形目鸮科雕鸮属鸟类,又名白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眼眶特别大,爪大弯曲而锐利,通体为雪白色,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河北、新疆。喜独居,白天活动,晚上休息。食物以旅鼠和雪兔为主,偶尔捕食其他啮齿类和鸟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一个硕大的蜻蜓模型现身于各种雀鸟的标本之中,多少显得有点突兀。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温带地区难得一见的北极狐,隶属于食肉目犬科狐属,成年体长50-75cm,平均体重5.2kg,平均寿命16.3年。其形态似犬,是犬科动物中唯一一种季节性换毛的物种。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其中白色型主要栖息于苔原地带,蓝色型则偏好岛屿和沿海地区,北极狐为游牧型穴居动物,主要以旅鼠为食,也取食浆果等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  驯鹿,是鹿科驯鹿属下唯一的物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环北极地区,在中国驯鹿仅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是唯一一种雌雄头上都长角的鹿种,它拥有轻盈且极耐寒的毛皮,颜色从深棕褐色到白色不等,分为三大生态型:森林型、苔原型和高北极型。</p> <p class="ql-block">  透过水族柜的玻璃观赏美丽的珊瑚,珊瑚常被误认为是石头,或植物,但它实际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低等动物,珊瑚虫是珊瑚的主要成员,其外形像一个个的小口袋,口袋周围长满有绒毛的触手,用来捕食浮游生物,珊瑚虫的下部是石灰质的鞘,是它们的骨骼。</p> <p class="ql-block">  珊瑚被称为海洋森林,全球约有25%的海洋生物依赖于珊瑚礁提供食物、栖息地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珊瑚多呈树枝状,颜色鲜艳美丽,多用来做装饰品,并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条鲈鱼游过,它属于丝足鲈科丝足鲈属,体侧扁,椭圆形,头小,头顶和两边有突出的额角,腹鳍变异为两根长长的鳍丝,延伸至身体尾部,对水质要求不高,饵料为小活鱼、鱼肉、虾肉、水蚯蚓等。</p> <p class="ql-block">  美丽硬骨舌鱼又称“金龙鱼”,是骨舌鱼科硬骨舌鱼属鱼类,其体形硕大扁长,躯干覆盖着排列整齐,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鳞片,口唇角有两条触须。 不同水域演变出来的变种各有不同。 它早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就已在地球上存在,堪称鱼类的“活化石”,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列为濒危等级。 </p> <p class="ql-block">  拟刺尾鲷, 鲈形目刺尾鱼科拟刺尾鲷属,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口小,上下颌齿较大,从胸鳍中央至尾部全为黑色,胸鳍后有一长椭圆形蓝斑。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栖息深度2-40米,以极细小的浮游动物、藻类为食。</p> <p class="ql-block">  中国鲎,鲎科鲎属节肢动物,躯体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生活在水深40米到潮间带之间的沙质海底,一般以蠕虫、薄壳小贝类、海豆芽、动物尸体及有机碎屑为食。具有越冬和产卵的洄游习性,中国鲎在五亿年前就存在,被称作活化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走出游客中心,一条木栈道架设在湿地上,伸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公园所在的新界元朗区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这里邻近深圳,有一种回到内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看着雨点打在平静的水面上,顿感心情放松。</p> <p class="ql-block">  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喧闹的大都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找到一方净土,片刻的闲暇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雨渐渐大了起来,游客们纷纷打起了雨伞。</p> <p class="ql-block">  新界还有一个面积大380公顷的米埔自然保护区,199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未经允许,不得入内。而湿地公园不会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得那么严格,适合发展湿地公园的湿地主要位于城市周边,其保护价值相对来说较低,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对公众进行科普和环保教育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公园不远处就是楼群组成的高高的天际线,城市和自然之间保持着紧张友好的距离。据说当初建立湿地公园的目的之一,就是作为米埔湿地保护区的缓冲区。香港政府希望借兴建湿地公园,保育湿地,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向深处走去,两旁水面上有荷花和其他水生浮游生物,透过深浅不一的湖水,能看见游鱼穿行于水草之间。</p> 水面上的黄花是水金英,为黄花兰科水金英属植物,多年生浮叶草本。株高1-5厘米,茎圆柱形,直径约5毫米,叶具长柄,圆形之阔卵圆形,小花具长柄,罂粟状,淡黄色艳。 <p class="ql-block">  睡莲,睡莲科睡莲属植物统称,多年生浮叶型水生草本植物,叶二型,浮水叶浮生于水面,花单生,有大小与颜色之分,全世界睡莲属植物有58种,中国有5种。</p> <p class="ql-block">  黄莲花, 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可种植于花园或池塘中,是观花、观叶植物。</p> <p class="ql-block">  莲花与荷花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称谓,中国传统文化中,荷多指整体植物,包括荷叶,荷梗,而莲则侧重花朵或果实,如莲花、莲蓬,莲藕。</p>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联合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 <p class="ql-block">  这朵荷花的花形也许算不上多漂亮,但在荷叶和尚未开放的花骨朵以及雨滴落在水面引起的涟漪的陪衬下,显得很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br>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置身于湿地公园,仿佛投入了自然的怀抱,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饱览壮丽的自然景色,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这里也是探索自然野趣的理想之地。 沿着栈道穿梭于茂密的红树林中,仿佛置身于绿色迷宫,红树林不仅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 <p class="ql-block">  走在红树林浮桥之上,可体验融入红树林的感觉,红树林是香港重要的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全港约有60片红树林,共面积超过510公顷,而香港湿地公园就保留有大片的天然红树林。</p> 在这里游客可留意不同的红树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以及林中多种独特的动物,如弹涂鱼,招潮蟹,它们拥有钻洞和爬树等习性,遂得以适应这种环境的种种压力。 这就是有名的招潮蟹,退潮时,湿地公园的红树林浮桥会出现这些红色的蟹,它们挥动一只大蟹足,似乎在呼唤潮水到来, 这就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公园内这片广阔的沼泽地生长这许多在市区公园中难以见到的植物、雀鸟、昆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天堂。 这是野牡丹,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常绿灌木,花瓣紫红色至粉红色,倒卵形,花期春至夏初。蒴果坛状球形,生于海拔50-2800米开朗山坡灌木丛或疏林下酸性土壤中。根、叶可入药,具有消积滞、收敛止血功效,花汉花青素苷及黄酮类化合物。 这是满江紅,是一种常见于水田和池塘的飘浮蕨类,叶片排列成三角形,淡水魚类的可口美食。满江紅能以无性繁殖快速生长成一大片。它们在冬季寒冷时会变成一片红色,因而得名满江红。 这是假鹰爪,是香港郊野常見的原生攀援灌木,其弯弯的花瓣犹如猛禽的爪,果實也很特別,既像一串串的念珠,又像鸡爪,成熟时会逐节由黃变红,非常美丽。 这是山指甲,也是香港郊野常見的原生灌木或小喬木,叶片呈卵狀椭圆形,滿树的小白花在春天开放,是园景設計中常用的绿篱植物。 这是毛稔,其外貌与野牡丹相似,但它的叶子较为尖长,叶面的毛也比较稀疏,坚硬。毛稔和野牡丹一样喜欢在阳光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长。 这几朵白色的花是大头茶,是香港常見的原生灌木或小喬木。在冬天,它开满黃蕊白瓣的大花,非常吸引人。大頭茶能抵受较差的土质量和环境,是次生林中的先驱品种。 这是原产于美洲的假连翘,为公园中常见的园艺植物,其枝叶经常被修剪成绿篱或其他形狀,紫色的花朵与橙黃色的果实亦极具观赏价值,它的花还能吸引蝴蝶。 公园内繁茂的植物为蝴蝶提供了丰富的蜜源,使这里成为赏蝶的理想场所,据说后来公园内又在原野漫游径旁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蝴蝶园,并种植了60多种香港蝴蝶喜爱的蜜源植物,花木的品种和布局,既切合蝴蝶的需要,亦方便游客观赏。 金斑蝶,鳞翅目斑蝶科斑蝶属昆虫,头胸部黑色,上有白点,翅橙红色,前翅前缘及外缘黑色,翅端为黑色区。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性情温和,飞行低缓,是一种集工艺制作,生态观赏和喜庆放飞的三用蝶种。 这是玉带凤蝶,为鳞翅目凤蝶可凤蝶属昆虫,雄蝶前翅外缘,后翅中央有7个大型黄白斑,在我国广泛分布,栖息于公园、绿地、林地、农田等环境,喜食花蜜,一年发生4代。 在夏季,波紋眼蛱蝶通常在湿地公园的芦苇沼泽附近出沒,它的翅膀背面呈淡褐色,有一列鲜艳的橙色眼斑。波紋眼蛱蝶也会在其他淡水生境如池塘和河溪等地出沒。 亮灰蝶是湿地公园內常見的灰蝶,在夏季经常可看到亮灰蝶在它的幼虫寄主植物附近徘徊。亮灰蝶翅膀腹面的外緣有一条宽阔明显的白色斑紋,是把它和其他灰蝶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 湿地公园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包括河溪、红树林、淡水沼泽、芦苇床、泥滩和湿耕农田等。截至2007年,湿地公园已记录了217种鸟类,接近香港有记录鸟种的一半。 我们是2013年去的湿地公园,如今公园的各种设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了让游客能更近距离地观察鸟类,公园管理方特别修建了三间观鸟屋,并配备了施华洛世奇单筒望远镜。 水中的一根木杆上卧着一只凤头鸨,鹤形目,鸨科动物,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等小动物。 鹡鸰,是鹡鸰科鹡鸰属鸟类的通称,有13种,体型纤小秀丽,嘴形细长,脚细长,后趾有长而下弯的爪。背羽纯色,体色大多有黑白两色组成,或有黑、黄、白、灰、绿色组成。 鹡鸰分布几乎遍布全球,在中国广泛分布,食性广,胃口大,以甲虫、蛾类、蛴螬、蝗虫、松毛虫、蝇类及水滨昆虫为食。 站在水中的是鹤鹬,是一种中等身型的鹬科鸟类,主要在11月至4月在香港过冬。繁殖季节时成年的鹤鹬会披上炭黑色的羽毛,加上背部的白色斑点,非常醒目。鹤鹬喜欢小群出现于泥滩之中,不时会涉水觅食,甚至游泳。 <p class="ql-block">  这是黑卷尾,它常站立于路灯柱和树枝等显眼处。它最大的特征是那分叉而略向后卷的尾部。黑卷尾的领地意识极强,且生性彪悍,它甚至会驱赶麻鹰等体型比它大的雀鸟。</p> 红耳鹎是香港常见的雀鸟,要辨认它并不难,它头顶那直立显眼的黑色冠羽,就是它的独特标记,它有一个十分符合其特征的俗名“高髻冠”。 八哥是喜欢群体活动的一种本地留鸟,通体黑色而又光泽,前额有长冠羽,在飞行时会露出翼下两块白色翼斑,与“八”字相仿,故而得名。 <p class="ql-block">  赤颈鸭是香港常見的冬候鸟,多見于湿地公园的泥滩,它的身形粗短,喜欢成群在水中游弋。赤颈鸭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p> <p class="ql-block">  小白鷺是香港最常見的水鸟之一,而且大部分属于留鸟,全年均可看到它的身影。小白鷺遍布於各种湿地,包括淡水沼泽和潮间带泥滩等。 </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湿地公园,走之前再回过身来看一眼这楼群中的宝贵绿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