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晚上7:40准点起飞:</p> <p class="ql-block">法航直达巴黎:</p> <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只愿表现旅行光鲜亮丽的一面,对自由行的具体操作忽略不计。</p><p class="ql-block">其实自由行攻略、方法很重要!为了让美友们少走弯路,我尽量披露一些细节,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裨益。</p><p class="ql-block">首先一个问题是自驾方便还是坐当地公交方便?其实我也准备了国际驾照以防万一。但个人体会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停车不易,不如公交便捷。就像在上海、巴黎等地铁线密布去哪都很方便道理一样,象欧盟尤其是法意瑞,有轨电车时间准、密度高非常适合自由行!象瑞士列车一直开到雪山上…所以我上次去希腊也没用上国际驾照。</p><p class="ql-block">因此对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黎</span>一周左右的朋友,交通最划算的就是网购或机场现购“Navigo周票”(详见有照片的票)。但要注意的是它很死板,是以周一到周日计算的。如象我是上半周到达,还是买周票合算且包含了机场到市区的有轨快车。剩下几天如小于三天的就买“日票”(巴黎、法南桔色的)或单程票即可。👇购周票须附照片:</p> <p class="ql-block">👇民宿弄口的“牌坊”(不是凯旋门哦!)边上就是地铁口(没国内那么“奢侈”且95%上下没有自动扶梯,有大件行李的朋友要注意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它始建于1163年,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p><p class="ql-block">其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平面呈长形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西立面有两座对称的钟塔,东端是圣坛,中部上方矗立着高达96米的标志性尖塔,整体建筑高耸挺拔,充满向上的动势:</p> <p class="ql-block">我们网购了“巴黎博物馆通票”(只要每个现场出示二维码),有3、5、7天的各类型,其计算日期从你第一次使用扫码自动算起,以24小时连续计算。而大名鼎鼎的巴黎圣母院在网上预约困难(最多提前三天预约,有些局促),加上其本身参观是免费的且由于钟楼、地窖(通票可“免费”参观)还在修理,故为了延缓到下午再使用通票,为后续的场馆的参观争取些时间(果然后续争取到了参观罗丹美术馆时间)我们首先就近参观了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正面大门上方玫瑰窗下方的“圣母哀子”雕塑,还有圣经故事《天库》的13世纪浮雕木刻,包括“耶稣降世”“最后的晚餐”等九幅浮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大革命等。1804年,拿破仑在此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p><p class="ql-block">刚修葺一新的大堂比原来敞亮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殿的回廊、墙壁和门窗上布满了描绘圣经内容的绘画与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唱诗班北侧围墙:</p> <p class="ql-block">☝翻译内容-唱诗班围栏北墙Pierre de Chelles,建筑师·雕塑,14世纪初·11 L'Entrée多彩的石头,约1860年monté围栏的高墙为合唱团的服务创造了一个沉默的屏幕,合唱团最初是完全封闭的。北部部分的雕塑展示了福音书的段落,讲述了耶稣的诞生,他的童年,他的公共生活和他的受难:</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共有三层,由大型彩色玻璃窗照亮。中堂较为宽敞,可容纳众多信徒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彩窗近照:</p> <p class="ql-block">中堂两侧设有许多装饰精美的小礼拜堂,供人们进行私人祈祷或小型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铭牌译文:1163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国王路易七世的统治下莫里斯出生于Sully Sur LOIRE的巴黎主教(1160-1196)。</p><p class="ql-block">建筑公司这座大教堂荣誉圣母玛利亚:</p> <p class="ql-block">👇晌午,我们来到了住宿边上的“巴黎歌剧院”(也不在通票范围内)。该歌剧院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建筑元素,代表了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正立面采用古典主义建筑的三段式结构,设计上运用了罗马风格的三角顶、巴洛克风格的柱廊和开窗:</p> <p class="ql-block">可惜其正立面在大修:</p> <p class="ql-block">在此脑补一张过去来此拍摄照片:</p> <p class="ql-block">巴黎歌剧院(Opéra de Paris),又称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即巴黎歌剧院的前身“皇家歌剧院”,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1860年,查尔斯·加尼叶承担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62年重建工程开始启动,1870年因普法战争被迫中断,直至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歌剧院通向王家、贵族包房的宽敞马车道:</p> <p class="ql-block">当年王亲国戚的马车在此停下,让客人下车入内的豪华门头:</p> <p class="ql-block">专用包房通道:</p> <p class="ql-block">来到歌剧院楼梯大厅,可见其内部装饰之奢华,充满了精致的雕塑和挂灯,展现出浓厚的洛可可风格:</p> <p class="ql-block">从天花板、墙面、楼梯到每一个角落都极尽华丽,被喻为“巴黎的首饰盒”:</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演出大厅的前厅更是极尽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门庭:</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其过渡侧厅:</p> <p class="ql-block">与楼梯厅的空间装饰与衔接:</p> <p class="ql-block">👇类似细节都是孩子拍摄补充的:</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有7层之高(包房有五层),拥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以及长达10千米的地下通道,底层还设有一个深6米的蓄水池。歌剧院演出大厅概况:</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规模宏大,长173米,宽125米,总面积11237平方米,拥有2200个座位,其观众厅内有欧洲传统歌剧院中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舞台上方净空高达33米:</p> <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来,巴黎歌剧院上演了众多经典歌剧和芭蕾舞剧,如《卡门》《茶花女》《天鹅湖》等,是世界顶级的芭蕾和歌剧表演场地:</p> <p class="ql-block">👇参观歌剧院里的画展…</p><p class="ql-block">《天鹅之死》(La Mort du Cygne )是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尔·福金(Michel Fokine)在1907年为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创作的女子芭蕾独舞,是俄国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 ,音乐选用法国作曲家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内容:</p><p class="ql-block">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身负重伤、濒临死亡的白天鹅缓缓出场,它忧伤地抖动翅膀,立起足尖在湖面上徘徊。尽管生命垂危,它却依然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于是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次尝试飞离湖面:</p> <p class="ql-block">👇在与死神的顽强拼搏下,天鹅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生命的光辉得以重新闪现。然而,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合上双眼,一阵阵颤栗扫过全身。最后,它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展现出对生的强烈愿望,随后默默死去 …</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是以芭蕾舞剧《天鹅之死》为灵感创作, 安娜·帕夫洛娃是20世纪初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她因成功演绎《天鹅之死》而声名远扬。雕像塑造的女人形象,通过姿态、神情等,表现出天鹅临终前的挣扎、对生命的渴望等情绪,呼应了《天鹅之死》中天鹅的形象和内涵。</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雕塑家Seraphin SOUDBININE (1867 - 1944)采用这种半身融入石块的方式,既突出了主体形象,又营造出一种生命在自然或命运束缚下的挣扎感,进一步深化了《天鹅之死》所表达的生命与死亡的主题 :</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里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巴黎歌剧院不仅是一座艺术表演场所,更是巴黎的重要文化地标,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齐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歌剧院的偏厅:</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来到了孩子心心念念的“亚历山大三世桥”。</p><p class="ql-block">👇该桥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上,桥身装饰有22座雕塑,桥两端、两侧的石柱上是镀铜飞马骑士雕像,桥两侧中央各有一组仙女浮雕,分别是“法兰西的塞纳河女”和“俄国的涅瓦河仙女”,桥中央的浮雕是俄国圣彼得堡的城徽和涅瓦河的睡神:</p> <p class="ql-block">该桥是为庆祝法俄联盟,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礼物捐赠给法国,并以其父亲亚历山大三世名字命名(这里稍做个注释:为什么“尼古拉二世”是儿子;而亚历山大三世是父亲?这是由于欧洲君主的命名习惯所致。在欧洲,君主的“一世”“二世”等称呼并非按照父子顺序排列,而是基于同一王朝内同名君主的先后即位顺序来确定的。</p><p class="ql-block"> 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他是亚历山大三世的长子。在他之前,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已有一位名叫尼古拉的沙皇,即尼古拉一世。所以当亚历山大三世的儿子尼古拉即位后,为了与尼古拉一世区分,便被称为尼古拉二世)。</p><p class="ql-block">该桥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开幕前落成:</p> <p class="ql-block">桥身全长150米,宽40米,是巴黎最长的桥。由一个桥拱组成,采用全金属结构,独特之处在于桥身由中心的一个钢质支撑构成,桥两端各有两座高17米的桥塔,四个桥塔主要用于平衡水平结构:</p> <p class="ql-block">走过亚历山大桥就是著名的“荣军院”暨陆军博物馆(含拿破仑墓)了。</p><p class="ql-block">👇碰巧在桥上遇到了“一张一弛”两个反差很大的花絮,记录下来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荣军院是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1670年下令修建,最初是为安置退伍伤残军人而建的医疗休养场所。</p><p class="ql-block">👇来到荣军院:</p> <p class="ql-block">后经拿破仑改造为帝国圣殿,1872年建炮兵博物馆,1896年建军事历史博物馆,1905年两馆合并成为法兰西军事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上图:荣军院正门护城河边留影;</p><p class="ql-block">下图:进入前院场地。</p> <p class="ql-block">看见门前的古大炮,那个兴奋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荣军院主要功能为军事博物馆,馆内展出众多军事相关的藏品,如法国冷兵器时代的刀及弓弩,名人用过的武器和军服等。</p><p class="ql-block">👇情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翻译:模型炮兵</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厅里展示了一百多个火炮模型。这些物体的外观和尺寸有时非常不同,这有助于确定其实现的意图。</p><p class="ql-block">这些模型以精确的比例精确制作,细节上再现了过去军队中使用的火炮,对一些人来说,它们是现已消失的火炮的唯一实物证据。虽然这些模型大多适合射击,但它们不是武器。在其他情况下,这些小炮带有私人徽章,是在光荣的武器成就后或在仪式结束时颁发的奖励。堪称典范的军事生涯。在十九世纪初之前,它们要么是极小的微型化,要么是用珍贵的材料制成的,在贵族的室内都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皇家硬币与一些送给法国君主的外交礼物一起收集。铸造师、雕刻师、镀金师和橱柜制作师把所有的技能和才能都投入到这些物品的制作中,以纪念它们的主人。在这些享有盛誉的作品之后,还展示了其他私人模特。</p><p class="ql-block"> -中央岛专门用于格里博瓦尔系统,可以一窥法国军队采用的第一个火炮系统的模型。</p><p class="ql-block">发明与项目的展示</p><p class="ql-block">《炮兵回忆录》展示了从未完成的武器项目的模型,以及19世纪法国炮兵装备的忠实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参观陆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当年各类军用器械车辆:</p> <p class="ql-block">👇军队阵仗:</p> <p class="ql-block">👇布兵排阵:</p> <p class="ql-block">当年拿破仑摆脱宗教束缚,给自己加冕图😊:</p> <p class="ql-block">👇翻译内容: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p><p class="ql-block">在哈布斯堡皇帝查理六世(1685-1740年)去世后的日子里,他的侄子巴伐利亚查理七世(1697-1745年)和他的女婿托斯卡纳的弗朗西斯一世(1708-1765年)都声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冠。</p><p class="ql-block">普鲁士利用这种情况入侵奥地利西里西亚,导致欧洲陷入战争。巴伐利亚、西班牙和法国与普鲁士结盟对抗奥地利,得到了英国和荷兰共和国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尽管在1742年至1743年间遭受了一系列挫折,路易十五继续战争并入侵奥地利荷兰</p><p class="ql-block">1745年5月11日,在丰特诺瓦,莫里斯·德·萨克斯元帅(1696-1750)赢得了对坎伯兰公爵(1721-1265)领导的英荷军队的资源胜利1746年,毛伊采·德·萨维瓦伊在劳修斯和劳雷德与马斯特里赫特在马斯特里赫特战争中被摧毁捣乱者 Nethesiandi 的后裔 1749年死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齐尔,是拿破仑的阿拉伯马,公元(1793-1826)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作为了送给拿破仑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胜利是我们/晚会》 1806年这幅画在不寻常的内围﹣乐器室展出这幅画在我们的额外普通橱柜﹣乐器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的军服:</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石膏拓遗像:</p> <p class="ql-block">☝圣赫勒拿和遗物</p><p class="ql-block">一种新的信仰在朗伍德,皇帝上演了他的流亡和痛苦。他甚至向蒙托隆伯爵解释说:"如果耶稣基督没有死在十字架上,他就不是上帝。"拿破仑在流亡中死在一个被认为是地狱的岛上,回来时变形了…</p><p class="ql-block">圣赫勒拿岛从此变成了朝圣地。从坟墓里的头发或柳叶,信徒们传播的纪念品成为新的崇拜工具。皇帝身边最简陋的物品获得了遗迹的地位。他的死亡面具的制作和传播是一个问题,也是分歧的根源。这是为了确定圣赫勒拿战役的结果。记忆之战:</p> <p class="ql-block">👇当年军乐队的乐器和制服:</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陆军统帅的生前用具:</p> <p class="ql-block">👇将军的战地临时卧室:</p> <p class="ql-block">指挥刀:</p> <p class="ql-block">👇马鞍:</p> <p class="ql-block">👇马蹬:</p> <p class="ql-block">👇军服:</p> <p class="ql-block">☝翻译:Chanzy 将军和卢瓦尔河第二军队。</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刻作品是1885年为纪念1871年法国被晋鲁士击败的勒芒战役而竖立的勒芒纪念碑的缩小版</p><p class="ql-block">在 Chanzy 将军周围聚集了参加城市拉德芳斯新区的士兵该作品于1923年由 AI 和 Leon Susse 的后裔捐赠给军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7型野战炮:</p> <p class="ql-block">详细情况:</p> <p class="ql-block">☝翻译:7型野战炮</p><p class="ql-block">1873年款的这门大炮的设计是在1870年法德战争前夕完成的,但直到后来才开始大规模制造。在战争期间,建造的模型令人满意。</p><p class="ql-block">1873年,经过一些改进,1873年制式的7公斤线膛野战炮 7炮是法国炮兵的主力炮。</p><p class="ql-block">这门炮的设计完成于1870-1871年普法战争前夕,但工业化量产还没开始。普法战争期间,已经制造出的一批火炮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经过改进后,1873年,正式成为</p><p class="ql-block">法国炮兵部队装备的新鲜血液:</p> <p class="ql-block">一战时的坦克车:</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的戴高乐将军:</p> <p class="ql-block">陆军博物馆阳台俯瞰其内院(常常举行公共大型活动):</p> <p class="ql-block">👇军人在院里进行训练…</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墓的建筑是法国巴洛克建筑的主要典范之一,其金色穹顶十分壮观,在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一直是巴黎最高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译文-拿破仑一世墓</p><p class="ql-block"> The tomb of Napoleon l </p><p class="ql-block"> 路易斯·维斯康蒂( Louis Visconti )为石棺选择的石英岩让人联想到埃及的红色斑岩,传统上与古罗马皇帝有关。石棺内有五具棺材:一个是锡制的,一个是红木制的,两个是铅制的,一个是乌木制的,围绕着拿破仑一世的尸体(1769-1821年)。由詹姆斯·普拉迪尔( James Pradier )雕刻的12尊有翅膀的女性雕像代表胜利者,守卫着坟墓。在地面上,釉面树叶突出了拿破仑一世八次重大胜利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入门进入眼帘的是金色华盖,由法国建筑师路易斯·维斯康帝(Louis Visconti)设计。金色华盖位于棺椁上方,由4根螺旋柱支撑,整体设计华丽,与周围的雕塑、装饰等共同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1821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逝世,1840年,路易 - 菲利普国王将其灵柩从圣赫勒拿岛迁葬至巴黎荣军院。同年,法国政府成立委员会,负责拿破仑墓的选址、设计等事宜,并组织了设计竞赛,路易斯·维斯康帝在81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于1842年被选定为项目建筑师。</p><p class="ql-block"> 维斯康帝在荣军院穹顶下设计了一个圆形墓室,其入口由弗朗西斯科·约瑟夫·迪莱于1842年至1853年间雕刻。墓室中央是拿破仑的棺椁,其外层由俄罗斯产的紫色石英岩制成,放置在绿色花岗岩底座上,底座下方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板。棺椁四周环绕着12座由让 - 雅克·普拉迪耶雕刻的胜利女神像,象征着拿破仑的军事成就:</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棺椁对应的天顶便是该建筑著名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内部环境如下:</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兄长约瑟夫·波拿巴所在的墓室为圣奥古斯丁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翻译:圣奥古斯丁教堂场景,由 Louis de Boullogne 绘制在 之间,唤起人们的生活圣奥古斯丁1,基督教会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壁龛里有丰富度2的雕像,它的角上充满了硬币Pierre Mazeline 和 Simon Hurtrelle ,1688年,以及 Jacques Boisseau 1736年的宗教。1864年,拿破仑三世委托在圣奥古斯丁教堂安装了他的叔叔约瑟夫·波拿巴(1768-1844年),拿破仑一世的长兄。古董石棺由 Alphonse - Nicoas Crepinet 制作,他当时是荣军院的建筑师。</p><p class="ql-block">在地面上 约瑟夫·波拿巴的密码" JN "3在两个地方取代了路易十四的" L "。</p><p class="ql-block">圣奥古斯丁礼拜堂</p><p class="ql-block">由画家路易,德,布洛涅于 之间绘制的这些场景描绘了圣奥古斯丁的生平事迹①,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会早期的重要神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1688年由皮埃尔于尔特莱尔创作</p><p class="ql-block">宗教的1864年,拿破仑三世下令,将大伯、即拿破仑一世的大哥约瑟夫,波拿巴(1768-1844年)的灵柩迁到此地:</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一代伟人!🙏</p> <p class="ql-block">不忘临走的时候与军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有兴趣期待接下来的自由行行程,点击欣赏👉<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9h7trs"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参观巴黎犹太人艺术博物馆、艾菲尔铁塔、卢浮宫(一):自由行之二(2025、7)</a>感谢观赏🙏</p><p class="ql-block">也可点击观看👉<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34c5a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IM.Pei: Life is Architecture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