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赋 原创 母焕胜 太行之脉,横亘北地,西接秦晋,东瞰幽燕,如巨龙腾跃于六合之间,分野九州之气象。其峰峦攒聚处,裂石穿云而成陉,是为“太行八陉”。此八陉者,非独山水之痕,实乃天地开阖之枢纽,古今兴废之辙迹也。 陉(Xing):山脉中断的地方;山口。 轵关陉 轵关陉,居八陉之首,扼豫北晋南之喉。其途循沁水而蜿蜒,左挟王屋之雄,右带中条之秀。昔年秦师东出,自此叩关问鼎;汉祖伐魏,由此潜师出奇。古道旁,残碑犹记“轵关天险”四字,苔藓斑驳间,似闻战车辚辚碾过千年尘土。登高望之,沁水如练,绕径而东,两岸田畴交错,炊烟袅袅,恍见古之商旅,负囊牵马,在云遮雾障处渐行渐远。 古隘口 太行陉 太行陉,亦称太行道,最负“羊肠”之名。其路盘桓于晋城东,峭壁千寻,栈道悬空,下临绝涧,上接苍穹。古人凿石为阶,架木为梁,方得一线通途。三国时,曹孟德北征高干,途经此径,见其险绝,乃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之句,笔锋所及,尽是风霜凛冽。今观之,栈道遗迹犹存,石窝中马蹄印深可寸许,仿佛能听见千年前战马的嘶鸣,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路上有天,天上有路。 白陉 白陉,以沁水之白涧得名,素称“太行第三陉”。其道起于河内,止于上党,穿太行之腹,越青峰之脊。沿途多溶洞,大者可容千人,钟乳垂悬如水晶帘幕,相传古之戍卒曾于此避风雨、藏甲兵。春秋时,晋侯会盟诸侯,常由此径往来;战国之际,韩赵相争,白陉屡为攻守之要。山巅有古寨遗址,断壁残垣间,尚可见箭镞嵌入石中,锈迹斑斑,见证着往昔金戈铁马的峥嵘。 滏口陉 滏口陉,因临滏阳河之源而名,居太行之东麓,当冀豫之要冲。其地峰回路转,滏水穿峡而出,两岸悬崖如削,中有隘口仅容单车。北魏孝文帝南伐,于此陈兵十万;北齐高欢筑城,以固河北屏障。陉侧有鼓山,山石击之如鼓声,相传上古黄帝战蚩尤,曾在此擂鼓助威。今登鼓山之巅,望滏口如锁,太行群峰奔来眼底,风云变幻间,似有千军万马隐于雾中。 井陉 井陉,号“天下九塞”之一,北接燕赵,南通晋冀,地势之险,冠于八陉。其道自井陉口入,两山夹峙,中有绵河纵贯,故名“绵蔓陉”。秦末,韩信破赵,于此背水列阵,以少胜多,成就千古战例;明时,李自成军由此出太行,直逼京师,撼动大明江山。陉内有秦皇古驿道,石路平整如砥,车辙深达数尺,那是岁月刻下的年轮,记录着无数王朝的兴衰与更迭。 飞狐陉 飞狐陉,起于蔚州,迄于涞源,穿行于恒山与太行交接处,以“险绝如飞狐”得名。其途蜿蜒于崇山峻岭间,时而绝壁当道,时而狭谷通天,人行其中,如履云端。汉初,樊哙从此北伐匈奴;北魏,拓跋珪经此南取中山。山中有古烽燧,残高丈余,虽历经风雨侵蚀,犹可想见当年戍卒登高望烽、彻夜不眠之景。 蒲阴陉 蒲阴陉,亦称子庄关,位于易县西南,连接燕赵与晋地。其道沿拒马河而行,两岸奇峰竞秀,怪石嶙峋,河水清澈见底,映照着千年沧桑。三国时,公孙瓒据守易京,此径为其屏障;宋辽之际,杨六郎曾在此屯兵,抵御辽军南下。径旁有古栈道,凿于峭壁之上,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脚下便是万丈深渊,行走其间,不禁叹服古人开疆拓土之勇。 军都陉 军都陉,居太行最北端,扼守幽燕门户,连接塞外与中原,故有“北门锁钥”之称。其道穿军都山而过,关城林立,以居庸关为最。秦始皇修长城,于此设关;元世祖定鼎大都,此为必经之途。关城之上,箭楼巍峨,垛口森然,青砖黛瓦间,刻满了刀光剑影的记忆。登关远眺,群山如涛,万里长城如巨龙蜿蜒于山脊,气势磅礴,令人顿生“兴亡千古繁华梦,人生豪迈当如此”之感。 嗟夫!太行八陉,非唯地理之奇观,实乃历史之载体。自三代以降,王侯将相、迁客骚人、戍卒商旅,往来其间,或金戈铁马,逐鹿中原;或负笈游学,探求真理;或贩运货物,互通有无。每一寸山石,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道峡谷,都回荡着岁月的回声。 今日之八陉,虽不复当年之险,然古风犹存。驱车穿行于群山之间,看云卷云舒,听溪泉潺潺,遥想古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艰,不禁感慨万千。太行八陉,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辉煌;又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后人在山水之间,读懂历史的深邃,汲取前行的力量。
是以作赋,以记其胜,以怀其魂。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