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内容(62-67)

侯慧霞

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基本框架 <p class="ql-block">根据鲁子问、陈则航编著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绪论第四部分内容,**“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结构化分析维度(依据作者学术观点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的系统性框架**</p><p class="ql-block">#### 1. **理念层分析** </p><p class="ql-block"> - **课程标准契合度** </p><p class="ql-block"> - 是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p><p class="ql-block"> - 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 </p><p class="ql-block"> - **教育心理学基础** </p><p class="ql-block"> - 是否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如小学阶段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内容层分析** </p><p class="ql-block"> - **语言知识体系** </p><p class="ql-block"> - 词汇选择:是否控制生词密度(如5%-8%),是否采用“高频词优先”原则。 </p><p class="ql-block"> - 语法呈现:是否隐性教学(如通过歌谣渗透现在进行时)。 </p><p class="ql-block"> - **文化内涵挖掘** </p><p class="ql-block"> - 是否实现“文化双向沟通”(如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对比模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结构层分析** </p><p class="ql-block"> - **单元模块设计** </p><p class="ql-block"> - 是否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四维结构(如PEP教材的“Main Scene→Let’s talk→Let’s learn”)。 </p><p class="ql-block"> - **螺旋式递进** </p><p class="ql-block"> - 同一主题是否随年级上升深化(如“家庭”主题:三年级认成员→五年级谈责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 **活动层分析** </p><p class="ql-block"> - **任务型活动设计** </p><p class="ql-block"> - 是否包含“信息差任务”(如调查同学周末活动)。 </p><p class="ql-block"> - **多模态输入** </p><p class="ql-block"> - 是否整合视觉(插图)、听觉(音频)、动觉(TPR活动)多通道学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 **评价层分析** </p><p class="ql-block"> - **嵌入式评价** </p><p class="ql-block"> - 是否提供“学习策略自评表”(如“我能用图片猜单词意思:☐☑☐”)。 </p><p class="ql-block"> - **差异化设计** </p><p class="ql-block"> - 是否设置选做任务(如城市学生“网络搜索资料”/农村学生“采访长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 **支持系统分析** </p><p class="ql-block"> - **教师用书指导性** </p><p class="ql-block"> - 是否提示“语用失误预防点”(如避免“How old are you?”的滥用)。 </p><p class="ql-block"> - **数字资源适配性** </p><p class="ql-block"> - 配套APP是否支持离线使用(考虑农村学校网络条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子问团队研究特色** </p><p class="ql-block">1. **强调“真实语用”**:要求教材对话设计避免“伪交际”(如“Is this a pen?”的无效问答)。 </p><p class="ql-block">2. **关注“文化自觉”**:主张在教材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如“饺子”用jiaozi而非dumpling)。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需具体案例,可参考该书对PEP小学英语教材“My family”单元的分析示范。建议教师用此框架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逻辑差异。 📘✨</p> 语言本体的语义 <p class="ql-block">“语言本体的语义”这一表述涉及语言学中两个核心概念的结合——**“语言本体”**和**“语义”**。要准确理解这一表达,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p><p class="ql-block">### 一、**术语拆解:核心概念的定义*</p><p class="ql-block">1. **语言本体(Linguistic Ontology)*</p><p class="ql-block"> - 指语言作为**独立系统**的自身结构规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内在要素及其关系。 </p><p class="ql-block"> - 强调语言的“形式化存在”,即脱离具体使用场景的抽象规则体系(如“英语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语义(Semantics)** </p><p class="ql-block"> - 研究语言符号(词、句、篇章)的**意义**,包括: </p><p class="ql-block"> 词汇意义(如“苹果”指一种水果); </p><p class="ql-block"> 句法意义(如“猫追狗”与“狗追猫”的语义差异); </p><p class="ql-block"> 语用意义(如“今天好冷”可能隐含“请关窗”的意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语言本体的语义”的深层含义**</p><p class="ql-block">这一表述特指: </p><p class="ql-block">**语言系统内部自洽的意义规则**,即脱离具体语境、社会文化或使用者主观意图的**纯形式化意义**。其特点包括: </p><p class="ql-block">1. **系统性**:意义由语言系统内部关系决定(如“父亲”的意义依赖于“母亲/儿子”等对立关系)。 </p><p class="ql-block">2. **规约性**:社会群体约定的字面意义(如“红绿灯”中“红”表停止,与颜色本身无关)。 </p><p class="ql-block">3. **静态性**:不随语境变化的固有意义(如词典中“书”的定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例子**: </p><p class="ql-block">- “单身汉”的语义是“未婚成年男性”(语言本体意义),但现实中可能隐含“自由”或“孤独”的联想(非本体意义)。 </p><p class="ql-block">- “I have a pen.” 的语义是“我拥有一支笔”(本体意义),而说话者可能是为了展示文具或练习造句(非本体语用意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与其他语义类型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维度** | **语言本体的语义** | **非本体语义(如语用意义)**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决定因素** | 语言系统内部规则 | 语境、文化、说话者意图 | </p><p class="ql-block">| **是否依赖使用场景** | 否(静态) | 是(动态) | </p><p class="ql-block">| **例子** | “狗”指犬科动物 | “你这人真狗”含贬义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对语言教学的启示**</p><p class="ql-block">1. **词汇教学**:需先明确词语的本体意义(如“run”表示“奔跑”),再扩展语境意义(如“机器运行”或“袜子抽丝”)。 </p><p class="ql-block">2. **教材编写**:控制语义复杂度,避免低年级学生接触多义词的歧义(如“bank”同时指“银行”和“河岸”)。 </p><p class="ql-block">3. **跨文化沟通**:本体语义相同的词可能有文化附加义(如“龙”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差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点总结**: </p><p class="ql-block">“语言本体的语义”是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字典式意义”,而实际交流中需结合语用、文化等超语言因素全面理解意义。这一概念帮助教师区分“语言教什么”和“怎么用语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