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分享!

断物舍事离人(罗心呈)

<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75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破”:鱼死网破(鱼网自破,观鱼结网,破死知生,明死破网),看破红尘(看破说破,尘埃落破,眼看心破,尘封久破,善破归尘)和破茧成蝶(因破而成,蝶成茧破,心成蝶来,明茧善蝶)。</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破”:鱼死网破。</p><p class="ql-block"> 何谓鱼死网破?“鱼死网破”指斗争双方同归于尽,拼个你死我活,形容在激烈的斗争中,双方都不肯退让,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不惜一切代介争取胜利、报复对方,最终导致两败俱伤。比如对于一样好的东西,有些人是自己得不到,也不会让别人得到,甚至于将其毁灭掉,这明显就是一种心理变态、思想有毒、精神扭曲的烂人、渣人。这样的人在生活、家庭、工作中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甚至是阴谋诡计、装神弄鬼、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更有甚者丧心病狂堕落于“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中走火入魔、害人害己、祸国殃民、伤天害理且同归于尽,这不就是俗话说的“鹬蚌相争,以死相拼,玉石俱焚”吗?</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鱼沉深海恨难平,网裂风云誓不息;鱼跃龙门梦已碎,网破天际志犹存。”,意指生活、人生许多时候是进一步山穷水尽且鱼死网破,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且柳暗花明。儿童固然有儿童的“天真无邪”,年少无知依然有“无知者无畏”,年轻有为还是那样的“盛气凌人”,中年危机中是自我的“觉醒觉悟”,年老色衰中还有那份志不千里。与其同归于尽,不如化敌为友,互利共赢,这不正是老子所言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吗?</p><p class="ql-block"> 意指上等之人听到了道,身体力行去实践;中等人听到了道,时隐时现,若离若现;下等人听到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还不足以称其为道;所以古人有这样的话: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大道看似崎岖不平;崇高的德行好似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行似乎也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行看上去似懈怠的样子;质朴纯真又好像浑浊未开;洁白无瑕的东西似乎含污纳垢一般;最方已经是的东西看似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往往都是需要久制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其的形状。大道往往都是幽隐无声,无名无状的。也只有遵道贵德,其才能善于给予、滋养万事万物并且辅助、哺育万事万物,让万事万物周而复始、善始善终。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看不见的道与德决定了看得见的“物”,而儒家说的“仁义礼智信”可以让人成为君子,道家的尊道贵德能让人成为贤人、圣人,法家兵家的“雷霆手段,杀伐果断”会让人成为王侯将相,佛家的慈悲之心能让人来去自如、不生不灭,而凡夫俗子都是“畏果不畏因”的世俗之人,这不正是古人所云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场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吗?</p><p class="ql-block"> 诗仙李白曾曰:“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意思是刘备三顾茅庐君臣如鱼得水相合,天下风云因之而起;武侯诸葛孔明在岷蜀之地建立基业,心怀壮志想要吞并长安。人生在世,各有各命,各有各运,三分命天定,七分运己造。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凌云壮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与世隔绝、田园牧歌,甚至是整天过度沉迷于“吃喝玩乐烟酒赌毒黄游戏短视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瘾中醉生梦死、纸醉金迷、麻木不仁、行尸走肉、苟且偷生、随波,都是自己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的识别、判断、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自己的愿赌服输且自作自受”,这不正是俗话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鱼能如鱼得水,鱼也能鱼死网破;鱼能海阔凭鱼跃,鱼也能鱼龙混杂度一生”吗?</p><p class="ql-block">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出自于《北齐书•元景安传》,比喻愿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绝不苟且偷生于世。其实这都是一种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思维,更高级的思维不是还有三元、四元、五元等等思维模式吗?最少也应该有第三种思维模式选择,比如“二者两争,隔岸观火,渔翁得利”,这就是很典型的第三种选择。与其让第三者得渔翁之利,倒不如化敌为友,互利共赢,这不就是锦上添花吗?这不正是没有真正弄懂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大智慧吗?</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若真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二达到的心境,已经可以达到圣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的境界了,孔子曾表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若颜回不英年早逝,必然能成为孔子进庙堂的贤人,颜回最精进的方法不正是“不二过”吗?</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敏而好学及知足常乐的和谐心境,确实是精进成熟之修成之心。如若一个人每天能怀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去知行合一,又怎么可能不达到“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境界呢?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特别是能真正弄明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吗?</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破”:看破红尘。</p><p class="ql-block"> 何谓看破红尘?“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世间世俗的快乐、欲望,看破人生,不再留恋世间一切,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生活态度。现在也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失败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躺平的生活态度。但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对人世间的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贪嗔痴慢疑都能看淡、放下,从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四大皆空的“无物、无欲、无求、无我”的境界,这不正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看破不说破,看清不说清,看透不说透。”,意指看破不能说破,说破伤感情,甚至是两败俱伤,不要轻易去扰乱别人的因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轮回;看清不能说清,自己是说清楚了,反而把别人说糊涂了,许多时候都是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倒不如难得糊涂,反而轻松自在;看透的东西,也不一定说得透,说透了,也不见得就心想事成,与其多管闲事,倒不如闷声发大财,何必去“庸人自扰”呢?</p><p class="ql-block"> 再说了,人人都会肚子疼,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的人是“医逢信者但可求”,有的人是“道遇无明枉费心”。与其“生在闹市无人问”,倒不如“远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诸葛孔明先生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吗?</p><p class="ql-block"> “红尘”是对于金钱、权力、名利、美食、美色”等欲望的执着追求,这恰恰是人烦恼、痛苦、疾病的根源所在,这不就是老子所言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吗?一个人能从“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识”中解脱出来,认知到万事万物皆是“空”之大道,已经是达到了“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境界了,已经完全脱离“一切难舍,无过己财”的烦恼了,这不正是《天道》中所说的“留三贪财好色,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剩七分一本正经,以图安分守己,稳度此生;漏三分茫然无措,隐瞒天地人混然于世;藏七分众醉独醒;以至人至己看破红尘;该坏时坏,该善时善;遇佛上香,遇贼掏枪”吗?</p><p class="ql-block"> 中国道家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吗?意思是普通的隐者,隐居于山林之中,中等的隐者,隐居于街头闹市,最高级别的隐者,隐居于朝廷之中。隐居于山林是无功名利禄之争的田园牧歌,隐居于闹市是趋利避害之求的争名夺利,隐居于朝堂是王侯将相之欲的高官厚禄。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自己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的投影,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人生便是自己亲身自编自导自演的现场直播短视频。至于自己所演的角色是正面、反面、中面,直接就会导致这场戏是悲剧、喜剧、还是皆大欢喜,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才华、德行、智慧”,还是那句话“要么脚踏实地,要么自欺欺人,要么仰望星空”,反正结局只有一个“自作自受”,这不正是俗话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多端终自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报应必到”吗?</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红”代表着喜悦、富贵、欲望、诱惑,也就是人处于现实世间的种种体验、遭遇、经历。而“尘”则象征着尘土,意味着将人世间的种种诱惑与欲望视为瞬间即失而渺小细微的存在。看破红尘者深知,人生的经历不就是一个从有情人终成眷属,深情人必被情困,痴情人定被情伤,薄情人命比纸薄,绝情人绝处逢生,忘情人相忘江湖,无情人心无挂碍,这不正古人所云的“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经商,仁不当政,善不为官”吗?还是那句话“两棵树在一起为连理枝,两个人在一起形同陌路”,这不正是弘一法师所说的“人与人如走得太近,就是一场灾难”吗?</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破”:破茧成蝶。</p><p class="ql-block"> 何谓破茧成蝶?“破茧成蝶”指肉虫、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比喻突破茧壳,羽化为虫,重获新生,走出困境,涅槃重生。一条毛毛虫,要变成蝴蝶的第一步即是蓄势能量,视机而动,突破茧壳,成为蝴蝶,这本来就是一个突破蜕变的重生过程。蝴蝶的美丽不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就能带来的。比如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一开始肯定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演化的过程。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上,就只有靠人类自己的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了。就比如,一个人18岁前,甚至是在学业毕业之前,可能家庭、学校环境对其的影响、改变还比较大。但是到毕业后,进入了社会大学,许多东西就是没有教育的说法了,有的是筛选与淘汰。没有人会在乎、关怀你的生活、工作、事业、未来,有的是撞南墙、栽跟头、走弯路的教训,并还要看自己能不能“痛改前非”,否则等待自己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伤害、痛苦,甚至是支离破碎的残酷现实。除了自己的父母,没有太多的人会在意你、来帮助你,只要不落井下石,已经算是“阿弥托佛”了。这也不是社会的无情、残酷,而是一个人成长蜕变、精进成熟必须经历的磨炼、毒打,否则又怎么会刻骨铭心、觉醒觉悟呢?</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势不可挡,逆风翻盘,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和光同尘。”,这些话看起来确实不难懂,甚至是99%的人都知道,但是随意拿出一个来,能做到的不到百分之一,能做到几个的恐怕也不足万分之一,能全部做到的可以成为圣人、神仙、佛陀了。比如老子、孔子、王阳明、苏格拉底、佛祖、耶稣等,这些人不仅仅能做到急流勇退、功成身退、全身而退,而且能在“千辛万苦”、“千刀万剐”之后觉醒、觉悟、证悟自己,慈悲为怀,明心见性,顺其自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不正是“物我两忘,斋心坐忘”吗?</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每天的习以为常往往都是执迷不悟的囚徒困境,除了你自己同意,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到你。如若真有人可以在你不同意的情况下,伤害到了你,也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那些打不倒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否则这本身就是你自己的“弱不禁风,软弱无能”,“弱”就会被拿捏、被欺负、被打的真相所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由内而外地强大起来,也不是要去“欺软怕硬,欺上瞒下”,而是有足够的实力去向别人说“不”,成为更的自己,这不正是俗话说的“你不可以不练剑,因为许多时候,往往是別人无能为力,唯一能做化即是自己拔刀,甚至是杀伐果断”吗?</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无非是有三个局要破:其一是识局破局,识人识面不识心,识局者则知局,知局者明者,明者则局破,局破则局成;其二是做局破局,局中做局,局外布局,无局不破;其三是无局破局,无局无破,有局不破,不局不破,局无破无,这不正是俗话说的“无爱可破情局,无情可破全局,无欲无求无我可破天下局”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