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一点身处时代浪潮中的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说句实话,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AI都彰显出强大的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今年以来,生成文章、诗歌、词赋等文本的技术迅猛快速发展,图生文、提示成文等方式也层出不穷,呈现出蓬勃态势,令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技术的普及也让一些人找到了“捷径”——将AI生成的文字当作自己的原创作品发表。包括发表在抖音、百度、西瓜视频等,还有不计其数的文学平台。其实,使用AI写作本身并无不妥,只要坦然注明来源即可。但在一些论坛上,这类作品常被误评为“精华帖”,误导了不少读者。AI本身并无过错,问题在于使用者隐瞒来源、据为己有的行为,这显然不妥,也严重损害了原创作者的权益与创作生态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疫情期间起,我便在中国协歌协会下设的龙凤学院学习,从初级班读到高研班,有幸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良师益友。今年以来,我们众多学员多次就AI对诗歌学习的利与弊展开深入交流,一致认为:AI写作,尤其在古韵诗词领域,初看常令人叹为观止。它能快速生成结构宏大、用词繁复、句式多变的诗词,甚至会运用大量生僻字与古雅词汇,营造出“高古”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细细品读便会发现,这些作品虽外表华丽,实则缺乏内在逻辑与情感深度。普通作者创作时,往往不会刻意堆砌冷僻字词,而是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意境的营造。AI却擅长铺陈辞藻,难以构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一幅拼贴画,看似绚烂,实则缺乏整体协调性。尤其在使用复杂词牌时,AI常会机械模仿格式,忽略词牌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情感是人类创作的灵魂,也是AI写作最难逾越的鸿沟。我们写诗,多因情而动、因感而发,情感的细腻、深沉、激昂、婉转,构成了诗词的生命力。而AI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它无法体会“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惆怅,也理解不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国情怀。它的文字看似正经,实则空洞无光,缺少人类情感特有的绵长与深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能模仿语言结构,却复制不了心灵的震颤,这是它在诗词创作中的最大短板。遣词造句上,AI的表现也生硬而缺乏灵性。人类创作时,常能巧妙引用典故,融合家国情怀、社会现实与人文精神,让诗句具有更深层的文化意涵。而AI的写作过于“工整”,很少真正理解典故内涵,也难以准确把握情感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首好诗,既要有语言美感,更要有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AI在句间衔接、段间呼应上,往往生硬机械,缺乏浑然天成的艺术感。它无法在整体框架中构建完整的情感脉络,更难唤起读者共鸣。在中心思想表达上,AI也存在明显缺陷,它擅长堆砌华丽辞藻,却常忽视文章的核心主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诗词看似宏大博达,实则内容空泛,缺乏明确思想表达。它习惯用繁复句式掩盖内容贫乏,用堆砌的词藻遮掩逻辑混乱。一篇好的诗词,应有清晰主旨、连贯结构与深刻思想,而AI的作品往往只是“雾里看花”,停留在表面风情与词藻堆砌上,没有真正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典诗词领域,我发现,AI的“短板”尤为突出。它喜欢用生僻字与古拗句式,试图营造“古典美”,但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反而暴露了其机械本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千古的佳作往往以简洁明快取胜,而非辞藻堆砌。AI的作品虽在形式上模仿得惟妙惟肖,却难以真正触及诗词的灵魂,这就是Al的败笔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我认为它缺乏对历史、文化、情感的深刻理解,只能在数据库中“复制粘贴”,拼凑出看似高古的句子。这种“高仿”之作虽能一时迷惑人眼,却终究难以打动人心。在现代文写作中,AI的表现同样堪忧。它能快速生成大量文字,内容广泛、语言华丽,甚至能模仿抒情笔调,提炼出一些看似“真情实感”的句子,但没有什么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这些情感往往是表层、机械的,缺乏真实的情感深度。AI的文字就像AI绘制的画作,虽色彩斑斓、构图精美,却没有灵魂与创意。它无法真正理解“家国情怀”“胸襟气魄”“生活肆意”这些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准确表达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AI写作本质上是技术的延伸,而非艺术的创造。它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文字,为创作者提供灵感与素材,却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与思想。正如我们看花,不仅看其美丽,更要理解它所象征的精神与情感。AI写不出“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充满热血与信仰的诗句,因为它没有热血,也没有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只能模仿语言形式,却触及不了情感内核。AI写作并非一无是处,它确实为创作带来便利,也为许多创作者提供了灵感。但如果将AI视为唯一的创作工具,甚至对其生成内容不加修改、盲目崇拜,就本末倒置了。AI可以辅助创作,却不能替代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面对AI写作这一新兴事物,我们更需要以一种清醒而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它的全貌。说句实话,AI写作无疑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它能在短时间内整合海量信息,快速生成结构化的文本,为创作者节省下大量用于资料搜集和框架搭建的时间;对于写作新手而言,它也能充当“灵感助手”,提供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表达方式,帮助打破思维僵局。这种技术赋能,让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借助文字传递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它的局限。AI生成的内容往往依赖于既有数据的整合与模仿,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生命感悟。那些打动人心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作者在特定境遇中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这正是AI难以复制的——它可以模仿悲伤的语调,却无法真正理解失去的痛苦;可以堆砌华丽的辞藻,却难以传递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实感。如果过度依赖AI,甚至用它替代独立思考与情感投入,写出的文字难免会显得空洞、刻板,失去文学作品应有的温度与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我们既要学会善用AI写作的便利,让它成为创作过程中的高效工具,辅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表达意图;也要时刻警惕其局限,守住创作中“人”的主体性,始终以真实的情感、独立的思考作为文字的内核。唯有在技术的便捷与艺术的深度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我们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既有技术赋能的流畅与严谨,又不失源于生命体验的鲜活与温度,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