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虒古镇古城墙上的“镇史馆”》

美学散步(慧通)

<p class="ql-block">《绵虒古镇古城墙上的“镇史馆”》</p><p class="ql-block">文/ 美学散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绵虒古镇禹故里,</p><p class="ql-block">阿坝西羌门户之。</p><p class="ql-block">传独角兽虒游弋,</p><p class="ql-block">纪岷江河畔传奇。</p><p class="ql-block">因故名绵虒古镇,</p><p class="ql-block">释比经颂宝藏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 绵虒古镇:</p><p class="ql-block">绵虒古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是史载大禹的故里,素有“大禹故里、西羌门户”之美誉,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民族融合特色著称。</p><p class="ql-block">古镇概况</p><p class="ql-block">绵虒(读音:mián sī)古镇地处汶川县西南部,总面积75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是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其名源于明代《蜀中广记》记载的独角兽“虒”,传说此兽可水中游弋,故得名“绵虒”。古镇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历史上曾为汶山郡郡府所在地,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绵虒镇,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地处汶川县西南部,东与都江堰市接壤,东南与映秀镇毗邻,西南接耿达镇,西与理县相连,北临灞州镇,西北与威州镇交界,行政区域面积776.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于旧县北置绵池县;1984年,公社绵虒改乡;1992年9月,乡改绵虒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绵虒镇常住人口为7482人。截至2021年10月31日,绵虒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绵丰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弋字源演变</p><p class="ql-block">图形演变图</p><p class="ql-block">象形字。甲骨文“弋”字作“图A”、“图B”、“图C”、“图D”等形,像一种下端很尖的柲状物。西周金文作“图E”,或省作“图F”。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或下加饰笔,遂与“戈”形相混。 《说文》篆文作“图G”,是讹变的形体,认为弋字“从𠂆,象物挂之也”也是错的。汉简中的“弋”字更接近于古文字“弋”的形体。“弋”字本义是木桩,后作“杙”。《说文》:“弋,橜也,象析木衺锐著形。” 《尔雅·释宫》:“鸡栖于弋为榤。”引申义有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西周金文“弋”通“式”,用于句首或句中,是劝令之词。“图H”方鼎:“朕文考甲公、文母日庚,弋(式)休则尚。”召伯虎簋:“弋(式)伯氏从许。”与《诗·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之“式”用法同。“弋”又通“代”。楚帛书:“四神相弋(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释比经(羌族释比唱经):</p><p class="ql-block">释比古唱经是四川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古羌语单挡说唱或坐唱形式呈现,现存26部,分上中下三坛,内容涵盖羌族天地形成、民族起源、迁徙战争等,涉及哲学、天文、军事等领域,被誉为“羌族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将其列为依托羌族语言传承的重点保护项目,明确要求汶川县、邛崃南宝山羌族移民村加强保护传承。2025年5月28日,绵阳师范学院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羌族释比古唱经;阿坝州非遗传承人在陕西榆林全国民歌展演中表演《日麦嘎啦》,推动该项目在校园及文旅领域的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