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善琏(三)

红火

蚕神:一朵蚕花沿黄河古道 <div> 开遍丝绸之路(一)</div> 中国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国,养蚕、缫丝、织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明之一,它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美丽、喜悦和欢乐。 <div> 传说在旧石器时代,伏羲氏开始化蚕、桑为帛,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利用野蚕茧的开始。又传说在新石器时代,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或说她自己化身变成蚕,吐丝作茧,为人们寻求蔽体的衣服而献身。这些传说得到了印证。考古学家们在1958年于浙江湖州城南钱山村,接着在1975年至1978年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都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了丝带、丝线、丝绢残片以及丝织用品和蠕动的蚕的图案等,这显示了我们祖先在公元前4000多年已经在养蚕、缫丝、织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商代的墓葬中,也发现了残留在青铜器上的丝织品、刺绣品、印染工艺品的残痕,有些丝织品已染成朱红、石黄、褐、红等色。战国,在河南陈留、襄邑、山东齐郡等地设有官府织绵工场。汉代,丝绸的官府织绵工场外,富豪们也开设了工场,汉代织帛图案名目繁多,反映了帝王们妄图长生不死以及从西域流传来的葡萄、汗血良马等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 </div><div> 唐代,丝绸手工业达到了兴盛时期。官府设有政府监织染署,下有绢、罗、绵、纱等25个专业工场。丝织品除帝王、贵族服用外,还广泛应用于寺院、礼仪、船帆、书画、彩扎、灯彩、绢花等。丝织品中除织绵外,最著名的就是红线毯,它以红色丝线编织而成。铺于宫殿,供舞伎表演之用。白居易曾咏诗描述红线毯“一丈毯用千两丝”,而且沉重庞大,由“百夫同担进宫中”,要由100名挑夫才能运进宫殿之中。宋代,官府除设有绫锦院外,还在河南洛阳、河北定州、山东青州、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和湖州等地设置工场,织造丝织品,专门供皇室享用。 </div><div> 元代,宫廷在大都、涿州等地设置织染局、绣局、绫绵总院等,明清两代,除官府丝织工场外,民间作坊遍及南北各省,其中以浙江、江苏为主。丝织品的花色品种远远超过历史,图案更加丰富、饱满,色彩深浅变化得宜。明代南京织锦,质地厚实,花卉图案造型健壮,配色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美丽如同云霞,所以又称云锦。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明神宗(万历)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袍是以绿色的孔雀尾羽的羽绒、金线、彩色丝线织成苍龙、绛色的如意云纹图案等,薄如蝉翼,堪称国宝。<br> (徐建新 编著)(未完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