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法典第680条是关于禁止高利放贷及对借款利息确定的规定,以下是对该条文的详细解读:</p><p class="ql-block"> 一、条文内容</p><p class="ql-block">《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p><p class="ql-block"> 二、条文解读</p><p class="ql-block">1. 禁止高利放贷:</p><p class="ql-block"> 该条款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行为,这是为了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防止因高利放贷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p><p class="ql-block"> “高利放贷”是指借款人以高于国家规定利率的标准向贷款人出借资金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增加借款人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其陷入债务危机。</p><p class="ql-block">2. 借款利率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这意味着,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规定。</p><p class="ql-block"> 具体的利率标准可能因时间、地区、贷款种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当事人应了解并遵守当时的国家有关规定。</p><p class="ql-block">3. 利息约定的处理:</p><p class="ql-block">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这意味着,如果借款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利息,那么借款人无需向贷款人支付利息。</p><p class="ql-block">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这种处理方式旨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利息,避免双方因利息问题产生纠纷。</p><p class="ql-block"> 自然人之间借款的,如果利息约定不明确,同样视为没有利息。这是考虑到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多具有互助性质,为简化处理和避免争议,故作出此规定。</p><p class="ql-block">4. 条文目的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该条文的目的是通过限制利率来避免利息暴利的发生,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 同时,该条文也有助于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稳定。通过禁止高利放贷行为,可以减少因高利贷导致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相关法律规定</p><p class="ql-block">除了民法典第680条外,关于借款利息的规定还散见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例如:</p><p class="ql-block">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的利率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该规定指出,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民法典第680条是关于禁止高利放贷及对借款利息确定的重要规定。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当事人应了解并遵守该条文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