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笔下的云与水,各自在天地间散漫无心地飘荡流淌,俨然一派自在闲适风景。然而千年后,宋代高僧释志芝却用一首《山居》让我们明白了:原来无拘无束的云也不是真自在,真正令人心驰神往的,是山顶老僧深藏在心里的那份澄澈安宁。</p><p class="ql-block">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p><p class="ql-block">昨夜云随风雨去,回头方羡老僧闲。</p> <p class="ql-block">译文:在那高耸入云的千座山峰的顶端,有一间小小的屋子。屋子里面,老和尚居住半间,另外半间被白云占据着。昨夜,白云伴随着风雨一同离去了。回头再看那山顶的小屋,才打心底里羡慕起老和尚的这份闲适自在。</p><p class="ql-block">释志芝这首诗简约如同水墨画,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超然尘外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开篇两句“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顶上,一间小屋孤立在云雾中间。</p><p class="ql-block">老僧与缥缈的云气同住一室,各占一半,这是多么奇绝的画面!人和云好像没有了界限,融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茅屋”和“白云”是表现山居生活最具典型性的意象,这里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禅意。</p><p class="ql-block">“昨夜云随风雨去”,老僧与白云为伴,本来很令人神往。然而一夜风雨,情形骤变。那曾经自由自在、来去无踪的云,却只能被风雨裹挟离去,身不由己,没有片刻停留。</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云”成了被外物所支配而忙碌的角色,“闲云”变成了“忙云”。在佛教看来,为物所转是迷失本性的表现。与老僧同住一屋的“云”显然迷失了自性,从而为外界风雨所支配。</p><p class="ql-block">当云雾消散的时候,才显出那老僧才是天地间真正的安闲之人!</p> <p class="ql-block">“回头方羡老僧闲”,这句看似轻描淡写,却如石破天惊。那云朵离开时蓦然回首,终于懂得了羡慕老僧那不为外物所缚的逍遥心境。</p><p class="ql-block">原来云的飘逸,终究挡不住风雨的驱驰;而老僧的“闲”,却如磐石般根植于灵魂深处,任凭风雨喧嚣,终能持守内心的澄澈与安然。</p><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诗中,动态的云在静态的茅屋在老僧面前丧失了它的自由和悠闲,这意味着,真正的心灵自由不在于随波逐流的无心任运,而在于不受外境所惑,坚守本心自性。</p><p class="ql-block">释志芝是临济宗得道高僧,他的诗正是对佛法的领悟与流露。临济宗讲求“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老僧那岿然不动、无欲无求的“闲”,不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境的最佳诠释吗?诗里看似写云羡慕老僧,其实是诗人对自己修行境界的肯定和赞美。这个“闲”,是心不被外界改变的大自在。</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 今天,我们也常常像那朵云,被生活的风雨推着走,不能停步。这时候回头想想,山顶上那个不被风雨影响的老僧,他的精神就显得格外明亮。原来真正的清闲,不是身体的无为,而是心不被事情困扰的平静状态。</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忙碌中停下来休息,也许可以想一想:云走了才羡慕的,不正是我们被吵闹盖住的内心,真正想要的平静和自由吗?</p><p class="ql-block">人生像云和水一样流动变化,希望我们也能找到一处精神的峰顶,让心灵像老僧一样自在,就算风吹雨打,也能从容面对,心中自有安宁。</p> <p class="ql-block">【徐宏档案】男,重庆市人。中国原创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风水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古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周易研究院院长、粤港澳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澳门国际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终身荣誉主席。五岁开始书法临贴,犹喜篆书(遍临秦李斯、汉蔡邕、唐李阳冰、宋徐铉、元赵孟頫、明李东阳、清邓石如的篆书贴)。多幅篆书作品被海内外藏家推崇和收藏。十岁学习《周易》。曾从事教师、记者、编辑、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策划、创业教育、投资等多种职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周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接受过《中国新西部》、《重庆文化》等杂志十多期系列专题采访(被媒体报道为预测大师、风水大师,书法大师)。百度“徐宏书房”,“徐宏周易”,“徐宏风水”,“徐宏篆书”可赏更多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