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都阳县许义寨贸易入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民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莹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建水团山民居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姚水山民居位于处水县城西13公里处,是个典里的家族聚所村落,全村以张姓为上。始机张福原居于江西饶州府涨阳县许义寨,明朝洪武年间因贸易经丽来到安,几经银转,定居团山。消未光织年间,张氏后将走出家11,到个II开发业,积累一定财名后,使回乡处益旅。现行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15座,察门35,寺3座,宗祠1座,占地面机18384.5平方米,处外i8!16158平广米。民好内的化统建观,粉墩感瓦、的们飞题、形制规整,局是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多为澳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组合体。院内们次地伦的诗树书四,婴金价彩的木展及工艺奇巧的石盟、砖难,琳农涉目,如同一部三从凝重的书卷,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份。</p><p class="ql-block">任600多年的别月里,张氏家族以“百忍”为安身立命之本,并将其作为培有后代的准则,由于家风良好,好学上进之人甚多,历史上出过千总、都司、营管带、将军、贡生、太学点、州学秀才、府学序生、乡似宾,乡饮介宾等约20多人。解放后团山村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走出了教育厅长、教授、音乐家、硕土研究生、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等。</p><p class="ql-block">团山村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风倪特色,维含行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考察旧中国民营商业发迹史的最好实证。</p><p class="ql-block">2011年,被评为“云省旅游行色村”;2012年,被评为“国家特也及观名村”;2013年,张家花、张氏宗祠、是恩府等处民的处织被列为全国听点文物保护收位;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位于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泸江河南岸,毗邻323国道与石屏县交界,交通便利。村落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清末张氏族人因个旧锡矿致富后回乡兴建宅院,形成现存21座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融合彝汉特色,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花园祠堂</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一组园林式建筑。祠堂起于高台,五开间,卷棚屋顶,敞廊,装饰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两侧“吊脚楼”左右对称,置“美女靠”于廊沿,是凭靠乘凉、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之地。下方有池塘,池塘边有“福寿双全”“连年有余”“千层莲花”石栏望柱,正中一块围栏石板的正反两面刻有建水地方文人“活泼泼地”“活泼天机”的手写题词。</p> <p class="ql-block">村内民居以“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布局为主,代表建筑如张家花园、皇恩府等,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书画彩绘丰富,被誉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2006年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留苑</p><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初期(1913年),院落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2个,房屋17间。原是团山一张姓人家在个旧开采锡矿后回来建盖的住宅,本世纪40年代初期作为村公所办公场地,景区开发后进行了维修,现名为“留苑”。</p> <p class="ql-block">南筹寨门</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车十年(1904年),占地面积为20平方米,建筑昨制为碉体式门楼,楼上楼下都设有枪眼,曾为团山村南边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太平府</p><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2年(1913),因房屋建盖者名张、字太平而得名。宅院占地面积413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有天井2个,房屋25间,为典型的“跑马转角楼”式建筑。屋主在建房时,由于受到地形限制,三段式门楼后用一过道过渡进入院内。后因经济原因,除大门彩绘外,内院未做彩饰,均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东寨门</p><p class="ql-block">建于消光绪三十年(1904)、占地面积为45平方米,共二层上间、地处团山村交通要道。形制采康牌楼式单孔拱桥大门结构、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楼上楼下设瞭型哨、枪眼,曾为团山村东边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枪眼</p><p class="ql-block">团山人经商致富后,辛苦获得的财富成了土匪垂涎的对象,于是张家花园主人在建房时,均在各主要出入口的墙体上设置若下枪眼,构成层层防御体系。枪眼内口宽60厘米。成梯形向墙外收缩为长方形、主要对准门楼、重要通道。一旦土匪突破寨墙进入宅院。家人可观繁敌情,用较短时间进行有效防御。</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而积328平方米。宗祠建筑风格简朴,正堂悬挂“绳其祖武”匾额,墙上嵌有团山张氏的原始族谱,石碑上记录着始祖张福及各支系的名字。宗祠是张氏族人议事和定期祭祖的场所,也是联系族人的组带。昔日村中凡举行重大活动或调解纠纷,均在宗祠内进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维我始福 发籍江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贸易到滇南 迁居于建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卜宝团山 造成了巨族之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世代代 维美书香百 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风 耀彩千秋 俎豆馨香</p> <p class="ql-block">大井</p><p class="ql-block">约建于明代,位于团山村西南角。百年前的大开是一口拉扒井。民国初期,张氏后人张瑞图个人出资在原来拉抓升的位置上用首石修创成深四米,直径王米的木口井,称为大片、这口術國形人井造型渝特、在中间看是椭圆形,在两端看是圆形。</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元年(1909)竣工。院落占地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两大天井,6个小天井,6个过道的二进院落组成,有房屋37间,是团山民居中两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批准其立坊入祠,救封“皇恩旌表”匾额,因此得名。庭院宽敞开阔,厅堂装饰精美,寓意深刻的木雕、石雕,语重心长的楹联、诗词、格言、有较高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大成寺</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6),同治七年(1868)峻工,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后殿,中殿。寺院依山而筑,占地面积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平方米。原为佛教寺院,有住持。后因族人开矿经商,融入刘、关、张、诸葛亮神位。后殿装饰华丽,18扇鎏金镂雕屏门工艺精湛,特别是下部“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福禄寿喜”草书图案,构思巧妙,为建水木雕屏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上庙</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占地面积716平方米,建筑积631平方米。1905年开办私塾,本村及附近村寨的农家子女入学一律不收学费。1922年改行新学制,初级修业四年。高级修业两年,起名“两等学校”。曾以较高的教学质量,被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称为“全国第一流的民办私立小学”。</p> <p class="ql-block">忍字当头成商贾</p><p class="ql-block">清初以来,张氏族人走江外、跑马帮,生活十分清苦,但寻找新生活的念头从未间断。1889年蒙自海关开关后,张氏后裔怀着对财富的梦想,沿着著名的“临安大道”,开始了走厂挖矿的生涯。创业初期,族人遵循祖训,忍字当头,百折不挠,以和为贵,用难以想象的勇气,负重蛇行,长年累月地在鬼门关似的矿坑里挖矿背荒,再多的曲折,也挡不住追梦的脚步。不知是独具慧眼还是命运垂青,他们每打一个矿洞,都有品位极高的矿砂。挖到富矿后,他们又购置厂位,建立炉房,成立“福来祥"“吉昌”“天吉昌”等商号,最终成为采、选、冶兼营的商家。</p> <p class="ql-block">抗击风浪闯市场</p><p class="ql-block">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张氏家族兄弟深感势单力薄。为抗击市场风浪,他们吸收现代经营理念,按照资本市场运作规律,联合成立“天吉昌"商号,将精锡运到中国上海、成都,以及香港、越南等地销售。同时兼营棉纱、布匹等百货进出口贸易,终以“百忍”铸就的精神和良</p><p class="ql-block">好的整体素质,织成顽强拼搏的旗旌,在商海的搏击中杀出一条血路,跨入了滇南著名商号的行列,成为仅次于临安首富“朱恒泰”的又一大商号。</p> <p class="ql-block">名人眼里的团山</p><p class="ql-block">一部移民迁徙奋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一个族群艰难生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群遵循百忍家风的商贾</p><p class="ql-block">一座锡矿上驮回来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一份走向世界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团山古镇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尽管长期无人知晓。它是一座被传统的寨墙包围着的、坐落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的历史古镇。</p><p class="ql-block">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物有着端庄的外表,装饰着价值极高的优雅精致的木雕花格窗</p><p class="ql-block">户,雕镂精细的木、石、砖各种浮雕,并有非常美丽的彩绘装饰。</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院落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p> <p class="ql-block">秀才府建于清光绪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竣工。院落占地面积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11个,房屋50余间。平面布局由大门、二进院和左右配楼组成。分为“东园”和“西园”,。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早年参加临安府学考试,分别获贡生、庠生,被村民称为“大秀才”“二秀才”,院落因此得名。后兄弟两人弃儒经商,经营矿业,组建“天吉昌”商号,获利颇丰,遂回乡建房。院内木、石、砖雕刻考究,书法绘画均自王垂书、王宪斌。谭景暄、王克敏等滇南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建水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团山海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文物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被逐步认识。罗暂文、用拳盛、孙轶青等古建筑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考察团山后,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叹。随着建水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团山这座保存了完整村落格局和滇南乡树风貌特色的活态文化遗产,以其浑厚的韵味,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他们对团山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对策和建议。一批批国内外游客徜徉在一座座古老宅院中,观赏着精美的雕刻,寻找着团山人的家园。</p><p class="ql-block">2005年6月,团山村通过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专家的严格审查,被公布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进入了世界纪念性建筑行列。专家组评价团山“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由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设有了自己的世年。</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团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p><p class="ql-block">如今,团山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游业的发展,走出神州,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院落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