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者尚也】模式生存

杨世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002年底,应《羊城晚报•花地》约稿,写了个专栏连载,旨在对都市时尚文化的反思,专栏的名称就叫做【时者尚也】。</b></p><p class="ql-block"><br></p> <h1>程序、信息、数据库、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铺天盖地,物潮、钱潮、时尚潮、现代思潮浪潮汹涌、巨浪滔天。在知识大爆炸和物欲大爆炸的生活空间里,人类焦燥不安地生存,现代的多元与芜杂使许多人有些穷于应对。</h1><p class="ql-block">物质丰富,人们的消费欲也开始苏醒。狂轰滥炸的电视广告一度充当百姓购物的“引航灯”,成为企业知名度的“快捷键”。带着对媒体的某种信任,进入购物模式化的时代。一些伪劣产品也借购物“跟着‘广告’走”的时机,得以“溜”进千家万户的门槛。</p><p class="ql-block">过去,看电视是一种奢侈,如今,电视早已几成城镇居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电视节目看多了,自然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或“近朱则赤”,或“近墨者黑”。</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购物模式化是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后的一种弊端,那么,与之相比,生活行为的电视模式化有着更大的荒诞与潜在的危机。</p><p class="ql-block"> 一天,看到女儿和几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在院子里玩。一个女孩跪在女儿面前,双手毕恭毕敬捧着杯茶,女儿坐在石凳上,翘起二郎腿,少年老成地点着头。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女孩想拜女儿为师学画画。拜师仪式是从影视里的“黑社会”模式。这个女孩看到女儿点了头,不是把茶递过去,而是脖子一仰,把茶一口喝下,她太紧张了,把该给“师傅”喝的茶自个儿喝了下去。如此不懂“规矩”,师傅自然没能拜成,这是题外话。我们所要点题的是,模式是影视中直接学过来的,她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简捷的套用,这并非她们独创的“专利”,这种“嫁接”模式十分普遍。在口口声声讲究个性的时代,个性恰恰在不知不觉中消隐,虽然趋同是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现代汉语词典》对“潜移默化”一词这样解释:“人的思想或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影响而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外来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p><p class="ql-block">且看生活在电子时代的“新新人类”,他们的许多生活行为有意无意地受了影视“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一些流行的电视连续剧绝对相似,日益与电视趋同。</p><p class="ql-block">如今,青少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作与“口号”绝对是:伸出食指与中指,比成“V”字,口中喊:“吔——!”仿佛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表达情绪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与上述的例子相比,另一些“潜移默化”的例子有些吓人。报刊杂志上常可以读到,某小孩模仿电视里的武林高手,从高楼上跳了下来;某小孩学电视里的上吊镜头,结果把自己的小命给拴上致命的绳套;某13岁男孩,看了黄色影碟后,竟强奸了邻居8岁的小女孩;某银行职员,看了一些金融犯罪的书后,竟跃跃欲试,走了犯罪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许多罪犯的犯罪“招数”,都是从影视或书本当中“学”来的,虽然影视及书籍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是有意要宣扬骇人听闻的故事,我们列举了“模式生存”的种种弊端,大有口诛笔伐的味道,旨在维护人类文明生存的生存。</p><p class="ql-block">话说回来,模式生存早已有之,而并非仅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只是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里,模式生存的方式显得尤为突出,到有点令人担忧的地步了。原始社会里,庆祝丰收的集体歌舞,原始人身上的兽骨翎毛的装饰都是当时的模式生存,集体化的协同生产,科技文明的互动与传播,都少不了模式生存的生存模式。</p><p class="ql-block">与其他所有的事物一样,模式生存有它无比优越的优点,也有它的不可忽视的弊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与规范,扬长与避短,使我们得以生存在优化的、良好的模式生存的现代生活空间当中。</p><p class="ql-block"> 杨世膺 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