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 游轮(下) 英格兰-爱尔兰

北极熊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登上游轮公主翡翠号,第二天到达英格兰的法尔茅斯港 Falmouth。</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一天在南安普顿为赶登船时间所付出的辛劳,经过睡眠已一扫而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英格兰 England</b></p><p class="ql-block"><b><u>法尔茅斯 Falmouth</u></b></p><p class="ql-block">这是游轮停靠的第一站--法尔茅斯,位于大不列颠岛的西南角。</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个私团。下船在等导游的功夫,老金不失时机地了解当地情况,与这位英格兰大爷交谈甚欢。</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古朴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这种红色的电话亭在英格兰的街头很常见。我猜想,它大概失去了使用的意义,更多只是个摆设吧。</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岛叫圣迈克尔山 St. Michael's Mount,是个潮汐岛。距离陆地半英里。当我们到达这里时正是高潮,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下淹没着的一条路。</p><p class="ql-block">岛上有个城堡和一个小教堂。</p><p class="ql-block">城堡的主体建筑混合了中世纪修道院和军事要塞的风格,后经多次改建成为贵族宅邸。小教堂于12世纪建造,保留了中世纪风格,是岛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对于这个古堡和教堂,我们只是隔海相望而已。</p> <p class="ql-block">刚提到的“水下淹没着的一条路”在退潮时,路就会露出水面。这是一条古老的石质步道(The Causeway)。人们可以走过这条路,来往于潮汐岛和陆地之间。最低潮时整个路面都在水面之上。高潮时,就只能靠船了。</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蜥蜴半岛(The Lizard Peninsula)位于英国康沃尔郡的最南端,其海岸线以危险著称,尤其对航运构成严重威胁。原因有:</p><p class="ql-block">- 复杂的海底地形与暗礁。</p><p class="ql-block">- 强洋流与潮汐。该海域处于大西洋与英吉利海峡的交汇处,洋流强劲且方向多变。</p><p class="ql-block">- 多风暴闻名的区域。突如其来的大雾、强风和暴雨,冬季浪高达10米。</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海岸线约400公里长,估计有无数艘船只沉没,比不列颠群岛任何其他类似海岸线上的沉船数量都多。所以蜥蜴角附近有“船只墓地”之称,数百年来记录了大量沉船事件。</p> <p class="ql-block">在蜥蜴角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18和19世纪,蜥蜴角曾是走私活动的温床,特别是走私啤酒。据当地人说,有一条隧道从海湾旁的悬崖通往酒吧。但这种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p><p class="ql-block">走私者会在山上的圣温瓦洛教堂的塔楼上设置瞭望哨,吹哨人通报海关人员的到来,以便及时将走私物隐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蜥蜴角的另一侧是个港湾,这里与刚刚悬崖峭壁加风大浪急的景色完全不同。山崖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植物,风平浪静,阳光和煦。</p> <p class="ql-block">这块牌子上标明了当天的蜥蜴角的高潮和低潮的时间。由于潮汐的时间是每天变化的,所以每天都要有人来更改时间。</p> <p class="ql-block">马拉宗 <span style="font-size:18px;">Marazion</span></p><p class="ql-block">是英国英格兰康沃尔郡芒特湾畔的一个民政教区和城镇。</p> <p class="ql-block">在马拉宗附近,又见到一个石圈-stone.circle。规模比巨石阵要小得多,所以只能叫石圈。</p> <p class="ql-block">石阵边的草地上野草长得很茂盛。</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季(5月至9月)剧院都会安排演出,包括各种各样的音乐和戏剧。票常常很快被一抢而空。</p> <p class="ql-block">建造米纳克剧院的是一位女士,罗温娜·凯德(Rowena Cade,1893–1983),出生于英格兰。1929年,当地戏剧爱好者准备演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罗温娜主动提议在她家附近的悬崖边搭建舞台。 她亲自参与设计和施工,利用悬崖的天然地形,用当地石材和混凝土手工打造了最初的剧场。 </p><p class="ql-block">据说,随后的几十年里,她几乎独自一人持续扩建和维护剧院,直到80多岁仍在参与工作。 </p><p class="ql-block">米纳克剧院完全露天,舞台背景就是大海,被誉为“世界上最壮观的露天剧院之一”。至今仍用于夏季演出,吸引全球游客。 </p><p class="ql-block">罗温娜·凯德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凭借热情和毅力创造奇迹,她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戏剧和艺术界。</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剧院拥有750多个花岗岩座位,以及上百个草地或混凝土台阶上座位。</p> <p class="ql-block">兰兹角(Land's End)位于英国康沃尔郡的西南端,是英格兰大陆的最西端,被称为“英国版的天涯海角”。</p> <p class="ql-block">标志性路牌:兰兹角最著名的打卡点是它的指示牌,上面标注了到伦敦、纽约等地的距离,游客常在此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纳克剧院 </span>The Minack Theatre</p><p class="ql-block">米纳克剧院是一座露天剧院,建在海边一块巨大岩石上,岩石伸入大海。</p> <p class="ql-block">兰兹角的名字融合了古英语、康沃尔语和古希腊语的词汇,反映了古人对地理认知的局限,同时也承载了航海传说与神话的浪漫想象。它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与历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形以高耸的花岗岩悬崖为主,悬崖高达约60米,俯瞰大西洋。</p> <p class="ql-block">康沃尔人(Cornish people)主要居住在英国的康沃尔郡(Cornwall)。</p><p class="ql-block">康沃尔人Cornish 的旗帜——圣皮兰旗(St Piran's Flag)是康沃尔郡的象征旗帜,由黑底白色十字组成。黑色背景象征康沃尔丰富的锡矿资源。白色十字代表锡的纯净。旗帜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2014年康沃尔人被英国政府正式承认为少数民族,享有与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同等的法律地位。</p><p class="ql-block">康沃尔人有自己的语言——康沃尔语。历史上,康沃尔语是中世纪时的康沃尔人的语言,但到了18世纪几乎不再使用。然而,20世纪以来,康沃尔语经历了复兴运动,目前估计有约3,500人能用康沃尔语熟练交流,另有数千人具备基础能力。</p><p class="ql-block">康沃尔人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康沃尔人”而非“英格兰人”。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持续争取更大的认可和自治权。听着导游的介绍,猜想他也是康沃尔人吧,一问才知,他虽血统上不是康沃尔人,但他是六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的当地人。所以特别支持康沃尔人,也把自己当成康沃尔人。</p> <p class="ql-block">小伙子手里拿的是康沃尔人美食,叫Cornish Pasty。实际就是酥皮大馅饼,里面是肉和土豆洋葱。</p><p class="ql-block">导游推荐这家康沃尔人的店铺,是因为它的招牌——康沃尔大馅饼。果然名不虚传,大馅饼非常好吃。</p><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以前这里的锡矿矿工每天就带着这种食品作为午餐下井,有菜有肉。因为矿工的体力付出大,吃得多,因此馅饼的长度可以做成一尺长。</p><p class="ql-block">如今,锡矿已经关闭,馅饼也没有必要做得那么长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爱尔兰 Ireland</b></p><p class="ql-block"><b><u>科芙 Cobh</u></b></p><p class="ql-block">游轮公主翡翠号经过一夜航行,从英国的法尔茅斯港 Falmouth 到达爱尔兰的科芙 Cobh。</p> <p class="ql-block">关于科芙Cobh港的名字由来</p><p class="ql-block">在18世纪中期,它被正式命名为“科克之湾(Cove of Cork)”。到了19世纪初,科芙坐拥天然海港的优势,在如火如荼的蒸汽时代更是爱尔兰的造船重地。1849年,英女王维多利亚曾出访于此,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科克之湾更名为皇后镇(Queenstown)。到了1920年,科芙将名字改回“Cobh”,“Cobh”其实是“Cove”的变体,bh的拼写是来自于爱尔兰盖尔语(Gaelic language)。</p><p class="ql-block">这是科芙城的历史展览,讲述着皇后镇的故事 The Queenstown Story。</p> <p class="ql-block">科芙港见证了发生在爱尔兰在19世纪中夜的大移民潮。这次移民潮的引发源于19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大饥荒(The Great Famine, 1845–1852)</p><p class="ql-block">1845年随着马铃薯种薯的进口,一种马铃薯的疾病也随之传入爱尔兰。病害通过孢子借风、雨或潮湿空气扩散。1845–1849年间,病害连续数年摧毁90%的收成。致使<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遭受了大饥荒,</span>约100万人饿死。另外150万人侥幸逃亡或从科芙港上船,移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有一组描绘这场灾难的雕塑。雕塑群再现了遭受大饥荒的爱尔兰难民。刻画了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灾民,有的拖着虚弱的身体前行,有的绝望地望向远方,生动表现了大饥荒时期的苦难与逃亡。雕塑的写实风格极具冲击力,传递出饥饿、悲痛和被迫移民的沉重历史。</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一出港口,就看到这座青铜塑像。安妮·摩尔雕像是对爱尔兰移民历史的记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2年,15岁的安妮·摩尔带着两个弟弟踏上了名叫“内华达”(Nevada)的邮轮,去往新的家园-美国。据说,她是爱尔兰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取得他国公民身份的移民,也是爱尔兰百万离家者的代表。从这离开的大多数爱尔兰人,都经过了一个如今被称为“伤心码头(Heartbreak Pier)”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他们由此栈道上船,无数次的回眸,眼中不舍的泪水,是码头最深刻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描绘了安妮姐弟,其中一个弟弟手指地平线,象征着爱尔兰移民的希望、梦想和奋斗。这座逼真而感人的雕塑捕捉了那些离开爱尔兰的人们的情感,尤其是在大饥荒和经济困境之后。安妮·摩尔的故事成为了爱尔兰侨民永恒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200年前,爱尔兰的2500个家庭乘船从科克港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的移民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科芙港不仅是当年的移民港,也是泰坦尼克号最后停靠的港口(1912年)。从这里,泰坦尼克号载着全船人驶向了不归路。</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码头的展览,是当时售卖泰坦尼克号游轮船票的广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u>金塞尔 Kinsale</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金塞尔角(Old Head of Kinsale)</span></p><p class="ql-block">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事件发生在爱尔兰南部海岸的老金塞尔角附近,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片海域。</p> <p class="ql-block">卢西塔尼亚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RMS Lusitania)是一艘大型远洋客轮,1915年5月1日从美</span>国纽约港出发,目的地是英国利物浦。</p><p class="ql-block">六天后的5月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西塔尼亚号</span>被德国潜艇(U-20)发射的鱼雷击中并沉没,造成1198人死亡,其中包括128名美国人。</p><p class="ql-block">这一事件激怒了美国公众,成为美国后来(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块牌子记录了这次沉船事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当时的爱尔兰人征兵海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死伤者多为爱尔兰人,被同样激怒的爱尔兰人呼吁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愿参军与同盟国军队作战。他们的口号是:</span>“爱尔兰人,为卢西塔尼亚号复仇!”</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阵营是同盟国和协约国。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协约国:法/俄/英/意/日/美。</p> <p class="ql-block">查尔斯堡(Charles Fort)是爱尔兰科克郡金塞尔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由英国人在1677年建造,主要用于防御金塞尔港,在爱尔兰的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查尔斯堡是爱尔兰保存最完好的星形堡垒(Star Fort)之一。</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查尔斯堡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查尔斯堡曾参与威廉姆战争(1689–1691)和爱尔兰内战(1922–1923)。 </p><p class="ql-block">1922年内战期间部分被毁,后经修复,现为爱尔兰国家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德库尔塞城堡遗址 de Courcey Castle</p> <p class="ql-block">科克港(Cork Harbour)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港口之一。科克始建于6世纪,是当时重要的贸易中心。</p><p class="ql-block">科克当地人自称 Rebel County 叛逆之郡,因历史上多次反抗英国统治。</p> <p class="ql-block"><b><u>爱尔兰科克大学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UCC</u></b></p><p class="ql-block">成立时间1845年,当时叫“皇后学院科克” Queen's College, Cork,隶属于爱尔兰国立大学系统。 1908年更名为University College Cork (UCC)。</p><p class="ql-block">UCC是爱尔兰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也是乔治·布尔(George Boole)长期执教并留下深远影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乔治·布尔 George Boole(1815-1864)是英国出生的数学家,其学术生涯高峰在爱尔兰科克大学。</p><p class="ql-block">布尔是符号逻辑的创始人和数字时代之父,他提出了一种将逻辑关系转化为代数形式的系统,即布尔代数。他证明逻辑变量可以用符号“0”(假)和“1”(真)表示,并通过“与(AND)”“或(OR)”“非(NOT)”等运算进行组合。这一理论成为数字电路设计的核心工具。布尔逻辑后来被用于设计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电路。现代计算机的软硬件都依赖布尔运算,如CPU等。</p><p class="ql-block">布尔出生于英国林肯郡一个贫困家庭,主要靠自学成才,16岁便开始教书谋生。尽管未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他凭借卓越的数学才能成为爱尔兰科克大学的首任数学教授。1864年因肺炎去世,年仅49岁。</p><p class="ql-block">大哥在高校任教时,曾教授过逻辑电路和布尔代数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如今来到布尔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大学,与布尔塑像合影,实在太难忘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塞尔9/11纪念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Kinsale 9/11 Garden of Remembrance</span></p><p class="ql-block">感谢导游增加这个景点,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个红色的大门,就来到了纪念园。这个纪念园是为纪念于2001年发生在纽约市-9/11恐怖袭击中牺牲的343名消防员而建。</p> <p class="ql-block">在9/11事件中牺牲的343名消防员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棵树代表着每位英灵。树下清楚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名字。树下随风而动的美国国旗🇺🇸好像一颗颗跳动的心。非常感人。</p> <p class="ql-block">老头信号塔 Old Head Signal Tower</p><p class="ql-block">位于金塞尔老头半岛上。这座信号塔是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建造的一系列信号塔之一,用于监视海面并传递警报,防止法国入侵。</p> <p class="ql-block">这位女士是纪念园的建设者。纪念园建在她自己拥有的土地上。她是一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纽约工作的爱</span>尔兰出生的美国护士,她亲眼目睹了9·11事件的惨烈和消防员的英勇牺牲。 </p><p class="ql-block">尽管后来她退休回到爱尔兰,但始终无法忘记那些为救人而献身的消防员,尤其是其中许多人拥有爱尔兰血统。在此设立纪念园既是对消防员的致敬,也象征了爱尔兰与美国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的个人经历和爱尔兰情节促使她推动了这座纪念园在爱尔兰土地上的建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拉尼城堡 Blarney Castel</span></p><p class="ql-block">布拉尼城堡最初建于10世纪,是一座木质结构要塞,后于15世纪重建为石制城堡。</p><p class="ql-block">- 城堡在爱尔兰历史上多次易主,经历了战争与政治动荡,但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p><p class="ql-block">城堡主体为15世纪的塔楼结构,高约27米,内部有狭窄的螺旋楼梯通往顶层。保留有中世纪地牢、宴会厅等遗迹,墙壁厚实,防御功能显著。</p> <p class="ql-block">人们排队去亲吻“巧言石”</p> <p class="ql-block">巧言石(Blarney Stone)</p><p class="ql-block">传说谁亲吻了这块石头,谁就会获得“雄辩之才”。</p><p class="ql-block">左图:古代的吻石方式是倒提双脚来亲吻。</p><p class="ql-block">右下图:相比而言,现代的吻石方式温和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在布拉尼附近,看到了另一个圈。导游正在讲解了这个石圈和其有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一位叫芒斯特国的国王曾统治着这片土地。他有七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但另一位强大部落首领对国王的土地垂涎三尺,国王必须保卫自己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决定命运的日子,国王和他的两个儿子率领军队迎战对手。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代价高昂,国王的两个儿子都在战斗中阵亡。</p><p class="ql-block">军队返回城堡时,途中经过矗立了数千年的古老的石圈。国王在悲痛之余,指示下人将九块立石中的两块推倒,以此来纪念他牺牲的两个儿子。而石圈中仍耸立着的石头则是国王的七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愿望台阶 Wishing Steps</p><p class="ql-block">指示牌上写着:</p><p class="ql-block">百年来,布拉尼的百姓一直为女巫提供柴火。作为回报,女巫必须满足旅客的愿望。如果你能闭上眼睛,并且心无杂念地走下这些台阶,那么这个愿望就会在一年内实现。</p><p class="ql-block">大嫂正在按照指示牌许愿,希望她的愿望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圣芬巴雷大教堂 St. Finbarr's Cathetral</p><p class="ql-block">该教堂以科克的守护圣人圣芬巴雷(St. Finbarr)命名,他是6世纪的一位修道院创始人,科克最早的基督教中心之一就由他建立。</p><p class="ql-block">自7世纪起这里曾有一座中世纪教堂,后在1690年的威廉姆战争(Williamite War)中严重损毁。现建筑建于1865-1879年,采用新哥特式风格,取代了之前的旧建筑。</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精美雕刻</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868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直至1915年才得以竣工。在大教堂的门口的上方,基督(Christ the Universal King)、戴王冠的圣母、十二使徒、圣约瑟夫和施洗者圣约翰正迎接朝圣者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迷宫起源于古代,被用来代替前往圣地的潜在危险朝圣之旅。到了12世纪,迷宫在欧洲各地的大教堂和教堂中流行起来。如今,它们被用作一种精神工具,鼓励信徒冥想。</p> <p class="ql-block">我还真的走了一遍,心中默念着,保守我们一行人旅途平安。</p> <p class="ql-block">教堂边上的坡地上的有一排民宅,同样大小的房子依地势而建,房顶串联起来,墙面颜色各异。非常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英吉利市场 English Market</p><p class="ql-block">英吉利市场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市场,也是欧洲最古老市场之一。于1788年市场由科克市议会建立。</p><p class="ql-block">尽管名为“英吉利市场”,但并非因英国得名,而是为了区别于当时科克另一处主要面向爱尔兰本土摊贩的“爱尔兰市场”Irish Market(已不存在),反应了当时殖民时期的社会经济分层。</p><p class="ql-block">英吉利市场的保留被视为科克市抵抗现代化、保护本地传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美食,民俗,传统,和谐在这里融为一体。太喜欢这个古老的市场了。</p><p class="ql-block">有句话:保守即时髦。放在这里太贴切了。</p> <p class="ql-block">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11年5月20日参观了英吉利市场,这是她历史性访问爱尔兰行程中的一个重要公开活动。</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女王在鱼摊前与商贩Pat O'Connell交谈。女王问及这种看上去凶巴巴的鱼(见下图)的名称时,商贩幽默地回答:“That's the mother-in-law!”-它叫婆婆!,逗得众人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在传统观念的婆媳关系中,婆婆总是强势的凶面孔。女王本身就是一位婆婆,这种凶巴巴的形象是否与现实中的女王与戴安娜之婆媳关系相吻合呢?</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这一对话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女王亲和力的经典体现。</p><p class="ql-block">女王的访问其实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示好。由于英国与爱尔兰在历史上的殖民、独立战争及北爱尔兰冲突等问题上存在复杂矛盾,此次访问被看作是一次破冰之旅,<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在缓和历史积怨,推动两国关系进入更友好、合作的新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游轮带着我们先游历了英格兰-爱尔兰的丰富的历史及自然景观;然后向北,又领略了格陵兰和冰岛的精彩。于8月16日一大早,回到了英格兰的南安普顿港。</p><p class="ql-block">老金夫妇当天下午的飞机,乘游轮公司的大巴直接去希思罗机场,飞回加拿大。</p><p class="ql-block">大哥大嫂是当天晚上的飞机,我们四人还有白天的时间可以抓紧时间打卡。</p><p class="ql-block">大清早我们下船后,在当地租了车,按计划直奔顺道游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从南安普顿港到伦敦的希思罗机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顺道游的景点挑来捡去选了两个:</p><p class="ql-block">1)布莱顿皇家行宫</p><p class="ql-block">2) 七姐妹白崖</p> <p class="ql-block"><b><u>布莱顿 Brighton</u></b></p><p class="ql-block">布莱顿皇家行宫 Royal Pavilion Brighton</p><p class="ql-block">为找顺道游的景点,我意外发现了在英格兰居然存在如此异国风情的皇宫!</p><p class="ql-block">它以独特的印度-伊斯兰风格外观和华丽的中国风内饰而闻名。它曾是威尔士亲王乔治四世(George IV)的海滨度假行宫,后来也被威廉四世和维多利亚女王使用。</p> <p class="ql-block">1783年,当时还是威尔士亲王的乔治四世首次到访布莱顿时,这里只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农庄,因医生建议他利用海水疗法治疗痛风,乔治四世在这里休憩和治疗。后来,他深深迷恋上这座小镇。</p><p class="ql-block">1815—1822年,乔治四世委托建筑师将原本朴素的古典式别墅改建为奢华的印度-伊斯兰风格宫殿,即今天的皇家行宫(Royal Pavilion)。这座建筑融合了莫卧儿帝国的圆顶、尖塔与中国风的室内装饰,成为布莱顿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乔治四世在此举办奢华宴会和社交活动,吸引贵族阶层效仿,布莱顿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度假胜地。</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女王因嫌其隐私不足且布莱顿游客增多,将王室度假地移至怀特岛,行宫逐渐被冷落。</p><p class="ql-block">- 1850年:布莱顿市政府购下行宫,现作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见证了英国摄政时期的奢靡与乔治四世对东方文化的迷恋,是布莱顿最标志性的历史地标。</p> <p class="ql-block">行宫的白色圆顶、尖塔和精细的伊斯兰风格雕饰,灵感来自印度莫卧儿建筑(如泰姬陵)。</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没有找到这么好的拍摄角度,所以只好采用网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夜景照片给了行宫梦幻般的效果。</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行宫被设计成充满印度和中国风情的异域风格。</p><p class="ql-block">布莱顿皇家行宫的独特设计,既是乔治四世个人审美的产物,也反映了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文化自信与殖民扩张心态。它将东方元素转化为一种“欧洲式的幻想”,既满足了王室对奢华的追求,也向公众展示了英国与全球的联系。如今,这种混搭风格反而成为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p> <p class="ql-block">宴会厅:巨大的水晶吊灯、龙形装饰和豪华的金色调。</p> <p class="ql-block">灯具:清代宫灯,以丝绸、木雕为主,图案多寓意多为富贵吉祥(如人物、蝙蝠、花卉等),光源隐蔽且柔和。</p><p class="ql-block">各种细节,包括桌上摆设,清朝穿着朝服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乔治四世更注重视觉效果,而非文化准确性。中国风在布莱顿皇家行宫的独特表达,是一种幽默与夸张。皇家行宫的中国风并非严肃复刻,而是充满戏谑。例如,壁画中的中国人形象常被画成欧洲面孔。欧洲工匠用灰泥雕刻替代真正的漆器;用镀金和彩绘模拟景泰蓝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是地毯上的图案,试图表现龙和凤,但可以看出,这龙凤都不同于真正的中国龙凤。再次表明,行宫内的中国风并非在意表达准确和严肃复制,而是加上了许多设计者的理解和发挥。</p> <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作为墙纸图案。</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字幅的字一看便知,洋人模仿汉字的水平不高。</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的人物是中国的达官贵人,楼梯扶手采用了中国竹子的造型,材料应该是铸铁的。</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的西式壁炉和整面大镜子无疑是西式风格。壁炉两侧却是中国风,莲花吊灯下,摆了两座中式宝塔,顶上还飞着两只凤凰。这种中西合璧的内部装潢在行宫内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乔治四世的实用主义:尽管装饰充满东方元素,但内部空间布局仍保留欧洲习惯(如对称的宴会厅、西式壁炉)。</p><p class="ql-block">厨房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施(如蒸汽加热装置)</p> <p class="ql-block">这是“Stephen Jones ESQ”金色塑像</p><p class="ql-block">Stephen Jones ESQ 是谁?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确有其人,他是一位虚构的“东方绅士”。</span></p><p class="ql-block">"ESQ"(Esquire)是英国对绅士的尊称。而“Stephen Jones”是个典型的英国名字,,暗示这位“Stephen Jones”被塑造成一位想象中的“东方贵族”或“中国官员”。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龙戴在东方绅士的头上,意在表现“东方权威”。</span>(其实中国龙与西方龙在文化上存在差异)。乔治四世本人热衷用艺术符号彰显权力。这座塑像或许隐喻了他对“东方君主”身份的想象,也体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欧洲对中国的一种艺术虚构。</span></p> <p class="ql-block">走出行宫,又发现这个被称为门廊“Gateway”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门廊是印度于1921年赠送给布莱顿市的礼物。这里面有段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殖民地征募了超过100万士兵和劳工,许多印度王公家族也派子嗣参战以示忠诚。</p><p class="ql-block">1914年一战爆发后,布莱顿行宫被改建为“布莱顿行宫印度军人医院”(Brighton Pavilion Indian Military Hospital),专门收治受伤的印度士兵。当时约有4,300名印度士兵在此接受治疗。行宫的印度-伊斯兰建筑的风格让印度士兵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印度王室对英国提供的医疗照顾深表感激,因此战后赠送了这座门廊作为答谢。</p> <p class="ql-block">布莱顿市景</p><p class="ql-block">左图:最热闹的一条街。</p><p class="ql-block">右图:一对同性恋夫妇正在匆忙赶去婚礼。</p> <p class="ql-block"><b><u>伯林峡和七姐妹 Birling Gap & the Seven Sisters Cliff </u></b></p><p class="ql-block">一路爆堵,在google map的及时建议下,躲过了许多塞车的红线线。心想,这么多车,到了那里,停车也是问题啊。</p> <p class="ql-block">停车的困难不言而喻,下车发现人特别多,除了海滩上的游客外,山坡上也都坐满了人。人们在等什么?一问才知,今天有飞行表演。难怪路上如此爆堵。</p> <p class="ql-block">去白崖最好选择好天气,可对于顺道游的我们,是不可能的。今天虽不是好天,但没有下雨,不好不坏,也算不错了。只是没有蓝天的配合,使得拍出来的照片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崖中的伯林峡和</span>七姐妹崖是白垩纪地貌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南唐斯国家公园是英格兰最新的国家公园,成立于2010年。七姐妹白垩岩悬崖和伯林峡是以其壮丽的海岸线和独特的白垩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七姐妹崖”指的是由七座连续起伏的白垩岩断崖组成的壮观序列。</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白崖?白色来源:悬崖的主体是纯净的白垩岩,这是一种质地较软、颗粒细腻的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岩的一种)。</p><p class="ql-block">形成历史:白垩岩形成于大约6500万至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当时这片区域是温暖的热带浅海,无数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主要是颗石藻)的钙质骨骼沉积到海底,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压实固结形成了白色的岩层。</p><p class="ql-block">地质过程:随着地壳运动,海底抬升成为陆地。海浪、风雨等自然力量不断侵蚀相对较软的白垩岩海岸线,塑造出陡峭、垂直的悬崖地貌。新鲜的断崖面呈现出耀眼的白色,暴露在空气中后表面会逐渐氧化变灰。</p> <p class="ql-block">伯林峡 Birling Gap</p><p class="ql-block">白崖松软的质地,经雨水冲刷、渗透、冻融等循环,会削弱崖体稳定性,导致突然坍塌。小型塌方较常见,大型坍塌较少但不可预测(如2021年多佛白崖一次大规模塌落)。看见有的游客就坐在悬崖边,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白崖主要分两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比奇角-七姐妹白崖(长25公里)。是英国白崖的主体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多佛白崖-Dover White Cliff (长10公里)。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在二战中具有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选了离希思罗机场比较近的七姐妹白崖。为了完整叙述英国的白崖,必须提及一下多佛白崖。</span></p><p class="ql-block">多佛白崖见证了二战期间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敦克尔克大撤退、盟军反攻欧洲大陆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佛白崖位于英吉利海峡的最窄处,面对着欧洲大陆,是英国本土防御的重要军事要塞。</span>除了军事功能外,白崖也成为英国坚韧不拔的象征,并为归来的士兵带来慰藉,象征着家园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人民团结抵抗的象征,更是承载着英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地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能赶上飞行表演机会难得,给没有看过飞行表演的我们补补课吧!</p><p class="ql-block">无奈,虽有其心,却无法实现。因为白崖到机场还有不短的车程,不能耽误回家的飞机。只好放弃看飞行表演。</p><p class="ql-block">在白崖打卡后我们就匆匆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从七姐妹白崖到希思罗机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车两个小时,</span>送大哥大嫂去机场(同行的老金夫妇已在8小时前,乘游轮大巴从游轮直接去了机场)。当他们四位都在回家的飞机上时,我俩住进了机场酒店。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也飞离伦敦回家。</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六人一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海陆空全套的、西欧-北欧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飞机上的飞行地图,飞机正飞过格陵兰岛上空。</p><p class="ql-block">每每来欧洲基本都是这条航线,奇怪的是这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到格陵兰上空时,对格陵兰岛的感受跟以前不一样了。</span></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我会整理伦敦和巴黎的行程记录,“伦敦篇”和“巴黎篇”会相继出炉,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