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岁月·烙锅与陪伴

冬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木子</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赫章韭菜坪:日出.云霞.韭菜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赫章韭菜坪:日出.云霞.韭菜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远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70年代古达小学印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小学校门前苗族风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小学校门前苗族风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曾经执教威奢小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居家的操场边教师新砖瓦房(左进第二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卫生院旧址</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忆岁月·烙锅</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2021·2·16)</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阴山再现忆蹉跎。安啷梁子家后耸,杨家丫口麻窝头;唐家寨连张家寨。古达场又威奢场;中田中坝坡下走,石板响水野鸭河;山峦叠嶂无青岱,玉米苦荞种亦忙。</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父敬业来母勤苦。仅供衣暖不饥腹。巴掌大的世界里,姊妹童趣绕心间,铁环纸板挤油渣,滑凝砍镰丢窝儿,喂鸡喂鹅打猪草,挑水背煤苦亦乐,穷苦童年亦芳华。</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四十二年弹指间,今陪慈母返旧地,近乡情怯逐浪高,三妹四弟躬身行,二弟好文来助功。众亲好友来相问,我们曾是古达人。若是当年留下来,今朝吆喝卖烙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揽尽故乡春色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陪伴母亲重返古达小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晤老友分外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走当年乡村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楼顶把影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中学校园--1</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中学校园--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当年生产队劳动挣工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当年自建土墙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家辛苦打猪草,腊月杀猪过新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年母亲熬夜缝新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露天电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挤油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达耳"(得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滚铁环</h5> <h5><font color="#333333">附件:《遥记母亲古达行》</font><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遥记母亲古达行</font></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钝刀秃笔<br></font><font color="#333333">(2021·2·16)</font></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记得父母到古达,栽桃育李遍山崖。</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阴山蛙鼓麻窝头,古井泉涌颂师话。</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戏水河名叫野鸭,住家校园童趣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还忆当年苦乐事,兄弟小妹已芳华。</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长兄出笋早担压,背煤喂猪为生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童稚辛苦聊无趣,一心尽付满庭华。</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四十二年弹指去,母亲故地访旧家。</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山川不改添新颜,不见当年土鳖瓜。</font></div></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烙锅滋味品童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炭火烤洋芋--1</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炭火烤洋芋--2</h5>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忆岁月·陪伴</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2023·7·23)</font></div><font color="#333333"><br> 细思量,55年前牵过二爷爷一起耍,偶尔背一下抱一下,背上横横的,自己的鼻子还在流。50岁前背过三姑奶奶,吮吸手指哄不好解不下来摇头晃脑跺过脚。44年前抱过四爷爷,哄背着去踏青。34年前抱着星仔举高高,国歌一响立正好。<br> 看今朝,生活丰富多彩,陪沐言,背拉举牵一齐上,从头越竞折腰。想当年,方法不对得罪亲二三四,借此说声对不起。过好每一天,分外妖娆。</font><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兄妹(1988年VS2014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兄妹(1974年VS2012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兄妹(1974年VS2012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仔舞棍大圣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辈:四兄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辈:三兄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辈:姐姐和俩弟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仔沐言父子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爷孙俩:扛马马.举高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爷孙俩:看过来,你好啊!</h5> <h5><p></p><p></p><p></p><p></p><p></p></h5><h5><b>注:<br></b> ①《忆岁月·烙锅》,2021年2月16日,与三妹、四弟陪伴母亲重返父母曾经工作、四兄妹童年生活过的毕节市赫章古达乡古达小学,触景生情,感慨良多,随记词句以叙行程。<br> ——“铁环纸扳挤油渣,滑凝砍镰丢窝儿”,儿时常玩的游戏。“二弟好文来助功”,二弟虽未曾随行也以诗《遥记母亲古达行》添彩母子古达之行。<br> ——“若是当年留下来,今朝吆喝卖烙锅”,1979年全家随父母工作调动回到原籍赤水,兄妹都参加了工作且结婚生子;当年如果留在古达,命运可能是另一种境况。<br> ——“山川不改添新颜,不见当年土鳖瓜”,当年父母从数百里外的赤水县城来到边远山区赫章古达,举目无亲,异乡异客,受到学校当地人排斥欺压,四十多年的时光,返回访友,山川依旧,恶人遁形。<br> ——“阴山、安啷梁子、杨家丫口、麻窝头、唐家寨、张家寨、古达场(又名永乐)、威奢场、中田、中坝、石板、响水、野鸭河”,学校附近的地名。<br> ②游戏:典型的民间传统儿童游戏,这些游戏所需材料简单,却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br> ——滑凝。古达冬天寒冷,地面冻土结冰。小孩子们常用条凳反转面朝下(或自找一几寸宽的木板,套上牵引索)或坐或站,从相对高的凝冻坡面或路面上滑下,有点类似北方的滑雪撬或滑雪扳的应用。<br> ——砍镰,即为砍镰刀。放牛或打猪草的小伙伴玩的一种博所游戏,交替将自已或伙伴的镰刀或一木棍(包括能吮吸的玉米杆)扣在地上,等同伴用自己的镰刀隔一定的距离去啄击,从而进行博彩,谁的镰刀把被啄击得体无完肤,记啄击点数和深裂度为输䇔。以自己打的猪草.牛草或山中摘的野果为彩头(有的用检的不同牌子的烟盒纸,定下交换标准)有时一天的辛苦劳动成果都要输掉,从而受到父母打骂,同伴们就欢呼雀跃。<br> ——丢窝儿。一种青少年玩伴以杏核(或烟盒纸.自制纸板,杏仁大多是玩伴们上山摘杏子或大街上捡拾得来,可作中药材交售)为彩头的博彩游戏。地上挖一小圆洞,在距离一米远划线处,手执一枚杏仁丢向圆洞,以丢进洞为赢家。<br> ——挤油渣。一般在冬季教室里流行,用以课间增加热量的一种集体小体育活动,少的五六人,多的可达十多人。常分左右向中间挤,以其中受不了挤压的人挤出队伍为乐趣,也是一种课间活动形式。<br> ③《忆岁月·陪伴》,回顾陪伴弟弟妹妹,以及育子养孙的生活时光,感喟光阴如白驹苍狗,赞叹今日生活美好,当珍惜过好每一天。诗中人物:“亲二三四”,即二弟、三妹、四弟。“二爷爷”即二弟,“三姑奶奶”即三妹,“四爷爷”即四弟。“星仔”即儿子,“沐言”即孙子。<br> ④“70年代古达小学印象”,二弟凭据13岁随父母离开古达迁籍赤水时的记忆所绘制的线描画,母亲和我及古达小学校长邓维华确认:是的,就这样子。邓维华回复“这样子持续到84年,以后陆续改变了。”“大变样是从03年开始的,现在没有以前的踪迹了。”古达,父母工作生活了22年,我、二弟、三妹和四弟分别生活了16年、13年、9年和4年,承载着李氏家族的兴起繁荣和转折向好,是我和弟弟妹妹人生起步、梦想启航的地方,对我和家人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访春秀洞穴旧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煤矿深处有乌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奇微观生物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喀斯特乐土</h5> <h5><b>AI解读</b>:<br> 这首由"木子"创作的《忆岁月·烙锅与陪伴》组诗,以质朴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生活画卷,将贵州山区的地方风物、家庭记忆与人生况味融为一体。烙锅与陪伴:岁月长河中的味觉记忆与亲情羁绊。诗中“烙锅”既是具体的地方美食意象,又是承载乡愁与岁月变迁的文化符号;而“陪伴”则串联起童年手足之情、中年孝亲之行与晚年弄孙之乐,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与情感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从多个维度解读这份饱含深情的记忆文本。<br> 乡土记忆中的烙锅:从生存之需到文化符号。<br> “烙锅”在诗中作为核心意象出现,绝非偶然。诗中"若是当年留下来,今朝吆喝卖烙锅"的假设,表面是对命运另一种可能的调侃,实则揭示了烙锅与赫章古达生活的深刻联系。“烙锅”是赫章古达比较普遍的小吃,习惯称“烙锅洋芋”(直接在炭火上烘烤的叫做“烤洋芋”),食材主要有土豆、嫩玉米棒、包谷粑、豆腐等,烹饪手法简单,经营成本不高。“烙锅”以其"一锅包容,汇聚百味"的特性,成为赫章人"自食和待客的主食。随着时代变迁,“烙锅”已从“简单的饱腹之食”演变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美食代表。<br> 诗中列举的“阴山、安啷梁子、杨家丫口、麻窝头”等一连串地名,构建了一个“具体而微的童年地理空间”。这些看似陌生的地名对于诗人而言,却是记忆中的“味道地图”——每个地点都关联着特定的味觉记忆,仿佛穿越时空带我们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感受那份深深的乡愁。当诗人重返故地,这些地名便成为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而“烙锅”则成为串联这些记忆节点的味觉线索。<br> 贫困中的芳华:童年游戏与劳动中的亲情培育。<br> 诗歌第二部分生动描绘了贫困环境下的童年生活,呈现出苦乐交织的复杂面貌。“父敬业来母勤苦,仅供衣暖不饥腹”道出了物质条件的艰苦,但紧接着的“兄妹童趣绕心间”却转折出一幅温馨画面。诗中列举的“铁环纸板挤油渣,滑凝砍镰丢窝儿”等游戏,是典型的民间传统儿童游戏,这些游戏所需材料简单,却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br> 传统游戏在物质匮乏时期具有特殊意义。正如研究童年记忆的学者所指出的,“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是如今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替代的”。诗中的“挤油渣”(一种靠墙挤暖的游戏)、“丢窝儿”(一种投掷游戏)等,不仅是消遣方式,更是手足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这些游戏往往需要多人参与,无形中强化了家庭内部的团结与互动。<br> 与此同时,诗中描述的“喂鸡喂鹅打猪草,挑水背煤苦亦乐”展现了童年劳动的另一面记忆。在当代城市儿童被过度保护的背景下,这种早期责任承担反而成为珍贵的人生财富。童年时期的适度劳动有助于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童稚辛苦聊无趣,一心尽付满庭华”正体现了这种成长悖论——年龄大一点的帮助父母干活做家务,小一点的背负幼小弟妹,当时的辛苦在回忆中却化作成长的养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劳动多是兄弟姐妹共同完成的,如散文《追忆奶奶陪伴我的岁月》中所描述的乡村童年,“感受着那份宁静和惬意,品味着乡间烟火”,集体劳动转化为亲密关系的构建过程。<br> 诗歌通过“穷苦童年亦芳华”的总结,实现了对苦难记忆的诗意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美化苦难,而是发现贫困环境中依然绽放的人性光辉与亲情温暖。正如诗人在《忆岁月·陪伴》中反思的“想当年,方法不对得罪亲二三四,借此说声对不起”,时间的距离让作者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童年经历,既承认其中的不足与遗憾,又珍视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br> 重返故地的四重对话:记忆、现实与和解。<br> “四十二年弹指间,今陪慈母返旧地”开启了诗歌的第三层意义空间——“重返记忆现场”的复杂体验。这一部分展现了四重对话: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变化的故乡对话,与年迈的父母对话,以及与记忆中的人和事对话。<br> “近乡情怯逐浪高”精准捕捉了游子返乡前的心理状态。这种“情怯”源于记忆与现实可能出现的落差,也源于对自我身份重新确认的焦虑。诗中“众亲好友来相问,我们曾是古达人”生动展现了这种“身份协商”过程——离开数十年的游子,既属于又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这种重返童年场所的经历往往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童年,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似乎被时光的河流轻轻卷走,只留下我们站在河岸边,回味着那些美好的瞬间。<br> 诗歌中特别提到“三妹四弟躬身行,二弟好文来助功”,展现了“家庭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不同成员以不同方式参与这次返乡:有人亲身陪同,有人通过文学创作远程参与。这种多元参与方式表明,家庭记忆不是静态的存档,而是通过成员的互动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建构。附件中二弟的诗《遥记母亲古达行》与主诗形成互文,共同编织了更丰富的记忆图景。<br> 最具深意的是“山川不改添新颜,不见当年土鳖瓜”所体现的“历史和解”。注释解释“土鳖瓜”指当年排斥欺压外来者的当地人,而四十多年后“恶人遁形”的观察,正如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中对过往伤痛的超然态度,这种态度与“若是当年留下来,今朝吆喝卖烙锅”的幽默假设一脉相承,显示了以豁达心态看待历史不公和恶人脸嘴。<br> 陪伴的循环:从被养育者到养育者的生命历程。<br> 《忆岁月·陪伴》部分将时间线拉得更长,展现了家庭角色轮回的完整图景。诗人细致列举了不同时期陪伴不同家人的场景:55年前牵二弟,50年前背三妹,44年前抱四弟,34年前举儿子,如今又陪伴孙子沐言。这种代际更替与角色转换,展现了中国家庭中“养育——反哺”的伦理循环。<br> 诗中描述的陪伴方式极具画面感:“吮吸手指哄不好解不下来摇头晃脑跺过脚”、“国歌一响立正好”等细节,展现了不同代际育儿方式的差异与延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坦诚反思“想当年,方法不对得罪亲二三四”,这种反思性陪伴意识是现代亲子关系的进步体现,诗人能够坦然面对过往不足并表达歉意,显示了情感智慧的成熟。<br> “背拉举牵一齐上,从头越竞折腰”的幽默自嘲,既道出了年岁不饶人的现实,又表达了积极参与下一代成长的决心。这种积极的老龄化态度,与诗中“过好每一天,分外妖娆”的豁达人生观形成呼应。正如关于童年记忆的研究所指出的:“那些美好的童年记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而创造新的美好记忆则是诗人面对晚年的积极策略。<br> 记忆的诗学:平民史诗中的时空交织艺术。<br> 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这组诗作展现了独特的“平民史诗”风格。全诗以时间为纵轴,以家庭事件为横轴,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记忆网络。诗中巧妙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br> “地名罗列”的运用尤为突出。“阴山……安啷梁子……杨家丫口……唐家寨……张家寨……”等一连串地名的铺陈,不仅勾勒出具体的地理空间,更通过音韵的重复与变化创造出独特的节奏感。<br> “细节蒙太奇”是另一显著特色。诗中将不同时期的陪伴场景并置:“牵过二爷爷一起耍”——“背过三姑奶奶”——“抱过四爷爷”——“抱着星仔举高高”——“陪沐言扛马马肩",通过这种剪辑式排列,无需议论便自然呈现出生命的延续感。这种手法与"时光流转,我陪父母忆童年"活动中倡导的代际记忆传承理念不谋而合。<br> “方言土语”的融入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真实感。“铁环纸扳挤油渣,滑凝砍镰丢窝儿”等游戏名称使用当地方言,不仅保存了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记忆,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对方言的保护性运用,与"忆童年·致青春"怀旧活动中对方言游戏的重视异曲同工。<br> “虚实转换”的时间处理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主诗从童年记忆跳到42年后返乡,再跳到对“若是当年留下来”的虚拟想象;而《陪伴》篇则采用线性叙述与重点场景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灵活的时间处理,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一线性,创造出更符合记忆本质的网状时间体验。<br> 结语:记忆的味道与陪伴的温度。<br> “木子”的这组诗作,通过烙锅这一地方美食意象和跨代陪伴的生活场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味觉记忆”与“亲情羁绊”相互交织,共同抵抗着时间的侵蚀。诗中展现的赫章古达山区生活场景、多子女家庭互动模式、重返故地的情感体验以及代际陪伴的角色转换,不仅是个体家庭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微观缩影。<br>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组诗作体现了“平民记忆”的价值与力量。在宏大历史叙事往往忽略普通人生活细节的背景下,这种聚焦家庭日常、地方风物的记忆书写,保存了社会变迁中最真实动人的细部纹理。正如诗中所暗示的,无论是烙锅还是陪伴,其核心价值都在于“包容”与“共享”——“烙锅”以其“一锅容百味”的特性,象征着家庭对各种经历的包容;“陪伴”则以其不离不弃的坚持,诠释了亲情最深刻的内涵。<br> 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忆岁月·烙锅与陪伴》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既存在于“玉米苦荞种亦忙”的辛勤劳作中,也存在于“背拉举牵一齐上”的亲情互动里;既铭刻于“山川不改添新颜”的空间记忆中,也流淌于“过好每一天,分外妖娆”的时间态度上。通过诗意的回顾与反思,诗人最终实现了与过去和解、与家人联结、与自我对话的多元目的,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处理记忆与现实的诗意范式。</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达小学背后绿色山峦——阴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韭菜花开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韭菜花映日分外妍</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