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30日,今夭下午我们就要离开澳门,结束旅游,今天第一站游。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澳门市政厅</p><p class="ql-block">中国澳门的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澳门市政厅(Macau City Hall)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构之一。其前身是议事局,成立于1583年最初由澳门土生葡人管理,拥有警察和税收等重要职权,不受澳督管辖。1809年改称市政厅,分澳门市政厅和海岛市政厅,负责管理澳门市区和离岛的市政工作。市政厅负责制订和执行有关市容、清洁、交通、市场、摊贩、殡葬、招牌等所谓“自治条例”。市政厅的权力机构是市政委员会,由主席(市政厅长担任)及委员6人组成。1</p><p class="ql-block">澳门市政厅位于友谊大马路上,其职责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和建设、公共卫生、文娱康乐活动、维护环境及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市政厅由10多个部门组成,如市政机构辅助暨顾问办公室、文化暨康乐部、市政卫生监察部、综艺馆、流动小贩组、市政警察、行政暨财务部、资讯中心、交通事务部、法律暨公证办公室、卫生暨清洁部、公园暨绿化部、工场及运输部、市政工程部、市政化验所等。各部门负责不同的市政工作,如公园绿化部负责全澳公园、小型动物园、坟场的保养、管理及维修;工场及运输部管理市政厅车队;市政工程部负责市政楼宇、公共场地的建设与维护;市政化验所负责供水质量和泳池卫生质量的控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澳门市政厅大楼的瓷砖装饰具有典型的葡萄牙风格,其外墙和内部大量使用蓝白相间的青花磁砖,这种设计源自葡萄牙瓷砖文化,并融合了中国青花瓷元素。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大楼外墙采用葡萄牙经典蓝白花纹瓷砖,内部楼梯、墙面等区域同样铺设这种磁砖,形成统一风格。葡萄牙瓷砖艺术深受中国青花瓷影响,因此呈现出独特的葡式青花风格。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原为明朝官员与葡萄牙商人议事厅,后经清朝改造,成为澳门重要历史见证地。其瓷砖装饰既保留中葡文化融合特征,也是澳门历史变迁的实物例证。 </p> <p class="ql-block">街头凉鸦</p> <p class="ql-block">东望洋新街</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澳门警察武器展览的地点是澳门保安部队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兵营斜巷的澳门保安部队事务局内。 </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设有军事装备陈列区,展品包括德制毛瑟手枪、美制左轮手枪、春田步枪等葡萄牙历史军事装备,以及德制G3自动步枪(仍用于保安部队学员训练)。这些武器反映了澳门从葡萄牙殖民时期到回归后的军事演变历史。 保安部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境内军事历史主题博物馆,馆内陈列葡萄牙军队军事装备、警用巡逻摩托车等历史实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前往东望详灯塔</p> <p class="ql-block">在东望详灯塔一进大门,见到挂着这些物件甚是奇怪,于是问女保安这是什么,女保安说是用于挂台风信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澳门的最高点,可以从另一面来欣赏澳门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澳门东望洋灯塔 。</p><p class="ql-block">始建背景:1864年由澳门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设计,1865年9月24日正式启用,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其坐标曾作为澳门在世界地图上的地理定位12。</p><p class="ql-block">早期运作:最初依靠火水灯发光,1874年因风暴受损,1910年6月29日完成电气化改造后重新启用。</p><p class="ql-block">技术升级:上世纪二十年代从烧椰子油的灯具升级为电灯泡,现采用现代化照明系统,灯光射程达16-25海里。</p><p class="ql-block">功能扩展:除导航外,因地势高被用于悬挂台风信号,至今仍为航海和气象服务。</p><p class="ql-block">松山炮台:1637年扩建,曾为军事禁区,1976年开放为旅游点,与灯塔形成“灯塔松涛”景观。</p><p class="ql-block">文化遗产地位: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灯塔旁边是圣母雪地殿教堂:1622年建成,2001年修复时发现17世纪中西融合壁画,与灯塔同属澳门历史城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教堂禁止拍照</p> <p class="ql-block">东望洋灯塔模型</p> <p class="ql-block">从东望洋灯塔下来,往大三巴方向走,坐人行天桥电梯再上街边电梯,就经疯堂斜巷,这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与葡式风情的街道。</p><p class="ql-block">疯堂斜巷得名于1569年开设的麻风病院,这是西方在中国设立的首间传染病医院。由于当地人对麻风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旁边的望德堂被称为“发疯寺”、“疯堂庙”等,因此得名“疯堂斜巷”。</p><p class="ql-block">“大疯堂”是麻风医院所在地的一座雅致南欧风格建筑,雕花、巴洛克式圆柱、圆弧型铸铁栏杆等细节彰显其优雅与派头。虽然麻风院在1882年搬离,但“大疯堂”这个名字和建筑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如今,疯堂斜巷的老建筑外墙被涂成鲜艳的黄色和红色,路上铺满漂亮的碎石马赛克图案,欧式街灯增添了异国情调。</p><p class="ql-block">这里距离澳门的标志性景点大三巴牌坊不远,步行大约十分钟即可到达。疯堂区域现在是澳门的创意街区,有美术学校、画廊等,节假日时还会摆出小摊位,充满文化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在望德圣母堂对面,有一座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大疯堂艺舍”,周末下午会有本地书法家开办书法教室,并展示30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至中国近代的历史文物藏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圣母望德堂(图8)是澳门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568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首任主教贾耐劳创建,早期为木结构简易教堂,专门为麻风病人提供宗教服务并供奉圣母像。该堂因服务特殊群体获得'疯堂'等别称,历经1576年成为主教区主保教堂、1886年扩建等重大历史节点,最终形成现存规模的南欧风格建筑群,与圣安多尼堂、圣老楞佐堂共同构成澳门三大古教堂体系</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568年天主教澳门教区首任主教贾耐劳主持建造初始木结构教堂,专为麻风病患群体提供宗教服务,系澳门首座针对特殊病患群体的宗教场所。1576年随澳门升格为天主教主教区,该堂成为主教区主保教堂,后因教务发展需求另建新大堂作为主教座堂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886年教堂实施大规模扩建工程,形成现存建筑规模与格局1</p><p class="ql-block">。其发展脉络完整记录了澳门早期宗教医疗体系的建立过程。</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因长期服务于麻风病人群体,该堂在民间形成"疯堂"(葡文译称)及"发疯寺"(中文俗称)等特殊称谓。1818年教会为隔离病患群体,于原址附近新建望德堂,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教堂名称与麻风病服务的关联性</p><p class="ql-block">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群具有典型南欧建筑风格特征,现址位于澳门疯堂斜巷。建筑布局遵循天主教传统教堂形制,主体结构包含礼拜堂及附属建筑,整体坐落于澳门疯堂斜巷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圣母望德堂是澳门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568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首任主教贾耐劳创建,早期为木结构简易教堂,专门为麻风病人提供宗教服务并供奉圣母像。该堂因服务特殊群体获得'疯堂'等别称,历经1576年成为主教区主保教堂、1886年扩建等重大历史节点,最终形成现存规模的南欧风格建筑群,与圣安多尼堂、圣老楞佐堂共同构成澳门三大古教堂体系</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群具有典型南欧建筑风格特征,现址位于澳门疯堂斜巷。建筑布局遵循天主教传统教堂形制,主体结构包含礼拜堂及附属建筑,整体坐落于澳门疯堂斜巷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作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中唯一具有特殊医疗功能的宗教建筑,其1568年建堂时间早于圣安多尼堂(1558年始建)与圣老楞佐堂(16世纪中叶始建),在澳门宗教史中具有开创性地位。该堂的存续发展直接反映了澳门早期天主教传播与公共医疗服务的交织关系,现存建筑于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婆仔屋真正名字其实叫「贫穷者之家」,建成时间超过一百年,属澳门仁慈堂的物业。它位于澳门旧区望德堂疯堂斜巷尽头,现社会保障基金旁,二次大战日本侵华期间,大量上海葡侨走难来澳门,婆仔屋成为专门收容难民和穷人的地方,之后成为一所女老人院。住在里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庭院内有两棵百年老樟树,环境清幽美丽,现在是慈善机构仁慈堂的产业,保留了一座葡国菜餐厅,另一边则是文创场所——婆仔屋文创空间。</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坐电梯可去澳门大炮台和澳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炮台下来就可到大三巴</p> <p class="ql-block">过关时拍照,9天的香港和澳门之旅结束。</p>